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09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件(含练习).pptx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331400
  • 上传时间:2022-11-30
  • 格式:PPTX
  • 页数:109
  • 大小:3.55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件(含练习).pptx》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41论语十二章 部编版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41 论语 十二 课件 练习
    资源描述:

    1、部编版高中语文选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择性必修上册册学习目标 1.掌握文中的实词、虚词,积累文言常识。2.体会论语丰富的内蕴,感受孔子的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孔子曾带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孔子晚年致力于古文献整理,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孔子所处的时代是春秋末期,原有的政治规则和伦理道德逐渐被颠覆,礼崩乐坏,诸侯割据,互相征伐,周王得不到重视。孔子

    2、对社会的动荡深感忧虑,希望借助周朝原有的礼仪,重新建立统治秩序,所以他强调“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同时他反对暴政,强调“仁者爱人”,要求各人以自我克制和礼让的态度调和社会矛盾。孔子见自己的抱负难以施展,被迫离开鲁国,与弟子们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开始了十四年颠沛流离的生活。其间他们常遭困厄,其学说在各国都不受重视。最后孔子只得返回鲁国,专心修订诗书礼乐,教授弟子。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语录体语录体是中国古代散文的一种体式。它常用于弟子记录导师的言行,有时也用于佛门的传教记录。因其偏重于只言片语的记录,短小简约,不重文采,不讲求篇章

    3、结构,也不讲求段落、内容间的联系,还没有构成单篇的、形式完整的篇章,故称之为语录体。先秦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及宋代记载程颢、程颐言行的二程遗书,均堪称语录体的典范。其中论语简明深刻,语约义丰,往往在一两句话里包含丰富的人生哲理和人生经验,在后世流传甚广,有些内容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警句和格言。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1.读准字音 2.通假字 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3.一词多义 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4.词类活用 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5.古今异义 古义:填平洼地。今义:平坦的地方。古义:老师对学生的称呼。今义:表示轻蔑

    4、的称呼。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作者简介作品背景相关常识知识整合文白对译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 1.子曰:子曰:“君子

    5、食无求饱,居无求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敏敏于事而慎于言,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可谓好学也已。也已。”(学而学而)安:安:安逸安逸 敏:敏:勤勉勤勉 就有道而正焉:就有道而正焉: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有道:有道:指有才艺或道德的人指有才艺或道德的人。孔子说:孔子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在做事方面勤勉努力,在说君子吃饭不求饱足,居住不求安逸,在做事方面勤勉努力,在说 话方面却很谨慎,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话方面却很谨慎,又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这样可以说是好学了。”点评点评:如何处理精神生活和

    6、物质生活二者的关系,是人生的大问题。一心求安饱,则无暇顾及修身;一心修身求道义,则自然亦不孜孜于求安饱。“君子义以为上”,把精神生命的追求放在第一位。“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不是提倡贫穷,而是说用心于修身而不孜孜于安饱。“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是说修身的态度。这几点都这几点都是对君子的要求,也是好学的表现是对君子的要求,也是好学的表现。点评:点评:孔子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孔子又说:“克己复礼为仁。”这都是说,依礼而行就是仁;礼是仁的落实,也是仁的标准。离开礼,仁就会落空,不能落实,无从检验。本章讲的是仁礼关系的另一个方面。本章讲的是仁礼关系的另一个方面。

    7、礼乐都是外在的,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情感和要求。仁在内,礼乐在外;仁是灵魂,礼乐是形式。离开仁,礼乐就失去了灵魂,徒具形式,毫无意义。2.子曰:子曰:“人人而而不仁,如礼何?不仁,如礼何?人人而而不仁,如乐何不仁,如乐何?”而:而:如果 如礼何、如乐何:如礼何、如乐何:怎样(如何)对待礼乐的意思。孔子说: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他怎么实行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他怎么实行礼呢?一个人如果没有仁一个人如果没有仁心,他怎么运用乐呢心,他怎么运用乐呢?”礼与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们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所以,乐必须反映人们的仁德。乐是表达人们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

