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4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高中政治2023高考复习四本新教科书主干知识汇总.doc

  • 上传人(卖家):luzy369
  • 文档编号:4341752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DOC
  • 页数:14
  • 大小:86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高中政治2023高考复习四本新教科书主干知识汇总.doc》由用户(luzy369)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高中政治 高考 复习 温习 教科书 主干 知识 汇总 下载 _一轮复习_高考专区_政治_高中
    资源描述:

    1、高考政治四本新教科书主干知识一、经济生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一般主要考查“经济意义”、“经济措施”)1、价格(物价、CPI、PPI、房价)(价格一线:价值-供求关系消费企业生产-市场调节-宏观调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1)影响价格的因素:根本原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直接原因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也会引起价格变化;货币的价格(升值、贬值)间接原因气候、时间、地域、生产、宗教信仰、习俗等也会影响价格(2)价格变动对生活、生产的影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需求、消费、消费者):A、一般地,价格上升,人们会减少对它的需求;价格下跌,会

    2、增加对它的需求。B、不同商品的需求量对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不同。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小,对高档耐用品的需求量影响较大。C、价格的变动会影响相关商品的消费需求。某商品价格上升,该商品需求会减少,其替代品的需求会增加,其互补商品的需求会减少。价格变动对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者/企业):A、调节生产,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B、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进技术,改善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竞争优势。C、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新产品开发。【联系:企业经营成功的因素】 例1、如何稳定物价?抑制CPI上涨?(经济:结合“影

    3、响价格的因素”:价值、供求;企业的技术、管理、经营;国家的宏观调控三大手段。哲学方法论(结合材料分析: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能动作用、联系观点、发展观点、矛盾观点、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例2、为什么稳定物价?抑制CPI上涨?(或意义)(经济:社会主义的本质、生产目的、价格变动对生活(消费)、生产的影响、市场的弱点与缺陷、市场秩序、宏观调控的目标、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哲学: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社会存在-社会意识、两大规律、群众的地位、作用、群众观点、价值选择的标准)政治:国体、公民一线、政府一线)(要:对症下药)2、消费一线:(影响因素、消费观、消费的类型、消费结构、恩格尔系数、生产与消费、分

    4、配与收入、财政、宏观调控、三大动力、又好又快、科学发展观)(1)影响消费的主要因素: 根本原因受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即生产决定消费;主要因素受居民收入水平和物价水平的影响A、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B、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收入,也受未来预期收入的影响C、收入差距也会影响社会总体消费水平D、物价变动会影响人们的消费【联系上文: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消费心理也会影响消费行为,主要有求实心理、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商品质量等也会影响消费(2)如何提高消费水平?(建议:对症下药)(3)生产与消费(热点:金融危机、扩内需调结构、低碳经济)生产决定消费;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的发展会促

    5、进生产的发展3.生产与企业(1)企业一线:价格变动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生产效率、个别劳动时间、价值规律作用-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同上)。企业的地位、作用及股份制、公司制改革企业的增长方式经济效益(三效益统一,方法途径)企业的兼并、组合、破产企业的信誉、形象、竞争力的提高、社会责任企业经营者的素质企业的管理体制。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所有制结构(公与非公企业)分配制度(初次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如何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企业劳动者关系。企业与产业(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如工业企业(汽车、石油)文化产业资源配置面向市场,由市场调节(产品结构)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相关1、2、3点P

    6、88)-科学发展观。生产与消费关系-企业遵循市场交易原则企业维护消费者的权益对外开放,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实施走出去战略、对外贸易。(2)重点、热点考查:食品安全、企业的增长方式的转变、民工荒(慌)、企业应对经济危机、低碳经济、企业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企业文化建设)例1:企业经营成功的主要因素(如何经营):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 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树立品牌意识。坚持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

    7、合。完善分配方式,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调动劳动者积极性。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提升竞争力,并实施走出去战略。(抓关键词,哪6方面)例2:企业如何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例3:企业如何应对劳动力成本上升的压力?例4:从文化生活的知识说明企业如何通过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4、劳动者(热点:农民工返乡、大学生毕业、生产安全事故、民工荒(慌)、劳动者尊严)(1)劳动与就业:就业的意义:A、就业是民生之本,有利于劳动者实现自身价值,提高收入,改善生活,提高精神境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B、有利于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相结

    8、合,生产出社会需要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C、有利于扩大内需,实现社会公平,促进经济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D、有利于实现社会稳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就业的措施:A、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小企业、非公有制经济。B、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C、从党和政府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D、从劳动者看:要发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

    9、,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立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多种方式就业观;要有创业精神。(2)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劳动者权利: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休息、休假的权利;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劳动者权益的维护:A、从劳动者看,要履行劳动者义务,是获得权利、维护权益的基础;依法签订劳动合同,是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重要依据;要增强权利意识和法律意识,当权益受到侵害时,要通过投诉、协商、申请调解、申请仲裁、向法院起诉等合法途径维权。B、从国家看,要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加强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改善就业创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机制

