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7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备课素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19~2020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7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备课素材.doc》由用户(tdj2000)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7 猴王出世 20192020学年部编版五年级下册语文7 猴王出世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备课素材 2019 2020 学年 部编版五 年级 下册 语文 猴王 出世 教学 设计 反思 备课 素材 下载 _五年级下册_部编版(统编版)_语文_小学
- 资源描述:
-
1、7 7 猴王出世猴王出世 教学目标教学目标 1.认识“芝、迸”等 16 个生字。读读记记“灵通、迸裂、造化、喜不自胜、天造地设、 抓耳挠腮”等词语。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语句,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猜测大体意思。 3.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4.感受石猴集猴、人、神于一体的形象。 5.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 教学重点教学重点 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学 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 教学教学难难点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
2、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 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教具准备教具准备 课件 授课时间授课时间:1 课时 教学教学过程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2 2】课件播放大型连续剧西游记第一集片段。 (学生欣赏) 2.学生交流自己对电视剧或剧中人物的了解,教师评议。 3.教师小结:大家对西游记故事都不陌生,里面塑造了许许多多不同人物的形象。 那么在西游记中,你最喜欢谁?能用几句简单的话语来说一说你喜欢的理由吗?(学生 自由发言。 ) 4.小结导题:很多同学都喜欢神通广大、能力非凡的孙悟空,那他最初是怎样的呢?今 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节选自西游记第一回的一篇课文猴
3、王出世 。 (板书:猴王出世)学 生齐读课题。 5.了解西游记 。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4 4】 西游记为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著。讲述了唐僧在三个徒弟的帮助下,去西天求取真 经的故事。它是我国古代文学的一座丰碑,被尊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 6.简介作者。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5 5】 吴承恩(约 1500 年-1583 年),字汝忠,号射阳。淮安府山阳县人。中国明代杰出的小说 家。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学生默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4、 (3)借助自己的阅读经验或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的词语。遇到难理解的词语,可以根据 课文内容或结合字面意思猜一猜。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二)再读,理清层次。 1.学生默读课文,想想: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 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出示出示课件课件 7 7】 :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叙述的,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自然段)讲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2、3 自然段)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
5、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 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 4 自然段)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三、再读课文,读懂文意 (一)学习“猴王出世” 。 (板书:猴王出世) 1.指名读课文第 1 自然段,画一画自己喜欢的句子,想想为什么喜欢。 预设一: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8 8】 那座山正当顶上,化作一个石猴。 (1)这段话主要写了什么?(这一段以极其精练的语言写出了石猴的出生环境及经过。 ) (2)仙石的形状是怎样的?(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 )仙石处在什 么样的位置?(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 ) (3)石头变猴的原因是什么?(盖自开辟以来,
6、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 遂有灵通之意。 ) (4)石猴是怎样出生的?(内育仙胞,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 作一个石猴。 ) (5)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8 8】 出示“仙石迸裂”的图片,学生体会石猴出世的神奇。 (6)结合视频,你从这段话感受到什么?(石猴与其他众猴不一样,是一块饱受日月精 华的顽石瞬间迸裂而生的。 ) (7)指导朗读,读出神奇的语气。 预设二: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9 9】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1)石猴的日常生活情形是怎样的?(食草木,饮涧泉,采山花,觅树果;与狼虫为伴, 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夜宿石崖之下,朝游峰洞之中。 ) (
7、2)教师小结:文章起笔就显得他神异出众,为后文甚至全书写孙悟空的神通广大、降 妖伏魔埋下了伏笔。由此也掀开了一部旷世名著的第一页。 (3)读了这段话,我看到了一只什么样的石猴?(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和善友爱、顽 皮可爱) (4)指名读,互相交流,指导学生读出猴的快乐和自由。 教师小结:作者写的是一只欢快跳跃的猴子,用的语言也非常短促、跳跃、有节奏。或 者说,从这样的语言,我们读到了一个活泼可爱、顽皮跳跃的猴子。像这样内容与语言高度 统一,这就是经典。 2.谈话过渡:课文还有哪些这样经典的句子呢?让我们再次走进文本,感受语言的魅力。 (二)学习“发现水帘洞” 。 (板书:发现水帘洞) 1.默读课
8、文第 2、3 自然段,画出石猴的动作。 (1)小组交流,说说自己从石猴的这些动作中感受到什么。 (2)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教师评议,相机小结。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010】 “他瞑 目蹲 身,将身一纵 ,径跳 入瀑布泉中(从“瞑” “蹲” “纵” “跳”这些动作,感 受到石猴机智勇敢、敏捷灵巧、本领高强的特点和勇敢无畏的性格特点。 )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111】从四“看” ,感受到石猴动作的敏捷,观察的细致,感受到他艺高胆 大、聪明心细的性格特点。 2.学生自由读课文第 2、3 自然段,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石猴发现水帘洞的经过。 (三)学习“石猴成王” 。 (板书:石猴成王) 1.鼓励学
9、生快速浏览课文第 4 自然段,画出众猴和石猴的语言动作。 2.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相机引导学生品悟语言。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师生评议,教师小结。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212】聪明、机敏、爽朗、坦率 (1) 从众猴的动作中可以看出众猴的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能把众猴的特点表现的这么 传神?(从众猴的动作能够了解到猴性顽劣。因为作者对猴子观察细致,了解全面,所以文 中描写猴子特点的语言,十分传神。 ) (2)从石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石猴的什么特点?(从他说的话中可以看出石猴的聪明、 机敏、爽朗、坦率;看出他做事有心计,是天生做首领、头目的材料。 ) (3)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
