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地理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地理 地球 公转 及其 地理 意义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地球的公转及其地理意义 必修必修 第二章第第二章第4讲讲(1)方向:方向:1公转特征公转特征自西向东自西向东一恒星年:一恒星年:365日日6时时9分分10秒秒(2)周期:周期: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公转特征公转特征(3)速度速度近日点近日点远日点远日点1月初月初7月初月初最快最快最慢最慢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及其影响(1)黄赤交角黄赤交角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
2、征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影响:影响: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引起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2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及其影响春分日春分日 春分日春分日(3月月21日前后)日前后)夏至日夏至日(6月月22日前后)日前后)秋分日秋分日(9月月23日前后)日前后)冬至日冬至日(12月月22日前后)日前后)夏至日夏至日秋分日秋分日 冬至日冬至日 春分日春分日(3月月21日前后)日前后)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赤道太阳直射点往返运动示意图太阳直射点往返运动示意图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
3、本特征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1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及其影响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黄赤交角的产生原因: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在公转时,总是斜着绕太阳转,即地轴与黄道(地球公转轨道地球公转轨道)之间之间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不垂直,而是有一个小于90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的夹角,使黄道平面与赤道平面之间产生了一个了一个2326的夹角,即黄赤交角。的夹角,即黄赤交角。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任何地点地轴的倾斜方向都保持不变,使黄赤交角始终存在。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始终存在
4、。黄赤交角产生的地理意义是导致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1)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与黄赤交角相关的几组数据关系黄道平面黄道平面赤道平面赤道平面9090o o-黄赤交角黄赤交角23o26/N23o26/S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黄赤交角晨昏线与地轴的最大夹角。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黄赤交角与极圈度数互余。北回归线北回归线南回归线南回归线赤道赤道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的大
5、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纬黄赤交角的大小决定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在南北纬2326之间之间(2)影响影响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晨昏线晨昏线热带热带温带温带寒带寒带现在的黄赤交角现在的黄赤交角黄赤交角变大黄赤交角变大黄赤交角变小黄赤交角变小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2)影响影响2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黄赤交角的大小变化及其影响读图,完成读图,完成23题。题。2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 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个特殊点,则图中字母L和
6、和S代代 表的角的度数为表的角的度数为 ()A20 B2326 C30 D66343P、Q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的两 个特殊点,地球超过个特殊点,地球超过P点后的一点后的一 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 ()A在北半球向北移动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B在南半球向北移动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C在北半球向南移动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D在南半球向南移动在南半球向南移动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考点一地球公转的基本特征夏至日BC冬至日黄赤交角太阳直射点仍在北太阳直射点仍在北半球,但开始向南半球,但开始向南移动移动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7、夏至日夏至日春分日春分日秋分日秋分日冬至日冬至日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春、秋分日春、秋分日北半球冬半年北半球冬半年 (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秋分日至次年春分日)北半球夏半年北半球夏半年 (春分日至秋分日春分日至秋分日)变化特点变化特点时间时间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全球各地昼夜等长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北半球各纬度昼短夜长,纬度越高,昼越短,夜越长。图夜越长。图2代表日期是代表日期是12月月22日前后,此时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南极圈及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其以南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
8、,纬度越高,昼越长,北半球各纬度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夜越短。图夜越短。图1代表日期是代表日期是6月月22日前后,此时北日前后,此时北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半球各地昼长达到一年中最大值,北极圈及其以北出现极昼现象以北出现极昼现象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夏至日夏至日春分日春分日秋分日秋分日冬至日冬至日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纬度分布规律ABCD对称规律:对称规律:A地地=B地,地,C地地=D地;地;A、B昼长昼长=C、D夜长夜长昼夜长短:昼夜长短:递增规律:递增规律: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
