《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课件 .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课件 .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 论语解读里仁篇第四课件 论语 解读 里仁篇 第四 课件
- 资源描述:
-
1、论语论语解读解读里仁篇里仁篇第四第四 【题解】【题解】本篇取本篇取“里仁为美里仁为美”句中的句中的“里仁里仁”两字为篇名。两字为篇名。上篇重点谈上篇重点谈“礼礼”,本篇重点谈,本篇重点谈“仁仁”,“礼礼”是是“仁仁”的外的外在表现形式,在表现形式,“仁仁”是是“礼礼”的内核。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的内核。本篇也是论语全书的重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点篇目,较为集中地记载了孔子的仁学思想。“仁仁”是孔子学说的是孔子学说的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谈核心,也是孔子及孔门弟子追求的最高最完美的道德境界。本篇谈“仁仁”,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
2、富贵,涵盖以下内容:仁者对待环境苦乐是非志向富贵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过错的态度及方法,强调对“仁仁”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的追求,以及仁者对待真理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利益礼让忠恕孝道恶衣恶食以及言行举止等一系列行为规范的要求。为规范的要求。【原文】【原文】41 41 子曰:子曰:“里仁为美里仁为美(1)(1),择不处仁,择不处仁(2)(2),焉得知,焉得知(3)(3)?”【注释】里【注释】里这里可以看为动词。居住也。处这里可以看为动词。居住也。处上声,音上声,音杵,杵,chch,居住也。知,居住也。知论语的论语的“智智”字都如此写。这一字都如此写。这一段话,究竟
3、孔子是单纯地指段话,究竟孔子是单纯地指“择居择居”而言呢,还是泛指,而言呢,还是泛指,“择邻择邻”、“择业择业”、“择友择友”等等都包括在内呢?我们已经不敢肯定。孟等等都包括在内呢?我们已经不敢肯定。孟子子公孙丑上云:公孙丑上云:“孟子曰: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便是指择业。因此译文于便是指择业。因此译文于“仁仁”字仅照字面翻译,不实指为仁人字仅照字面翻译,不实指为仁人。【译文】孔子
4、说:【译文】孔子说:“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住的地方,要有仁德这才好。选择住处,没有仁德,怎么能是聪明呢?德,怎么能是聪明呢?”【解读】本章是孔子的环境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解读】本章是孔子的环境论。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的条件,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不是决定性的因素,但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可忽视的因素。“里仁为美里仁为美”。如果不选取有仁爱风俗的地方,是。如果不选取有仁爱风俗的地方,是不能算一个明智的人。不能算一个明智的人。“孟母三迁择邻里孟母三迁择邻里”的故事,就说的是孟子的故事,就说的是孟子
5、母亲为小孟子选择环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选择温柔敦厚有仁者之风母亲为小孟子选择环境而三次搬家的事,选择温柔敦厚有仁者之风的人作邻居。推而广之,交朋友也应该选择道德学业比自己高的交的人作邻居。推而广之,交朋友也应该选择道德学业比自己高的交往,便于自己随时向朋友学习,见贤思齐。往,便于自己随时向朋友学习,见贤思齐。【原文】【原文】42 42 子曰: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1)(1),不可以长处乐。,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仁者安仁(2)(2),知者利仁。,知者利仁。”【注释】约:贫困。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为自身修【注释】约:贫困。仁者安仁:指仁者把仁德作为自身修养的需要。知者利
6、仁: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养的需要。知者利仁:指智者把仁德作为方法去运用。【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不仁的人不可以长久地居于穷困中,也不可以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长久地居于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实行仁德便心安,不实行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仁德心便不安;聪明人利用仁他认识到仁德对他长远而巨大的利益,他便实行仁德。利益,他便实行仁德。”【解读】本章谈【解读】本章谈“不仁者不仁者”和和“仁者仁者”处世的区别。处世的区别。“不仁者不仁者”,应属于,应属于“小人小人”,“鄙夫鄙夫”,
