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精品课件:耳科学2.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医学精品课件:耳科学2.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医学 精品 课件 耳科
- 资源描述:
-
1、三明市第一医院耳鼻咽喉科 林智勇,耳科学,第一章:耳的应用解剖学及生理学,第一节:耳的应用解剖学 一、颞骨:组成 鳞部、鼓部、乳突部、岩部 和茎突共5部 包含 骨性外耳道、中耳、内耳和内听道,、鳞部:,1、颞线:是颧突后根的延长线,是中颅窝 底的颅外标志 2、道上棘:耳后上棘,其后即乳突筛区。 3、道上三角区:乳突筛区,是外耳道后壁延长线与颞线相交形成区,是乳突手术确定鼓窦位置的重要标志。 4、岩鳞缝:是鳞部、岩部连结处,小儿明显,与中耳相通小儿中耳炎易出现脑膜刺激症。,(二)鼓部:,是连结乳突部、岩部、鳞部的“U”形骨板,构成骨性外耳道的前、下、部分后壁,形成鳞鼓裂、鼓乳裂、岩鼓裂。 1、鼓
2、沟:鼓膜边缘的纤维软骨环相嵌处 2、鼓切迹:鼓沟上部,纤维鼓环缺口处,乳突部:,是胸锁乳突肌附着的锥状突起。 1、乳突切迹:二腹肌沟,是二腹肌附着 处 2、乙状沟:是颈内静脉颅内段一一乙状窦的压迹,岩部:岩锥,横卧的三棱锥体,分1底、1 尖、3面和3缘,内有听觉和平衡器官,1、前面:即中颅窝后部,其重要标志有:三叉神经压迹:三叉神经节。 岩浅大、小神经沟:平行,大在内达 面神经裂孔,小在外达鼓室小孔。 弓状隆起:上半规管在其下。 鼓室盖:弓状隆起外侧浅凹形簿骨板,其下鼓室,2、后面:即颅后窝的前壁与乳突内侧面相连。 内听道口及内听道:位于中央偏内侧,内 听道与锥体长轴近直角 前廷小管外口:在内
3、听道口后外,内有内淋 巴囊 3、下面:组成颅底的一部分。在鼓部内侧有 相邻两深窝,前为颈内动脉口,后为 颈内静脉口 蜗小管(耳蜗导水管)外口:在颈内静脉口 前内,外淋巴液由此通蛛网膜下腔。,4、岩尖部: 在上缘内侧是三叉神经半月 神经节的后部压迹,上缘尖是外展神经经过,故岩尖气化良好者患急性中耳炎可并发三叉神经痛外展神经麻痹。 鼓膜张肌半管和咽鼓管半管:在鳞部 与岩部之间上下并列,5、内耳道: 长约10mm、5.9mm,底是有筛孔的骨板,构成前庭和耳蜗内侧壁的大部 横峭: 分内耳道底为上小下大两区,上前为面神经管区,上后为前庭上区。下前为蜗区,下后为前庭下区。 6、茎突: 细长形,平均约2.5
4、cm,与乳突间有茎乳孔,是面神经管出颅口。,二、外耳:耳廓、外耳道 耳廓:耳轮、对耳轮、耳屏、对耳屏、耳轮脚、三 角窝、舟状窝、耳甲、耳甲腔、耳前切迹、耳垂。 1、耳前切迹:是耳屏与耳轮脚之间凹陷处,无软骨 连结,是耳前切口处。 2、耳廓结构:主要以弹性维软骨、软骨膜、皮肤构成。 特点:神经血管分布在软骨膜。 皮下组织少,皮肤与软骨膜粘连紧。 软骨膜炎影响血供,痛剧,炎症不易吸收, 软骨易坏死。 血管表浅易冻伤。,外耳道:长2.5一3.5cm,由软骨部和骨部构成,外1/3 软骨部,内2/3骨部 1、 外耳道峡:距鼓膜0.5cm,异物易停留处 2、走行:略呈“s”形,总体向后内上而后向前内下。
5、3、特点: 前下壁较后上壁长约6mm 新生儿软骨部主要由纤维组织构成,较窄。 外耳道软骨非完整管状,有数个软骨间隙,增 加与周围的相互感染。 深部与中颅窝仅隔一骨板,骨折可累及中颅窝 软骨部有毛囊、皮脂腺、耵耵腺是耳道疖肿多 发处,外耳的神经分布: 主要有下颌N.的耳颞支;迷走N.的耳支;耳大神经、舌咽N.的分支等。 外耳的血供: 由颈外动脉的颞浅A.、耳后A.和上颌A. 回流主要至颈外静脉 外耳的淋巴: 耳前-耳前淋巴结和腮腺淋巴结颈浅淋巴结 耳后-耳后淋巴结-耳下淋巴结颈浅淋巴结,三、中耳:鼓室、咽鼓管、鼓窦及乳突4部分 鼓室: 是颞骨内不规则含气腔,以鼓膜紧张部上、下缘为界,分上、中、下