9、夜短,且纬度越太阳直射点所在的半球为夏半年,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昼越长。另一半球为冬半年,昼短夜长,且纬度越高,夜越长。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高,夜越长。北半球夏至日,北半球的各纬度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一年中的最大值,极昼的范围也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北半球冬至日,北半球各纬度的昼长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太阳直射赤道值,极夜的范围达到最大,南半球反之。太阳直射赤道时时(即春分、秋分即春分、秋分),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10、全球各地昼夜平分。变幅规律:变幅规律: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赤道全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的变化幅度越大。极昼、极夜规律:极昼、极夜规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直射点位;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于南半球,南极点附近出现极昼(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北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直射赤道时,全球没有极昼极夜现象发生。极昼极昼极夜现象发生。极昼(极夜极夜)的起始纬度的起始纬度90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南、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南、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
11、天极昼北极圈上,一年中只有一天极昼(极夜极夜),南、北极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南、北极各约有半年极昼、半年极夜,纬度愈高,极昼纬度愈高,极昼(极夜极夜)出现的天数愈多。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主要出现的天数愈多。北极地区极昼天数多于南极地区,主要是因为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是因为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转经过近日点附近,角速度、线速度较大,公转需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极昼;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需时间较少,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夜,南极极昼;而在北半球夏半年时,公转速度较慢,运行时间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速度较慢,运
12、行时间较长,此时正值北极地区极昼,南极地区极夜。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 (1)纬度分布规律纬度分布规律1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昼夜长短时空分布规律(2)季节变化规律图示季节变化规律图示(以北半球为例以北半球为例)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2昼夜长短的计算与判断昼夜长短的计算与判断(2)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计算根据日出、日落地方时计算昼长昼长(12日出时间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日落时间12)2夜长夜长(24日落时间日落时间)2日出时间日出时间2昼弧所跨经度昼弧所跨经度15o15o夜弧所跨经
13、度夜弧所跨经度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 (1)根据昼根据昼(夜夜)弧的长度计算弧的长度计算 昼长昼长 ,夜长夜长 右图为右图为“某日某日120120E E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经线上日出时刻随纬度的变化关系示意图度的变化关系示意图”。据此完成据此完成24题。题。2下列推断正确的是下列推断正确的是 ()A该日,可能在该日,可能在7月初月初 B该日,长春日出方向为东南该日,长春日出方向为东南 C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该季节,正值尼罗河枯水期 D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昼长于夜该季节,马达加斯加岛昼长于夜3甲地日落时刻为甲地日落时刻为 ()A19时时 B17时时 C18时
14、时 D20时时4某地的昼长比甲地略短,且两地同时迎某地的昼长比甲地略短,且两地同时迎 来日出,则该地位于甲地的来日出,则该地位于甲地的 ()A东北方向东北方向B西南方向西南方向 C东南方向东南方向D西北方向西北方向试题调研试题调研 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考点二昼夜长短的变化越往北日越往北日出越早,出越早,为北半球为北半球夏季夏季 A甲地日出甲地日出7时,上午时长时,上午时长5小时,据此可知日落时小时,据此可知日落时刻为刻为12517时时BC【思维点拨】【思维点拨】黄赤交角的理解黄赤交角的理解(1)“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两面三角度”“一轴一轴”指地轴;指地轴;“两面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指黄道
15、平面和赤道平面;“三角度三角度”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夹角为2326;地轴与黄道平面;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的夹角为6634;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地轴与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2)“三个基本不变三个基本不变”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地球在运动过程中,地轴的空间指向基本不变,北极始终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指向天空的北极星附近;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约保持2326;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
16、季节变化季节变化春、秋分春、秋分冬至冬至夏至夏至达最小值的地区达最小值的地区达最大值的地区达最大值的地区北半球节气北半球节气赤道赤道北半球各纬度北半球各纬度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南半球各纬度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各纬度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2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和五带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无直射,无极昼极夜,四无直射,无极昼极夜,四季变化明显季变化明显无直射,无极昼极夜,四无直射,无极昼极夜,四季变化明显季变化明显有直射,无极昼极夜有直射,无极昼极夜无直射,有极昼极夜无直射,有极昼极
17、夜无直射,有极昼极夜无直射,有极昼极夜北温带北温带热带热带北寒带北寒带南温带南温带南寒带南寒带晨昏线晨昏线太阳直射点太阳直射点2四季更替和五带四季更替和五带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4)五带的划分五带的划分(3)北温带国家的四季北温带国家的四季(2)天文四季天文四季(1)形成原因形成原因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导致太阳辐射随季节有规律的变化。3、4、5月为春季,夏、秋、冬以此类推月为春季,夏、秋、冬以此类推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
