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卷(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卷(含答案解析) 统编 高考 历史 一轮 复习 温习 中国 古代史 阶段 测试 答案 谜底 解析 下载 _第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中国古代史 阶段测试卷(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一并交回。一、 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
2、”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诗书意在A、加强君主集权 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 D、发展私学2、西周实行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制度,而宋国始终将“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奉为天下通义。如宋丁公死后,儿子宋滑公即位;宋滑公死后,弟弟宋炀公即位。出现这一现象是由于A、传贤优于传子 B、王室逐渐衰微C、宗法制度瓦解 D、殷人旧俗影响3、春秋中期以前,各国卿大夫若行求“富”之实国君将依礼制以“贪(侈)”之名惩罚。到春秋后期,晋、鲁、秦等国卿大夫群起争“富”,大肆敛聚土地、财货,并且用“富”这一新概念对自身“贪(侈)”之举进行正当化的修辞。这一变化反映了A、王室权威已经荡然无存 B、私有制的兴起发展C、贵
3、族等级秩序逐渐瓦解 D、诸侯兼并战争频繁4、汉武帝时期,文化繁荣。气势恢宏,辞藻华美的赋备受推崇;贯通古今,篇幅宏大的史记横空出世。这些都体现出A、儒家思想已成为正统思想 B、奋发向上和大一统的气势C、东亚儒家文化圈逐渐形成 D、文化认同与多样化的结合5、下表是后汉书中关于疾疫的部分记载。由此可见,当时A.封建迷信思想盛行 B.政府主导疫情防控事务C.救灾防疫体系完备 D.官员普遍重视防疫工作6、司马迁在史记中首创民族史传共写了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分别是奴列传南越列传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并把这五篇少数民族史传归人七十列传中,把作为一个民族实体的少数民族等列为天子臣民。司马迁的这一历史观A
4、、奠定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C、适应了巩固和发展大一统国家的需要B、推动了“华夏认同”观念的形成D、为开辟中西交通道路作了铺垫7、三国时期,魏明帝召集大臣议政。针对刺史制度问题,杜恕建言:“古之刺史,奉宣六条,以清静为名,威风著称,今可勿令领兵,以专民事。”由此可见,与西汉相比,当时魏国A.地方监察制度逐渐完善 B.刺史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刺史的职权发生了异变 D.刺史制度保障了吏治清明8、南朝宋齐时期,中央由寒人担任将帅执掌机要,地方上也任用寒人为典签,监督军政。高门虽仍旧担任中央最高长官,高居统治集团的顶峰,但实权已逐渐转移到地位稍低的士人或寒人之手。这反映了A.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5、C.社会结构日益僵化B.九品中正制弊端显现 D.君主集权的逐渐加强9、唐初在广州设市舶司,据史书记载“汉扬州、交州之域,东南际海,海外杂国,时候风潮,贾舶交至,唐有市舶使总其征”。这表明唐代A.海路贸易已超过陆路贸易 B.海上对外贸易已开始兴盛C.对外贸易集中在广州进行 D.广州为海上贸易管理中心10、陆九渊受朱熹邀请到白鹿洞书院讲学,他对孔子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进行了阐释,他认为义与利是“吾心”所“固有”,而“志”即为人的根本,做事的动机,,只要存乎“志”,使向于“义”,则斯人为君子,反之则是小人。朱熹对此大加赞赏。二者的认识A.折射出士人的社会责任感 B.受到“致良知”理论的启发C
6、.带有客观唯心主义的倾向 D.打破了传统儒学信仰体系11、元代成书的丸经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爱捶丸”的记载。宋代捶丸活动的图像资料也有发现(图1、图2)。元杂剧中有民间青年男女聚会游戏首选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则有官员休闲时进行捶丸的描述。这表明,宋元时期捶丸活动 图1宋代捶丸纹画像砖 图2宋代童子捶丸图陶枕A.拥有广泛社会基础 B.促进了民族交融C.影响元曲创作风格 D.冲击了等级观念12、明朝重新疏通大运河后,有些年份南粮北运达五六百万石,超过元朝海运漕粮年度最高额。同时,运粮船夹运的南方丝织品、棉布、瓷器等广销北方各地,返航时装载的大批棉花、杂粮等销往东南沿海。据此可知,明朝大运河航运A.
