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课件-002.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医适宜技术课件-002.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适宜 技术 课件 _002
- 资源描述:
-
1、中医适宜技术培训针灸疗法 所谓针灸:就是针法和灸法的合称。针法是把毫针按一定穴位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治疗疾病。灸法是把燃烧着的艾绒按一定穴位熏灼皮肤,利用热的刺激来治疗疾病。经络基本概念经络基本概念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径也”;有路径的含义,是较粗大的干线,贯通上下,沟通内外,是经络系统中的主干;络“网也”;有网络的含义,是经脉别出的分支,纵横交错,遍布全身。灵枢、脉度“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为孙。”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的组成 经络系统是由经脉和络脉组成的。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奇经八脉和十二经十二经别别,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筋十二经筋,十十
2、二皮部二皮部。络脉有十五络十五络,浮络浮络,孙络孙络等。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手足、阴阳、脏腑手足、阴阳、脏腑而定的。它们分别隶属于十二脏腑,各经用其所属脏腑的名称,结合循行于手足的不同部位,根据阴阳学说而给予不同名称。十二经脉十二经脉 手三阴经“肺、心包、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 和四肢,纵贯全身。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经气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
3、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奇经八脉冲冲、任任、督督、带带、阴维阴维、阳维阳维、阴跷阴跷、阳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直属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故称奇 经。治疗作用治疗作用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疏通经络的作用就是可使淤阻的经络通畅而发挥其正常的生理作用,是针灸最基本最直接的治疗的作用。调和阴阳调和阴阳:针灸调和阴阳的作用就是可使机体从阴阳失衡的状态向平衡状态转化,是针灸治疗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扶正祛邪扶正祛邪:针灸扶正祛邪的作用就是可以扶助机体正气及驱除病邪。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正邪相争的过程。针灸治病,就是在于能发挥其扶正祛邪的作用。(一)针刺技术
4、是各种不同针具的操作技术方法,简称针法,其中有毫针、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等。得气得气 针刺时患者产生酸、麻、胀、重等感应或这种感应的传导,术者感觉针下沉紧,叫做“得气”。得气与否直接关系着针刺效果。1.毫针 是临床最常用的针具。其技术方法可分为毫针刺法和针刺手法两大部分。2.三棱针、皮肤针、皮内针、火针、芒针 是除毫针 之外,目前针灸临床主要使用的工具。如三棱针可以放血、挑刺;皮肤针可以叩刺皮肤;皮内针为埋针的针具,有延长刺激效应的作用;火针是用火烧红针尖,刺入腧穴,对痹证、痿症和一些皮肤病(如痣、疣)有特殊治疗作用;芒针深刺经脉腧穴,有透穴强刺激的作用性质。由于针具针法各不相同