    10、,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加强市场监管,打击违法用人行为;要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5、分配一线: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规律所有制结构(公与非公企业)个人收入分配(初次分配、按生产要素分配)、企业收入分配与国家财政收入分配(财政的作用)-政府宏观调控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热点:提高劳动报酬比重、医改、教育公平、社保、国富-民富、幸福指数、劳动者尊严)(1)实现公平的措施:根本途径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坚持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

    11、入中的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再分配要更加注重公平,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税收调节,调高保低,整顿分配秩序,完善社保制度。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初次分配与再分配都要提高效率、促进公平。6、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热点:CPI上涨、宏调政策、楼市、金融危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线:市场调节-宏观调控-新发展理念) (1)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础性作用,市场能够通过价格涨落比较及时、准确、灵敏地反映供求关系变化,传递供求信息,实现资源配置。面

    12、对市场竞争,商品生产者、经营者在利益杠杆的作用下,积极调整生产经营活动,从而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资源的有效利用。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单纯市场调节会导致资源浪费、配置效率低下、社会经济不稳定、分配不公、差距扩大。(2)规范市场秩序:(热点:食品安全、产品质量、非法涨价等问题,根本的是市场秩序)原因:A、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同上(1)B、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场秩序才能合理配置资源,提升竞争力,促进经济发展。C、良好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否则会导致消费者利益受损,市场无序,诚信缺失,经济活动无法正常进行。措施:A、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来维护,要

    13、遵循法律法规、行业规范、道德规范。B、形成以道德为支撑、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规范秩序的治本之策。C、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与社会信用建设,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运用经济、法律、行政手段加强市场监管。D、企业及个人要学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证经济活动符合法律规范,并运用法律维权;要树立诚信观念,遵守市场道德,形成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良好风尚。(3)政府宏观调控政策原因:A、市场调节及其局限性(同上(1)B、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由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有利于巩固公有制,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C

    14、弥补市场的不足,促进市场的健康发展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措施:A、宏观调控的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B、宏观调控的手段:经济手段(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收入分配政策、产业政策)。C、宏观调控应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形成科学的宏观调控体系,充分发挥宏观调控手段的总体功能。(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标志。以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能够实行科学的宏观调控。科学的宏观调控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

    15、内在要求。(5)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时代历史性变革A、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党和国家坚定不移 贯彻新发展理念,端正发展观念,转变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B、 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原因:党和国家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一大批发展惠民举措落地实施,人民获得感显著增强。C、党的十八大以来,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党和国家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党全国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增强,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状况明显改变。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A、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B、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

    16、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和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的基础上,我们党提出,到建党一百年时建成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的小康社会,然后再奋斗三十年,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两个阶段安排: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来安排。A、第一

    17、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科&网Z&X&X&KB、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6)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A、坚持新发展理念经济社会面临的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和一些领域的发展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够高;创新能力还不够强;实体经济结构性供求失衡;新产业和新动能成长还不够快;生态环境保护依然任重道远,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B、五大发展理念第一,创新发展。解决问题;创新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动力问题。重要性: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

    18、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是发展的基点。要求: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第二,协调发展。解决问题:协调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不平衡问题。要求:坚持协调发展,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不断增强发展的整体性。第三,绿色发展。解决问题:绿色发展注重的是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要求:坚持绿色发展,必须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

    19、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推进绿色发展,要倡导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浪费和不合理消费,创建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和绿色社区。第四,开放发展。解决问题:开放发展注重的是解决发展内外联动问题。要求:坚持开放发展,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第五,共享发展。解决问题:共享发展注重的是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求:坚持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

    20、之忧,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让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方向不断迈进.C、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第一,现代化经济体系(1)地位: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2)科学内涵:现代化经济体系,是由社会经济活动各个环节、各个层面、各个领域的相互关系和内在联系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包括以下七个方面:创新引领、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体现效率、促进公平的收入分配体系;彰显优势、协调联动的城乡区域发展体系;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绿色发展体系;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全面开放体系;充分发挥市场作用、更好发挥政府

    21、作用的经济体制。第二,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要求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是使我国供给能力更好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等美好生活需要,从而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原因: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是财富创造的根本源泉,是国家强盛的重要支柱。措施: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营造脚踏实地、勤劳创业、实业致富的发展环

    22、境和社会氛围,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原因: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措施: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原因:区域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措施: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端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

    23、都地区优先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7)经济全球化与对外开放:(国际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影响:A、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国际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国际贸易的迅速发展,推动了世界范围内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促进各国经济合作。B、也使世界经济发展更加不平衡,一国的经济波动会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加剧全球经济不稳定性,尤其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安全。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A、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作出了对外开放的重大决策,对外开放成为我国的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经过多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

