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政策分析》课件第四章 医疗保险政策.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中国社会政策分析》课件第四章 医疗保险政策.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社会政策分析 中国社会政策分析课件第四章 医疗保险政策 中国社会 政策 分析 课件 第四 医疗保险
- 资源描述:
-
1、第四章 医疗保险政策本章要点 20世纪80年代后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以控制费用为中心的改革起步阶段,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阶段,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全面推进阶段。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与改革,我国终于建立起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新型农村医疗保障制度,这是党中央、国务院解决“三农”问题的一大重要举措,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的一个重大成果。整合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有利于公民权利的均等化,也有利于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是我国通过社会保障的制度安排,向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迈出的重要的又一步
2、。新医改在改革规划中定位于健康本位,对整个卫生体系进行系统设计。改革明确了“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总目标,具体目标就是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医改实施以来,“看病难、看病贵”这个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核心的问题并没有完全解决,而且在有些地方反而有加重的趋势。对于不成功的原因,“政府派”和“市场派”各有见解。新医改步入深水区,改革团队往往倾向于考虑技术层面,而忽略政治层面的问题,明确的利益相关者利益分析和清晰的政治策略可以增加改革的政治可行性。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仅涉及经济领域,经济体制改革本身就体现了国家发展的指导思想的变化,同时,经济体制改革也必然带动社会诸多领域发生相应的变
3、化。这些变化也要求和推动了对计划体制下实行的医疗政策的改革。就医疗费用的筹集和使用而言,在城镇,从改革开放前的公费医疗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医疗保险;在农村,从改革开放前的以生产队为单位的农村合作医疗转变为改革开放后的覆盖范围更广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医疗政策的这些改变,既有其变得更为科学、合理的方面,也还存在很多缺陷和问题。第一节从国家责任走向社会成员的互助共济 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障政策改革 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由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两部分组成。公费医疗面向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革命伤残军人和大专院校在校学生,其经费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劳保医疗的对象则是国有企业和
4、部分集体企业的职工,其经费来源于企业的成本列支和利润提成,属于典型的“单位保障”。职工在指定的医疗单位或企业自办的医院中就医时享受免费医疗,职工直系亲属也可以享受报销一半医疗费的待遇。公费医疗制度是根据1952年政务院发布的关于全国各级人民政府、党派、团体及所属事业单位的国家工作人员实行公费医疗预防的指示建立起来的。1952年8月,政务院又将享受公费医疗待遇的人员范围扩大到在乡干部和大专院校的在校生。公费医疗制度是我国对享受对象实行的一种免费医疗保障制度。由于公费医疗的经费主要来源于各级财政拨款,因此,这项制度实质上是国家或政府保险型的保险制度。一、城镇职工医疗保障政策改革 劳保医疗制度是根据
5、1951年政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及1953年劳动部公布试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修正草案等相关法规、政策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其适用范围主要是全民所有制工厂、矿场、铁路、航运、邮电、交通、基建等产业和部门的职工及其供养的直系亲属。劳保医疗制度是我国于20世纪50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另一种福利型医疗社会保险,是我国劳动保险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企业职工实行免费、对职工家属实行半费的一种企业医疗保险制度。随着市场经济不断深化,原有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广大群众的需要。其弊端可以概括为:个人看不起病,单位掏不起钱;医疗费用直线上升,享受范围日益缩小;医疗权益得
6、不到保障,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在这种背景下,医疗保障制度改革就迫在眉睫。针对这些问题,20世纪80年代起,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被提上议事日程,改革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改革起步阶段 1992年以前,以控制费用为中心,对公费、劳保医疗制度进行改革完善。1985年以前,主要针对需方,实行费用分担措施。例如,个人要支付少量的医疗费用,即所谓的“挂钩”,但各地分担的比例不同,一般为10%20%。此后,职工个人的费用意识有所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对医疗服务的过度需求。19851992年,重点转向对医院进行控制,加强对医疗服务供方的约束。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有:改革支付方式,将经费按享受人数和定额标准包
7、给医院,节支留用,超支分担,激励医院主动控制成本和费用开支;制定基本药品目录和公费医疗用药报销目录,以控制药品支出;加强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的管理,即提供经费的政府和享受者所在单位等,都要承担部分经济责任。除此之外,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大病统筹制度,即以地区和行业为单位,由企业缴纳保险费,形成统筹基金,对发生大额医疗费用的患者给予补助,使医疗保障的社会化程度有所提高,企业之间互助共济、分担风险的能力有所增强。这些措施对控制费用的迅速增长、缓解经费紧张和企业之间的不公平现象,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二)改革试点阶段 19921998年为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阶段。1992年,深圳市在全国率先开展了
8、职工医疗保险改革,从而拉开了对我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进行根本性改革的序幕。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要在我国建立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为加强对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工作的领导,国务院成立了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领导小组。1994年,国家体改委、财政部、劳动部、卫生部共同制定了关于职工医疗制度改革的试点意见,经国务院批准,在江苏省镇江市、江西省九江市进行试点。1996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国家体改委等四部委关于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扩大试点意见的通知,在58个城市进行扩大试点。几年来,各地的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也逐步暴露出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一是一些试点城市筹资水平偏高,财政和企
