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 考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3年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 考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3年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 考点练习题汇编含答案解析 2023 全国 新高 II 语文 复习 连续 文本 阅读 考点 练习题 汇编 答案 解析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2023年全国新高考II卷语文复习:非连续文本阅读 考点练习题汇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作为中华民族之文化认同、维系中国人的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其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当然是中华传统文化。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能够确立民族共同价值观,培育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世界大同的广阔胸襟,为在多元文化的冲突与融合中探索中国文化的出路,为建构21世纪文化体系提供保障。儒学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是“集体意识”的主体部分,而孔子则是儒学的创始人、儒家文化的集大成者,是中国人公认的至圣先师,因此也是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孔子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是由其在中国文化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决
2、定的。孔子的人格和思想在生前就吸引了许多人求学,形成了很大的势力。孔子是一个有才干的人,有宗旨的人,有热忱的人。他无惧风尘,不畏艰难,十四年周游列国,意欲施行他的教化来救济天下。在孔子成名以前原已有过许多民众的中心人物,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但他们一生做官,没有余力来教诲弟子。唯有孔子,他收的弟子很多,他的思想有人替他宣传,所以他的影响格外巨大。自孔子殁后,他的弟子再收弟子,蔚成一种极大的势力,号为儒家。孔门势力之强大,除了客观环境使然外,实与孔子的个人人格有着莫大关系。孔子去世后,他的影响还持续着、扩大着。西汉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在到山东的鲁地考察之后就发表感慨说:
3、“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司马迁这段话恰如其分地评价了孔子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北宋理学家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说:“孔子赞易自羲、轩而下,序书自尧、舜而下,删诗自文、武而下,修春秋自桓、文而下。自羲、轩而下,祖三皇也;自尧、舜而下,宗五帝也;自文、武而下,子三王也;自桓、文而下,孙五伯也。”(观物内篇之六)这就是说,孔子整理“六经”,对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以来的文化进行综合,所谓集大成也。现代以来有许多学者把孔子看成中国文化史上的泰山北斗,如国学大师钱穆所言:“今者痛定思痛,
4、果欲复兴中华文化,不得不重振孔子儒学传统,而阐扬孔子生平所最重视之自学与教人精神,实尤为当务之急。”为什么?因为“孔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圣人。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吴宓也说:“孔子者,理想中最高之人物也。其道德智慧,卓绝千古,无人能及,故称为圣人。圣人者模范人,乃古今人中之第一人也。”具体地说,孔子已成为“中国文化之中心。其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传;其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无
