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酵工艺流程控制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发酵工艺流程控制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发酵 工艺流程 控制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本章内容本章内容一、一、概述概述二、二、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温度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三、三、pH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四、四、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溶解氧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五、五、CO2和呼吸商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和呼吸商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六、六、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补料控制基质浓度对发酵的影响及补料控制七、七、高密度发酵及过程控制高密度发酵及过程控制八、八、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泡沫对发酵的影响及其控制1.过程控制的重要性过程控制的重要性 菌株特性菌株特性(营养要求、生长速率、营养要求、生长速率、呼吸强度、产物合成速率呼吸强度、产物合成速率)传递性能传递性
2、能 物理:物理:n、T、Ws 化学化学:pH、DO、浓度浓度 过程控制的意义:过程控制的意义:最佳工艺条件的优选(即最佳工艺最佳工艺条件的优选(即最佳工艺参数的确定)以及在发酵过程中通过过程调节达到最适参数的确定)以及在发酵过程中通过过程调节达到最适水平的控制。水平的控制。决定发酵决定发酵单位单位(水平水平)的因素的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外部环境因素工艺条件工艺条件生物因素:生物因素:设备性能:设备性能:2.2.发酵过程控制的一般步骤发酵过程控制的一般步骤 确定能反映过程变化的各种理化参数及其检测方法确定能反映过程变化的各种理化参数及其检测方法 研究这些参数的变化对发酵生产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获取研
3、究这些参数的变化对发酵生产水平的影响及其机制,获取最适水平或最佳范围最适水平或最佳范围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各参数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建立数学模型定量描述各参数之间随时间变化的关系通过计算机实施在线自动检测和控制,验证各种控制模型的通过计算机实施在线自动检测和控制,验证各种控制模型的可行性及其适用范围,实现发酵过程最优控制可行性及其适用范围,实现发酵过程最优控制 3.参数检测参数检测n代谢参数按性质可分为三类:代谢参数按性质可分为三类:物理参数:物理参数:温度、搅拌转速、罐压、空气流量、温度、搅拌转速、罐压、空气流量、溶解氧、表观粘度、排气氧(二氧化碳)浓度等溶解氧、表观粘度、排气氧(二氧化碳)
4、浓度等;化学参数:化学参数:基质浓度(包括糖、氮、磷)、基质浓度(包括糖、氮、磷)、pH、产物浓度、核酸量等产物浓度、核酸量等;生物参数:生物参数:菌丝形态、菌体浓度、菌体比生长速菌丝形态、菌体浓度、菌体比生长速率、呼吸强度、摄氧率、关键酶活力等率、呼吸强度、摄氧率、关键酶活力等;3.3.参数检测参数检测n参数按获取方式可分为两类:参数按获取方式可分为两类:如如T T、pHpH、罐压、空气流量、搅、罐压、空气流量、搅拌转速、溶氧浓度等拌转速、溶氧浓度等 如摄氧率如摄氧率()()、呼吸强度、呼吸强度(Q(QO2O2)、比生、比生长速率(长速率()、体积溶氧系数、体积溶氧系数(K(KL La a)