7、加速了经济重心南移 B.导致了重农抑商政策松动C.引发了“海禁”政策出台 D.推动了长途贩运贸易发展13、万历初期,票拟采由“首辅秉笔,诸辅共议”的模式,所拟之批示代表内阁的集体意见。但到天启年间,则由众阁臣分别秉笔票拟,各抒已见。这一变化旨在A.强化君主专制权力 B.提高中枢行政效率C.防范官擅权干政 D.利用六部制约内阁14、清代中期学者沈毒指出,宋太祖乃尽收天下之利权归于官,于是士大夫始必兼农桑之业,方得赡家,切与古异矣。仕者既与小民争利,未仕者又必先有农桑之业方得给朝夕,以专事进取,于是货殖之事益急,商贾之势益重。是故古者四民分,后世四民不分。可见,该学者认为A、传统经济结构已经瓦解
8、B、经济发展冲击“四民”秩序C、科举制度失去存在意义 D、统治者理应摒弃重农政策15、清代学者赵翼的廿二史札记是一部中国史学名著,作者在引言中说,“此编多就正史纪、传表、志中参互勘校,其有抵悟处,自见辄摘出”“至古今风会之递变,政事之屡更,有关于治乱兴衰之故者,亦随所见附著之”。该书的最主要特点为A.细致的文字校勘 B.严谨的史实考证C.翔实的历史记述 D.精辟的史事评论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19题为必考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6、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后之圣王而欲天下安富,其必废金银乎?古之征贵征贱,以粟帛为俯仰。其时之金银,与珠玉无异,为馈问,器饰之用
9、而已。三代以下,用者粟帛而衡之以钱,故钱与粟帛相为轻重故至今日而赋税市易,银乃单行,以为天下之大害二百余年,天下金银,纲运至于燕京,如水赴壑。承平之时,犹有商贾官吏返其十分之二三,多故以来,在燕京者既尽泄之边外而富商、大贾、达官、猾吏,自北而南,又能以其资力尽敛天下之金银而去。此其理尚有往而复返者乎?夫银力已竭,而赋税如故也,市易如故也。皇皇求银,将于何所。渴田土之价,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壤瘠与?曰:否。不能为赋税也。百货之价,亦不当异时之什一,岂其物阜与?曰:否。市易无资也。当今之世,宛转汤火之民,即时和年丰无益也,即劝农沛泽无益也,吾以为非废金银不可。诚废金银,使货物之衡尽归于钱。摘编自黄
10、宗羲明夷待访录(1) 根据材料,概括黄宗羲的主张并分析其提出该主张的原因。(6分)(2)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黄宗羲的上述观点。(6分)17、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 分)材料 人口迁移指的是人类居住地点在空间上的移动变化。下图为学者葛剑雄中国人口发展史一书的目录节选。1.自北向南的离心型迁移2.政府强制性的内聚型移民3.东西向的渗透型移民4.由内地向边疆的开发性迁移5.东南沿海地区对海外的移民6.北方少数民族的内徙与西迁7.南方非汉族的退却性迁移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中国古代人口迁移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
11、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18、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8分)材料一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又说:“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孟子见梁惠王时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接着孟子向梁惠王讲了一番大道理,提出“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汉代董仲舒的“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成为后世儒者的至理名言。董仲舒在其春秋繁露中提道:“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朱熹甚至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他的学生北溪先生陈淳更明确地说:“义与利相对而实相反,才出乎义
12、,便入乎利,其间相去甚微。义者,天理之所宜;利者,人情之所欲。”因此,理学家强调“存天理,灭人欲”。摘编自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材料二洪秀全设计的“人间天堂”,康有为规划的大同世界,谭嗣同的仁学理想,孙中山企图“毕其功于一役”以实现三民主义社会的蓝图,章太炎、朱执信等人对零星的社会主义思潮充满兴趣,李大钊等人一度崇尚无政府主义,这些都是对理想社会的构想与追求。为达到变革社会政治的目的,他们常常糅合中西文化,自觉不自觉地将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相混淆:康、梁等引进平等观念,比附于墨子的“爱无差等”,将西方议院制与中国古代明堂制相提并论;章太炎将现代地方自治看作明代地方行政制度的翻版;孙中山则将自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