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基础与高IgM综合征-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免疫学基础与高IgM综合征-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免疫学 基础 IgM 综合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免疫学基础与高IgMIgM综合征1ppt课件免疫学概述一、免疫(一、免疫(immunityimmunity)的概念)的概念v传统概念传统概念 免除瘟疫即抵御传染病的能力免除瘟疫即抵御传染病的能力v现代概念现代概念 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特异性生免疫是指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的特异性生理反应,其作用是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理反应,其作用是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和稳定,其结果通常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其结果通常对机体是有利的,但在一定条件下也可以有害。可以有害。2ppt课件二、免疫的功能v免疫防御免疫防御 :抗感染:抗感染 过低或缺如过低或缺如 免疫缺陷免疫缺陷 过强过强
2、超敏反应超敏反应v免疫监视:免疫监视:识别、清除突变细胞识别、清除突变细胞 肿瘤肿瘤/病毒持续感染病毒持续感染v免疫稳定免疫稳定 :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自身免疫耐受和免疫调节3ppt课件成熟成熟T T、B B淋巴细胞定淋巴细胞定居、免疫应答场所居、免疫应答场所T T、B B淋巴细胞分化淋巴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成熟的场所三、免疫系统的组成三、免疫系统的组成4ppt课件 免疫系统免疫系统=国防系统国防系统 中枢性免疫器官中枢性免疫器官=国防部国防部 外周性免疫器官外周性免疫器官=各大军区各大军区 免疫细胞免疫细胞=战士战士 免疫分子免疫分子=武器武器5ppt课件6ppt课件基本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
3、段基本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抗原识别;抗原识别;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淋巴细胞的活化增殖与分化;免疫效应;免疫效应;(4)淋巴细胞的凋亡。淋巴细胞的凋亡。四、免疫应答四、免疫应答7ppt课件免疫应答过程免疫应答过程第三阶段第三阶段 免疫效应免疫效应第四阶段第四阶段 淋巴细胞凋亡淋巴细胞凋亡DC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摄取、加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摄取、加工、提呈抗原给工、提呈抗原给T细胞的过程细胞的过程(APC)T细胞提供共刺激因子和细胞细胞提供共刺激因子和细胞因子,辅助因子,辅助B细胞合成免疫球细胞合成免疫球蛋白蛋白抗原第一阶段第一阶段 抗原提呈抗原提呈 第二阶段第二阶段 淋巴细胞增殖淋巴细胞增殖
4、 T T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细胞、抗体和淋巴因子发挥免疫效应(发挥免疫效应(TCLTCL、ADCCADCC)8ppt课件免疫应答按照免疫应答获得的方式和作用特点分为:按照免疫应答获得的方式和作用特点分为: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固有免疫、适应性免疫 组织屏障:皮肤粘膜屏障和局部屏障结构 固有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树突状细胞、T细胞、NK细胞、NKT细 胞、B1细胞、肥大细胞、嗜碱 性粒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9ppt课件适应性免疫v细胞免疫:T细胞介导v体液免疫:B细胞介导激后,体内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发生活化、增殖、分化或失能、凋亡,进而表现出一定生物学效应的全过程。10ppt课件11ppt
5、课件B细胞的发育阶段细胞的发育阶段12ppt课件13ppt课件14ppt课件15ppt课件识别抗原传递抗原刺激信号传递抗原刺激信号16ppt课件17ppt课件重链可变区基因重排示意图重链可变区基因重排示意图18ppt课件19ppt课件ICAM-1LFA-12220ppt课件协同刺激分子协同刺激分子 B淋巴细胞重要的表面分子示意图淋巴细胞重要的表面分子示意图21ppt课件分泌型分泌型Ig(抗体抗体)是发挥免疫功能的效应分子,)是发挥免疫功能的效应分子,膜结合型膜结合型Ig(mIg)构成识别抗原的受体。)构成识别抗原的受体。22ppt课件23ppt课件NH3+coo-*24ppt课件单体、双体、五