    8、部分。礼与乐都是外在的表现。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的问题。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所由之本。礼讲谦让敬人,乐须八音和谐,无相夺伦。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这里即是说不仁之人,是用不了礼乐的。3.子曰:子曰:“朝朝闻道闻道,夕死可矣。,夕死可矣。”(里仁里仁)闻道:闻道:闻,听。这里的闻,不是简单听到的意思,而是懂得的意思。闻,听。这里的闻,不是简单听到的意思,而是懂得的意思。孔子说:孔子说:“早晨得知了道,即便

    9、当天晚上就死去,也就没有遗憾了。早晨得知了道,即便当天晚上就死去,也就没有遗憾了。”点评点评:这一章言简意赅,包含着孔子对人生的根本认识。道,人生的大道,精神生命的追求;死,物质生命的终结。“朝闻道,夕死可矣”,说的是对精神生命和物质生命关系的认识。人的生命有物质生命和精神生命两个方面。人与动物的区别,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人文的精神生命。所以,精神生命重于物质生命,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全在于此。懂得做人之道,人生才有意义。对道的追求、学习、践行和维护,贯穿于人的一生,构成生命的全部。这一段话在后世常常被追求真理的人所引用。真理,是每个仁人志士矢志不渝的追求目标,哪怕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人类之所以

    10、有别于动物,在于人类能认识世界,能掌握自然规律,并能利用掌握的规律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服务,所以“闻道”很重要。领悟了生活的真谛、宇宙中的真理,纵然朝闻夕死,亦会觉得心满意足,不虚此生,否则纵然高寿八百年,不得闻道,亦枉然为人。4.子曰: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里仁)喻:喻:知晓,明白,懂得。孔子说:孔子说:“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君子懂得的是义,小人懂得的是利。”点评:点评:常有人批评儒家把义和利根本对立,只讲义,不讲利。这是一种误解或曲解。全章意思是,君子懂得以义为取舍标准,懂得见利思义,不取不义之财;小人则只知有利,不知利的取舍还有对与不对、

    11、该与不该的问题。这一章进一步指出这正是这一章进一步指出这正是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关系的不同态度。从这里得不出义和利根本对立的结论。君子和小人对待义利关系的不同态度。从这里得不出义和利根本对立的结论。任何社会都存在着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的矛盾,都要求对个人利益的追求服从于社会的公共利益。对个人利益的获得,都有某种道德的或其他规范的限制,不能听由个人随心所欲地谋取个人利益,不能容许个人的牟利行为危害社会利益,否则社会就会出现不安和动乱。“见利思义”“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是古今中外人类社会普遍的、永恒的通义。而在不同的社会、不同的人群,利益取舍的是非标准是不同的。所以“见利思义”的原则在具体

    12、条件下的具体内容又具有时代性,是随着时代和条件的变迁而变化的。今天我们提倡“见利思义”,继承了“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的原则和精神,而我们提倡的道、义,则不同于古代儒家的道、义。道、义的内容已经经过了推陈出新的发展。5.子曰: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里仁)意思是:孔子说:意思是:孔子说:“见到贤人,就希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自己见到贤人,就希望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就自己反省有没有类似的毛病。反省有没有类似的毛病。”点评点评:“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是对自省的具体说明是对自省的具体说明。内省并非“闭门思过”

    13、,而是要在现实的交往中,随时、随处对照反省自己,向他人学习。如能这样做,那么与人相处,不论其人贤与不贤,都可对己有益。学习态度 6 子曰:子曰:“质质胜胜文文则则野野,文胜质则,文胜质则史史。文质彬彬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然后君子。”(论论语语雍也雍也)质:质:质朴,朴实质朴,朴实 文:文:华美,文采华美,文采 野:野:粗野,鄙俗粗野,鄙俗 史:史:虚饰,浮夸虚饰,浮夸 文质彬彬:文质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孔子说:孔子说:“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饰多于实质则会虚饰浮华。形质朴超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文饰多于实质则会虚饰浮华。形式与实质配合适当,然后能成就君