    24、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和开放型经济体系。B、要求:第一,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我们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第二,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推动开放朝着优化结构、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转变,着力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形成以技术、品牌、质量、服务为核心的出口竞争新优势,拓展对外贸易,培育贸易新业态新模式,推进贸易强国建设。第三,要实行高水平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放宽市场准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保护外商投资合法权益。创新对外投资方式,促进国际产能合作,加快培育国际经济合作和

    25、竞争新优势。第四,在新时代,我国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坚持打开国门搞建设,主动参与和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壮大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并且同各国人民同心协力,打造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经济总结:1.五条主线:价格一线;消费一线;企业(生产)一线;分配一线;市场调节-宏观调控-新发展理念。2.四个重点:CPI、民富与宏观调控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三个落脚点(载体):高考往往以城乡经济、企业经营、某省区经济发展为题材来考。二、政治生活公民、政府、党、人大、政协、民族宗教、国际政治(一般主要考查“原因”、“措施”,用主体思考法

    26、)1、公民的政治生活(1)公民一线:国体-人民地位-3权4义-坚持3原则-公民参与政治的4大途径与方式-有序参与-公民与政府的关系-人民与党的关系)(2)详公民政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公民政治权利与自由(6项政治自由)、监督权公民政治义务: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遵守宪法和法律、维护国家安全、荣誉与利益公民参与政治的基本原则: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统一原则、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方式: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专家咨询制度、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制度、社会听证制度。公民参与民主决策意义:有利于决策充分反映民意,体现决策的民主性;有利于决策广泛集中民智,增强决策的科学性

    27、;有利于促进公民对决策的理解,推动决策的实施;有利于提高公民参与政治的热情,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感。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渠道: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会、网上评议政府。公民参与民主监督意义:有利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激发公民关心国家大事、为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的主人翁精神。公民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要负责地行使监督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要敢于同邪恶势力作斗争,勇于使用宪法和法律赋予的监督权;要采取合法方式,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不能干扰公务活动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与方式:拨打热线电话、进行信访、利用电子政务、申请行政裁决、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28、的法律途径。2、我国的政府 (1)政府一线:国体-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责任、权威、政府决策、依法行政、受人民监督。(2)政府工作的原因: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国体、意义。(3)政府如何开展工作:政府性质、宗旨、原则、职能、依法行政、审慎用权、民主决策、自觉接受人民监督。【(4)“政府”还可关注】政府依法行政的意义:A、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B、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权力和自由;加强政府廉政建设,增强政府权威;防止权力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带动全社会守法护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政府依法行政要求:A、合法行政、合理行政、程序正当、高效便民

    29、、诚实守信、权责统一。B、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严格公正执法,提高执法能力水平。C、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形成权责一致、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D、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注意:D是人大所为,ABC是政府自身所为)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意义:A、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权力是人民赋予的。若不受监督,会导致权力滥用,滋生腐败,必须依法行政,接受监督。B、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治政府的基本要求,利于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保证清廉,减少失误,防止权力滥用。C、利于科学决策,合民意聚民心,为人民谋利益,建立有权威和公信力政府。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

    30、和监督的措施:A、有效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依靠民主和法制,保障人民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健全质询、问责、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B、健全行政监督体系,加强行政系统内部和外部的监督。C、实施政府“阳光工程”,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增强透明度。D、公民要通过信访举报制度、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制度、舆论监督制度、监督听证会、民主评议、网上评议政府等渠道,正确行使民主监督权。政府权威的树立:A、政府权威是通过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决策的科学性、依法行政的态度能力、履行职责的效果、政府工作人员的道德形象树立的。B、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保持和谐干群关系。

    31、C、要有良好的业绩,成为科学发展观的践行者、社会和谐的促进者,维护人民利益。D、要重品行、作表率,为民谋利益,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实践者。E、要依法行政,廉洁高效,团结合作,讲信誉,发挥积极作用。3、共产党:(1)党一线:国体、党的性质、宗旨、地位、领导作用、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政党制度。(2)角度: A、党工作的原因:国体、党的性质、宗旨、地位、作用、意义B、党如何开展工作:党的性质、宗旨、地位、执政方式、执政理念、政党制度。(3)详 党的性质:中共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党的宗旨: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

    32、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地位:中共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领导作用:3个只有 才能(4)中共与8大民主党派的多党合作的内容(略)(5)政协的性质与职能、主题(易错,与人大区分)4、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政治制度(1)人大制度我国政体及根本政治制度(联系: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常委会是其常设机关人大的职权: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人大代表的权利: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质询权、免责权人大代表的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对人民负责、受人民监督人大制