5、、呼吸商、呼吸商(RQ)(RQ)等。等。直接参数直接参数:间接参数间接参数:将直接参数通过公式计算获得的:将直接参数通过公式计算获得的参数,参数,3.参数检测参数检测n参数的测量形式参数的测量形式离线测量:离线测量:基质(糖、脂类、无机盐等)、前体和代基质(糖、脂类、无机盐等)、前体和代谢产物(抗生素、酶、有机酸、氨基酸等)谢产物(抗生素、酶、有机酸、氨基酸等)在线测量在线测量:如:如T、pH、DO、溶解、溶解CO2、尾气、尾气CO2、黏度、黏度、搅拌转速等搅拌转速等n优点:及时、省力,可从繁琐操作中解脱出来,便优点:及时、省力,可从繁琐操作中解脱出来,便于计算机控制。于计算机控制。n困难:传
6、感器要求较高。困难:传感器要求较高。v对传感器的要求对传感器的要求n能经受高压蒸汽灭菌;能经受高压蒸汽灭菌;n传感器及其二次仪表具有长期稳定性;传感器及其二次仪表具有长期稳定性;n最好能在过程中随时校正,灵敏度好;最好能在过程中随时校正,灵敏度好;n探头材料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探头材料不易老化,使用寿命长;n安装使用和维修方便;安装使用和维修方便;n解决探头敏感部位被物料粘住、堵塞问题;解决探头敏感部位被物料粘住、堵塞问题;n价格合理,便于推广。价格合理,便于推广。3.参数检测参数检测第三节第三节 温度变化及其控制温度变化及其控制 一、温度对生长的影响一、温度对生长的影响二、温度的影响与控制
7、二、温度的影响与控制三、发酵过程引起温度变化的因素三、发酵过程引起温度变化的因素一、温度对生长的影响一、温度对生长的影响不同微生物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根据对温度不同微生物生长对温度的要求不同,根据对温度的要求可分为四类:嗜冷菌适应于的要求可分为四类:嗜冷菌适应于0 026260 0C C生长,生长,嗜温菌适应于嗜温菌适应于151543430 0C C生长,嗜热菌适应于生长,嗜热菌适应于373765650 0C C生长,嗜高温菌适应于生长,嗜高温菌适应于65650 0C C以上生长以上生长 。每种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可用每种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可用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适温度、最高温度、最低温度最
8、低温度来表征。来表征。在最适温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超过最高温度微在最适温度下,微生物生长迅速;超过最高温度微生物即受到抑制或死亡;生物即受到抑制或死亡;在最低温度范围内微生物尚能生长,但生长速度缓在最低温度范围内微生物尚能生长,但生长速度缓慢,世代时间无限延长。慢,世代时间无限延长。在最低和最高温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在最低和最高温度之间,微生物的生长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生长升高而增加,超过最适温度后,随温度升高,生长速率下降,最后停止生长,引起死亡。速率下降,最后停止生长,引起死亡。微生物受高温的伤害比低温的伤害大,即超过最高微生物受高温的伤害比低温的
9、伤害大,即超过最高温度,微生物很快死亡;温度,微生物很快死亡;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并不马低于最低温度,微生物代谢受到很大抑制,并不马上死亡。这就是菌种保藏的原理。上死亡。这就是菌种保藏的原理。二、温度的影响与控制二、温度的影响与控制(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一)温度对发酵的影响1 1、温度影响反应速率、温度影响反应速率发酵过程的反应速率实际是酶反应速率,酶反应有一发酵过程的反应速率实际是酶反应速率,酶反应有一个最适温度。从阿累尼乌斯方程式可以看到个最适温度。从阿累尼乌斯方程式可以看到RTEeAK/K K与温度有关与温度有关E E越大越大,温度变化对温度变化对K K的影响越大。的