    14、子的品格。式与实质配合适当,然后能成就君子的品格。”1.如果“质”指的是内在的思想、见识、修养;那么“文”就指的是外在的谈吐、行为。外在的谈吐素养跟不上自己的内在修为,就会看起来比较粗野;内在的修为跟不上外在的谈吐,就会看起来虚浮。内在和外在相匹配,才是君子的样子。君子不仅是要修炼自己的内在素养、品德君子不仅是要修炼自己的内在素养、品德、思想,也要修炼自己的谈吐、行为,让自己从内在到外在,都是有水平思想,也要修炼自己的谈吐、行为,让自己从内在到外在,都是有水平、相互匹配的。相互匹配的。我们夸一个人长得帅,会说他文质彬彬,其实这个用法是错误的,光长得帅是达不到文质彬彬的要求的,还要有内在素养、外

    15、在谈吐才行。2.君子是既有思想、能力,又有文采、口才,简单的说,就是办事能力很强,讲话水平很高。这符合我们对钦佩的领导人的标准,伟大的领导人,都是伟大的演说家。【名家解读名家解读】君子的修养有两个部分,一是学习“诗书六艺文”;一是躬行实践。在前一方面,他大概可以和其他的人相比,但在后一方面,他也还没有完全成功。关于“君子”必须兼具此两方面,以下这一段话表示得最明白:“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此处的“文”字涵义较广,大致相当于我们今天所说的“文化教养”,在当时即所谓“礼乐”,但其中也包括了学习诗书六艺之文。“质”则指人的朴实本性。如果人但依其朴实的本性而行,虽

    16、然也很好,但不通过文化教养终不免会流于“粗野”(道家的“返璞归真”,魏晋人的“率性而行”即是此一路)。相反地,如果一个人的文化雕琢掩盖了他的朴实本性,那又会流于浮华(其极端则归于虚伪的礼法)。前者的流弊是有内容而无适当的表现形式;后者的毛病则是徒具外表而无内涵。所以孔子才认为真正的“君子”必须在“文”、“质”之间配合得恰到好处。余英时儒家“君子”的理想 7.曾子曰: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任重而道远。,任重而道远。仁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而后已已,不亦远乎?,不亦远乎?”(泰伯泰伯)弘毅:弘毅: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志向远大

    17、,意志坚强。弘,广,大,这里指志向远大。仁:仁: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已已:结束:结束 曾子说:曾子说:“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远大,意志坚强,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也是很遥远吗?”点评:点评:曾子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曾子的这两句名言后来就演化成了中国儒家人格中的所谓“天下兴亡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匹夫有责”。换一种表述就是换一种表述就是“穷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达则

    18、兼济天下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一个人在显达的时候能以天下为己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任,而在困窘之时还不放弃个人修养,还能心怀天下还能心怀天下,这就是君子所为了。在孔子之后这就是君子所为了。在孔子之后,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中国古代有许多名士当自己穷困潦倒的时候,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还念念不忘苍生黎民。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诗圣杜甫在自己的茅屋仅能容身,破败漏雨之时,他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范仲淹认为一个士人不论是“居庙堂之高居庙

    19、堂之高”还是还是“处江湖之远处江湖之远”,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该系念天下君民,都应当都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后天下之乐而乐。这样博大的胸怀与。这样博大的胸怀与这样高远的志向这样高远的志向,都是源自于孔子的都是源自于孔子的论语论语和曾子的和曾子的士不可以不弘毅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任重而道远。“修身做人修身做人 点评:点评: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他鼓励自己和学生们无论在学问和道德上,都应该坚持不懈,自觉上进。荀子讲:“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蚊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要想有所作为,就应不

