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安徽省安庆市五校联盟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doc》由用户(爱会流传)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安徽省 安庆市 联盟 2018 2019 年高 一下 学期 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答案 下载 _考试试卷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五校联盟五校联盟 2018-2019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学年度第二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高一语文试卷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 13 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 求,也戳中了 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 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 却荡然无存。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 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 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 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
2、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 公共活动场所、传统 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 生产生活模式等。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这些乡村记忆 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留住它们,才能留住乡愁。这实质上 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 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评估, 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在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需要做好这方面的前期规划。 仅仅留住乡村记忆而不进行呵护
3、,乡村记忆会逐渐失去原有魅力。呵护乡村记忆,使其永葆“温度”, 就要对相关记忆场所做好日常维护工作,为传统技艺传承人延续传统技艺创 造条件,保持乡村传统活动的原有 品质。比如,对一些乡土景观、农业遗产、传统生产设施 与生产方法等有意识地进行整理维护。对于乡村中的 集体记忆场所,如村落的祠堂、乡村的 入口、议事亭、祭祀场所等,不可因为城镇化就让其全部消亡,而 应对这些承载着人的情感和记忆的场所定期维修。既要让当地居民生产生活更为方便,又要让游子在故乡找 到依恋感与归属感。 如果说留住和呵护乡村记忆是一种消极型的留住乡愁的话,那么,活化乡村记忆则是一 种积极型的留住 乡愁。活化乡村记忆,就是在新型
4、城镇化进程中深度挖掘乡村记忆与乡村传 统产业,进行精细化、产业化升级, 将“文”“人”“居”与“产”融合在一起,让原来的 乡村记忆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充满生机活力。这需要相 应的公共设施与之配套,需要发展教 育、医疗、商业、娱乐休闲产业等,使乡村记忆在新的时空条件下产 生新的凝聚力。 (摘编自陆邵明留住乡愁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新型的城镇化建设,如果在建设之余还能兼顾人文保护,就不会留下“乡痛”。B乡村记忆 是居民情感所系和乡愁载体,在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完好保存下来。C在城镇化过程中,定期 维修乡村的集体记忆场所,是呵护乡村记忆的一种方式。D活化
5、乡村记忆是指赋予乡村记忆新 的文化内涵,使之成为相关产业的配套设施。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围绕着乡村记忆的保护,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留住乡愁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B. 文章将乡村记忆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两个方面,并论及了二者的有机联系。C文章提出 以综合甄选的方式选择保留哪些乡村记忆,并举例说明了甄选的标准。D认为乡村与人的情感、 记忆密切相关,这是文章论述城镇化与乡愁关系的前提。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是( )(3 分) A如果能留住乡愁,就有可能避免城乡变迁中物质空间变化与人的情感发生冲突。B如果游子 在城镇化的故乡找到依
6、恋感和归属感,就说明故乡已活化了乡村记忆。C为了保护乡村记忆,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还应该考虑到当地居民的文化需求。D能对乡村记忆进行精细化、产业 化升级,说明乡村记忆的内涵并非一成不变的。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5 分 ) 阅读下面的文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字,完成 4 46 6 题。题。 扳着指头数到十扳着指头数到十 芦芙荭 那一年,刚过完年,爹就让娘收拾东西,说是要回单位上班。 其实也没啥好收拾的,几件洗净的旧衣裤,再就是过年的时候娘熬更守夜给爹做的新布 鞋。 爹爱吸烟,娘就把切碎的旱烟装了一小布袋放进包里。娘还将自家熬的红薯糖用刀背敲 了一块,用纸包了,塞进包里。