7、卑贱之人。为什么不仁,卑贱之人。为什么不仁者不能久居困厄艰难的环境里,也不能长处快乐之中呢?由者不能久居困厄艰难的环境里,也不能长处快乐之中呢?由“不仁者不仁者”的心态、性格决定。从心理学角度讲,小人或鄙夫心性浮躁。孔子的心态、性格决定。从心理学角度讲,小人或鄙夫心性浮躁。孔子“知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只有仁者才具有乐山而又宁静只有仁者才具有乐山而又宁静的品德。诸葛亮说的品德。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至远。以至远。”意思是非宁静者无以意思是非宁静者无以“处约处约”,也无
8、以,也无以“处乐处乐”。因其浮躁,。因其浮躁,即便是与他们共事,即便是与他们共事,“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其未得之也,患得之。既得之,患失之。苟患失之,无所不至矣之,无所不至矣”(阳货篇)。害怕失去,便不择手段,这种患得(阳货篇)。害怕失去,便不择手段,这种患得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状态。克服这种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患失的人,便是小人心理状态。克服这种浮躁而又患得患失的心理状态,应用什么药方呢?用应用什么药方呢?用“仁仁”。你不论是仁者也罢,智者也罢,均需用。你不论是仁者也罢,智者也罢,均需用“仁仁”。尽管仁者或智者对。尽管仁者或智者对“仁仁”的态度不同,的态度不同
9、,“仁者安仁仁者安仁”是把仁作是把仁作为道德本体论,作为一种发自于内心的修养,智者是把仁作为一种道德为道德本体论,作为一种发自于内心的修养,智者是把仁作为一种道德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各个方面,尽管各取所需的程度不同,但方法论,作为一种方法运用于各个方面,尽管各取所需的程度不同,但均能以均能以“仁仁”作为行为规范。作为行为规范。“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从批评否定角度谈;,从批评否定角度谈;“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从正面肯定角度谈。一反一正,对,从正面肯定角度谈。一反一正,对“不不仁者仁者”既有批评规劝,又从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
10、人既有批评规劝,又从正面指明方向。正是圣人“诲人不倦诲人不倦”精神的体现。精神的体现。【原文】【原文】43 43 子曰:子曰:“唯仁者能好唯仁者能好(1)(1)人,能恶人,能恶(2)(2)人。人。”【注释】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注释】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后汉书后汉书孝明八王传注孝明八王传注引东观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引东观汉记说:和帝赐彭城王恭诏曰:“孔子曰,孔子曰,惟仁者能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好人,能恶人。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我认为我认为“贵仁者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所好恶得其中”,正可说明这句。,正可说明这句。【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
11、某人,厌恶某人。只有仁人才能够喜爱某人,厌恶某人。”【解读】本章谈仁者是非曲直观。【解读】本章谈仁者是非曲直观。“仁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也是孔子思想的核心,也是孔门道德修养最高的境界,也是孔子对人评判的标准。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是孔子对人评判的标准。具有仁德的人,首先应该是一个正直的人,“人之生也直人之生也直”。一个能判断是非的人,绝不是好好先生。一个能判断是非的人,绝不是好好先生“乡愿乡愿”一类,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诺诺的人,一类,不分是非曲直,一向唯唯诺诺的人,“乡愿,德之贼也乡愿,德之贼也”。所以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能