    20、懈地学习。没有生而知之,只有学而后成。一句话: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功败却垂成,功亏一篑,只因起了放弃之念。愚公能移山,只因坚持之念。念即意志,只有坚强的意志,并能持之以恒才能获得成功。8.8.子曰:子曰:“譬如为山,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未成一篑止,止,止,吾止也止,吾止也;譬如;譬如平地平地,虽覆一篑,虽覆一篑,进,吾往也。进,吾往也。”(子罕子罕)未成一篑未成一篑: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只差一筐土没有成功。篑:盛土的竹筐篑:盛土的竹筐。止,吾止也:止,吾止也: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平地:平地:填平洼地填平洼地。孔子说:孔子说:“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

    21、来,是我自好比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完成了,这时停下来,是我自己要停下来的己要停下来的。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又好比平整土地,虽然只倒下一筐土,如果决心继续,还是要自己去干的还是要自己去干的。”9.子曰: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春秋(春秋 论语论语子罕子罕)知:知:通通“智智”。孔子说:孔子说:“聪明人不疑惑,仁德的人没有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聪明人不疑惑,仁德的人没有忧愁,勇敢的人无所畏惧。”【点评点评】孔子明白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仁的最高修为是不忧;勇的最高修为是不惧。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

    22、可透过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要是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智者无蔽,他的智慧来自于博览、多思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对诸智者无蔽,他的智慧来自于博览、多思和丰富的实践经验,因而对诸多问题少有疑惑,应付自如。仁者无私,他的仁爱来自于奉献精神和无所多问题少有疑惑,应付自如。仁者无私,他的仁爱来自于奉献精神和无所索取的人生态度,因而受人尊敬和拥护。勇者无悔,他的勇气来自于崇仁索取的人生态度,因而受人尊敬和拥护。勇者无悔,他的勇气来自于崇仁尚义和嫉恶如仇的性情,因而对人

    23、间的不平之事勇于铲除,永不退缩。尚义和嫉恶如仇的性情,因而对人间的不平之事勇于铲除,永不退缩。1 10 0、颜渊问仁。子曰:颜渊问仁。子曰:克克己己复复礼为仁。礼为仁。一日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克己复礼,天下归归仁焉。仁焉。为仁为仁由由己,而由人乎哉?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颜渊曰:请问其请问其目目?子曰:子曰:非礼勿视,非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颜渊曰:回虽不回虽不敏敏,请,请事事斯语矣。斯语矣。【译文译文】颜渊问什么是仁。颜渊问什么是仁。孔子说:孔子说:“克制克制自己(的私欲)自己(的私欲)回复回复到礼,就是仁。到礼,就是仁。一旦一旦你做到了

    24、克己复礼,普天下的人都会你做到了克己复礼,普天下的人都会称赞称赞/称许称许你是仁人。要做你是仁人。要做到仁到仁,靠靠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的是自己,难道靠别人吗?”颜渊说:颜渊说:“请问克己复礼的请问克己复礼的具体条目具体条目。”孔子说:孔子说:“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不合乎礼的不看、不合乎礼的不听、不合乎礼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的不说、不合乎礼的不做。”颜渊说:颜渊说:“我颜回虽然我颜回虽然资质愚钝资质愚钝,愿意,愿意实践实践这句话。这句话。自我约束的重要性自我约束的重要性 “仁”是孔子思想的一个核心。要在生活中行“仁”,按孔子的说法,就要克己复礼,加强自我约束。也就是

    25、说,想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净化自己的心灵,约束自我的行为。“仁”是用来实践的,不是把“仁”挂到嘴边就可以做到“仁”了。儒学中的“仁”,从本质上讲是一个内心修养的真功夫,是实实在在的境界,并不是简单抽象的理论。想要做到这一点,非要下苦工夫长期修炼不可,需要耐得住寂寞。古今成大事者,无不具有“仁”的真功夫,他们都能够很好地克制自己的欲望,将精力集中到所从事的事业上,最终才获得了成功。我们都知道人的思想是抽象的,是最难把握和控制的,人们随时都可能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念头。欲望太多内心自然无法平静,无法将精力集中到要从事的事情上去。但是,任何事情想要成功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坚定的意志和长期的专注。修德做学

