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六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2019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六校联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含解析).doc》由用户(爱会流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西省 上饶市 重点中学 2019 届高三下 学期 第一次 联考 文科 综合 历史 试卷 解析
- 资源描述:
-
1、 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江西省上饶市重点中学 2019 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届高三六校第一次联考 文科综合历史试卷文科综合历史试卷 1.孟子梁惠王上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於死亡。 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让生产者有恒产,保护生产者的利益,让他们安居乐业,无饥无寒 的主张旨在 A. 为实现仁政奠定物质基础 B. 反映人民的利益诉求 C. 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 D. 推动小农经济的发展 【答案】A 【解析】 【详解】材料的大意是:圣明的君主管制黎民的生产所得,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 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也不
2、至于饿死。君主实行仁政,人民就会追随他。这种思想体现了统治者即 “君”对“民”的爱护,是“仁政”思想的反映。故答案为 A 项。BC 项,材料反映的主旨是劝诫君主要实行 仁政,而不是人民的利益诉求,也不是要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统治,排除;D 项,统治者实行仁政有利于经 济的发展,但不是材料所要表达的主旨意思,排除。 2.如下图所示,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 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这说明 A. 外来物品传入改善人民生活 B. 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C. 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 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丝路的繁荣 【答案】B 【解析】
3、【详解】依据材料中“中原有丝绸、瓷器、茶叶、冶铁、凿井技术等传入西域”“丝绸之路开通后西域有汗 血马、毛皮、葡萄、核桃等传入中原”分析可知,中原传入西域基本上都是手工业产品或先进技术,而西域 传入中原的主要是原始的农牧业产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原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对西域来说是较高的。故 答案为 B 项。A 项,材料不能反映“人民生活”因“外来物品传入”而“改善”,排除;C 项,以物易物是生 产力低下,物质极不丰富,部落或家庭之间偶尔发生的交换活动,交易简单且不易交易成功,随着生产力的 提高,货币出现,逐渐被货币交易即商品经济所取代,它不是商贸的主要方式,而且商贸的方式也不是材料 的主旨意思,排
4、除;D 项,材料反映的是物种的交换,不能体现商品经济发展,排除。 【点睛】图片材料性选择题解题技法:要分清图片在解题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合理利用图片,并注意题干中 对图片解释的文字。充分利用一切信息之后,再得出结论。 3.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 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 A. 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 B. 避免了官僚之间的内斗 C. 制约了行省长官的权力 D. 提高了行省议事的效率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议事程序”中“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以看 出
5、,这一做法对“行省”长官的权力一定程度上有监督、制约作用。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是“行省重 大事务的议事程序”,不是“朝政”;而且材料反映的是地方官员的权力制约,与制约中央无关,排除;B 项,材料中“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并不一定就能够避免官僚之间的内斗,排除;D 项,行省议事程 序加强了行省官员间的制约,不利于提高行省议事的效率,排除。 4.明朝平息倭患以后,海洋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开启了两种海上贸易模式: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 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外贸易。这一变化 A. 说明了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 B. 促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 客观上
6、顺应了新航路的开辟 D. 促进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一是在福建漳州月港开海,允许中国商民出洋贸易;一是在广东澳门开埠,允许外商 入华经营海外贸易”, “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使中国与世界的联系加强;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 “明 朝平息倭患”主要与戚继光抗倭相关,此时是 16 世纪,世界也因新航路的开辟而日益连在一起。故答案为 C 项。A 项,材料中两种海上贸易模式的开启并不能说明“闭关锁国政策的终结”,事实上闭关锁国政策也没有 终结,在鸦片战争前一直存在,排除;B 项,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后,与材料中的时间“明朝” 不符,排除;D 项,虽然资本