5、,在主治范 围和作用原理上也有相应区别,可以弥补毫针单一针具的不足,在临床上应当辨证施术。(二)灸法技术 灸法,又称灸,攻法,火法。说文解字指出:“灸,灼也,从火音久,灸乃治病之法,以艾燃火,按而灼也。”可见灸法是一种用艾火持续薰灼治疗疾病的方法。施灸的材料除了艾绒之外,还有桑枝、灯草等非艾材料。施灸的方法多种多样。治疗原理主要是通过腧穴、经络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作用。灸法不仅能治疗疾病,而且能预防疾病,如灸气海、关元、足三里等穴位培补元气,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灸法以艾灸为主,还有灯火灸等非艾灸法。艾灸主要分为艾炷灸、艾条灸、温针灸、温灸器灸四种。灸法的主治作用和适应范围 医学入门说:
6、“寒热虚实,皆可灸之。”因此,灸法的主治作用十分广泛,除了能治虚证、寒证之外,还可以治疗实证和某些热证。主治作用适应范围 疏风解表 温散寒邪风寒表证、寒性胃痛、腹痛、呕吐、泄泻 温经止痛 活血逐痹风寒湿痹、痛经、经闭、寒疝、肩凝、肘劳 回阳固脱 升阳举陷 壮阳益气亡阳虚脱证;内脏下垂、脱肛、阴挺、久泻、久漏;阳萎、早泄、遗精、遗尿、神疲、乏力、自汗 清热解毒 消瘀散结外科痈疮疖肿初起、疮疡久溃不敛、阴性疮疡、瘰疬、鼻衄 防病保健 延年益寿灸关元、气海、足三里等穴培补元气,预防疾病 灸法的注意事项灸法的注意事项一、施灸体位 体位宜平正舒适,便于准确定穴,有利于艾炷安放和施灸。二、施灸顺序 先阳后
7、阴,先左后右,先上后下,先少后多。三、部位宜忌 颜面五官、阴部、有大血管分布等部位不宜直接灸,妊娠期妇女的腹部、腰骶部不宜施灸。古代文献记载的禁灸穴位,选用时应从实际出发,不必拘泥。若需施瘢痕灸时,必须先征得患者同意。四、病情宜忌 阴虚阳亢、邪实内闭、热毒炽盛等病症,应慎用灸法。五、施灸注意 施灸时要注意防止艾火脱落,以免造成皮肤、衣物的烧损。灸后若局部出现水泡,小水泡可不作处理,任其自然吸收,注意不要擦破;若水泡过大,可用消毒针从泡底刺破,放出水液后,涂龙胆紫药水。六、诊室环境注意通风,保持空气清新,避免烟雾过浓。针具的研制和改进 针具的起源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古代最原始的切割和医疗工具称为
8、砭石,又称针石、鑱石等。说文解字:砭,以石刺病也。据考古发现,新出土的砭石,大多是新石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遗存,有的可以浅刺出血、切割排脓、叩击皮肤。是用于针刺临床的工具,经历了一个较长的演变过程。据考证,大约在山顶洞人时期,已能制造较为精细的骨针。金属针具的应用,开始于青铜器时代,而后冶金术的发明,为金属针具的工艺改进了技术支持。内经多篇论及了九针的形制和用途。九针即鑱针、圆针、鍉针、锋针、铍针、圆利针、毫针、长针、大针等。除骨、竹、陶、铜、铁、钢制成的针具外,还有用金、银制成的。师怀堂在古代九针基础上,创制了“新九针”,其工艺材料和形制有不少改进,同时也扩大了针具的相应用途。内关穴 少商
9、穴 三阴交 太阳穴 合谷穴 水沟穴其他针刺法 三棱针刺法 是用三棱针点刺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或挑断皮下白色纤维组织,以防治疾病的方法。一、针具 三棱针是由不锈钢制成的,柄粗而圆,针身呈三棱形,针尖锋利,针柄长约6厘米,针身长约1.2厘米。三棱针使用前必须高压消毒,或用75%乙醇浸泡30分钟,用一次性无菌针具更佳。当手头没有三棱针时,可用消毒后的注射用粗针头代替三棱针点刺放血。二、操作方法点刺法、散刺法、挑刺法、泻血法。三、适应范围三棱针刺法具有开窍醒神、泄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多用于急证、热证、实证、瘀证、痛证。四、注意事项1 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一般先用2%碘酒消毒,再用
10、75%酒精脱碘。2 点刺、散刺手法宜轻宜快,出血不宜过多,勿伤深部动脉。3 体虚、贫血、孕妇、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使用。4 皮肤有溃疡、感染、瘢痕、肿瘤处不宜使用。皮肤针 是由多支不锈钢针集成一束而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体表的一定部位,以防治疾病的方法叫皮肤针刺法。一、针具 皮肤针外形呈小锤状,由针柄和针盘组成。针柄长约1520厘米,有硬柄和软柄两种,由牛角或塑料制成。针盘为多支不锈钢针散嵌而成,集针的数目多为7支,故又称“七星针”(如下图)。集针5支者称“梅花针”,集针18支者称“罗汉针”。二、操作方法1 叩刺方法 持针式 叩刺法 刺激强度2 叩刺部位 脊柱两侧 循经叩击 腧穴叩击 局部叩刺三、