18、高的季节界线:回归线和极圈界线:回归线和极圈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季节: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春、秋季节: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热带五带:南北寒带、南北温带、热带1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1)纬度变化规律纬度变化规律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同一时刻,由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在纬度上的正午地球上,同一纬线上正午太阳高度相等,直射点所在纬度上的正午太阳高
19、度最大太阳高度最大(90)。2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深化探究深化探究 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正午太阳高度90纬度差。纬度差。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其中当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即为所求点与直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射点纬度差的绝对值;不在同一半球时,该纬度差为二者纬度数之和。特别提示特别提示 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HH232
20、32626(为当地纬度为当地纬度);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在回归线与极圈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的年变化幅度恒为年变化幅度恒为46465252;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从极圈到极点之间的地区,其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幅度从年变化幅度从46465252逐渐降低至逐渐降低至23232626。(2013山东文综山东文综)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气温的日变化一般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现为最高值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值时左右,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出现在日出前后。右右图示意某区域某日图示意某区域某日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某时刻的等温线分布,该日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达一
21、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读图回答第2题。题。2该日该日()A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日落时刻甲地早于乙地B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日落时刻甲地晚于乙地C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大于乙地D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正午太阳高度甲地小于乙地试题调研试题调研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考点三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B太阳直射在太阳直射在20N纬线上纬线上(2012(2012四川文综四川文综)右右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图是以极点为中心的东半球图。此刻,曲线半球图。此刻,曲线MNMN上各点太阳高度为上各点太阳高度为0 0,MNMN与与EPEP相交于相交于N N点;该季节,北美大点;该季节
22、,北美大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读图,回答陆等温线向南凸出。读图,回答2 23 3题。题。2 2由图文信息可知由图文信息可知()A AM M位于位于N N的西北方向的西北方向B B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悉尼正值少雨的季节C C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此季节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期D D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这一天甲地日出时刻早于乙地3 3图示时刻图示时刻()A A东经东经1010各地处于夜各地处于夜B B澳大利亚与巴西不在同一日澳大利亚与巴西不在同一日C C全球属于夜的范围大于昼全球属于夜的范围大于昼D D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地球位于公转轨道远日点附近基础梳理基础梳理 考点四光照图的综合判读考点
23、四光照图的综合判读CB北半球冬季,南半北半球冬季,南半球夏季。球夏季。(2)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黄赤交角变化的影响1(2014山东实验中学诊断一山东实验中学诊断一)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下图甲、乙表示地球公转轨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道上一分点和一至点。读图回答。读图回答(1)(2)题。题。题题 组组 递递 进进(1)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当地球公转到甲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此时为春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北移动B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此时为秋分日,太阳直射赤道并向南移动C此时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此时地轴与黄道面的夹角为90
24、D此时黄赤交角变为此时黄赤交角变为0(2)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地球由甲处公转到乙处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移动过的纬度数度数 ()。A等于等于2326 B小于小于2326C大于大于2326 D等于等于46.5BA2(2012上海地理上海地理,43)阅读阅读“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轨迹示意图迹示意图”,回答问题。,回答问题。(6分分)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下图中长虚线表示北回归线,点线表示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球表面的螺旋型移动轨迹。太阳直射点从某一经线位置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
25、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出发,再次通过同一经线的时间间隔表示一个太阳日。太阳直射点从太阳直射点从A点沿移动轨迹向点沿移动轨迹向_方向移动,到达方向移动,到达B点点时,用时时,用时_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小时。期间,地球公转的日地距离逐渐_,角速度逐渐,角速度逐渐_,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地球上出现极夜的区域范围逐日围逐日_,B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点的正午太阳高度逐日_。(6分分)解析解析太阳沿移动轨迹运动时会逐渐偏离北回归线向南移太阳沿移动轨迹运动时会逐渐偏离北回归线向南移动,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因此太阳直射点沿移动动,移动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因此太阳直射点沿移动轨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