7、主义萌芽产生于明朝中后期,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 5.从明朝开始,西人“掠食小儿”的传说,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广为传播,经历四百年的酝酿,在晚清特 定的土壤中,传说愈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这主要是因为 A. 国人传统排外心里的折射 B. 近代民族危机愈演愈烈 C. 传统华夷观念和巫术文化 D. 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方式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材料中“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广为传播,经历四百年的酝酿,在晚清特定的土壤中,传说愈 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西人”主要是指西方列强,列强的入侵使得近代中国 民族危机愈演愈烈,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渐趋强烈。故
8、答案为 B 项。AC 项,材料强调的是中国人民民族意识 的增强,不是传统的排外,也不是传统华夷观念和巫术文化,排除;D 项,西方早期殖民扩张是在新航路开 辟后,与材料中的“晚清”不符,排除。 【点睛】解题的关键是对“在底层民众和士大夫中广为传播,经历四百年的酝酿,在晚清特定的土壤中,传 说愈盛,迸发出巨大的能量”的分析理解。本题难度中档,考查中国近代化道路的曲折性,在中国,近代化 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 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6.据学者研究,中国近代关于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诚然如天渊之别,如表所示 关于绅士的“历史记忆”形成如
9、此巨大反差的主要原因是 A.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C. 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 D. 中国社会舆论主导力量的转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表中信息分析可知,戊戌时期与大革命时期对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差别很大,主要是由于 社会背景不同造成的,戊戌时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宣传变法救国,一些开明的绅士转变为积极宣传变法维新 的维新志士;大革命时期中国革命的主要任务是打倒军阀、除列强,而绅士多半与列强或军阀之间有关联, 故而成为革命的对象,这主要是由于不同时期的社会舆论主导力量不同造成的。故答案为 D 项。ABC 项,民 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华民国的建立、无产阶级
10、力量的壮大与不同时期对“绅士阶层的集体记忆”不同无直 接关联,排除。 7.1944 年 7 月,毛泽东在同英国记者斯坦因的谈话中说:“我们十分注意倾听人民的意见。我们通过村、 乡镇、区、县的群众大会,也就是我们区域内任何地方的群众大会总是能发现群众的真正意见。”这反 映了 A.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扩大 B. 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健全 C. 解放区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 D. 群众路线得到基本贯彻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1944 年”,此时是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主政权“十分注意倾听人 民的意见我们通过村、乡镇、区、县的群众大会是能发现群众的真正意见”,说明中国共产党
11、注意通过 发动群众抗日,使群众路线得到基本践行。故答案为 D 项。A 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日益扩大的表述材料不 能体现,排除;B 项,抗日民主政权日益健全的表述过于绝对且材料也不能体现,排除;C 项,根据所学知识 可知,新中国成立,实现了人民当家做主,与材料中的时间“1944 年”不符,排除。 【点睛】表明类选择题是高考中相对稳定的题型,该类选择题主要借用了“表明”或“反映”“旨在”一词 “相当肯定地显示”的含义。它要求考生获取材料中比较确切的信息,重点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试题的题 干部分一般描述历史现象,考生需要根据所学知识,用简洁的语言准确、清楚地概括现象背后的历史结论。 一般解题步骤有三
12、步,第一步:概括材料的主体信息;第二步:联系选项,进行“等价转换”。“等价转换” 是指第一步概括出的主体信息要与选项完全匹配;第三步:检验其他选项的正确性。 8.新中国建国初期,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公私兼顾变成了“只公不私”。为此,党的文件指出 “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在工作上、待遇上则又应该一视同仁”。这一政策 A. 加快了国家工业化步伐 B. 促进了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 C.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 D. 适应了经济体制变化的要求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一些干部明显地歧视私营工商业”“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有所不同的,但 在工作上、待遇上