11、适用范围凡毫针适应症大多可用皮肤针治疗,皮肤针尤其对疼痛、麻木、皮肤病、目疾、肠胃病有较好的疗效。皮肤针刺法的常见病症。四、注意事项1 施术前检查针具,有钩曲、不齐、缺损者,必须修理或更换。2 叩刺前后必须消毒,预防感染。3 叩刺时针尖垂直上下,避免斜、钩、挑。4 皮肤有创伤、溃疡、疤痕、感染、肿瘤者不宜叩刺。5 孕妇腰骶、小腹部禁叩,有出血性疾病者不宜叩刺。现代刺法灸法的应用 耳针:是在耳廓穴位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进行刺激,从而防止疾病的一种方法。耳穴的分布:耳穴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一般与头脑、面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垂和对耳屏;与上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舟;与躯体和下肢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对耳
12、轮体部和对耳轮上下脚;与腹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艇;与胸腔脏器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甲腔;与消化道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轮脚周围;与耳鼻咽喉相应的耳穴多分布在耳屏四周。耳针适应范围耳针适应范围 耳针的适应范围很广,在微针系统中,耳针主治的病症最多,几乎接近体针。除了功能性疾病外,对一些器质性疾病也有较好的效果,尤其对痛症、炎症、功能紊乱性疾病、过敏及变态反应性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传染病、慢性病和其他病症效果突出。耳穴压豆法耳穴压豆法,是用胶布将药豆准确地粘贴于耳穴处,给予适度的揉、按、捏、压,使其产生疫、麻、胀、痛等刺激感应,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疗法。又称耳廓穴区压迫疗法。操作方法:
13、操作方法:选择12组耳穴,进行耳穴探查,找出阳性反应点,并结合病情,确定主辅穴位以酒精棉球轻擦消毒,左手手指托持耳廓,右手用镊子夹取割好的方块胶布,中心粘上准备好的药豆,对准穴位紧贴压其上,并轻轻揉按12分钟。每次以贴压57穴为宜,每日按压3-5次,隔13天换1次,两组穴位交替贴压。两耳交替或同时贴用。拔罐法 一、概念拔罐法:古称角法,又称吸筒疗法,是以罐为工具,利用燃火、抽气等方法排除罐内空气,造成负压,使罐吸附于腧穴或应拔部位的体表,使局部皮肤充血、瘀血,已达到防治疾病为目的的方法。二、特点1.治疗作用显著,适应症广拔罐法具有祛风散寒、行气活血、消肿止痛、清热拔毒等作用,广泛用于内、外、妇
14、、儿、五官、皮肤等各科病症。2.使用安全,操作简便 拔罐法无痛无创,不会造成内脏损伤等异常情况,操作简便易学。3.经济实惠,便于推广拔罐法无需复杂的设备器械,其材料竹子到处皆有,治疗收费亦便宜,便于普及与推广。罐的种类罐的种类 主要有竹罐、玻璃罐、陶罐、抽气罐(另有青、链霉素药瓶去底磨平滑之后,也可作抽气罐用)、代用罐(凡是口部光滑平正、耐热的玻璃、陶瓷、竹器具都可作为代用罐,如玻璃杯、量米竹升、玻璃罐头瓶等。)拔罐的作用拔罐的作用 1:排毒祛浊、增强体质 2: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3:驱寒除湿、消肿止痛 4:反应病候、协助诊断拔罐的适应症 拔罐疗法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在临床上早已从早期的疮疡发
15、展到用来治疗包括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皮肤科及五官科等100多种疾病,无论是内科的头痛、腹痛、胆绞痛、风湿痛等,还是外科的急性腰扭伤、慢性软组织损伤等,都可以用拔罐疗法取得立竿见影的疗效,一般多用于:风寒湿痹、腰背、肩臂、腿痛、关节痛、软组织闪挫伤、扭伤、伤风感冒、头痛、咳嗽、哮喘、胃脘痛、呕吐、腹痛、泄泻、痛经、中风偏瘫等。拔罐的禁忌症:拔罐的禁忌症:1:凝血机制不好者,有自发性出血倾向或损伤后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使用拔罐疗法,如:血友病、紫癜、白血病等。2:皮肤严重过敏或皮肤患有疥疮等传染性疾病者不宜拔罐。3:恶性皮肤肿瘤患者或局部破损溃烂、外伤骨折、静脉曲张、体表大血管处、皮肤丧失弹性
