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民发展经济学教学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李忠民发展经济学教学课件.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李忠民 发展 经济学 教学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发展经济学:中国经验,2,目 录,序篇 第一章 导论 第一篇 发展基本理论 第二章 工业化理论 第三章 城市化理论 第四章 市场化理论 第二篇 经济增长、发展阶段与二元经济 第五章 经济增长理论 第六章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第七章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3,目 录,第三篇 经济发展路径与内生发展理论 第八章 经济发展路径依赖与战略设计 第九章 分工与经济发展理论 第十章 经济发展中的人力资本理论 第十一章 知识、技术与经济发展 第十二章 金融发展理论 第十三章 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十四章 低碳经济发展理论 第十五章 社会资本与经济发展,4,目 录,第四篇 经济发展的制度变迁与自由的扩展 第十六章 产权
2、、制度变迁与经济发展 第十七章 权利、自由与反贫困化理论 第五篇 国际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 第十八章 国际经济发展理论,5,1 导论,1.1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什么是发展经济学? 广义:研究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 狭义:研究发展中国家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所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的学科。,6,1 导论,发展中国家的概念 发展中国家的内涵和特征 发展的概念,7,1 导论,发展观的演变 自然和谐的发展观 物质增量型的发展观 均衡性发展观 结构性发展观 可持续的发展观 非均衡式发展观 新发展观 综合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的发展观,8,1 导论,1.2发展经济学的产生和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
3、理论起源与发展 30年代末、40年代初起源; 50、60年代兴起; 70、80年代贫困; 20世纪末和21世纪初振兴;,9,1 导论,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流派 结构主义学派发展理论 新古典主义学派发展理论 激进主义学派发展理论 经济发展理论的新发展 发展经济学与主流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法学、伦理学等学科的融合,10,1 导论,发展经济学理论中近代中国学者的贡献 鸦片战争后到20世纪20年代 中国近代经济发展思想的产生和发展时期 20世纪30、40年代 中国发展经济学形成时期 20世纪50、60年代 中国发展经济学徘徊时期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发展经济学重塑和发展时期,11,1 导论,1.3发
4、展经济学的性质、特点与研究方法 发展经济学的性质:跨学科交叉 研究视角扩展到许多非经济领域; 朝着更加精细的科学专业化方向发展; 发展经济学的研究特点 注重长期动态发展过程; 注重国际经济的比较研究; 注重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一般规律和具体国家的特殊性; 注重经济发展同时分析各国的文化、社会和政治;,12,1 导论,发展经济学研究方法 动态、非均衡分析方法; 结构分析方法; 历史和制度分析方法; 计量模型分析方法; 经验比较和案例分析方法; 注重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方法;,13,1 导论,1.4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建立 发展经济学的中国观点的形成 张培刚农业与工业化奠基刘易斯、舒尔茨、罗斯托、丁伯根等
5、建立体系70年代之后衰退; 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世纪80年代张培刚提出改造西方当代发展经济学; 20世纪90年代张培刚新发展经济学; 2001年中国发展经济学;,14,1 导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建立 创建中国发展经济学的条件 国际经济社会环境 国内改革发展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 中国发展经济学的主要内容 商品化、市场化、资本化 信息化(知识化)、生态化 社会化、城市化与国际化,15,1 导论,中国发展经济的方法论特点 基本方法: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新的方法: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与中国经济发展的特殊规律结合;研究人与物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