7、爹在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工作。爹说那地方狐狸白天都敢偷鸡呢! 我和娘把爹送到路边。爹像忽然记起什么似的,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零钱,说,坎上的瓦 匠昨天又犯了病, 抽空去看一下。爹说话时手指又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我问:“爹,你 几时回来?”爹笑笑说:“个把 月吧。” 爹一走,我便问娘,个把月是多长时间。娘说,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那时,我还 没念书,扳着指头刚好能数到十。 第二天,我随娘一块去看瓦匠。我们家的老房子漏雨,娘看瓦匠时就说了烧点瓦翻盖房子的事。回来时, 我偷偷将瓦匠和好的泥包了一疙瘩。娘还是看见了,娘说,快给瓦匠送去, 那泥是做瓦用的。 我说:“我也是有用处的。我每天用泥捏一只
8、小狗,捏够三个十了,爹不就回来了!” 娘就笑了,没 再逼我将泥给瓦匠送去。 当天晚上,我便用泥捏了一只小狗丑丑的小狗,我把它放在了屋檐下的鸡圈顶上。 开始时,我每 天捏一只。过了几天,我便有些急了。我知道爹每次回家,总会带些好吃 的给我。娘也会做好吃的给爹吃。于是,趁娘不注意时,隔个一天两天偷偷多捏一只放进去。 过了一段时间,我问娘: “爹怎么还不回来呢?我的小狗都够三个十了。” 娘说:“哪能呢?我们家的鸡一天一个蛋,才一个十零九个呢!” 日子过得很 慢。我在焦急的等待中,终于盼回了爹。 娘急忙从箱底摸出几个鸡蛋去做饭。我便从鸡圈顶上搬来那些小狗,十只一堆,放了五 堆零三只。我 说:“爹,你这
9、次走的时间真长,我捏的小狗都五个十零三只呢!” “你肯定多捏了,”爹边说边去掏他带回的包,“我是每天攒半个馒头。看看,正好三 个十零四个半 边,三十四天!” 娘在灶间听了我和爹的对话,也插话说:“石柱,你是不是动了娘收的鸡蛋?我就觉着 不对劲,数来 数去怎么就差一个呢?” 爹就嘿嘿地笑了,娘也笑了。 那个鸡蛋是我偷偷拿的,我把它打碎,装进一节竹筒烧着吃了。 4.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或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文章标题“扳着指头数到十”,借富于形象感的语言,向读者传递了儿童时期的“我” 对远行的亲 人的热切思念。 B. “个把月就是一个月,就是三个十天”,娘用儿子能够理解的语言说
10、出,就是希望儿子能够明白事 理分担思念之苦。 C. 在文中, “我”的三次“偷偷”的作为, 透露出年幼时“我”的幼稚与率真, 也显示出其时的“我” 的淘气、调皮的一面。 D. 文章用朴实纯真的文字,勾勒了“我”一家人朴实纯真的内心世界,再现了一种洋溢着和美、宁静 与温馨的家庭生活。 5. 文章主要写“我”一家人在“我”小时候的一些事情,其间还插入了一段与瓦匠相关的叙 述。从情节安 排和主题表现角度,简要说明这段叙述的作用。(6 分) 6. 文章中前后两次写娘“笑了”:一次是娘听完我不想送还泥的理由时,“娘就笑了,没再 逼我将泥给瓦匠 送去”;另一次是我和爹对话时娘插进来问了我一句话后,“爹就嘿
11、嘿地笑 了,娘也笑了”。联系上下文, 简要解释这两次“笑了”在文中的具体含义。(6 分 )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2 分 ) 阅读下面的文 字,完成 79 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大会的热度还未散去,央视另一档自制文化类节目朗读者,又以浩大的声势占据了微 信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媒体的页面。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今天,对于每一个离开了学生时代的人而言,“朗读”似 乎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词语。大小屏幕代替了书籍文本, 键盘语音代替了信札驿马。朗读被加上了一层梦幻的滤镜, 覆盖上了文化和美的薄纱, 提醒着我们思念又回不去的过去。 这大概是 朗读者 对于观众产生原始魅力的原因之一。 事实上,朗读
12、者用了“朗读”作为外壳,内核依然是分享嘉宾的故事、传递回忆和 温情。它更像一个精简的 谈话节目,并且董卿掌握对话的节奏远胜于多数谈话节目的主持人, 一颦一笑都显得真诚,也不会时不时就出神,或者生硬地 切换话题这一点, 见字如面 的主持人真应该好好学习。 也正是有了一段简短却恰到好处的交流, 带动了观众的情绪, 才使得接下来的朗读自然而然, 真情流露。 朗读者 的野心明显不在说故事和煽情, 它更想传递的是价值观、 是社会中日渐缺 失的温情和责任感。 和多数更活泼的娱乐节目倾向于选择“放飞自我”的嘉宾不同,朗读者选的人、想 讲述的故事,其实 把“我”藏起来了一些。更多强调了“爱”和各种“责任”。
13、诗文的选择,可以反映朗读者高高树起的一面大旗-文学。制片人董卿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 想用朗读唤起大家对文学的温柔记忆。”这句话让身处中文系的笔者深感悲哀, 在当下,对于文学的温柔记忆居然是需要被唤醒的。网络挤压了民众对于书籍的热情,文学, 正在和我们渐行渐远。 然而文学本不仅是记忆,对于父母辈们而言,文学曾是一场流行。和经历过扎实基础教 育、上了十几年 语文课的年轻一代不同,文学对父辈而言,可能是仰望、是梦想。一本外国 名著在当年可能会引发似如今苹果 发售时的排队浪潮对于他们而言, 文学让他们在过去 找到了“美”的感染力, 找到了治愈伤痕的灵药。 朗 读者很好地重述了一遍他们已经快忘却的“文
14、学梦”,并将之化为了节目自身的魅力。 在真人秀节目的蹦蹦跳跳渐渐让观众审美疲劳时,文化综艺的异军突起是意料之中的事。 在消费主义泛 滥的当下,电视节目作为消费品被直接投放给了更有消费力的年轻观众,中老 年们则被刻意忽略了。 朗读者 等节目填补了这处空白。这也许是无心之举,但结果却相 当有意义。 朗读者所传递的责任感、温情符合中国人的传 统价值。因此,你可能会发现 父母乃至爷爷奶奶,对这档节目赞不绝口。 (摘自新京报2017 年 2 月 23 日) 材料二 在娱乐致死的年代,见字如面朗读者等一批批“高而不冷”的综艺界清流涌现, 文化类节目真的回暖了吗? 年初的中国诗词大会口碑收视双收,主持人董卿
15、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又来了。 而更早播出的同 类节目见字如面,由之前中国成语大会的制作团队操刀,也获得了很好的口碑和不小的热度。能把文 化节目做到“高而不冷”也并不容易,这两个节目给人最直接的刺激,大概是“声控福利”吧。在演戏全靠配 音的流量们霸屏的日子,想要听老戏骨们层次丰富、情绪丰满的声音,受众只能在这里找了。 朗读者是很典型的央视表达方式,每一位嘉宾都要讲“背后的故事”,再加上朗读 本身,看上去 内容就很拥挤。而那些讲故事环节容易让观众感觉教化和煽情不够节制。 不过,除开那些煽情过度的部分,朗读者里有些背后故事是用自身经历的方式去“言传身教”,加上阅读文本 本身的大众性, 更容易引 起观众
16、 的共鸣。 朗读者 第一个引起 高度共鸣的朗读者是翻译界大神许渊冲。 人民日报微博安利了一个许 先生的朗读者片段, 转发两 万多条。 纵然电视上体会到的文字之美不如阅读更深沉彻底,但在浮躁的时代里,朗读者创造了一种表达方 式,把观众拉回到文字上。朗读是美的,更美的是字句下面那些真挚的悲欢 和浪漫,那才是永不过时的价值。 这两档节目不就证明了吗? (摘自“中青在线”2017 年 3 月 9 日报道) 材料三 当日,上海图书馆知识广场东侧的朗读亭前排起了长队,高峰排队时长超过 9 个小时。这是央视综艺节 目 朗读者 设置的一个环节, 旨在让朗读走进每个人的生活。 朗读亭里有 一套专业的录音设备和一