12、公开的讨厌人。所以孔子说只有具有仁德的人,才能真正喜欢人,能公开的讨厌人。同样的意思,孔子又换了一个角度去强调:同样的意思,孔子又换了一个角度去强调:“众恶之,必察焉;众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好之,必察焉。”大家都说他好的时候,要做调查研究,都说他坏大家都说他好的时候,要做调查研究,都说他坏的时候,也要调查研究,最恰当的标准应该是的时候,也要调查研究,最恰当的标准应该是“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篇)之,其不善者恶之(子路篇)”,“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贵仁者所好恶得其中也”(引杨伯峻注)。(引杨伯峻注)。【原文】【原文】44 44 子曰:子曰:“苟志于仁矣
13、,无恶也。苟志于仁矣,无恶也。”【注释】苟:如果,假如。恶(【注释】苟:如果,假如。恶():坏。):坏。【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假如立定志向实行仁德,总没有坏处。”【解读】本章谈积善和积恶。【解读】本章谈积善和积恶。“仁仁”是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是孔子一生中追求的最高理想。“志于道,据于德,依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于仁,游于艺。”人一心向善,恶便会减少,善积则恶消,所以说:人一心向善,恶便会减少,善积则恶消,所以说:“苟志于仁矣,无恶矣。苟志于仁矣,无恶矣。”4.5 4.5 子曰: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
14、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注释】贫与贱【注释】贫与贱不以其道得之不以其道得之“富与贵富与贵”可以说可以说“得得之之”,“贫与贱贫与贱”却不是人人想却不是人人想“得之得之”的。这里也讲的。这里也讲“不以其道不以其道得之得之”,“得之得之”应该改为应该改为“去之去之”。译文只就这一整段的精神加。译文只就这一整段的精神加以诠释,这里为什么也讲以诠释,这里为什么也讲“得
15、之得之”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可能是古人的不经意处,我们不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恶乎必再在这上面做文章了。恶乎恶音乌,恶音乌,w w,何处。,何处。“恶乎恶乎”卽卽“于何处于何处”,译文意译为,译文意译为“怎样怎样”。违。违离开,和公冶长篇离开,和公冶长篇第五的第五的“弃而违之弃而违之”的的“违违”同义同义。【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发大财,做大官,这是人人所盼望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当的方法去得到它,君子不接受。穷困和下贱,这是人人所厌恶的;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
16、,怎样去不用正当的方法去抛掉它,君子不摆脱。君子抛弃了仁德,怎样去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成就他的声名呢?君子没有吃完一餐饭的时间离开仁德,就是在仓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卒匆忙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就是在颠沛流离的时候一定和仁德同在。同在。”【解读】本章是孔子的富贵观,或财富观。他认为对财富和显贵地位【解读】本章是孔子的富贵观,或财富观。他认为对财富和显贵地位的追求,是人的本性,的追求,是人的本性,“欲欲”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即欲望,欲望是人的本性。研究人性的问题,是哲学的问题,孔子将其对财富地位的追求确定为人
17、的本性,问题,是哲学的问题,孔子将其对财富地位的追求确定为人的本性,表明他对财富问题的基本看法。他又说:表明他对财富问题的基本看法。他又说:“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吾亦为之。”财富只要能追求,即使为人执鞭驾车,他也会干。孔子财富只要能追求,即使为人执鞭驾车,他也会干。孔子得意弟子子贡,也是一个恪守忠信而又善经营的高手,孔子赞扬子贡得意弟子子贡,也是一个恪守忠信而又善经营的高手,孔子赞扬子贡说:说:“亿(臆)则屡中。亿(臆)则屡中。”预测经营行情时,常常猜中,频频得手,预测经营行情时,常常猜中,频频得手,直至结驷连骑,富甲一方。这与后世的汉儒以及程朱理学的观点颇不
18、直至结驷连骑,富甲一方。这与后世的汉儒以及程朱理学的观点颇不一致,他们认为人应该一致,他们认为人应该“损欲损欲”,“禁欲禁欲”,进而达到,进而达到“存天理,灭存天理,灭人欲人欲”,“尽去其私而全德尽去其私而全德”。人不应该有私欲,这与孔子的财富观。人不应该有私欲,这与孔子的财富观相去颇远,孔子主张有私欲,求富贵,赞同相去颇远,孔子主张有私欲,求富贵,赞同“学而优则仕学而优则仕”,但他却,但他却不赞成私欲无限制的膨胀。不赞成私欲无限制的膨胀。“临财勿苟得临财勿苟得”,他要求,他要求“不以其道得之,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不处也”,即君子,即君子“临财取之有道临财取之有道”。同理,。同理,“贫与贱,人