6、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经济学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相结合。,16,第一篇 发展基本理论,2 工业化理论 3 城市化理论 4 市场化理论,17,2 工业化理论,2.1工业化理论与一般模式 工业化的内涵与实质 工业化的基本内容是经济结构的转化过程 工业化的实质是生产方式的变革过程 工业化还表现为社会经济关系和文化层次的变革 工业化与经济发展 工业化是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 工业化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主题 工业化阶段演进规律(人均收入水平变动、三次产业结构变动、工业内部结构变动),18,2 工业化理论,工业化发动的条件和一般模式 工业化发动的条件 经济条件: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科学技术、自然资源及国
7、内外市场 非经济条件:企业家精神、社会条件、文化条件和政治体制等 工业化的一般模式 民间自发演进型:英国等 民间与政府共同发动型:德国、日本等 政府发动型:前苏联、前东欧和中国,19,2 工业化理论,2.2中国的工业化 中国工业化的萌芽与艰难起步 晚清(19世纪60年代1911年) 近代工业化的萌芽阶段 民国(1912-1949年) 艰难的工业化过程 中国工业化的奠基发展与全面推进 现代工业化的奠基与发展 改革开放与工业化的全面推进,20,2 工业化理论,2.3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涵与特征 内涵:狭义与广义 特征: 与发达国家工业化道路相比较 与中国传统的工业化相比较 推进新型工
8、业化的政策选择 政策导向上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 实行以信息化优先发展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实行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战略 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1,3 城市化理论,3.1 城市化的含义、测度与类型 城市化的本质与内涵 城市化是人口比重不断提高的过程;是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是居民消费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并向广大农村渗透和传播的过程;是人的整体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 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指标 人口城市化指标 土地城市化指标,22,3 城市化理论,城市化的类型 同步城市化:英国、德国等; 过度城市化:乌拉圭、墨西哥等; 滞后城市化:中国等; 逆城市化:20世纪
9、50-70年代的美国、英国等;,23,3 城市化理论,3.2人口转移与城市化 刘易斯模型(1954) 费景汉-拉尼斯模型(1961) 托达罗模型(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24,3 城市化理论,3.3集聚经济与城市化 集聚经济的基本理论 企业内部规模经济 地方化经济 劳动力储备共享、中间投入品生产的规模经济、知识溢出 城市化经济 集聚经济与城市发展 静态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图3-3) 动态集聚经济和城市发展(图3-4),25,3 城市化理论,26,3 城市化理论,3.4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 城市化进程的轨迹 1760-1850年城市化的初兴阶段 1851-1950年城市化的局部发展阶段
10、1951年至今城市化普及阶段 城市化的主要特点 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 大城市规模超前发展 城市带相继崛起,27,3 城市化理论,世界城市化的一般规律,28,3 城市化理论,3.5中国城市化进程 中国城市化的初级阶段 1949-1957年城镇化短暂健康发展时期 1958-1965年剧烈波动发展时期 1966-1978年城市化徘徊停滞时期 中国城市化加速阶段 改革开放以来(见表3-4),29,3 城市化理论,30,3 城市化理论,中国新型工业化条件下城市化发展战略 改革和完善城乡户籍管理制度 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构建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 明确和规范政府的职能及行为,31,4 市场化理论,4.1
11、市场化与市场经济 商品化、市场化与市场经济 商品化是指劳动产品转化为商品的过程 市场化:狭义的含义是运用市场机制调节劳动产品的生产与交换活动以及调节上产要素的流动;广义的含义是以市场为导向的一切经济活动。 市场经济一般意义上是指通过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经济形式。市场经济的核心内涵是市场机制。,32,4 市场化理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市场化 发展中国家经济市场化是在西方国家殖民掠夺和海外扩张的过程中被迫产生和进行的。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互补的。,33,4 市场化理论,4.2我国的市场化改革 我国市场化改革的战略选择 1978-1983年,提出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的改革的思想; 1984-19