6、 三部分 1、鼓室大小: 上下径15mm,前后径13mm,内外径上6mm、中2mm、下4mm,容积1-2ml。,2、鼓室壁:前、后、内、外、上、下 外壁:由鼓膜及部分骨质组成。 A、鼓膜:半透明、椭圆形约9mm厚0.1mm,似喇叭状,分紧张部、松弛部,与外耳道下壁交角成人4550度、儿童35度 B、三层:外-上皮层、中-纤维组织层、内-粘膜层。 C、标志:6个,脐部,锤凸-锤骨短突,锤纹-锤骨柄,锤骨前、后襞鼓膜紧张部、松弛部分界线,光锥从脐部问前下边缘的三角形反光区。 D、相限:以锤骨柄长轴延长线过脐部作垂直线分鼓膜为前上前下、后上后下4相限,内壁:鼓岬耳蜗底周,表面有鼓室神经丛 前庭窗卵圆
7、窗、镫骨通内耳前庭 圆窗:为圆窗膜封闭第二鼓膜通耳蜗鼓阶。 前壁:中下部为咽鼓管鼓窒口,其上为鼓膜张肌管,下与 颈内动脉相邻。 后壁: 乳突壁,上方鼓窦入口是上鼓窒与鼓窦、乳突的 通道,口内侧偏下是外半规管隆凸,口底是面神经 转弯部。下方锥隆起镫骨肌腱出口,和鼓索神经 出口。 上壁:鼓室盖与中颅窝相邻。 下壁:较窄小,以薄骨板分隔鼓室与颈静脉球,下壁先天 性缺损颈静脉球突入鼓室表现兰鼓膜和血管性耳呜。,、鼓室内容: 听骨及听骨链:为锤、砧、镫三骨,是人体内最小的一组骨头,三者相连成链,界于鼓膜与前庭窗之间,传导声波。 听骨韧带:听骨链借6条韧带悬吊于鼓室内。 鼓室肌: 鼓膜张肌:起自鼓膜张肌管
8、止于锤骨颈,收缩牵拉锤骨柄向内,增加鼓膜张力。 镫骨肌:起自锥隆起,止于镫骨颈后,收缩牵拉足板减少内耳压力。 鼓室隔: 在中、上鼓室之间,由锤骨、砧骨及周围韧带、粘膜皱壁组成有鼓前峡、鼓后峡鼓峡,鼓峡部是维系中鼓室与上鼓室、鼓窦仍至乳突的重要通气引流通道。,听骨链,鼓室粘膜:被覆在鼓室所有结构的表面,主 要是立方或低柱状、柱状纤毛上皮 以及杯状和中间两种分泌细胞。 鼓室的血管和神经: 血管:丰富,鼓膜血管主要在松弛部、锤骨 柄、紧张部周围。 神经: A鼓室丛由舌咽神经及颈内动脉交感神经丛分支在鼓岬形成丛,主管中耳感觉。 B鼓索神经由面神经垂直段中部分出,在锥隆起外入鼓室,在砧骨长脚、锤骨柄间穿
9、越鼓室与舌咽神经合并主舌前2/3味觉,咽鼓管: 是中耳与外界的通气引流道,开口于鼻咽部圆枕。成人长约35mm,外1/3骨部,与颈内动脉、鼓膜张肌相邻。内2/3软骨部,由软骨与纤维膜构成,在静止状态时是闭合,从鼓口到咽口成40度角向前内下,最窄处是骨软骨交界处约1mm。小儿咽鼓管较成人具有短、平、宽的特点。 咽鼓管的开放:三条肌均起于咽鼓管软骨或纤维膜,其中腭帆张肌、腭帆提 肌止于软腭,咽鼓管咽肌止于咽后壁。,鼓窦: 是位于上鼓室、乳突间的含气腔,出生即存在,其上方是中颅窝,外即乳突筛区。 乳突: 出生时仅是海绵状骨质,2岁后自鼓窦向乳突逐渐气化,6岁基本形成。 、乳突类型: 气化型约80,板障
10、型,硬化型,混合型。 、二腹肌嵴:在乳突腔近乳突尖内侧一镰状 骨峭,其外是二腹肌沟,是术中 确定面神经垂直段的重要标志。,四、内耳:迷路,在颞骨岩部内。 按解剖和功能分:前庭、半规管、耳蜗。 按组织学分:骨迷路含外淋巴液,膜迷路含内淋巴液。内、外淋 巴液不互通。 前庭:位于耳蜗和半规管间,呈椭圆形内有椭圆囊和球囊,前部有孔与耳蜗 前庭阶相通,后部有3个半规管的5个开口,其外壁即鼓室内壁一部 分,有前庭窗和圆窗,内壁即内耳道底一部。 半规管:每侧各3个约2/3环形骨管互成直角,称外(水平)、上(垂直)、后(垂直)半规管,各管一端膨大名壶腹内有壶腹峭,上、后半规 管单脚融合成总脚开口于前庭内壁,外