19、之所恶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贵与贫贱所欲所恶,取与不取,得与不得,以什么为标准呢?富贵与贫贱所欲所恶,取与不取,得与不得,以什么为标准呢?以以“仁仁”为标准,须臾不得离仁。为标准,须臾不得离仁。“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于是,颠沛必于是”。匆忙流离之间都不能离开。匆忙流离之间都不能离开“仁仁”,“仁仁”在这里表现的含义是什么呢?在这里表现的含义是什么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自己想富贵,想一想别人是否也富贵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这就是文中的自己讨厌贫贱,想一想别人是否也讨厌贫贱。这就是文中的“仁仁”,这也是文中的这也是文中的“道道”,“不以其道不以其道”的的“道道”,即,即“君子去仁君子去仁”之之“仁仁”。“仁道仁道”的含义在这里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为的含义在这里从积极方面看,表现为“己欲立即己欲立即立人,己欲达即达人立人,己欲达即达人”,从消极方面看,即,从消极方面看,即“己所不欲,勿施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前者对富贵而言,后者对贫贱而言,前者对富贵而言,后者对贫贱而言,“立人立人”也罢,也罢,“施人施人”也罢,以也罢,以“仁仁”、“道道”为衡量标准
21、,为衡量标准,“仁仁”、“道道”的标准,具的标准,具体为体为“立人立人”、“达人达人”、“施于人施于人”,但还应有一个更具体的标,但还应有一个更具体的标准,这标准便是准,这标准便是“时中时中”、“用中用中”,恰当而已,从一个更低的角,恰当而已,从一个更低的角度看,便是度看,便是“不损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不损人而利己,不妨人而有益”。4.6 4.6 子曰: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
22、未之见也。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注释】尚【注释】尚动词,超过之意。矣动词,超过之意。矣这个这个“矣矣”字用法同字用法同“也也”,表示停顿。盖,表示停顿。盖副词,大概之意。副词,大概之意。【译文】孔子说:【译文】孔子说:“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我不曾见到过爱好仁德的人和厌恶不仁德的人。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爱好仁德的人,那是再好也没有的了;厌恶不仁德的人,他行仁德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只是不使不仁德的东西加在自己身上。有谁能在某一天使用他的力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
23、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量于仁德呢?我没见过力量不够的。大概这样人还是有的,我不曾见到罢了。见到罢了。”【解读】本章谈【解读】本章谈“仁之易仁之易”。“好仁者好仁者”和和“恶不仁者恶不仁者”理解较难,表面看,可以理解为理解较难,表面看,可以理解为“好好仁德的人讨厌不仁德的人仁德的人讨厌不仁德的人”,这是主谓结构作,这是主谓结构作“未见未见”的宾语,是两的宾语,是两个人。实际上应该将个人。实际上应该将“好仁者好仁者”和和“恶不仁者恶不仁者”看成并列结构,作看成并列结构,作“未见未见”的宾语,是一个人,并列结构与后文恰好相接,构成双起双的宾语,是一个人,并列结构与后文恰好相接,构成双起双承式的结构关系
24、,层次清楚。承式的结构关系,层次清楚。“好仁者好仁者”和和“恶不仁者恶不仁者”,讲的是一,讲的是一个人的两个方面,礼记个人的两个方面,礼记?表记记载孔子说:表记记载孔子说:“无欲而好仁者,无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畏而恶不仁者,天下一人而已矣”,“无欲而好仁者无欲而好仁者”,“仁以为己仁以为己任任”,仁德发自于内心,无私无欲而好仁。,仁德发自于内心,无私无欲而好仁。“无畏而恶不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无畏无畏”也是由也是由“无欲无欲”而来,而来,“无欲则刚无欲则刚”,“刚刚”则则“无畏无畏”。因此我们说:因此我们说:“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无欲而好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
25、”,是一个仁者的两,是一个仁者的两个方面,前者无欲于内,后者无畏于外,两者又内外相接,因果相承。个方面,前者无欲于内,后者无畏于外,两者又内外相接,因果相承。因此,因此,“好仁者,无以尚之好仁者,无以尚之”,意思是,意思是“内心好仁德的人,没有什么内心好仁德的人,没有什么比用仁德要求自己更高的。比用仁德要求自己更高的。”“”“好仁者好仁者”无话可说,无话可说,“无以尚之无以尚之”,无以出其右者,一切以仁德为最高标准。无以出其右者,一切以仁德为最高标准。“无畏而恶不仁者无畏而恶不仁者”是追求仁德的起码标准,也就是无畏者才能使是追求仁德的起码标准,也就是无畏者才能使不仁德的东西不施加在我的头上,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