12、86年,提出了有计划商品经济理论; 1987-1992年,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1992年以后,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34,4 市场化理论,我国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定性 一般特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市场主体的平等性;完整市场体系是由多类型、多层次、各种规模的市场构成的;价格由市场形成并调节;政府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完善的市场法律体系; 特殊的内在规定性:所有制结构的特殊性;分配制度的特殊性;宏观调控的特殊性;,35,4 市场化理论,渐进式市场化改革 从农村改革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 先着力发展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非国有制经济,而后重点推进国有经济的改革; 对国有企
13、业改革先进行经济运行机制的改革,后进行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 先发展商品市场,然后着重发展要素市场; 价格改革先调后放,调放结合,并逐步同国际市场价格相联系; 生产、流通、价格等都出现计划内外双轨制,然后向市场单轨制过渡; 经济特区、沿海城市改革开放先行一步,逐步向内地推开,实现全方位开放; 在改革推进的方法上,先是模着石头过河,然后随着经验的积累逐渐协调、配套地整体推进: 先易后难,先从易改革的领域人手,然后进行攻坚战。,36,4 市场化理论,市场化改革中的政府职能 经济调节 管理国有资产 市场与政府监管、监督 有效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 必要的行政控制 制度创新,37,4 市场化理论,4.3市场
14、化改革的新问题与政策取向 新阶段市场化改革遇到的新问题 虽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但生产力发展仍然面临诸多体制性、机制性障碍,市场化制度配套缓慢,体制创新任务艰巨,市场化改革必然触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 虽然资源配置实现了市场化,提高了效率,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增长,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资源、环境、技术的瓶颈制约日益突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压力不断增大。 市场化改革偏重效益,忽视公平,贫富差距逐渐扩大,关系百姓切身利益的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在内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难度加大。 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市
15、场体系发言不平衡,从而导致区域、城乡发展很不平衡,东西部差距、三农问题日益凸显,缩小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在经济杜会中亟须更好的协调与配合。,38,4 市场化理论,4.3市场化改革的新问题与政策取向 新阶段市场化改革遇到的新问题 虽然我国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不断提高,同国际社会联系更加紧密,但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民族产业面临严峻的挑战,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文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受到市场经济拜金主义和市场拜物教的侵
16、蚀,腐败现象未得到有效遏制,商业贿赂成为经济运行的潜规则,社会弱势群体日益边缘化,对社会稳定不利的因素不可低估,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道德亟待构建。,39,4 市场化理论,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化市场化改革 科学发展观具体规定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宗旨,回答了为谁发展、靠谁发展、实现什么目的问题; 科学发展观是协调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引导和保证我国在市场经济运行中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位一体”的全面建设;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市场化改革可持续发展的内涵; 科学发展观突出了我国市场化改革必须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关系;,40,第二篇 经济增
17、长、发展阶段与二元经济,5 经济增长理论 6 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7 二元经济发展理论,41,5 经济增长理论,5.1 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 5.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5.3 索罗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5.4 卡尔多经济增长模型,42,5.1 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劳动分工与资本积累是促进国民财富增长的两个要素。我们分两个部分分别考察两个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劳动分工是生产规模的函数; (2)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 ;,43,(1)劳动分工是生产规模的函数,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与社会财富的增长有着必然的联系。个人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必定会带动社会劳动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进而促