11、半规管单脚开口于总脚下方,故3半规管有5口与前庭相通。,半规管,半规管排列规则: 外半规管两侧在同一水平面与地面交角 30度。 上半规管两侧平面延长线互相垂直,且 与同侧岩部长轴垂直。 后半规管两侧平面延长线互相垂直,但 与同侧岩部 长轴平行。 一 侧上半规管与对侧后半规管平面延长线 互相平行。,耳蜗,耳蜗: 形似蜗牛壳,由中央的蜗轴和周围的骨蜗管组成。 、骨蜗管:约2.52.75周,底周相当于鼓岬,蜗底向后内构成内耳道底一 部骨蜗管由骨锣旋板、基底膜和前庭膜分为前庭阶、膜蜗管、 鼓阶三部分。前庭阶、鼓阶的外淋巴液在蜗顶经蜗孔相通,鼓阶 起自圆窗并经蜗小管与珠网膜下腔相通。,膜迷路: 由膜管、
12、膜囊组成的密闭系统,含内淋巴液。 1、椭圆囊、球囊: 是位觉感受器,均有支持细胞和毛细胞构成的位觉斑其 上 覆盖一层由耳石和胶质组成的耳石膜。两者互相垂直。 、壶腹峭: 是膜壶腹内的横位镰状隆起,由支持细胞和毛细胞组成高分化的 感觉上皮,毛细胞的纤毛插入其顶上胶体层峭顶或峭帽可随 巴液运动 、膜蜗管: 三角形螺旋状膜性管道,上壁前庭膜,外壁螺旋韧带其上覆富有 血管的假复层上皮血管纹,下壁是基底膜。,基底膜: 上有由内、外毛细胞、支持细胞和盖组成的Corti氏器,是听觉 感受器的主要部分,基底膜的宽度由蜗底到顶逐渐增宽。 血管纹: 富有血管其作用未完全阐明,认为与内淋巴的代谢有关。,内耳的血供:
13、 主要来自椎基底动脉的小脑前下动脉迷路动脉(内听动脉),该动脉进入内听道内分为两支前庭前动脉、蜗总动脉。 听神经: 在延髓和脑桥间离开脑干,进入内听道即分为前支蜗神经、后支前庭神经。,1、蜗神经: 组成:由位于蜗轴与骨螺旋板连接处的螺旋神经节双极细胞的中枢突在内耳道底的终板处形成,双极细胞的周围突分布于螺旋器的毛细胞。 传导径路:蜗神经蜗神经背核和腹核(第二级神经元)双侧上橄榄体(第三级神经元)下丘核(第四级神经元)、内侧膝状体核大脑皮层听中枢。从二级神经元有部神经外侧丘系核内侧膝状体。 结论:1、2级神经元损害可致同侧全聋,3、4级神经元以上(中枢)接受两侧交叉或不交叉神经纤维,故单侧损伤不
14、会致明显的听力减退。,2、前庭神经: 组成: 由内听道底的前庭神经节双极细胞中枢突构成,其周围突分布于壶腹峭、椭圆囊斑、球囊斑。 传导径路: 前庭神经节(第一级神经元)前庭神经诸核(第二级神经元)脊髓颈、躯干、四肢肌肉反射性反应。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外展神经眼球反射。通过脑干网状结构与植物神经细胞群连接引起植物神经反射面色苍白、恶心、呕吐等。小脑位置觉。大脑皮层。,耳的主要功能为听觉与平衡觉 一、定义: 听阈是能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强值。 听力图或听力曲线是将不同频率的听阈连成一曲 线。 听力计零级是将正常人各频率的平均听阈作为零 分贝。 感觉阈或痛阈是指刚能引起人耳感觉或痛觉的声 音强度。 听觉
15、感受区是听阈曲线与感觉曲线之间的区域, 在此区域内存在听觉器官所能感受的各 种频率不同强度的全部声音。,二、声音的传导途径: 1、气导: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锤骨砧骨镫骨前庭窗外、内淋巴液基底膜Corti氏器听神经听觉中枢。 2、骨导:声波颅骨(移动式或压缩式骨导)骨迷路外、内淋巴液基底膜Corti氏器听神经听觉中枢。,三、中耳的生理:主要功能是声阻抗匹配作用, 使声波有效、保值地传入内耳。 1、通过三种机制: 鼓膜与镫骨足板面积的差别约17倍。 听骨链的杠杆作用约1.3倍。 鼓膜的喇叭形状产生的杠杆作用。 三种机制放大声音约30dB,使声音在中耳传导过程中的损失得以补充。 2、圆窗的生理功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