16、者、局部皮肤不宜拔罐。4:妊娠妇女的腹部、腰骶部及乳房下方不宜拔罐,拔其他部位时手法也应轻柔。5:肺结核活动期、妇女经期不宜拔罐。6:重度心脏病、心力衰竭、呼吸衰竭及严重水肿的患者不应拔罐。7:五官部位、前后二阴部位均不应拔罐。8:重度神经质、全身抽搐痉挛、狂躁不安、不合作者不宜拔罐。9:醉酒、过饥、过渴、过劳者慎用拔罐。拔火罐后留下的罐斑拔火罐后留下的罐斑以及颜色的临床意以及颜色的临床意义:义:1:罐印紫黑而黯者:一般表示体内有血淤,如痛经或心脏供血不足,患部受寒较重也会出现此印迹。如印迹数天不退的,通常表示病程已久,需要较长的时间来调理,如走罐时出现大面积黑紫印时,提示风寒所犯面积大,应对
17、症驱寒为主。2:罐印发紫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有局部寒凝血瘀。3:罐印呈散在性的紫点,深浅不一,一般提示为气滞血瘀之症。4:淡紫发白伴有斑块的,一般提示以虚症为主,兼有血瘀。如斑点在穴位处明显者,表明此相关内脏虚弱,比如在肾俞穴处呈现,则提示肾虚。5:罐印鲜红而艳,一般提示阴虚或气阴两虚,阴虚火旺也会出现。6:罐印呈鲜红散在点的,通常在大面积走罐后出现,不高出皮肤,如系在某穴及其附近集中,则提示此穴所属相关的脏腑异常或存在病情。7:走罐或吸拔罐后,没有罐印(或不明显的),或虽有但起罐后立即消失,恢复常色的,提示身体基本正常或病情尚轻。8:行罐或坐罐,容易起水泡的,提示湿气较重,若在患部出现较多小
18、水泡时,预示由水湿所致,会有理想的疗效,需要连续的多次拔罐。9:若走罐时出现风团(如急性荨麻疹状),提示为风邪所致,或是过敏性体质。10:随着病情的好转,罐印也会随着减轻,且不易显罐印,可以预示病情的归转。一般来说无病者:颜色多微红,无明显罐斑变化。拔罐的注意事项:拔罐的注意事项:1:用火罐时应注意勿烧伤或烫伤皮肤,若烫伤或留罐时间太长而皮肤起水泡时,小的无需处理,水泡较大时,用消毒针将水放出,涂以龙胆紫药水,或用消毒纱布包敷以防感染2:留罐的时间根据病情、部位决定,一般留罐10-15分钟,大罐吸拔力强,可适当缩短时间,否则可能会起泡。3: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绀色淤血斑,此为正常现
19、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淤血严重者,不宜在原部位再拔。4:拔罐期间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若出现头晕、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四肢发凉等症状,甚至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情况应及时取下罐具,将患者仰卧位平放,垫高头部,轻者可给予少量温开水,重者可针刺人中、合谷并送医院治疗 操作方法操作方法 用镊子或止血钳夹住95%的酒精棉球,点燃后伸进罐内,在罐的底部或中部旋转数圈迅速退出,再速将罐扣在需拔罐处,即可吸住,操作动作要快,此法在罐内无火,比较安全,是最常用的吸拔方法,但需注意切勿将罐口燃热,以免烫伤皮肤。拔罐的方法:拔罐的方法:留罐法、闪罐法、走罐法、刺血拔罐法1:留罐法又称坐罐法,即将罐吸附在体
20、表后,使罐子吸拔留置于施术部位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此法是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一般疾病均可应用2:闪罐法,即将罐拔住后立即起下,如此反复多次地拔住起下、起下拔住,直至皮肤潮红、充血、或瘀血为度。多用于局部皮肤麻木、疼痛或功能减退等疾病。3:走罐法亦称推罐法,即拔罐时先在所拔部位的皮肤及罐口上,涂一层凡士林、板油等润滑剂做为介质,再将罐拔住,然后用右手握住罐子,向上向下或向左向右在需要拔的部位上往返推动,至所拔部位的皮肤潮红、充血、甚或瘀血时,将罐起下,适宜于面积较大、肌肉丰厚部位,如脊背,腰背,大腿等部位4:刺血拔罐法又称刺络拔罐法,即在应拔部位的皮肤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出血或用皮肤针叩