    26、问,如果缺乏自我约束力,三心二意,肯定是无法达到“仁”的境界。做事业也是一样,欲望太多、内心浮躁都难以获得成功。因此,我们需要时时刻刻保持清醒,约束自己的行为,不能被一时的利益所迷惑。克己复礼,自我约束,不仅表现在这些大事情上,小事中也是同样。在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烦恼。总不能一遇到烦恼就任性使气,与别人争吵,甚至动手吧。那样的话,纵然得到发泄,但却无法解决问题,还会让别人质疑你的修养。这个时候,我们就要学会约束自己,冷静面对不如意。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彼此互相谦让、互相尊重、讲究礼仪,从而激发出人性的光辉。从“礼”出发,就能至“仁”。人性中好的一面是通过接受教育获得的,“

    27、礼”也是慢慢培养起来的。没有谁生而知礼,我们从小接受教育才懂得了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哪些行为是对的,哪些又是错的。社会有公众奉行的社会道德,也有法律规范,人们通过对相应规范的学习来约束自我。知“礼”是一个需要逐渐培养的过程,内心修为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可达到的。“礼”并不仅仅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所谓的“礼貌”,它是一种更高的境界,是人们应该时时刻刻保持的庄严和诚敬。只有内心庄严诚敬了,才可能对自己从事的事业有一种切身的爱,才能全心投入进去,才可能在与人交往中发自内心地处处讲究礼仪,而不会显得虚情假意。否则,即使一时注意了,早晚也会露出马脚。虽然说人通过教育而知“礼”,但是要想达到“仁”的境

    28、界,却需要从自我入手。求“仁”在于自己,不是说谁教会我们一种方法,从此以后靠着这个方法就可以达到“仁”了。孔子在教育颜回如何克己复礼,从而达到“仁”的境界时,告诉了他一个入手的方法,就是要他从眼、耳、口、鼻四方面来规范自己的行为,从外在来规范自己。孔子告诉颜回的只是一个入门的方法,但并不是说靠着孔子的四句箴言就可以达到“仁”的境界了。我们应该从一些小事入手逐步去约束自我,同时注重使内心修为逐步达到庄严、诚敬的境界,只有这样才能逐渐到达孔子所说“仁”境界。也只有如此,才能成就一番事业。11.子贡问曰: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子曰:“其其恕恕乎!乎!

    29、己所不己所不欲欲,勿施勿施于人。于人。”其:其:大概、也许。大概、也许。恕: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欲:欲:想,想做。想,想做。勿:勿:不要。不要。施:施:施加。施加。于:于:介词,在。介词,在。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子贡问:有一个字可以终身奉行吗?孔子说:那就是恕字吧?自己不愿意的意的,不要强加于人。,不要强加于人。点评:点评: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自己不愿承受的事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最早是周礼的准则,受到儒家始祖孔子推崇。也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

    30、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求别人去做到。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这句话所揭晓的是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孔子所言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照物来对待他人。人应该有宽广的胸怀,待人处事之时切勿心胸狭窄,而应宽宏大量,宽恕待人。人。倘若自己所不欲的,硬推给他人,不仅会破坏与他人的关系,也会将事情弄得僵持而不可收拾。人与人之间的交往确实应该坚持这种原则,