10、影响越大。微生物生长典型活化能值在微生物生长典型活化能值在505070kJ/mol70kJ/mol,死亡的活化能,死亡的活化能为为300300380380kJ/molkJ/mol。高的死亡活化能值说明死亡速率的增加远大于低活化能的高的死亡活化能值说明死亡速率的增加远大于低活化能的生长速率的增加。生长速率的增加。dx/dtdx/dt=x-xx-x211211lg61.4TTKKErr、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与膜结构物理化学性、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与膜结构物理化学性质有密切关系质有密切关系根据细胞膜的液体镶嵌模型,细胞在正常生理条件根据细胞膜的液体镶嵌模型,细胞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膜中的脂质成分应
11、保持下,膜中的脂质成分应保持液晶状态液晶状态,只有当细胞,只有当细胞膜处于液晶状态,才能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膜处于液晶状态,才能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使细胞处于最佳生长状态使细胞处于最佳生长状态微生物的生长温度与细胞膜的液晶温度范围相一致。微生物的生长温度与细胞膜的液晶温度范围相一致。2 2、微生物与温度相关性的原理、微生物与温度相关性的原理什么是什么是液晶状态液晶状态?液晶状态是指某些有机物在发生固相到液相转变时的过渡液晶状态是指某些有机物在发生固相到液相转变时的过渡状态称为液晶态。状态称为液晶态。由固态转变为液晶态的温度称为熔点,以由固态转变为液晶态的温度称为熔点,以T1T1表示;表
12、示;由液晶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称为清亮点,以由液晶态转变为液态的温度称为清亮点,以T2T2表示。表示。T1T1与与T2T2之间的温度称为液晶温度范围。之间的温度称为液晶温度范围。为什么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呢?根据细胞膜脂质成为什么不同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呢?根据细胞膜脂质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最适温度生长的微生物,其膜内磷脂组成分分析表明,不同最适温度生长的微生物,其膜内磷脂组成有很大区别。嗜热菌只含饱和脂肪酸,而嗜冷菌含有较高的有很大区别。嗜热菌只含饱和脂肪酸,而嗜冷菌含有较高的不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几乎所有微生物的脂质成分均随生长温度变化。几乎所有微生物的脂质成分均随生长温度变化。
13、脂质的熔点与脂肪酸的含量成正比,膜的功能取决脂质的熔点与脂肪酸的含量成正比,膜的功能取决于膜中脂质组分的流动性,而后者取决于脂肪酸的于膜中脂质组分的流动性,而后者取决于脂肪酸的饱和程度。饱和程度。温度降低时细胞脂质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温度降低时细胞脂质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增加。3 3、温度影响发酵方向、温度影响发酵方向发酵温度升高,酶反应速率增大,生长代谢加快,发酵温度升高,酶反应速率增大,生长代谢加快,生产期提前。生产期提前。酶本身很易因过热而失去活性,表现在菌体容易酶本身很易因过热而失去活性,表现在菌体容易衰老,发酵周期缩短,影响最终产量。衰老,发酵周期缩短,影响最终产量。温度还通过改变
14、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例如:基质溶温度还通过改变发酵液的物理性质,例如:基质溶解度,氧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也影响菌对某些基解度,氧在发酵液中的溶解度,也影响菌对某些基质的分解吸收。质的分解吸收。四环素产生菌金色链霉菌同时产生金霉素和四环四环素产生菌金色链霉菌同时产生金霉素和四环素,当温度低于素,当温度低于3030时,这种菌合成金霉素能力时,这种菌合成金霉素能力较强;较强;温度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也提高,温度达到温度提高,合成四环素的比例也提高,温度达到35 时,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止,只产生四环素。时,金霉素的合成几乎停止,只产生四环素。(二)最适温度的选择(二)最适温度的选择1 1、根据菌种及生