    33、度组织活动原则:民主集中制(也是我国权力运行的规则)(2)政党制度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同上)(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及宗教政策(热点:灾区重建、两岸交流)促进民族的原因:A、我国的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B、实行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掌握“客观依据及意义”)。促进民族的措施: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要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B、要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C、要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D、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义务,把巩固和

    34、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责任付诸行动(联系:反对民族分裂)维护民族团结的原因:A、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B、坚持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原则,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C、民族的团结、民族的凝聚力,是衡量一国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是社会稳定的前提,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保证,是国家统一的基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意义: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全;有利于保障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利于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5、当代国际社会国际政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

    35、的决定因素,国家间共同利益是合作的基础,利益冲突则是对立的根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中国的外交政策: A、决定因素:我国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B、宗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C、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D、基本立场:独立自主E、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F、中国政府关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5个)G、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负责人的的大国,是维护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遵守联合国宗旨和原则,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独立权、平等权;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联合国宗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中国政府关

    36、于建立国际新秩序的主张:A、政治上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共同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B、经济上相互合作、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方向发展。C、文化上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D、安全上相互信任、加强合作,坚持用和平方式而不是战争手段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世界和平稳定。E、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6.线中易混、易错知识A、政府-政党-政协;B、政府行政-政党执政-政协参政、议政;C、政府依法行政-政党依法执政-政协依法参政、议政;D、政府履行职能-政党领导政权(政党履行职能x);E、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职能-政

    37、府经营企业x;G、政府科学民主决策-公民参与决策;H政府的权力与政府的权威。三、文化生活【一般主要考查“影响”、“措施”;基本思路:A全书综合思考,B共性与个性,如:文化的影响与中华文化的作用;文化的发展的一般3环节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点关注:文化产业、文化事业、海洋文化、企业文化】1、文化的影响-为什么(国、省、城、乡、企业)要加强文化建设/精神文明建设?(1)文化与社会:总:文化作为精神力量,在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中能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文化由经经济、政治决定,对经济、政治有反作用,先进文化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文化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文化与经济相交融,

    38、经济建设中科技、教育、人才越发重要,文化产业、文化消费不断发展,文化生产力在经济格局中越来越重要。文化与政治相交融,民主法制建设、公民的政治参与需要文化素养;西方国家借助文化渗透推行霸权主义,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2)文化对个人: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方式;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文化塑造人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3)文化对文化:有利于繁荣文化市场;发展社会主义大众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

    39、明。2、文化发展的(一般)三环节:文化传播、继承与创新(1)文化多样性与文化传播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文化既是世界的,文化又是民族的;文化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关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文化越是民族的,文化越是世界的,优秀的民族文化能得到世界的认同。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态度与原则意义: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是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态度与原则:A、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进步。B、遵循各民族文化一

    40、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繁荣。C、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D、既要热情欢迎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文化传播的途径与特点途径:商贸活动、教育、人口迁徙。特点: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的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推动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A、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B、有利于外来文化传入中国,利于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实现文化创新,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41、。C、有利于世界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D、有利于增进各国家之间的友谊和了解,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2)文化继承与发展(3)文化创新原因:A、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文化自身发展的内在动力;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B、文化创新有利于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C、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凝聚力的重要保证。途径和方向:A、根本途径-立足实践,坚持与人们群众实践相结合。B、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

    42、新、革故鼎新。C、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相互交流、借鉴与融合,既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又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民族特色。D、坚持正确方向,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3、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热点:灾区重建、两岸交流)(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包容性。(2)中国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贡献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有强烈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是激励人民克服困难、创造幸福、共创美好未来的强大精神力量。(3)中华民族精神内涵:以爱

    43、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弘扬原因(必要性)A、(作用)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维系中华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体现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精神特征和共同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精神火炬。B、(必要性)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利于应对相互激荡的思想文化,保持人民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是建设全面小康、 和谐社会的需要。弘扬途径:A、必须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做民族精神

    44、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B、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C、继承和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正确对待外来文化,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4、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1)措施: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指导地位。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奏响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大众文化。根本途径-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与人民群

    45、众实践相结合,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3环节)发扬中华优良传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汲取各民族长处,面向世界、博采众长,加强文化创新,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内容-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尤其是公益性文化事业:(根本目标与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中心环节-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做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必然要求-一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

    46、化,提高眼力、拒绝污染。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而提供物质基础。(2)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原因:A、思想道德建设是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规定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B、中华传统美德做为中华文化的精华源远流长、生生不息。C、有利于培育四有公民,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D、有利于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公民的文明素质和修养。措施:A、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集体主义为原则、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B、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的基础,是推进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C、在精神文明建设实践中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D、学习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辨别错误思潮的能力,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四、生活与哲学(一般考查原理及方法论,即“哲学观点”与“哲学措施”命题思路:中观或微观)哲学概论(略)1、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A唯物论:(1)物质与意识关系原理及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高中政治2023高考复习四本新教科书主干知识汇总.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34175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