5、孔子,则无中国文化”。孔子是“中国道德理想之所寓,人格标准之所托”。吴宓是陕西泾阳安吴堡人,是所谓的文化保守主义者,办学衡杂志,认为西方的苏格拉底、基督耶稣、东方的印度佛陀、中国孔子为人类文化的代表。总之,孔子的人格及其思想已经融化在我们民族的生命当中,孔子在无数的阅读和诠释过程中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象征,甚至成为中国文化的代名词。(摘编自韩星孔子中华民族文化认同的象征)材料二:进取有为的精神,在我们民族兴旺发达的时期起过巨大的积极作用,在我们民族危亡之际更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如杜甫的诗“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陆游的诗“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文天祥的诗“人生自古谁
6、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读来回肠荡气的诗句具有强烈的感召力量,无不体现了自强不息的精神,发挥了爱国主义的激励功能,培育了中华民族反抗压迫、维护民族文化生命的精神。中华文化从夏商周以来传承连续,从未中断。抗战时期,哲学家冯友兰曾说:“并世列强,虽新而无古;希腊罗马,有古而无今”“惟我国家,亘古亘今”。他总是引用诗经的“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来说明中国虽是文明古国,但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并在这种发展中保持了文化的连续性。近代历史学家曾就中国历史文化的三大特征探讨过三个问题。第一,地域辽阔,人口繁盛,先民何以开拓至此?第二,民族同化,世界少有,何以融合至此?第三,历史长久,连绵不断,何以延续至此
7、?历史学家认为,从这三个特征来看,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必然有一种伟大的力量寓于其中。这个力量就是我们的文化,它给了中华民族伟大的生命力和内在的凝聚力。今天,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去发掘它、维护它,承担起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摘编自陈来儒家人文精神进取有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至圣先师孔子创立的儒学是维系中国社会凝聚的“集体意识”的基本内容之主体部分,它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血脉。B民众的中心人物往往因其开堂设课而给后世留下巨大影响,如宋国的子罕、郑国的子产、晋国的叔向、齐国的晏婴。C国学大师钱穆认为,重振孔子儒学传统、阐扬孔子的自学与教人精神,是复兴
8、中华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当务之急。D儒家进取有为的精神,是中华民族发展延续的重要内驱力,在民族危亡之际能够成为激励人们的强大精神力量。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甫、陆游、文天祥都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有着高洁的品格、入世的热情,希望施展才学以建立功业而救济天下。B儒家学派势力强大,一个重要原因是孔子有着超出常人的才学和卓越的品格,招收教诲了众多弟子,弟子们又多有弟子。C在所有的国学大师眼中,没有孔子就没有中国文化,孔子与西方的苏格拉底、东方的印度佛陀在世界上有着完全相同的地位。D中国始终在与时俱进地发展,又在发展中保持文化的连续性,得益于中华文化给予中华民族的伟大生命力
9、和内在凝聚力。3下列各项中,最适合作为材料二论据的一项是()A孔子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B孟子认为:“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C儒家代表作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D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4要“承担起发展中华民族文化和精神的重大责任”,我们可以从孔子身上汲取哪些养分?请结合材料内容和个人学习生活实际简要分析。5请简要指出两则材料在论证方法上的共同特点。并简析材料二论述的中心内容与孔子的联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文艺是对现实生活具有实际意义的精神活动,一个国家的文艺水平,往往反映了这个国家的文化水平,这个民族
10、的思想境界。文艺有优劣,有高低,评价的标准就在于它是否为人民而书写,是否为人民而歌唱。文艺要为人民抒情,这是文艺创作的正确方向。因为一个成功的文艺作品,不会是作者的自吟自唱,而应是与读者的情感共鸣、心灵合唱。一个文艺作品是否有广阔的视野,是否有深厚的根基,决定了它能否获得成功。只有扎根于社会实践,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文艺工作者才有可能真正地打开视野,从“小圈子”中走出来,写出具有群众基础的优秀文艺作品。文艺要为人民抒情,首先要求文艺工作者树立正确的创作观。近些年来,文艺领域有些杂音、噪声,“偏”“怪”“奇”渐渐流行起来,这并不是一个正常的现象。真正的文艺工作者是不会哗众取宠的,他们有着正
