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生超疏水材料的介绍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仿生超疏水材料的介绍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仿生 疏水 材料 介绍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仿生超疏水材料的介绍Introduction of biomimetic superhydrophobic materialsDirectory简 介01020304评价指标05制备方法应用前景存在的问题 第一部分 简 介PART 0101 荷叶的自清洁效应04 超疏水材料的概念0102 荷叶效应形成的原因03 自然界常见的超疏水现象1.1 荷叶的自清洁效应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青莲而不妖.”,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在爱莲说这样表达了对莲花品性的热爱。莲花为什么会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呢?1977年,德国伯恩大学的Barthlott和Neinhuis通过扫描电镜研究了荷叶的表面结构形态(如图1
2、所示)。揭示了荷叶表面的微米乳突结构以及蜡物质是其拥有自清洁功能的关键。研究表明,荷叶表面分布着大量微米级的蜡质微乳突结构(图a);每一个乳突上又分布着大量纳米级的细枝状结构(图b);而且荷叶的表皮上存在许多的蜡质三维细管(图c),这样的微纳米复合结构,致使水滴与荷叶表面具有很低的接触面积。水滴在荷叶表面几乎呈现球形,并且可以在所有方向上自由滚动,同时带走荷叶表面的灰尘,表现出很好的自清洁效应(图d)。1.2“荷叶效应”形成的原因 因此,在山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这就在紧贴着特面上形成一层极薄、只有纳米级厚的空气层。这就使得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降落在叶面上后,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
3、,只能同叶面上的“山包”的凸顶形成几个点的接触。由于空气层、“山包”状突起和蜡质层的共同托起作用,使得水滴不能渗透,而自由滚动、雨点在自身表面张力作用下形成球状,水球在滚动过程中吸附灰尘,并滚出叶面,这就是“荷叶效应”的原理。a.蝴蝶的翅膀b.水黾的腿c.玫瑰花瓣d.水稻叶片e.荷叶1.3 自然界常见的超疏水现象acdbe1.4 超疏水材料的概念 超疏水材料是一种对水具有排斥性的材料,水滴在其表面无法滑动铺展而保持球型滚动状,从而达到滚动自清洁的效果。润湿性是固体材料表面的重要性质之一,决定材料表面润湿性能的关键因素包括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和表面的微观几何结构。人们对超疏水表面的认识,主要来自植
4、物叶荷叶表面的“自清洁”现象。科学家将这样的自清洁现象称之为“荷叶效应”。1.5 制备超疏水表面的途径 超疏水材料须具备较低的表面能和微纳米尺度的粗糙度。制备超疏水表面有两种主要途径:一是在具有微纳米粗糙结构的固体表面修饰低表面能物质;二是在低表面能的表面构建一定程度的粗糙度。决定固体表面亲疏液性的关键在于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而表面的粗糙程度只是增强了这一效果。所以在构建超疏水固体表面时,一般是在低表面能表面上构建粗糙表面或者在粗糙表面上修饰低表面能的物质。而人们首先从制备低表面能的物质开始研究,发现目前表面能最低的固体材料为硅氧烷和含氟材料。第二部分 疏水性能的评价指标PART 0101 接
5、触角02 滚动角022.1.1 接触角 接触角(contact angle)是反映木材疏水的主要因素,接触角越大,说明材料的疏水性能越好。接触角是指在气、液、固三相交点处所作的气-液界面的切线穿过液体与固-液交界线之间的夹角,是润湿程度的量度。液体在固体表面的接触角,一般是固、液、气3相之间表面张力平衡的结果,这种平衡使整个体系的总能量趋于最小,从而使液滴在固体表面呈稳定状态。2.1 超疏水材料的评价指标 从固体表面接触角来看,决定固体表面亲疏水性的关键在于材料表面的化学组成,而表面的粗糙程度只是增强了这一效果。所以在构件超疏水固体表面时,一般是在低表面能表面上构件粗糙表面或在粗糙表面上修饰地
6、表面能的物质。表面粗糙度:Young方程式、Wenzel理论和Cassie理论影响因素 表面自由能:化学结构和组成1.5.1 Young方程式 1805年,Young通过对物质表面亲水、疏水性的深入研究,揭示了接触角可以通过平面固体表面上的液滴在三个界面的张力下的平衡关系进行衡量,提出了著名的Young方程式:cos=(sv-sl)/lv 式中sv、sl和sl分别是固-气、固-液和液-气界面之间的表面张力(N/m),是固体表面的本征接触角()。Young方程式是一个理想化的模型,只适用于理想固体表面,理想固体表面是指固体表面组成均匀、平滑、不变形和各向同性,在实际应用中这种表面几乎是不存在的。
7、对于具有一定粗糙度的固体表面而言,表面的疏水性能是表面化学组成和粗糙度共同组成。因此,其表观接触角和本征接触角存在一定的差值,认为在粗糙表面,固液实际接触面积大于表观接触面积,并假定液滴完全进入到表面结构的空腔中,所以必须考虑粗糙度对疏水性能的影响。1.5.2 Wenzel理论 对于实际表面来讲,必须考虑表面粗糙度对固体表面润湿性的影响。1936年,Wenzel针对Young方程式存在的问题进一步研究,假设液滴可以完全充填粗糙表面的凹槽中。由于表面张力的存在,固液的实际接触面积要大于理想平面的固液面积,从而导致粗糙表面的接触角和理想表面的接触角有所不同。因此,Wenzel对Young方程式进行
8、了修正,当体系达到平衡状态时,得到满足表观接触角的Wenzel方程:式中w为表观接触角,本征接触角,为粗糙因子,表示粗糙表面实际的固液面积与表观的接触面积之比。值得注意的是Wenzel方程只适用于化学组成和粗糙度均一的表面。cos)(coslvslsvw1.5.3 Cassie理论 1944年Cassie和Baxter在Wenzel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对Young方程式进行了拓展和修改,提出了可以将粗糙的固体表面设想为固-气的复合表面,认为如果液滴在粗糙表面不能渗入到粗糙结构中,空气就会被滞留在表面的凹槽中,形成“空气垫”,液滴就停留在固体和气体组成的符合表面上,这种假设更接近真实状态。当固体
9、表面的粗糙不均匀表现为宏观起伏到一定程度时,空气就容易被润湿的液体截留在固体表面的凹谷部分。因此,液滴与符合表面的接触就包括两个部分,一是液滴与粗糙表面的接触,二是液滴与空气的接触,建立了Cassie模型。在此模型中,假设f1是液滴与固体表面的接触面积占复合表面的分数;f2为液滴与空气的接触面积占复合表面的分数,液滴与空气的接触角为180,则表观接触角满足Cassie方程:cos=f1cos1+f2cos2=f1cos1-f2 如果f1为0,则f2为1,cos为-1,为180。此时,此时液滴在此表面上将呈现球形,表现出完美的超疏水性。即如果表面的粗糙结构可以捕获更多的空气,就可以增加表面的疏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