21、打后,再将火罐吸拔于点刺的部位,使之出血,以加强刺血治疗的作用,一般刺血后拔罐留置10-15分钟,多用于各种急慢性软组织损伤,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丹毒、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等。起罐方法:起罐方法:起罐时,一般先用一手拿着火罐,另一手拇指或食指从罐口旁边按压一下,使气体进入罐内,即可将罐取下,若罐吸附力过强时切不可用力猛拔,以免擦伤皮肤。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利用边缘润滑物体(刮具),在人体体表特定部位反复刮拭、捏提、揪挤、挑刺,使皮肤出现片状或点状淤血(出血),以达到疏通经络、调节脏腑、扶正祛邪、祛除疾病的目的。他千百年来广泛流传于我国民间,随着自然疗法的发展,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物品准备
22、物品准备 治疗盘、刮具(牛角刮板、瓷匙等)、治疗盘内盛少量清水或药液,必要时备浴巾、屏风等物。操作程序操作程序1备齐用物,携至床旁,做好解释,核对医嘱。2协助患者取合理体位,暴露刮痧部位,注意保暖。3遵医嘱确定刮痧部位。4检查刮具边缘是否光滑、有无破损,以免划破皮肤。5治疗过程中,用力均匀,蘸湿刮具在确定的刮痧部位从上到下刮擦,方向单一,皮肤呈现出红、紫色瘀点为宜。6询问患者有无不适,观察病情及局部皮肤颜色变化,调解手法力度。7刮痧完毕,清洁局部皮肤后,协助患者衣着,安置舒适卧位。8清理用物,做好记录并签字。禁忌症禁忌症 体型过于消瘦、有出血倾向、皮肤病变处等禁用此法。护理及注意事项护理及注意
23、事项1保持空气新鲜,以防复感风寒而加重病情。2操作中用力要均匀,勿损伤皮肤。3刮痧过程中要随时观察病情变化,发现异常,立即停刮,报告医师,配合处理。4刮痧后嘱患者保持情绪安定,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油腻之品.5使用过的刮具,应消毒后备用.穴位按摩穴位按摩是在中医基本理论指导下,运用手法作用于人体穴位。通过局部刺激,可疏通经络,调动机体抗病能力,从而达到防病治病、保健强身目的的一种技术操作。操作程序操作程序:1遵医嘱进行穴位按摩。2进行腰腹部按摩时,嘱患者先排空膀胱3安排合理体位,必要时协助松开衣着,注意保暖。4根据患者的症状、发病部位、年龄及耐受性,选用适宜的手法和刺激强度,进行按摩。5操作过程
24、中观察患者对手法的反应,若有不适,应及时调整手法或停止操作,以防发生意外。6操作后协助患者衣着,安排舒适体位,做好记录并签字。禁忌症禁忌症 各种出血性疾病、妇女月经期、孕妇腰腹、皮肤破损及瘢痕等部位禁止按摩。护理及注意事项护理及注意事项:1操作前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2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持久,禁用暴力。中药熏洗疗法:中药熏洗疗法: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内证外治,由内透表,舒筋通络,发汗不伤营卫的疗法,他利用药物加水煮沸或用散剂冲泡,乘热在皮肤或患处进行熏洗,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作用于机体而达到活血通络、温经散寒之目的。适应症适应症适用于脑卒中所致肢体麻木疼痛、肢体运动障
25、碍、周围神经病变等。操作流程操作流程(一)物品准备:熏洗药物、浴具、热水。(二)一般在药中加水适量,沸后20分钟,在将药物加入,煎沸后即可使用。(三)将煎好的药汤趁热倒入浴具内,先用药热气熏蒸患处约510分钟,再用毛巾浸汁热敷局部,带药液温度降到40左右时,嘱患者将患处置于浴具内,药液泡洗患处约15分钟。(四)无菌纱布擦干。(五)每日2次,每次2030分钟。以710天为1疗程。病情较重者可酌情增加熏洗次数。禁忌症禁忌症(一)妇女月经和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不宜使用熏洗和坐浴。(二)伴有急性传染病、重症心脑血管疾病者禁用。常用穴位定位:常用穴位定位:百会:头顶正中央,两耳尖直上连线中点处。风池:枕骨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