15、长阶段选择、根据菌种及生长阶段选择微生物种类不同,所具有的酶系及其性质不同,所微生物种类不同,所具有的酶系及其性质不同,所要求的温度范围也不同。要求的温度范围也不同。如黑曲霉生长温度为如黑曲霉生长温度为37370 0C C,谷氨酸产生菌棒状杆菌的生长温度为谷氨酸产生菌棒状杆菌的生长温度为303032320 0C C,青霉菌生长温度为青霉菌生长温度为30300 0C C。在发酵前期由于菌量少,发酵目的是要尽快达到在发酵前期由于菌量少,发酵目的是要尽快达到大量的菌体,取稍高的温度,促使菌的呼吸与代大量的菌体,取稍高的温度,促使菌的呼吸与代谢,使菌生长迅速;谢,使菌生长迅速;在中期菌量已达到合成产物
16、的最适量,发酵需要在中期菌量已达到合成产物的最适量,发酵需要延长中期,从而提高产量,因此中期温度要稍低延长中期,从而提高产量,因此中期温度要稍低一些,可以推迟衰老。因为在稍低温度下氨基酸一些,可以推迟衰老。因为在稍低温度下氨基酸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正常途径关闭得比较严密有合成蛋白质和核酸的正常途径关闭得比较严密有利于产物合成。利于产物合成。l根据生长阶段选择根据生长阶段选择n发酵后期发酵后期,产物合成能力降低,延长发酵周期没有,产物合成能力降低,延长发酵周期没有必要,就又必要,就又提高温度提高温度,刺激产物合成到放罐。,刺激产物合成到放罐。n如四环素如四环素生长阶段生长阶段28,合成期,合成期2
17、6后期再升温;后期再升温;n黑曲霉黑曲霉生长生长37,产糖化酶,产糖化酶3234。n但也有的菌种产物形成比生长温度高。如谷氨酸产但也有的菌种产物形成比生长温度高。如谷氨酸产生菌生长生菌生长3032,产酸,产酸3437。n最适温度选择要根据菌种与发酵阶段做试验。最适温度选择要根据菌种与发酵阶段做试验。2 2、根据培养条件选择、根据培养条件选择温度选择还要根据培养条件综合考虑,灵活选择。温度选择还要根据培养条件综合考虑,灵活选择。通气条件差时可适当降低温度,使菌呼吸速率降低通气条件差时可适当降低温度,使菌呼吸速率降低些,溶氧浓度也可髙些。些,溶氧浓度也可髙些。培养基稀薄时,温度也该低些。因为温度高
18、营养利培养基稀薄时,温度也该低些。因为温度高营养利用快,会使菌过早自溶。用快,会使菌过早自溶。菌生长快,维持在较高温度时间要短些;菌生长快,维持在较高温度时间要短些;菌生长慢,维持较高温度时间可长些。菌生长慢,维持较高温度时间可长些。培养条件适宜,如营养丰富,通气能满足,那么前培养条件适宜,如营养丰富,通气能满足,那么前期温度可高些,以利于菌的生长。期温度可高些,以利于菌的生长。总的来说,温度的选择根据菌种生长阶段及培养条总的来说,温度的选择根据菌种生长阶段及培养条件综合考虑。要通过反复实践来定出最适温度。件综合考虑。要通过反复实践来定出最适温度。3 3、根据菌生长情况、根据菌生长情况三、发酵
19、过程引起温度变化的因素三、发酵过程引起温度变化的因素(一)发酵热(一)发酵热Q Q发酵发酵所谓发酵热就是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所谓发酵热就是发酵过程中释放出来的净热量。净热量净热量:在发酵过程中产生菌分解基质产生热量,机在发酵过程中产生菌分解基质产生热量,机械搅拌产生热量,而罐壁散热、水分蒸发、空气排械搅拌产生热量,而罐壁散热、水分蒸发、空气排气带走热量。各种产生的热量和各种散失的热量的气带走热量。各种产生的热量和各种散失的热量的代数和。代数和。发酵热引起发酵液的温度上升。发酵热大,温度上发酵热引起发酵液的温度上升。发酵热大,温度上升快,发酵热小,温度上升慢。升快,发酵热小,温度上升慢。
20、1 1、生物热、生物热Q Q生物生物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不断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在发酵过程中,菌体不断利用培养基中的营养物质,将其分解氧化而产生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高将其分解氧化而产生的能量,其中一部分用于合成高能化合物(如能化合物(如ATPATP)提供细胞合成和代谢产物合成需)提供细胞合成和代谢产物合成需要的能量,其余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散发出要的能量,其余一部分以热的形式散发出来,散发出来的热就叫来的热就叫生物热生物热。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热比厌氧发酵产生的热多。微生物进行有氧呼吸产生的热比厌氧发酵产生的热多。l 培养过程中生物热的产生具有强烈的时间性。培养过程中生物热的