10、活经验说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的意思。 (一个 人如果没有信用,不知道他怎么去做人。 )联系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读这句话 的体会。 (连群猴都懂得这个做人的起码道理,如果作为一个大写的人,反而不讲诚信,这不 是说连群猴都不如了吗?所以作为一个人,就应该讲究诚信。 ) (5)这石猴因穿越水帘洞的壮举赢得群猴的敬仰、崇拜,最终被拥戴为王。发挥想象说 说当时的情景。 (我们似乎能想象当时的石猴阔步登场,威风、气派地端坐在一个石凳上,众 猴子一个个伏首称臣的情景。 )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313】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段话的意思。 (石猴因带众猴进水帘洞,被封美猴王。 ) 4.指导朗
11、读,在朗读中表现出猴性顽劣,在朗读中表现出石猴的聪明、机敏、爽朗、坦 率,在朗读中表现出石猴阔步登场的威风和气派。 四、总结交流,交流写法四、总结交流,交流写法 1.出示问题: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心中都有了自己的猴王形象,在我们有滋有味的品 读中,猴王的形象呼之欲出,这就是名著语言的魅力。作者是怎样塑造出这样的猴王形象的 呢? 2.小组交流。 3.小组派代表做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相机相机指导:通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 言、动作、神态描写,把石猴写得非常生动。 4.教师小结:正是因为作者妙笔生花,才塑造出孙悟空这样呼之欲出、栩栩如生的人物 形象。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应该得当运用这样的方法
12、,是自己的作文语言更加生动, 更有感染力。 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五、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1.课堂总结: 【出示课件出示课件 1414】 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一块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因敢于第一个 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板书:活泼可爱、 敢作敢为) 2.拓展延伸: 开展故事大王活动。先在课后试着阅读西游记的一个章节,然后向同学们讲讲这个 片段,最后评出故事大王。 板书板书设计设计 猴王出世 猴王出世 发现水帘洞 活泼可爱、敢作敢为 石猴成王 课后反思课后反思 猴王出世是部编本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
13、 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特点,感受其形象,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 的兴趣,引导学生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课文是古代白话文,语法、 词汇与现代文都有较大的差异,理解文中词语的意思和读懂课文内容是教学的难点。因此, 在课前布置学生阅读课文,并要求学生通过查字典或资料弄懂字、词的基本意思,为在课堂 学习中理解课文内容清除障碍。 教学时,我以读为主线来安排教学过程。首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 通顺,通过读文筛选文中的重要信息,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理清课文的层次。然后围绕“石 猴出世、发现水帘洞、成为猴王”等几个方面读读、思思、议议。之后,进一步读课文,
14、读 中感受石猴的形象。最后适度拓展,引导学生开展语文活动。 对于孙悟空,学生都非常感兴趣,大多数学生也不陌生,引导学生感受他最初的形象并 不困难。教学时我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思、议等 有机结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明。 课文中有些词句与现代文有较大的区别,在教学中不要求学生准确掌握它们的意思,引 导学生能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阅读经验通过猜测知其大意即可。如, “盖自开辟以来,每 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一句,学生大概明白“这块石头自从盘 古开天辟地时就有了,日久天长,有了灵气”这个意思就行了。教学中,没有花费较多的时
15、间去做细致的讲解,只对有些影响阅读的古今差异较大的词语通过师生交流进行理解或老师 可直接告诉学生。 教学中最大的不足是没有组织学生通过表演读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如 果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表演读活动,教学效果会更好。 备课素材备课素材 【教材分析】 猴王出世是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中的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节选自我国 明代杰出的小说家吴承恩的古典神话小说西游记第一回。课文主要写了花果山上的一块 仙石,孕育了一只石猴,这石猴与群猴玩耍时,敢于第一个跳进水帘洞,被群猴拜为猴王。 表现了石猴活泼可爱、敢作敢为的特点。 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讲石猴出世
16、及他的生活情况。第二 部分讲石猴和群猴一起寻找山涧源头,来到瀑布旁,石猴第一个跳进瀑布,竟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写群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这石猴是集猴、神、人三者为一体的神话人物形象。首先他来历非凡,是一个感受日精 月华的石猴,出世充满了神奇色彩。其次他更具有动物特点野性、机灵、顽皮。第三他 具有人的思想感情,机警、聪明、勇敢及心想他人的可贵品质,有时还透着天真、活泼的稚 气。作者巧妙地将他的动物特性与聪明勇敢的人格化个性和谐地融为一体,使这个形象以其 无穷的魅力,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石猴从出世到成为猴王的经历,体会石猴勇敢顽皮的 特点,感受其形象,
17、激发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这是教学的重点。 课文是古代白话文,有些词语与现代语言有区别,因此,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进而读懂课文 内容是教学的难点。 根据选编的课文特点和小学生的认知实际,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 抓住文前的“阅读提示” ,自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不理解的词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结 合自己的阅读经验进行猜测。在理解词句的基础上帮助学生感受猴王的形象,突破本课教学 的重点。教学时,要注意结合学生头脑中已经建立的孙悟空的形象,将读、思、议等有机结 合,让孙悟空最初的形象在学生头脑中更加鲜明。 【作者介绍】 吴承恩(约 1500 年1583 年)明代小说
18、家。字汝忠,号射阳山人,怀安山阳(江苏 淮安)人。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 淮安府 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 生” , 后流寓南京, 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 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 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吴承恩自幼喜欢读野言稗史,熟悉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科场的失意,生活的困顿,使 他加深了对封建科举制度、黑暗社会现实的认识,促使他运用志怪小说的形式来表达内心的 不满和愤懑。他自言: “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实记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 ” 吴承恩杰出的长篇神魔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