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考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考点复习提纲(实用必备!).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哲学与文化 统编 高中政治 必修 哲学 文化 考点 复习 温习 提纲 实用 必备 下载 _必修4 哲学与文化_统编版(人教部编版2019)_政治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中政治必修4哲学与文化考点复习提纲第一课 时代精神的精华1.1追求智慧的学问1.哲学的本义:哲学是一门热爱智慧、追求智慧的学问。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的世界观 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况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3.哲学来源 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起源于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对宇宙、人生的追问和思考4.哲学有正确和错误、科学和非科学之分。5.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思想、观念)6.方法论:人们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7.世界观
2、与方法论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7.具体科学知识的分类:自然科学知识、社会科学知识、人的认识和思维的知识8.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1)区别: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具体科学揭示世界某一特定领域的特殊规律(2)联系:(1)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3)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1.2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3、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2.两方面的内容:(1)思维与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上的可知论与不可知论。3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1)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
4、题展开的。(2)根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唯物主义的基本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气理说、五行说、阴阳说、形神说水、气、火、土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元素说、原子说)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物质决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客观唯心主义(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1.3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条件:(1)是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争取自由解放斗争的必然产物。(阶级基础)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
5、,其中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前提:三大发现和自然科学的其他巨大进步(进化论)社会科学前提: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等取得的积极成果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从内容上看)(1)第一次在科学的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2)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3)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2.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独特的理论品质3.历史使命是实现无产阶级和全人类的解放 4.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民的理论:第一次站在人民立场探求人类自由解放的道路,为最终建立
6、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自由、平等的理想社会指明了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理论:建立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之上,创造性的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5.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一思想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为发展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作出了原创性贡献。2.1 世界的物质性(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2.辩证唯物主义关系原理 物质决定意识,要求我们办事情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要求树立正确
7、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具有阻碍作用坚持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3.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是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2.2运动的规律性(运动、规律)1.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运动是绝对的、永恒的、无条件的3.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4.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5.规律的客观性、普
8、遍性原理及方法论(1)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2)规律具有普遍性,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1)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惩罚。(2)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3)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结合起来。6.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人不仅能认识事物外部现象,还能透过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
9、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3)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巨大的,但不是无条件的。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3.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2.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1)整体和部分的辩
10、证关系: 区别: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2)联系: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离开了部分,整体就不复存在。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方法论: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
11、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3.2世界是永恒发展的1.发展的普遍性: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变化和永恒发展着的物质世界。2.发展的实质: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3.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原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最根本原因);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它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所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
12、的支持和拥护。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4.量变与质变5.量变与质变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1)事物的发展都是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重视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不断前进。抓住时机,促成质变,实现事物飞跃和发展;坚持适度原则3.3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一、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矛盾)1.矛盾的含义:矛盾就是对立统一。2.矛盾的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1)同一性:含义: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内容: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
13、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一个统一体中;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它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对立统一规律)【原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包含着相互对立、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即矛盾即对立统一。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即矛盾双方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方法论】我们必须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即全面的观点看问题。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 使矛盾向有利方向转化(趋利避害)。要在对立中
14、把握统一,在统一中把握对立。4.辩证关系: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不同场合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第四课 探索认识的奥秘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与实践认识的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
15、质性活动。2.认识过程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3.实践的特点: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首先,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它们都是客观的。其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是受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制约的,也具有客观性。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4.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
16、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会把人们的实践活动引向歧途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重视科学理论、真理的指导作用,做到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4.2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1. 含义: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2)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在同一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2.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1)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
17、件和范围,真理就会成为谬误。(2)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3.追求真理是一个过程(1)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认识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主体来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要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从认识的客体来看,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变化着的,其本质的暴露和展现也有一个过程。这就决定了人们对一个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要经过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认识具有无限性。认识是无限发展的,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认识具有上升
18、性。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或螺旋式的上升。真理在实践的反复检验中不断超越自身并没有被推翻,不断向前发展。(2)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第五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5.1社会历史的本质1.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在人类产生和发展中的作用:劳动是社会历史的起点。劳动创造了人,劳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人类历史是由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构成的历史。形成了手脚分工,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没有劳动就没有人,就没有人类社
19、会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1)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两种基本的历史观。(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区别:社会存在: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还包括地理环境、人口等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社会意识: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 ,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即政治、法律、哲学、道德、艺术、宗教等观点,也包括社会心理和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各种社会意识归根结底都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
20、意识。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但有时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5.2社会历史的发展1.物质资料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和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对象和
21、劳动资料。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关系原理内容: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着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力的变化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推动作用;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3.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含义:经济基础:是指由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关系原理内容:经济基础决
22、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它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当它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4)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2.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发展的总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4)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性质: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
23、目的:就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5.3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2)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3.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