    31、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这是尊重他人,平等待人的体现。人生在世除了关注自身的存在以外,还得关注他人的存在,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切勿将己所不欲施于人。哲学思考哲学思考:对于一个命题,我们要做全面的分析而不是仅仅从片面出发得出偏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不能逻辑的地推出“己所欲,施于人。”从逻辑学可以看出,原命题成立,这个命题的逆否命题同时成立,但是“己所欲,施于人”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命题的否命题,否命题并不必然成立。己所不欲,只是不能强加给别人,但是如果对方愿意,则不属于“施”的范围。己所欲,别人未必所欲,所以也不能强加给别人。总的说来,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施”即强加给

    32、别人,给别人东西,只有一个标准,即以别人意愿为标准。要看别人自己是否愿意,而不能依据我们的标准来强加给别人。12.子曰子曰:“小子小子,何莫学,何莫学夫夫诗诗?诗,可以诗,可以兴兴,可以,可以观观,可以,可以群群,可以,可以怨怨。迩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阳货)小子:小子:老师对学生的称呼老师对学生的称呼 夫:夫:那那兴:兴:指激发人的思想感情指激发人的思想感情 观:观: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的盛衰观察政治得失,风俗的盛衰群:群: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指提高人际交往能力 怨:怨:指讽刺时政指讽刺时政迩:迩:近近 孔子说:孔子说:“同学们怎么不

    33、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同学们怎么不学诗呢?诗可以激发情志,可以观察社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会,可以交往朋友,可以怨刺不平。近可以侍奉父母,远可以侍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奉君王,还可以知道不少鸟兽草木的名称。”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诗经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占据着重要的学术地位。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论语中,孔子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

    34、学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诲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诗可以兴。诗可以兴。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兴,就是通过一种形象的比喻,让人们产生联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想,从而理解抽象的事物或道理,这是人们认识事物的一种重要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要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可以使复杂变得简单,使抽象变得具体,更容易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更容易

    35、理解。诗经在进行创作时,都是有感而发的,因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而每一个字中都饱含感情。读诗经的人,自然也能感受到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这种感情,并使自己的感情受到熏陶。因而诗经起到了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人们心志的作用,对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也有着重要的影响。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响。古人重视诗经的兴发作用,很多人都是受诗经的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感召,确立了自己的人生志向。诗可以观。诗可以观。观是观是“观风俗之得失观风俗之得失”。“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

    36、事”,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诗经是有感而发的产物,因而必然是对它所诞生的时代的真实反应。我们对前人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文献。我们对前人的生活状况一无所知,要想有所了解,就得获得当时的文献资料。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资料。而学习诗经,有助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以及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各个层面,掌握全面的社会历史知识,了解各种各样的风俗民情。这些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识的积累有助于我们以古证今,提高现实

    37、观察力,提高洞察人情世态、分辨是非的能力。辨是非的能力。诗可以群。诗可以群。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群是使人们聚积起来,也就是说诗经具有团结民众的作用。作用。“人心齐,泰山移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众人拾柴火焰高”,这些语句无不说明团,这些语句无不说明团结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组织,国家也好,企业也好,甚至一个家庭,都结的力量是巨大的。任何组织,国家也好,企业也好,甚至一个家庭,都需要有一种向心力,而诗经就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诗经需要有一种向心力,而诗经就有形成并增强向心力的作用。诗经中有不少篇章,是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中有不少篇

    38、章,是号召人们团结一致抵御外敌的,即便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一定的号召力。例如,无衣篇:有一定的号召力。例如,无衣篇:“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地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这种团结一心、同仇敌忾的精神与气势,读来让人热血沸腾。让人热血沸腾。诗可以怨。诗可以怨。怨就是不满。不满要表达出来,不能闷在心里,表达的方式多种多样,而诗歌就是其中一种健康而有效的表达方式。有注家说怨是“刺上政”的意思,即是对社会政治以及上级统治者的不满,比如诗经中的硕鼠、伐檀等篇目。但还应该看到,诗经中还有其他的不满情绪,因而“怨”并不局

