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 专项练习题Word版,含答案 2023 年高 语文 一轮 复习 文言文 文化 常识 专项 练习题 Word 答案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言文文化常识 专项练习题1、下列选项关于文化常识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古代王侯对自己的谦称有孤、寡人、不谷、陛下等。B.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一种褒扬性的称呼。C.古代人的名和字一般在意义上存在一定联系,意义相近或相反,如韩愈,字退之,名和字的意义就是相近的。D.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能分别是:中书省,负责决策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政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2、下列对有关文化知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壬戌之秋”中的“壬戌”,采用的是干支纪年法,即用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循环相配来纪年。干支纪年可对历史时间上推下
2、推、顺推逆推。例,由“壬戌”可推知其之后的第三年为“丁丑”年。B.“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是据月亮的情况来记日,每月初一为朔,十五为望,十六为既望,最后一日为晦。C.山的南面、水的北面为“阳”;山的北面、水的南面为“阴”。D.五鼓,古代无时钟,以打更击鼓报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两小时,晚七点起更,五鼓相当于早晨三至五点钟。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束发,即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古代男孩成童时束发为髻,因以代指成童之年。B.象笏,象牙手板。古代大臣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C.“归”指女子出嫁。“归宁”是出嫁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来归”是
3、从夫家方面说女子出嫁到夫家。D.辟指征召做官,唐代朝廷大臣可征召名士大儒为官,地方长官也可自行辟聘,这是沿袭汉代的科举制度。4、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一项是( )A.“秦御史前书曰”中的“御史”是一种专门作为监察性质的官职,负责监察诸侯、官吏,该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B.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举荐之人称为孝廉。C.班固两都赋中“两都”指长安和开封,和张衡的二京赋中的“二京”一样。D.前四史中,史记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后汉书作者范晔,东汉人。三国志作者陈寿,晋朝人。5、下列对课文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表,是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
4、体,其主要作用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动之以情”是这种文体的一个基本特征。B.侍坐,卑者在尊者身旁陪伴叫“侍”。单用“侍”是陪伴者站着。用“侍坐”指双方都坐着,陪侍长者闲坐。C.志,古代记叙事物、抒发感情的一种文体。性质与“记”相似,但“记”通常用以记“事”或“物”,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志”则大多用以记录人物事迹,如项脊轩志。D.古人自称时是字,而在称呼别人的时候,呼其名,是尊称,呼其字,则是蔑称了。冉有,姓冉,名求,字子有,孔子称呼他“求”是表示对晚辈的尊敬。6、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时期杰出的诗人、散文家,被誉为“田园
5、诗派之鼻祖”。B.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C.阡陌,田地纵横交错的小路。阡,东西向的田间小路;陌,南北向的田间小路。D.五岳,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东岳泰山,西岳华山,中岳嵩山,北岳恒山,南岳衡山。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各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是中等国家。春秋时期,一辆兵车,配甲士3人,步卒72人,称一乘。B.宗庙之事,指诸侯祭祀祖先的事。祭祀在古代是大事。宗庙指天子、诸侯供奉祖宗牌位的处所。C.冠者,成年人,20岁以上的人。古时女子和男子20岁行冠礼,就是成人了。童子,少年,均指不到20岁
6、的人。D.小相,诸侯祭祀或会盟、朝见天子时,替国君主持赞礼和司仪的官。相分卿、大夫、士三个等级。8、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荀子是我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先秦儒家最后的代表,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同意孟子的“性善论”,主张“性恶论”,认为人、物皆可改变,能“知明而行无过矣”。B.荀子留存有二十卷,为荀子一人所著,其句法简练绵密,多作排比,又善用比喻。C.“说”是古代用记叙、议论或说明等方式来阐述事理的文体,马说捕蛇者说等都属于这类文体。师说标题的意思是解说关于“从师”的道理。D.古文运动是唐代文学史上的一次文学革新运动,韩愈和柳宗元是这场运动的主将,他们摒弃
7、六朝以来浮靡文风,奠定了唐宋实用散文的基础。9、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秋时期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烛之武退秦师“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均是爵位。“秦伯”的爵位低于“晋侯”。B.“是寡人之过也”中的“寡人”即“寡德之人”,是君主的谦称;“则虽欲长侍足下”中的“足下”是对对方的敬称,足下可以用于下称上或同辈相称。C.箕踞,坐在地上,两脚张开,两膝微曲地坐着,形状像箕。这是一种不拘礼节、傲慢不敬的坐法。荆轲刺秦王中即是此意。D.祖道:古代为出行者祭祀土神和设宴送行的礼仪。荆轲刺秦王:“至易水上,既祖,取道。”文中的“祖”就是“祖道”。10、下列相关内容的解
8、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指调动官职,一般指升官,所以“左迁”是升职,“超迁”是超级提拔,“乔迁”是祝贺别人喜迁新居或升官。B.愚,谦称自己不聪明。鄙,谦称自己学识浅薄。敝,谦称自己或自己的事物不好。卑,谦称自己身份低微。C.耄,年纪约八、九十岁。耋,年纪为七十岁。耄耋指年纪很大的人。古时男女称呼年龄是有区别的,一般来讲,男性称“寿”,而女性是不称寿的,一般称“福”。D.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如玄宗、钦宗、太祖,并非所有帝王都有庙号。1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一种是中国古代儒家要求学生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一种说
9、法将六艺解释为六经,即易经尚书诗经礼记乐经春秋。B.九州: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荆州、扬州、梁州、广州,在古诗文中常代指中国。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称“诗三百”,共收诗305篇。内容分为“风、雅、颂”,主要手法是“赋、比、兴”,它开创了我国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的先河。D.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楚辞体”是楚地的诗歌形式,方言声韵,描写楚地的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以离骚为典型代表,故又称“骚体”。12、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修禊:古代民俗,于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三国魏以后始固定为三月初三),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
10、祥。实际上这是古人的一种游春活动。B束发:古代男孩15岁成童时束发为髻,15岁前指儿童时代。C孝廉:汉代以来推举人才的一种科目,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汉武帝开始令郡国每年推举孝廉各一名,晋时仍保留此制,但办法和名额不尽相同。D东宫:太子居住的地方,也代指太子。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所以,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的嫡长子。13、下列对课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癸丑,古人常用“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这里用“癸丑”来纪年,指永和九年。B.禊事,古代的一种风俗,七月七日人们到水边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禊,一种祭礼。C.柳宗元与韩愈共同倡导了“唐代古
11、文运动”,散文创作以寓言、山水游记和传记成就最大。D.无射:古代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周景王铸成的大钟声音符合该音律。14、下列与课文相关的文化常识,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东宫,在汉代指长乐宫,为太后所居,因此借指太后。后又是太子所居之宫,借指太子。西宫是国君妃嫔居住的地方。中宫是皇后居所,亦为皇后代称。B.三五之夜,即农历每月十五的夜晚,“十五”又称“望”,如“丁卯年三月之望”,即丁卯三月十五。C.象笏,即象牙制的手板。笏,就是封建时代,官员们上朝时所用的手板,有事可记于上,以备忘。D.“公、子、先”在文言文中常用作尊敬的称呼,“婢子、小君”则常作女子谦称。1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