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模块二-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353158
  • 上传时间:2022-12-01
  • 格式:PPT
  • 页数:33
  • 大小:714.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模块二-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模块 研讨 信息技术 课程 整合 问题 课件
    资源描述:

    1、模块模块二二 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整合问题模块说明主要活动主要内容学习成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v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学科)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和课程有机结合,建构有效的教学方式,促进教学的最优化。v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是如何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好地达到课程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活动1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目标过程内容评价技术技术目标过程内容评价第三步:研读教材第三步:研读教材30-31页表页表2-21、目标:在课程目标中渗透了对学生掌握信息、目标:在课程目标中渗透了对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开展学习的要求;技术开

    2、展学习的要求;2、内容:来源、表征、深度、广度、交互性、内容:来源、表征、深度、广度、交互性、时效性时效性3、过程:作为工具、作为媒体、作为环境、过程:作为工具、作为媒体、作为环境4、评价:从结果到过程、从静态到动态从权威、评价:从结果到过程、从静态到动态从权威到主体到主体4、形成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形成优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连续动态思维连续动态思维v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是处于一种复杂的系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总是处于一种复杂的系统环境中,表现出一种渐变和动态的特征。统环境中,表现出一种渐变和动态的特征。v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课程目标、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课程目标、课程内容

    3、、课程过程、课程评价都是动态变课程内容、课程过程、课程评价都是动态变化的,呈现出一种连续性特征。因此在进行化的,呈现出一种连续性特征。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情境,采用连续动态的教学设计时,要依据情境,采用连续动态的思维方法来进行考虑。思维方法来进行考虑。v目标:从统一到个性化目标:从统一到个性化v内容:课件资源、主题资源、网络资源,体内容:课件资源、主题资源、网络资源,体现出现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结构化和非结构化的”连续变化特征。连续变化特征。v过程:从讲授型到探究型的教学活动形式,过程:从讲授型到探究型的教学活动形式,体现出体现出“知识知识体验体验”,“接受接受反反思思”、“个人化个

    4、人化社会性社会性”等连续变化的等连续变化的特征。特征。v评价:课程的多元化也体现着连续变化的特评价:课程的多元化也体现着连续变化的特征。征。v条件、方法、结果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变量,条件、方法、结果是教学过程的主要变量,也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三大主要变量。也是教学系统设计的三大主要变量。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多种定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多种定义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几个方面的问教师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几个方面的问题是必须要考虑的,例如,技术与学习目标之间题是必须要考虑的,例如,技术与学习目标之间的关系、技术对教学的价值、技术在哪些方

    5、面可的关系、技术对教学的价值、技术在哪些方面可以支持教或学等。以支持教或学等。活动活动2 探究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探究提高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有效性的方法有效性的方法 课程设计的范畴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宏观)单元设计单元设计(中观)课时设计课时设计(微观)什么是主题单元什么是主题单元?主题单元由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主题单元由具有较强内在联系的、具有共同主题的内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容所构成的一个整体。模块三:规模块三:规划主题单元划主题单元中观教学设计的优点中观教学设计的优点v使教师获得操控教学时空资源有较大的自由使教师获得操控教学时空资源有较大的自由度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可以

    6、合理协调度和优化教学方法的可能性,可以合理协调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可以较好地兼顾课程课时之间的教学逻辑,可以较好地兼顾课程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整体目标和知识结构。v进行中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进行中观设计时应注意的问题v进行中观设计时应注意学习内容的组织必须进行中观设计时应注意学习内容的组织必须集中指向学习目标。集中指向学习目标。v进行中观教学设计时必须确定好主题。进行中观教学设计时必须确定好主题。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v从制定教学目的要求看,着眼于一组文章,而不从制定教学目的要求看,着眼于一组文章,而不是一篇文章。是一篇文章。v从教学设计环节看,把几篇课文视为一个整体,从

    7、教学设计环节看,把几篇课文视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听与说的具通盘考虑教与学、讲与练、读与写、听与说的具体内容和方法。体内容和方法。v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单元教学是从事物的联系中从认识论的角度看,单元教学是从事物的联系中认识事物,从事物的若干侧面来认识事物的整体,认识事物,从事物的若干侧面来认识事物的整体,或从对比辨析中认识事物的特征。或从对比辨析中认识事物的特征。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和优点单元教学设计的特点、方法和优点以语文学科为例以语文学科为例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法v一篇带多篇。教师抓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学习一篇带多篇。教师抓住一篇课文的教学重

    8、点、学习难点和疑点、教材特点等进行精讲,并教给学生学难点和疑点、教材特点等进行精讲,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其他课文老师略讲。习方法,其他课文老师略讲。v举一反三,以讲带练。教师认真教读一篇,其他各举一反三,以讲带练。教师认真教读一篇,其他各篇给学生自学。篇给学生自学。v用系统论的方法处理教学,把联系紧密或有相同之用系统论的方法处理教学,把联系紧密或有相同之处的教材放在同一单元里去分析,把一个单元的教处的教材放在同一单元里去分析,把一个单元的教材放在全册教材中去考查。材放在全册教材中去考查。v对照阅读,分类比较,归纳总结。对照阅读,分类比较,归纳总结。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的优点语文单元教学设计的优点v

    9、有利于引导学生学会用系统方法处理学习内容,既见树木,也见森林。v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掌握规律,扩大他们的知识面。v有利于缩短教学时间,加快教学进度,提高教学效率。v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角度看,单元教学设计有利于总体上考虑适当使用技术手段,提高整合的有效性。思思维引维引导方法导方法面向问题探究的课程组织方式首要教学原理内容内容教师作教师作为讲授为讲授者者学生作学生作为接受为接受者者问题问题教师作教师作为指导为指导者者模式A 模式B学生作学生作为问题为问题解决者解决者课程范式迁移图课程范式迁移图问题问题激活演练应用整合梅瑞尔提出的首要教学原理:有效的教学应该围绕问题展开。教学问题设计的要求教学问题设计的要求v对学习任务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对学习任务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划分v个人个人社会社会v非反思非反思反思反思v知识知识体验体验v参看教材表参看教材表25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发课程资源围绕一定的主题开发课程资源完整的主题资源主要包括?完整的主题资源主要包括?教室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全空间教学环境全空间教学环境教室空间虚拟空间社会空间全空间教学环境全空间教学环境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常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形式有哪些?的形式有哪些?多媒体教室、网络教室、语音教室。其中,前两者为主要形式。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模块二-研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问题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353158.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