    39、限于“刺上政”。比如采薇表达的是人民遭受战争痛苦后的不满,氓表达的是弃妇的不满诗经的这个社会作用很值得我们借鉴,自身的不满情绪,如果能运用诗歌发泄出来,不仅缓解了自己的积郁,还诞生了一篇具有真情实感的好作品。“事父、事君事父、事君”是从人之大伦上说的。一个人生活在这个社会上,需要扮演各种各样的社会角色,每个人都要明白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自己应该做的事。这就是孔子曾经说过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各在其位,各行其是,才能确保整个社会安定有序,而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这种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佳方法。“多识于

    40、鸟、兽、草、木之名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以诗教,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学诗至少有上面所列举的六种好处,因而孔子特别强调要好好学习,对自己的儿子孔鲤也做了类似的强调。他还曾说过:“不学诗,无以言”,可见学诗的重要性与必要性。我们虽然生活在现代社会,有了更为丰富的信息获取途径,但对诗经的学习依然是必要的。见贤思齐焉见贤思齐焉 见不贤而内自省

    41、也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己所不欲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勿施于人 君子喻于义君子喻于义 小人喻于利小人喻于利 譬如为山譬如为山 未成一篑未成一篑 质胜文则野质胜文则野 文胜质则史文胜质则史 人而不仁人而不仁 如礼何如礼何 朝闻道朝闻道 夕死可矣夕死可矣 一日克己复礼一日克己复礼 天下归仁焉天下归仁焉 名词,仁义之道名词,仁义之道 名词,路,道路名词,路,道路 动词,取道动词,取道 名词,道义名词,道义 动词,说,谈论动词,说,谈论 动词,克制,约束动词,克制,约束 动词,战胜动词,战胜 动词,能够动词,能够 动词,称许,赞许动词,称许,赞许 动词,女子出嫁动词,女子出嫁 动词,返回,回家动词,返回,回家

    42、 动词,归还动词,归还 为动用法,为为动用法,为而死而死 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华的人形容词作名词,有才华的人 道德上有修养的人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判断句判断句 状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本课所选论语十二章,在仁、义、礼等儒家思想核心概念的基础上,阐述了孔子关于“君子”之德及修身养性的基本观点,在思想道德修养、读书育人、为人处世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一理解文章内容1.老子曰:“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道家后起,力反儒家之言礼。老子对于“礼”的理解与孔子的思想有何不同?请结合“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

    43、何?”谈谈你的理解。点拨: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礼是忠信不足的产物,是产生祸乱的主要根源。老子认为“礼”是外在,是虚浮的;道家讲究实用,追求朴素。孔子所讲的礼,是以道德仁义为背景的礼。孔子言礼,重在礼之本,礼之本即仁。孔子言礼必兼言乐,礼主敬,乐主和。礼不兼乐,偏近于拘束。乐不兼礼,偏近于流放。二者兼容,才可恰到好处。礼乐必依凭于器与动作,这都是表达在外者。人心之仁,则蕴蓄在内。若无内心之仁,礼乐都将失其意义。故仁与礼,一内一外,相辅相成。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2.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对这句话你如何理解?点拨:这是孔子的传世名言。它高度概括了文

    44、与质的合理互补关系和君子的人格模式。文与质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未经加工的质朴是朴实淳厚的,但容易显得粗野。后天习得的文饰,虽然华丽可观,但易流于虚浮。质朴与文采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是同样重要的,只有文、质双修,才能成为君子。孔子的文质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历史实践,成为中国人“君子”形象最为鲜明的写照,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3.为什么为“仁”就要“克己”?点拨:古训“仁者相人偶”,即“仁”是人与人之间相处的准则。而礼是什么呢?“礼”不指礼貌、礼节之类的外在“礼仪”,而是一套尊卑有等、和睦有序的社会秩序。在宗法时代,天子统治诸侯,诸侯统治大夫,大夫统治庶