13、则又应该一视同仁”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之初面临的主要任务就是恢复和发 展国民经济,材料中要求对待“国营经济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一视同仁”恰好说明了当时急需进行国民 经济的恢复,到 1952 年底国民经济恢复工作基本完成。故答案为 C 项。A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五计划 (1953-1956 年) 的完成奠定了新中国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其特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与“新中国建国初期” 需要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不符,排除;B 项,材料是对待“国营经济”和“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农业无 关,也不能使农轻重比例协调发展,排除;D 项,经济体制改革是在 1978 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的
14、, 与材料中的时间“新中国建国初期”,排除。 9.公元前 399 年,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了门 徒们为他安排好的一切逃走机会,饮毒而死。公元前 323 年,雅典法庭以不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 德死刑,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对此最合理的解释是 A.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 B. 亚里士多德对雅典的民主深感失望 C. 逃跑体现了亚里士多德的理性精神 D. 亚里士多德无法接受不公正的判决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苏格拉底被雅典法庭以蛊惑青年崇奉新神两项罪名起诉并判处死刑,他拒绝 了逃走机会, 饮毒而死”“雅典法庭以不
15、敬神之罪判处色雷斯人亚里士多德死刑, 而他却选择逃离雅典” 反映了苏格拉底和亚里士多德二人在面对类似问题被雅典政府判处死刑时的不同反应,显示了苏格拉底 认为虽然雅典的法律是不公正的,但是自己也必须遵守法律,但是亚里士多德则不这么认为,表明亚里士多 德对雅典城邦缺少认同感。故答案为 A 项。B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 338 年希腊沦为北方蛮族马其 顿的附庸,根据材料中时间“公元前 323 年”分析可知,亚里士多德生活的时期,雅典的民主制已经丧失, 排除;C 项,苏格拉底选择接受不公正的法律的判决不能说明苏格拉底就是不“理性”的,亚里士多德选择 “逃跑”也不能说明亚里士多德是“理性”的,接
16、受还是逃跑与“理性精神”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 项,该项表述是表面现象,不能全面“解释”材料主旨,排除。 10.15、16 世纪时英国国王一再颁布法令禁止圈地,限制牧场主养羊的头数,同时增收租税;而在 17 世纪中 后期以后,英国政府则通过一道道圈地法案,支持圈地运动,圈地政策出现这一变化主要在于 A. 英国资本主义农牧场的迅速发展 B. 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了政权 C. 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D. 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英国圈地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为适应毛纺织业手工工场的发展需要,把农 民从土地上赶走,形成大牧场或大农场,进
17、行养羊。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资本原始积累和自由劳 动力,适应资本主义发展要求。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之前当时封建政府还禁止圈地,但随着 17 世纪中后期“光 荣革命”后,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掌握权后,就大力推行圈地运动,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故答案为 B 项。AC 项,英国资本主义农牧场的迅速发展、殖民扩张和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是圈地运动发展的一般原因,但未能 体现 17 世纪中后期前后政策变化的原因,排除;D 项,为工业革命的开展创造了条件是圈地运动的影响,而 不是原因,排除。 【点睛】圈地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资本原始积累形式,它有利于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关键信息是 “17 世纪中后期以后”
18、。圈地运动牺牲了农民的利益,积累了原始资本,为资本主义提供了廉价的雇佣劳动 力和国内市场,为英国发展成为资本主义强国奠定了基础。 11.下表是 19291933 年苏联引进技术设备、利用外资等情况 据此可知,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政策 A. 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 B. 表明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剩产能 C. 有利促进苏联的工业化建设 D. 反映了苏联经济体制的逐渐转型 【答案】C 【解析】 【详解】 根据材料中时间“1929 年”到“1933 年”并联系所学知识可知, 此时苏联正在进行斯大林模式的建 设,仔细阅读材料中的信息并分析可知,材料中所提供的一系列苏联建设的数据表明斯大林模式的开展为苏 联
19、的工业化建设提供了技术、设备、人才、资金,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和强化创造了条件。故答案为 C 项。A 项,表述“消弭了美苏间意识形态分歧”太过绝对,而且也不符合史实,排除;B 项,美国极力转移国内过 剩产能的表述材料不能体现,排除。D 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苏联斯大林模式时期经济体制没有转型,排 除。 12.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 要求经济活动和资源配置冲破民族国家的界限和各种贸易壁垒, 形成一种“无国 界经济”和全球化的贸易,这就使得主权国家的“经济国界”弹性越来越大,“行政国界”的作用越来越模 糊。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向全球性市场开放其经济的压力和发展机遇,越来越难以依靠关税和配额限 制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