11、确的价值观做指引,为人民写作,为人民抒情,不论外界多么嘈杂,他们总能坚守自己的良心,为人民群众呐喊,为基层人民歌唱。文艺要为人民抒情,还要求文艺工作者要有真实的情感。中国古代著名文艺理论家陆机在文赋中说“诗缘情而绮靡”。文艺工作者要对人民群众充满感情、真情和热情,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和群众打成一片,真正了解群众所思、所想,创作反映群众呼声的作品。文艺要为人民抒情,也需要文艺工作者以负责任的心态去创作。唐代诗人卢延让有句名言:“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搞文艺创作,就要有这种认真、执着的精神,对作品负责,就是对人民负责,就是对自己负责。文艺工作者要多推敲、多思考,把每一个字都落到实处,让每
12、一句话都充满感情。文艺要为人民而歌唱,这样的文艺才真正具有价值,才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闪闪发光。文艺工作者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创作观,用优秀的作品为人民抒情。(摘编自李凯歌文艺要为人民抒情)材料二:抒情是诗歌的基本特质,但诗歌还有更高的要求,那就是“诗言志”,表达情怀、理想和志向,倡导某种价值,弘扬某种精神。“道始于情”“诗缘情”,古人很早就意识到这一点。可惜,情感匮乏是时代普遍性问题,冷漠是某些现代人的标配表情。当代诗歌因为情感的匮乏,情感浓度不够,导致精神性匮乏。当然从更大的视野来看,光有“情”是不够的,还需要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更高的精神性力量。孟子将这种精神性力量称为“浩然之气”。“浩然之气”
13、需要长期培育涵养,否则就不会生长、增进。精神性力量,首先是一种情感力量。情感是一切诗歌、文学和艺术的基础,所谓诗歌、文学和艺术,就是情感的形式化。情感要转化为精神性力量,首先需要文字和艺术的形式化。然后,情感还需要精神化,才具感染力、冲击力。那么,如何将情,感转化为精神性力量?这就需要积蓄、组织、调节和转化。文学、艺术都是情感的形式化,但仅仅停留在抒情,也不能转化为精神性力量。就像孟子所说的,情感还需要“配义与道”,才能成为浩然之气,成为一种精神,才能长存天地。精神性力量,是情感力量的提炼与升华。而这需要涵养。涵养“浩然之气”,需要功夫。孟子强调要将“存其心,养其性”贯彻生命的始终。诚意正心,
14、才能与天地感应相通,心通天地。二程对此有更深的认识,认为精神修养最重要的是一个字:敬。程颐指出:“主一无适,敬以直内,便有浩然之气。”“主一”就是专心一处,“无适”就是不要三心二意。“主一”用在情感上,就是专一,就是深情执着。专一其实就是深情,诗歌、文学和艺术,最重要的不就是深情吗?何谓“情”,梁漱溟认为,情就是相续绵延不已,意义也是如此。情是相续、连绵的感觉感受,就是反反复复,不断纠缠,绵延不止,不断深入。与涵养功夫同理,只有用情专一、深情,才会将情感积累沉淀,才能将个人情感浓缩,最终突破。在更高层次上,积蓄的情感,响应正义和道德的呼声,最终爆发,喷涌而出,上升为一种精神性力量。所以,“配义
15、与道”很重要,激情要转化为伟大的诗歌和艺术,需要有大义,需要道德伦理的高度,需要提升至阔大境界。冯友兰说,中国哲学传统的精髓是“提高心灵的境界”。何谓境界?境界就是心灵品位,就是精神层次。精神永远不死,灵魂不灭,在世上跨越时空流转。故曹丕有言:“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其本质,不是文章不朽,而是伟大的情感和精神凭借文字历千万年不灭。(摘编自李少君从“情感”到“精神”的关键飞跃)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艺虽是一种精神活动,但具有现实意义,它的水平高低往往体现了国家的文化水平与民族思想境界的高低。B文艺工作者的作品要获得成功,受到人民群众的欢迎,首先要做到
16、扎根于社会实践,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C情感转化为精神性力量不能一步到位,需要经过积蓄、组织、调节和转化的阶段,其中“配义与道”是非常关键的。D孟子和程颐对情感力量的提升与升华是需要涵养的看法存在分歧,孟子强调的是“存其心,养其性”,而程颐强调的是“敬”。7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文艺的抒情性,但前者侧重于为谁抒情,后者侧重于情感提升。B材料二通过引用论证和比喻论证分析了古人注重文艺中的情感体现及其向精神性力量的转化。C文艺工作者具有了正确的创作观,才能不受“偏”“怪”“奇”等文艺乱象的影响,实现文艺为人民抒情。D伟大的情感和精神才是一部伟大的文艺作
17、品跨越时空、历千万年不灭的根本原因。8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A诗人艾青曾经这样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B鲁迅先生论文艺,称其为“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C伴随着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的出现,文艺创作在形式上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变化。D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扎根于生活、扎根于人民后创作而成的,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9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一观点与材料一有何异曲同工之妙?10如何看待古人所说的“诗缘情”和“诗言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盛唐气象最突