18、进社会分工的进一步扩大。社会分工的扩大会促进社会生产率的提高,进而促进国民财富的增长。,44,模型构建 Y表示总产出, W表示工资, S 代表剩余, w代表工资率, L代表劳动数量。则有: 上式表明生产者如果从剩余 中分割一部分出来,作为工资 ,继续雇佣劳动力,则生产者存在扩大经营的可能。,45,上式表明生产者如果从剩余S中分割一部分出来,作为工资W ,继续雇佣劳动力,则生产者存在扩大经营的可能。 假设生产经营者的消费边际倾向为c ,则生产经营者消费为c ,剩余的投入雇佣劳动新增资本为 ,新增劳动量为 下一阶段的劳动量为: 产量为:,46,根据上述过程,又得出新增对劳动量 这样,只要社会生产力
19、的发展促成了社会分工的存在, 这样的分割就不断的延续下去。如果记各个时期的资 本积累为 用Y表示收入,在生产开始的时候有 这表明一个社会的经济水平不仅仅取决于劳动量,还取决于这个社会的分工。,47,斯密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技术是外生的,即要增加国民总产出,就必须通过增加生产工人对数量来实现。 根据 ,得到 ,那么得到收入的增长率 得到总产出 是第一次剩余分割以后的剩余, 是生产经营者和雇佣劳动的消费。,(2)资本积累的决定因素,48,我们得到增加的劳动量 将其展开成几何级数为: 可以看出,包含增加一定单位量劳动所用对资本客运分解为为了显著雇佣劳动量对资本支出,以及过去各个时期为增加劳动量所必需的
20、资本投入。,49,对于斯密增长理论的评价: 经济增长的收益递减:斯密认为农业经济也存在着收益递减,但是他没有考虑技术的影响。 经济增长的稳定状态是动态的。他认为利润的变化能够通过自由贸易带动市场的变化,进而推动社会分工,打破原有的分工结构,达到新的均衡。 总结:斯密的经济增长模型基本上都是在假设状态下讨论对,它不具有太多对预测性,但它为今后的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基础。,50,5.2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每个时期的投资总量确定了资本的变动率即 其中I为投资。 投资与储蓄相等,当储蓄率s固定时,总产出与总投资有如下关系: 对时间求微分得到: 这表明一个周期内总产出的变化与总投资的变化成固定比例。
21、,51,假定所有资本被充分利用,则有 ,对时间求微分有 这表明一个周期内总产出的变化与资本的变化成固定比例。 考虑 定义 我们得到,52,同样可以得到经济增长率 为了使是资本被充分利用,投资与产出必须同步增长。同样,考虑劳动,为了达到充分就业, ,令劳动增长率 。为了满足这一条件,总产出与劳动力必须同时增长 即得到 我们得到的结论:为了保证一个经济体中的劳动和资本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其总产出的增长率就必须与劳动增长率和资本增长率一直。,53,对哈罗德多马模型的评价: (1)开创了新动态经济增长理论,是现代经济增长理论的先河。 (2)突出了资本积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假定资本与劳动之间的不可替
22、代不符合现实。 (3)强调了不稳定的内生性,即模型中的均衡状态是不稳定的。 (4)忽略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所起到的作用。,54,5.3 索罗斯旺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模型假定 假定经济是封闭的,居民不能购买外国产品或资产,也不能向国外出售产品或资产。 假设经济中存在着两种投入,即物质资本K与劳动L,生产函数形式为: 其中Y是产出。 假设产出是一个齐次产品,它可以用来消费C、投资I或生产新资本K。 假设储蓄率S是外生给定的。 假设资本存在折旧率,55,假设经济关于时间是连续的,初始的资本和劳动水平永远给定,分别为 , ,并且人口以不变的增长率n增长, ,那么t时间的人口活劳动就为,56,新古典生产函
23、数的性质 假设生产函数 是二阶连续可微的,并满足如下性质: 对于所有的K0,L0 , 是一个非递减的函数。 是一个其次函数,具有规模效率不变收益。 满足条件: 是一个凹函数。,57,满足: 根据收益不变的假设生产函数可以写成人均形式 固定L对K求微分有 固定K对L求微分有,58,模型的基本形式 在考虑不变的资本折旧 的情况下,一般具有动态形式: 记 对人均资本求导得到索罗斯旺基本的方程式 当每个工人的出现恰好和增长着的投资率保持一致时,存在资本-劳动比 是经济处于稳定状态。,59,平衡增长 索罗斯旺模型意味着不管经济初始位置如何,经济总会收敛于一条平衡增长路径,使得经济中的每一个变量都以常数增
24、长。此时产出增长率等于给定的人口增长率,若人口增长为零,经济增长为零。 这一不切实际结论是该模型的致命缺陷。,60,劳动扩大型技术进步的索罗-斯旺模型 生产函数的具体形式为 其中L是有效劳动,A以常数率增长,即有 得到人均资本积累方程: 稳态的方程为,61,储蓄率对稳态的影响 储蓄率的变化只有水平校园而没有增长效应,它改变平衡增长路径,并由此改变某一时点的人家收入水平,但它不会影响平衡增长路径上的人家产出增长率。,62,资本积累的黄金法则 稳态的人均消费水平是 可见c是关于S的函数,当 时,消费c取得最大值。 记 为消费最大时的稳态值,人均消费水平为,63,黄金法则与动态非效率问题 当且仅当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