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8章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美 经验 性质 特征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第八章 审美经验的性质和特征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审美经验的人生实践性质 第三节 审美经验理论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 一、感性直观性 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四、自由无限性 五、非理性的显性表征 一、感性直观性 1、感性直观性的定义 2、感性直观的特点 1、感性直观性的定义 杜勃罗留波夫说:“一个有艺术家气质的人,当他在周围的现实世界中,看到了某一事物的最初事实时,他就会发生强烈的感动。他虽然还没有能够在理论上解释这种事实的思考能力,可是他却看见了这里有一种值得注意的特别的东西,他就热心而好奇地注视这这个事实,把它摄取到自己的心灵中来。
2、”(杜勃罗留波夫选集第一卷,第164页,新文艺出版社1956年版)教材中的表述:所谓审美经验所具有的感性直观性,指的是“在审美活动中,主体凭借自己的感觉器官而非绕道思维理性,直接而非间接地与对象打交道,而对象也是以自己的感性外观(即感官可以把握、感觉的外显形式)而非内在本质,直接而非间接地呈现给主体,从而在主体与客体之间建立起一种感性直观的关系,即审美关系。”2、感性直观的特点 叶朗的观点认为,审美直觉的基本特征有三个方面:第一,它所关注的是事物的感性形式的存在,它不依赖抽象概念,它的最终成果也不以概念的方式加以表述。第二,审美直觉具有直接性和整体性。当主体采取直接方式审视对象时,它无须经过一
3、个逻辑的分析演绎的过程,而是在对客体外观的感性观照的即刻,迅速地领悟到某种内在的意蕴和情感。第三,审美直觉具有情感体验性和模糊性,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特征。(叶朗现代美学体系第209211页)朱立元主编的美学教材认为审美经验的感性直观性具有三个特点。第一,无须经由理性而直接感性地实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观照。第二,感性直观是超越局部有限范围的。第三,感性直观对于人生而言是“痛切”的。(参见美学第275276页)第一,无须经由理性而直接感性地实现对审美对象的审美观照。“感性直观性”的“感性”,是说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所感受的审美对象总是这样或那样的以某种具体可感、生动形象的形
4、式特征激活审美主体的审美感官。同时,审美主体也只有凭借感官感觉才能直接把握到对象的感性对象,产生审美愉悦。因此,审美经验的感性直观性是包含着对象与主体两个方面的感性特征的。离开了感性直观性,就没有审美经验。让我们且看欧阳修的渔家傲:花底忽闻敲两桨,逡巡女伴来寻访。酒盏旋将荷叶当。莲舟荡,时时盏里生红浪。花气酒香清厮酿,花腮酒面红相向。醉倚绿阴眠一晌,惊起望,船头阁在沙滩上。第二,感性直观是超越局部有限范围的。在审美活动中,感性直观不是拘泥于对象的局部和有限的表层形式等的感性观照,而是摆脱对审美对象的一鳞半爪的片光只影的注意,从而获得“超越性的整体意味”。“感性直观是具有洞悉事物本性、整体把握对
5、象的能力和意向”。第三,感性直观对于人生而言是“痛切”的。所谓“痛切”,这就是说,在审美活动中,感性直观是审美主体当下的、活生生的、具体的审美人生实践的感受过程。它既体现为对象是可感的、真实的、个别的生动存在,还表明审美主体是带着“呼吸和血肉”,带着丰满的情感和阅历背景建立起主体与对象的审美关系的。二、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 1、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的美学内涵 2、美学家的思想论述 1、超个体眼前的功利性的美学内涵 审美经验是含有超越功利追求特性的。如前所述,这种超越功利性是说,在审美活动中,主体的心理态度不对对象生世俗的利害关系的欲求和占有,相反,它却要暂时抽身出来,超越对对象的功利心、物质性的占
6、有欲。否则,主体就不会生成审美经验。2、美学家的思想论述 总结西方的美学观点,十八世纪的经验派美学家和十九世纪的德国美学的代表人物,大都涉及和阐述了这一命题。英国经验派美学家哈奇逊认为,人具有一种“适宜于感觉到美的的快感的感官”,即内在感官,这种内在感官是一种趣味能力,它所得到的快感既不涉及关于对象的原则、原因或效用的知识“,也不涉及个人利害计较。他说:“美的快感和在见到利益时由自私心所产生的那种快感是迥不相同的。”对于哈奇逊来说,不计较利害,也就是没有“自私心”,不对对象起“占有欲”,这乃是审美快感的特点。康德发展了这一思想。康德认为,审美是无利害关系的。他在论述鉴赏判断的四个规定时说:鉴赏
7、判断“的快感是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所谓利害关系,就是对象实际存在(内容、质料等)使人满意或不满意,从而引起人的愉快或不愉快,而这种愉快或不愉快,主要与主体的欲望直接相关,而与美的对象本身无关。所以,决定鉴赏(审美)判断能否成立的关键在主体,如果作为鉴赏判断的快感渗入了利害(功利)的考虑,就有了偏爱,就不是纯粹的鉴赏(审美)判断了。康德进一步区分了三种愉快的理论:第一,审美经验的愉悦是感官的快适,它完全依赖于对象实存(内容、质料)对主体的欲望的满足与否;第二,是道德方面的善引起的快乐,它既与人的理性目的、概念有关,又与对象实存有关。这两种愉快都与人实际欲望有关。因而,都是涉及利害(功利)关系的。
8、而作为审美经验的愉快,主体对对象的实存(内容、质料)不关心、没有目的、不含概念、不含欲望,通过纯粹静观获得纯粹的精神性愉快。在此,康德告诉我们,快适完全局限于感官对对象实存的满足;善的快乐只使用于理性存在,与感性无关;审美愉快则一方面既需要一个感性对象,却并不涉及对象的实存,而只与对象的感性形式有关;另一方面,主体需要不带理性概念和感性欲念,完全处于静观之中,这时才会产生审美愉快即审美经验。(见教材第244页)三、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1、情感与感知的关系 2、感知与情感交相伴随 1、情感与感知的关系 我们认为,一般来说,情感活动和感知活动经常是互相激发、互为因果的,在审美经验中,感知和情感的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