17、个摄像头, 每位“朗 读者”进门后对着麦克风就可以开始朗读自己心目中的好文章,限时 3 分钟。据悉,继上海图书馆之后,朗读亭还 将出现在上海另外两到三个地点。 此前,中新网 2 月 21 日报道,当天,一座朗读亭现身杭州街头,浙江杭州不少市民在 朗读亭前排队等候朗读诗歌、作品等。 (摘自新华社 2017 年 3 月 9 日上海报道) 7.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三则材料关注的都是朗读者这个节目的影响问题,材料一多褒赞,材料二寓贬于褒, 材料三则只是 事实呈现,无褒贬。 B. 三则新闻材料中,材料一、材料二属于新闻评论,并不要求具有时效性;材料三作为新闻
18、报道体裁, 时效性要求就很高。 C. 材料一、二都认为朗读者中讲述的“背后的故事”能带动观众的情绪,使朗读更易 引起共鸣,虽 然有过度煽情之嫌。 D. 对于三者关注的朗读者节目,材料一分析得全面、深入;相较之下,材料二就显得 略逊一筹,材 料三则只是事实呈现。 8. 下列针对上述材料的分析,较为合理的一项是( ) (3 分) A. 材料一力图从多个角度剖析“朗读者热”的原因,材料二则虽然对此类文化类电视 节目的回暖有 很多期盼,却仍持怀疑态度。 B. 三家媒体的报道角度、内容各有侧重,这种取舍可能是对同一报道对象的认识、理解不同,更可能 是为适应读者的阅读趣味。 C. “高而不冷”、“流量们霸
19、屏”、“安利”写在“中青在线”这样的网络媒体上贴合其身份, 而写在纸媒上就不合适。 D. 三则新闻的报道的媒体不同,呈现出的语言风格也各不相同:材料一严谨、理性,材料二新潮、活 泼,材料三则朴实、稳重。 9. 根据上述材料,假如朗读者节目改版,你准备给制片人董卿提些什么建议?(6 分 ) 二、古代诗文阅读(34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9 分 ) 阅读下面的文 言文,完成 1013 题 魏征,巨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内黄。武德末,为太 子 洗 马 。见太宗与隐太子阴相倾夺, 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 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
20、对曰:“皇太子若从 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 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 竭其力用。又劳之曰: “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 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 益。 七年,代王珪为侍中,累封郑国公 。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 仇虏之中,任卿 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 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 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 乃止。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
21、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 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 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 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就。遣中使赐以布 被素褥,遂其所 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 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 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 户。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 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 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 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
22、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 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 用,朕所 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 贤 )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B自其逝也/ 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C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 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 D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 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
23、龙鳞者欤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分) A. 谥,即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 予的一种称号。 B. 朕,人称代词,秦朝以前是“我”或“我的”意思,自秦始皇起专用做皇帝的自称。文中 “皆称朕意”, 即是这个意思。 C. 公,是表示对别人尊敬的称呼。“秦孝公”和文中的“郑国公”都是这个意思。 D.太子洗马, 是太子属官。即东宫官,主要负责教导太子言行,给予太子指导。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唐太宗一开始就对魏征礼遇有加,每次和魏征交谈都令太宗非常高兴。B太宗认为 贞观以前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