18、出的特点就是朝气蓬勃,而朝气蓬勃也是盛唐时代的性格。盛唐气象是思想感情,也是艺术形象,在这里思想性与艺术性获得了高度统一。有人认为只有揭露黑暗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这是不全面的,应该说属于人民的作品才是有思想性的作品,而属于人民的作品不一定总是描述黑暗。如屈原最有代表性的作品离骚,给我们最深刻的印象是强烈追求理想、追求光明,很少具体描述黑暗面。作者究竟是带着更多黑暗的重压,还是带着更多光明的展望来歌唱,这在形象上是不同的,这事实上正是一个时代精神面貌的反映。盛唐气象正是歌唱了人民喜爱的正面的东西,反映了时代中人民力量的高涨,这是盛唐气象所具有的时代性格特征。它是属于人民的,是与黑暗力量、保守势力
19、相敌对的,这就是它的思想性。盛唐时代是一个统一的时代,是一个生活和平繁荣发展的时代,它不同于战国时代,生活中没有那么多的惊险变化,因此在性情上也就更为平易开朗。楚辞比国风复杂得多、曲折得多,而唐诗与国风更为接近。这一深入浅出而气象蓬勃的风格,正是盛唐诗歌所独有的。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如果单从字面上看,已经是“万古愁”了,感情还不沉重吗?然而正是这“万古愁”才够得上盛唐气象,才能说明它与“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登幽州台歌)的气象可以匹敌,有着联系;才能说明盛唐的诗歌高潮比陈子昂的时代更为气象
20、万千。我们如果以为“白发三千丈”“同销万古愁”仅仅是说愁之多、愁之长,也还是停留在字面之上,更深入理解,会发现这个形象的充沛饱满,这才是盛唐气象真正的造诣。李煜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说愁多、愁长,也是形象的名句;然而这个形象绝不是盛唐气象,它说愁多、愁长,却说得那么可怜;它的“一江春水向东流”与“黄河之水天上来”,在形象上简直是无法比拟的全然不同的境界。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这也是典型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饱满的、蓬勃的,正因其生活的每个角落都是充沛的,它夸大到“白发三千丈”时不觉得夸大,它细小到“
21、一片冰心在玉壶”时不觉得细小;正如一朵小小的蒲公英,也耀眼地说明了整个春天的世界。它玲珑透彻而仍然浑厚,千愁万绪而仍然开朗。它带来了如太阳一般丰富而健康的美学上的造诣,这就是历代向往的属于人民的盛唐气象。盛唐气象是中国古典诗歌造诣的理想,因为它鲜明、开朗、深入浅出;那飞动的形象、丰富的想象、饱满的情绪,使得思想性与艺术性在这里统一为丰富无尽的言说。这也就是传统上誉为“浑厚”的盛唐气象的风格。(摘编自林庚盛唐气象)材料二:唐朝继隋之后,经过太宗贞观之治,加速了南北文化的交融。南朝的“文”装点了北朝的“质”,北朝的“质”充实了南朝的“文”,“各去所短,合其两长,则文质彬彬,尽善尽美矣”。一种融合了
22、南北文化之长、与唐帝国的政治经济形势相适应的新文化达到了成熟的地步。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富有深厚内涵的新文化的升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国际都会,居住着许多外国的王侯、供职于唐朝的外国人、留学生、求法僧,外国的音乐家、舞蹈家、美术家,以及大量外来的商贾,至于外国的使臣更是络绎不绝。在宗教方面,佛教之外,伊斯兰教、袄教、景教和摩尼教也都得以流行。音乐、舞蹈、美术等方面的交流也给盛唐社会注入新的气息。中外文化的交流,打开了盛唐人的眼界,开阔了他们的胸襟,这对气象的形成无疑起了积极作用。无法想象,在一个民生凋敝、战乱频仍、国家分裂的时代会有什么气象可言。关于盛唐经济繁荣的局面,文献不乏记载。“人家粮储
23、,皆及数岁。”(元结问进士)“四方丰稔,百姓殷富路不拾遗,行者不囊粮。”(郑綮开天传信记)从中宗神龙元年到玄宗天宝十四年,短短的五十年间,唐朝人口增幅达40%,人均粮食达到700斤。在安定的局面下,儒、释、道三教得以并用,思想界出现比较自由的气氛。在思想比较自由的气氛中,诗人们可以从各方面汲取营养。李白信道,杜甫尊儒,王维崇佛。他们的不同信仰,对于形成各自的诗歌风格起了重要的作用。唐朝实行抑制门阀士族的政策,以科举取士,打破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治的局面,使大批中下层庶族文人登上政治舞台。与此同时,文化也从少数士族文人手中转移到中下层庶族文人手中。这批在唐朝建国后成长起来的新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