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2020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10课《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及作业设计.docx》由用户(tdj2000)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青山处处埋忠骨 2019 2020 学年 部编版五 年级 下册 语文 10 青山 处处 忠骨 教学 设计 作业 下载 _五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10.青山处处埋忠骨青山处处埋忠骨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 9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 读写“泽、彭”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3.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4.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两个部的内容;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 世界;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 从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深刻领会毛主席作 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授课时间:授课时间:2 课时 第一课时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彭、拟”等 9 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 读写“泽、彭”等 15 个生字;正确读写“拟定、锻炼”等词语。 2.默读课文,说说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理清文章结构。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教学过程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教师播放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 ,请同学们欣赏。 【出示课件 2】 2.播放完毕后谈话交流: 歌词中为什么说 “保和平, 卫祖国, 就是保家乡” ? 【出示课件 2、3】 3.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发生在抗美援朝时
3、期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青山 处处埋忠骨)学生齐读课题。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了解到的与课文 有关资料,谈谈自己对课文的感知。 4.简介毛主席。 【出示课件 4】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 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 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 从 1949 年到 1976 年, 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高 领导人。 5.相关资料。 【出示课件 5】毛岸英简介,毛主席得知毛岸英牺牲时说的话。 6.导入学习: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毛岸英牺牲后,毛主席对究竟把毛 岸英的遗体运回自己的祖国安葬,还是安葬
4、在朝鲜做决定的艰难过程。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出示课件 6】 :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感受深刻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 词。 【出示课件 7、8】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出示课件 9】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的两个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全文以毛主席的思想感情变化为线索, 先写彭德怀从朝鲜发来的有关毛岸英 牺牲
5、的电报内容和毛主席收到电报后的巨大悲痛; 再写彭司令请示是否将毛岸英 的遗骨运回国内,而朝鲜方面要求把岸英葬在朝鲜,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的 矛盾心理,最后做出了将爱子葬于朝鲜的艰难、痛楚的决定;之后写毛主席强忍 悲痛,在电报上写下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批示。 (板书: (一)毛岸英牺牲,毛主席巨大悲痛。 (二)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 马革裹尸还。 )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深入感知课文内容。 五、课堂总结,布置背诵【出示课件 10】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了解了与课文有关的一些资料,了解了 课文内容。 2.请同学们课下继续搜集和阅读有关资料,对毛
6、主席及其亲人有更多的了解。 课堂作业课堂作业 一、读一读,给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朝(cho zho)着父母,她挥了挥手。虽然有些眷(jun jn)恋,但 她还是下定决心去偏远地区工作,以锻(dn dun)炼自己的意志。 二、把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拟定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喃喃 起草制定。 踌躇 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黯然 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三、彭德怀拟定电报中,牺牲的是( )和( ) 。其中, ( ) 是( )的儿子,他最后被安葬在了( ) 。 【答案】 一、朝(cho) 眷(jun) 锻(dun) 二、拟定:起草制定。 喃喃:
7、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踌躇:意思是指犹豫不决,拿不定主意。也做思量、考虑的意思。 黯然:心里不舒服,情绪低落的样子。 三、毛岸英 高瑞欣 毛岸英 毛主席 朝鲜 第二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从课文中画出描写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语句,体会他的内心世界,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分自然段合作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 【出示课件 2】 : 上节课我们初读课文学习了文中的生字词语, 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这节课,我们将通过作者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 述
8、, 体会毛主席的内心世界, 感受毛主席作为父亲和领袖的常人情感和伟人胸怀。 二、再读课文,深入探究。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一边读一边圈画出令你深受感动的语 句,反复朗读,仔细体会人物的情感,在橘子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小组同学互相交流,小组长整理并记录小组同学的发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集体交流,教师相机引导并小结。 (1) 【出示课件 3】呈现电报内容 “电报”是谁发来的?从哪儿发来的?内容是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 【出示课件 4】 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主席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 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毛主席接到这封电报后有什么感
9、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从对毛主席的 动作描写中感受到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悲痛心情。 ) 谈话过渡:接到长子毛岸英牺牲的电报,作为父亲的毛主席会想到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 ) 指导朗读,从毛主席的动作中感受泽东失去爱子后无比悲痛的心情。 (2) 【出示课件 5】 岸英是毛主席最心爱的长子, 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这次怎么会 这段话主要描写了什么? (毛主席回忆起毛岸英和自己的一次次分离及其 原因。 )你从中了解到毛岸英什么?(从中了解到毛岸英的成长经历。 )感受到什 么?(每想到这聚少离多的日子,作为父亲总有些心酸,但欣慰的是岸英从不以 领袖的儿子自居,严格要求自己,而且前
10、三次的分离都平平安安回到了父亲的身 边。 ) 请把“这次怎么会”省略的内容补起来?(a.这次怎么会牺牲了呢? b.这次怎么会回不来了呢?c.这次怎么会不能回来了呢?) 从这里的省略号你又感受到什么?(毛主席感到震惊,简直不敢相信也不 愿意相信这是真的,表现了毛主席的无比悲痛。 ) 指导朗读, 从对毛主席的心里活动描写中感受毛主席失去爱子后的震惊和 悲痛心情。 简介毛岸英的成长经历。 【出示课件 6】毛岸英的照片 学生阅读有关毛岸英的资料,了解毛岸英是经历了许多磨难成长起来的。 (3) 【出示课件 7】 “岸英!岸英! ”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指导朗读,从对毛主席的语言
11、、动作和神态描写中体会毛岸英牺牲后,毛 主席的悲痛心情。 谈话过渡:彭总司令请示中央军委,是否将岸英的遗骨运回国内,这是对 烈士毛岸英的尊重,对领袖毛主席的爱戴和体贴;而朝鲜方面说岸英同志是为朝 鲜人民的解放事业牺牲的,也是朝鲜人民的儿子,要求把毛岸英的遗体安葬在朝 鲜,这是对中国优秀儿女的崇敬。面对这两种抉择,毛主席心里是怎么想的呢? (学生自由交流。 ) (4) 【出示课件 8】 主席不由自主地站了起来, “儿子活着不能相见, 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主席想。 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是父亲对儿子很自然的一种感情,毛 主席想到儿子奔赴朝鲜战场时, 自己因为工作繁忙未能去相送,作为父亲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