6、聚体单体、双体、五聚体25ppt课件抗体结合抗原产生的生物学作用抗体结合抗原产生的生物学作用 1.中和作用:中和作用:26ppt课件27ppt课件28ppt课件29ppt课件v _v 初次应答初次应答 再次应答再次应答v _v 潜伏期潜伏期 长长 短短v 高峰浓度高峰浓度 低低 高高v 维持时间维持时间 短短 长长v AbAb类型类型 主要为主要为IgMIgM 主要为主要为IgGIgGv Ab Ab效价效价 低低 高高v 亲和力亲和力 低低 高高v _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30ppt课件31ppt课件32ppt课件33ppt课件IgAIgMIgGIgET CD40L TCR CD
7、28 Ag I L-6 I L-5 I L-4B CD40 MHCB7Receptors34ppt课件35ppt课件高IgMIgM综合征36ppt课件内 容 治治疗疗37ppt课件高高IgMv1961年由Rosen等首次报道,是一种罕见的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v特点为血清IgM正常或升高,IgG、IgA、IgE明显减少或缺乏v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细菌感染,常有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组织增生,可伴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肿瘤 v男性多见,多为X染色体连锁遗传(70),个别为常染色体隐性或显性遗传,后天获得性HIGM也有报道。38ppt课件v其缺陷与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immunoglobulin class-s
8、witch recom-bination,Ig CSR)障碍有关 v根据缺陷分子的不同将HIGM主要分为四种类型 v病死率在10%左右 v异基因骨髓移植(all-BMT)是目前治疗HIGM最为有效的手段 39ppt课件发病机制发病机制CD40与CD40LvCD40分子属于肿瘤坏死因子(TNF)受体超家族。CD40表达于成熟B细胞、某些上皮细胞和内皮细胞、淋巴样并指细胞、滤泡样树突状细胞及活化的单核细胞表面。vCD40配体又称CD154,为TNF超家族成员,属五类跨膜蛋白,以三聚体形式结合CD40分子。CD40L主要表达在活化的CD4+T细胞、部分CD8+T细胞和T细胞,而静息的T细胞不表达CD
9、40L。40ppt课件CD40与与CD40LvT细胞一旦活化便迅速表达CD40L,与B细胞表面组成性表达的CD40结合,是B细胞进行免疫应答、形成淋巴结生发中心、进行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的关键信号。v主要介导以下几方面功能:作为协同刺激信号参与对B细胞应答,参与TD-Ag诱发的免疫应答,包括促进B细胞增殖分化,产生抗体和类别转换;诱导记忆性B细胞形成;参与B细胞阴性选择和阳性选择。vCD40L基因突变的结果改变了CD40蛋白的晶体结构,使其与CD40结合位点不能有效暴露或增强该区的厌水性,从而不能与CD40分子结合,导致T细胞依赖的抗原再次免疫应答障碍。41ppt课件分 型v根据缺陷分子的不同将
10、HIGM主要分为四种类型:HIGM1 HIGM2 HIGM3 HIGM442ppt课件HIGM1vHIGM1是由CD40L基因(位于Xq26.3-27.1)突变引起的,因为CD40L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又称为X-连锁HIGM。vHIGM1患者CD40L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整个基因区域的不同部位,但在第5号外显子更为多见。vCD40L基因突变具有高度的异质性,目前已发现100多种CD40L基因突变类型。43ppt课件CD40L基因一旦发生突变,v可使T细胞表面CD40L表达降低,v或导致CD40L不能与CD40分子结合,v或影响了CD40分子三聚体的形成,从而使T细胞表面不表达CD40L。44ppt
11、课件vCD40L不能作用于CD40分子,使B细胞分泌的免疫球蛋白发生类别转换障碍。vB细胞表面仅表达IgM、IgD,B细胞分化停留在IgM阶段,不能进一步分化成为可合成其他免疫球蛋白的浆细胞。v若取出患者的B细胞在体外培养,以抗CD40抗体与淋巴因子刺激,则可生成正常免疫球蛋白,从而证实患者主要存在T细胞内在缺陷。45ppt课件LOGOB细胞细胞Th细胞细胞独特型独特型转换转换CD40CD40LTCRMHC-Ag细胞因子细胞因子IgMIg GIg AIg EIL-2IFN-感染感染细胞外细胞外病原菌病原菌细胞内细胞内病原菌病原菌T-B细胞相互作用细胞相互作用Page 46HIGM2 v由CD4
12、0活化的RNA编辑酶胞苷脱氨酶(activation-induced cytidine deaminase,AID)基因(位于常染色体12p13)突变所引起。v由于AID的脱氨基作用最终可导致DNA损伤和双链破坏,而DNA双链破坏系免疫球蛋白发生类别转换和体细胞高频突变共有的中间过程,故AID缺陷可导致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障碍。47ppt课件HIGM3 v由CD40基因(位于常染色体20q12-13.2)突变所引起。该突变使B细胞表面CD40分子表达降低,因此与CD40L缺陷一样可导致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障碍。vB细胞内在缺陷同样导致免疫球蛋白类别转换障碍记忆细胞产生障碍和体细胞高频突 变缺陷。v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