21、产生具有强烈的时间性。生物热的大小与呼吸作用强弱有关。生物热的大小与呼吸作用强弱有关。在培养初期,菌体处于适应期,菌数少,呼吸作用在培养初期,菌体处于适应期,菌数少,呼吸作用缓慢,产生热量较少。缓慢,产生热量较少。菌体在对数生长期时,菌体繁殖迅速,呼吸作用激烈,菌体在对数生长期时,菌体繁殖迅速,呼吸作用激烈,菌体也较多,所以产生的热量多;菌体也较多,所以产生的热量多;培养后期,菌体已基本上停止繁殖,主要靠菌体内培养后期,菌体已基本上停止繁殖,主要靠菌体内的酶系进行代谢作用,产生热量不多,温度变化不的酶系进行代谢作用,产生热量不多,温度变化不大,且逐渐减弱。大,且逐渐减弱。如果培养前期温度上升缓
22、慢,说明菌体代谢缓慢,如果培养前期温度上升缓慢,说明菌体代谢缓慢,发酵不正常。如果发酵前期温度上升剧烈,有可能发酵不正常。如果发酵前期温度上升剧烈,有可能染菌。此外培养基营养越丰富,生物热也越大。染菌。此外培养基营养越丰富,生物热也越大。2 2、搅拌热、搅拌热Q Q搅拌搅拌在机械搅拌通气发酵罐中,由于机械搅拌带动发酵在机械搅拌通气发酵罐中,由于机械搅拌带动发酵液作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搅拌器等设液作机械运动,造成液体之间,液体与搅拌器等设备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热量。备之间的摩擦,产生的热量。搅拌热与搅拌轴功率有关。搅拌热与搅拌轴功率有关。3 3、蒸发热、蒸发热Q Q蒸发蒸发 通气时,引起
23、发酵液的水分蒸发,水分蒸发所需的通气时,引起发酵液的水分蒸发,水分蒸发所需的热量叫蒸发热。此外,排气也会带走部分热量叫显热量叫蒸发热。此外,排气也会带走部分热量叫显热热Q Q显热显热,显热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显热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4 4、辐射热、辐射热Q Q辐射辐射发酵罐内温度与环境温度不同,发酵液中有部分热发酵罐内温度与环境温度不同,发酵液中有部分热通过罐体向外辐射。辐射热的大小取决于罐温与环通过罐体向外辐射。辐射热的大小取决于罐温与环境的温差。境的温差。Q Q发酵发酵Q Q生物生物Q Q搅拌搅拌Q Q蒸发蒸发Q Q辐射辐射(二)发酵热的测定(二)发酵热的测定一种是用冷却水进出口
24、温度差计算发酵热。一种是用冷却水进出口温度差计算发酵热。在工厂里,可以通过测量冷却水进出口的水温,再在工厂里,可以通过测量冷却水进出口的水温,再从水表上得知每小时冷却水流量来计算发酵热。从水表上得知每小时冷却水流量来计算发酵热。Q Q发酵发酵GCGCm m(T(T出出T T进进)C Cm m水的比热水的比热 G冷却水流量冷却水流量 另一种是根据罐温上升速率来计算。先自控,让发另一种是根据罐温上升速率来计算。先自控,让发酵液达到某一温度,然后停止加热或冷却,使罐温酵液达到某一温度,然后停止加热或冷却,使罐温自然上升或下降,根据罐温变化的速率计算出发酵自然上升或下降,根据罐温变化的速率计算出发酵热
25、。热。小小 结结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微生物最适生长温度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与它们的膜结构有关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不同与它们的膜结构有关微生物的生长温度与细胞膜的液晶温度范围相一微生物的生长温度与细胞膜的液晶温度范围相一致致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与酶分子结构的区别有关,如蛋微生物对温度的要求与酶分子结构的区别有关,如蛋白构象稳定性因素改变,活性位点关键区域氨基酸的白构象稳定性因素改变,活性位点关键区域氨基酸的取代,离子束缚作用取代,离子束缚作用(ion binding)(ion binding)减弱,蛋白核心减弱,蛋白核心区域疏水作用下降等区域疏水作用下降等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温度对发酵的影响:温度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