    45、人,都需要礼法秩序;家长管理家族和普通人在家族中的一举一动都要遵循礼法秩序。所以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人际间关系以“礼”为规范。而人主动约束自己,服从这种规范,以达到人际的和谐、社会的稳定,这就叫“克己复礼”。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4.你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如何理解的?你从中悟出了怎样的为人处世的人生道理?点拨:(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做事情应顾及他人的感受。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自己不喜欢的、不希望得到的,就不要施加给别人。与人交往时,要做到换位思考,其实质是关心他人、尊重他人、理解他人等。(2)其实“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人活于世

    46、,要学会相互理解,要设身处地地看待问题,而不是以自我为中心。只有多替别人考虑,别人才会把你的事情放在心上。只有这样做了,人际关系才会和谐。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5.孔子为什么要求学生学习诗经?点拨:孔子重视诗经的教化作用。在论语中,他不仅多次引用诗经来说明自己的观点,还多次强调诗经在为人处世上的重要作用,教导弟子要学诗。在这里,孔子再次向弟子提出学诗的重要意义。这段文字全面而精确地概括了诗经的社会价值。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学习诗经有助于培养人们的各种能力和精神。在家则孝,在外则忠,忠孝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是其他一切品德的基础,而学习诗经就是培养人们这种品德的最

    47、佳方法。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是从知识的获取上说的。古代获取知识的渠道并不像现代这么多,信息也没有现在这么集中,获取起来也没有这么方便。而诗经中恰恰收集了各种各样的知识,雅学、地学、博物学、本草学等无所不包,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方便。所以孔子特别提倡学诗,就是为了让弟子们获取这些知识。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任务二把握思想观点6.论语学而篇中提到,曾子每日“三省吾身”,在此孔子又提出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修养方法。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自省”的理解,以及如何做到“自省”。点拨:“自省”是修养方法之一,不断地反省自己

    48、,从多方面考虑自身的缺点与不足,又以别人的过失为鉴,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理性主义的态度,在今天仍不失为精辟之见。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在人的一生中,重要的不是你能作出什么伟大功业,而是能战胜自己。战胜自己,就是促使自己内心向善力量的增长,去除心中的不良念头,塑造和重建自己的人格。而要做到这一点,没有自省是办不到的。自省的方法很多,比如“慎独”和曾子的“三省吾身”,这两个方法都注重内在的感悟。而孔子这里提出的方法则是由外而内,“见贤思齐焉”实际上就是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正面形象作指引,“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以反面教材为镜,不失为自我修养的捷径。这样做避免了独坐枯思可能带来的疲倦

    49、和迷茫,从而使自省变得生动和活泼起来。人有缺点或者过失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自身错误不自知。面对我们自己的种种不足或过失,如果能够正视它、改正它,就没有什么可担忧的了。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7.当代某些自由主义者曾攻击过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们将这条道德规则进行反推,得出“己所欲,施于人”的观点,认为这样的做法可能妨碍他人的自由,违背他人的意愿。你如何看待孔子说的“恕”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些规则是否妨碍他人的自由?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点拨:儒家讲究对己则严、待人则宽。限制性的纪律和规则主要是求诸己,要求君子自身,而非求诸人;“恕”的含义是在对

    50、待己、对待有权力的贵族君子当严,而对待普通人当宽。既然是“恕”,那不论他人愿不愿意,只要不是其职责范围内的,我们都应当宽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里自然包含了“人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义。而“己所欲,必施于人”和“人所不欲,也施于人”是违背“恕”的。孔子的说法并不保证人的“欲”,但尽量避免人的“不欲”。“欲”是无穷的,无法保证,但“不欲”,却往往是人维护自己情感和利益的最低要求。避免“不欲”,恰恰体现了对自由的尊重。文脉图解文章主旨文本研读多维探究技法迁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君子”是孔子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为了辨清“君子”的形象,孔子常把“君子”与“小人”比较而论,从道德修养、人格理想、义利观和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部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41论语十二章》课件(含练习).ppt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331400.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