9、业负担比较重,基金征缴困难,导致覆盖面窄,企业参保率低,推动试点工作的难度大。二是医疗机构改革和药品生产流通体制改革滞后,医疗资源配置不合理,医疗行为不规范,药品价格虚高,这是造成医疗服务成本高、费用支出难以控制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从制度的改革和机制的建立上来考虑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建设。(三)全面推进阶段 1998年12月14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这是国务院在总结各地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做出的重大决策,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覆盖全体城镇职工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以决定的发布为标志,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进入了全面发展的阶段。二、
10、“谁得到了什么”决定指出,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即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根据财政、企业和个人的承受能力,建立保障职工基本医疗需求的社会医疗保险制度。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原则是:基本医疗保险的水平要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城镇所有用人单位及其职工都要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基本医疗保险费由用人单位和职工双方共同负担;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实行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这次全国城镇职工医疗制度改革,旨在解决三个问题:一是实行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共同缴纳医疗保险费,建立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切实保障职工基本医疗;二是建立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11、相结合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发挥互助共济和个人自我保障的作用,形成医、患、保三方制约机制,控制医疗费用过快增长,遏制浪费;三是对原公费和劳保医疗实行统一管理,在全国实行新的医疗保障制度。三、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改革背景与政策结果(一)改革背景 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是我国现行的基本医疗制度,它是1988年底,在改变了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公费和劳保医疗制度而建立起来的一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型医疗保障制度。我国原有的机关事业单位公费医疗制度和国有企业劳保医疗制度是20世纪50年代初期建立的。它对于保障职工身体健康、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制度的缺陷也日益暴露
12、出来,一些深层次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主要是:缺乏合理稳定的筹资机制,国家和用人单位包揽过多,医疗费增长过快,各级财政和企事业单位负担沉重;公费医疗管理不善,对医、患、管、药诸多方面没有制约,漏洞多,浪费严重;覆盖面窄,社会共济功能差,一部分职工基本医疗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而一部分人又存在着超前消费现象。因此,国务院决定进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目的是根本改变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由国家和单位包揽下来的公费及劳保医疗制度,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的医疗保险制度。1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 实行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实现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目标的迫切需要。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用三年左
13、右的时间,通过改革、改组、改造和加强管理,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现这一目标的根本性措施,就是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由于历史上形成的多方面原因,国有企业人员过多,下岗分流、减员增效遂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组成内容。而要做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给下岗分流职工提供包括基本医疗服务在内的基本生活保障,建立覆盖城镇所有单位和职工的医疗保险制度,保障职工的基本医疗服务,这样才有利于转变职工就业观念,拓宽就业渠道,从而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进程。2改革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 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14、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是竞争性的经济,在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政府必须在宏观调控的基础上提倡和保护竞争,形成充满活力和富有效率的经济运行体制,以利于不断解放生产力,更好地发展经济。与此同时,政府还必须通过建立养老、医疗和失业保险制度,来分散和化解由市场竞争带来的风险,维护社会公平和稳定,建立具有“安全网”和“稳定器”功能的社会保障制度,保证广大职工病有所医。然而,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相对滞后,只有加快这项改革,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才能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3改革是提高广大职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
15、 改革前的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只是一种低水平的广覆盖,建立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是提高广大职工健康水平的重要措施。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是我国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的根本目的。我们必须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使全国人民过上小康生活,并逐步向高水平迈进。这就要求不仅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而且要努力提高医疗保健水平,改善卫生条件。而深化职工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发展医疗保险事业,不仅有利于改善城镇各类所有制单位职工的医疗服务条件,保障广大职工都能得到基本的医疗服务,提高职工身体健康水平,而且是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二)政策结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在很多方面取得了进展,为
16、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也为国企改革奠定了良好的保障基础。截至2009年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已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建立。近年来,各级医疗保险管理部门在管理中不断探索,建立健全机制,完善政策规范,强化服务管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成效逐步显现。但从总体上讲,医疗保障制度改革是不成功的。一是制度设计原则不合理。我国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引入了带有积累性质的个人账户,这一点违背了医疗保障制度设计的基本原则。原因有两点:其一,社会共济是医疗保障制度的基本原则,而个人账户的设立显然降低了医疗保障制度的共济功能;其二,患者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是随机性的,很难做到先积累后消费,积累性的制度设计
17、并不符合医疗服务的需求规律。在我国,个人账户被用来支付平时的门诊费用,这实际上是要求患者个人自己花钱来解决基本医疗服务问题。只有当患者得大病时,社会统筹资金才可以被拿出来使用,这种“小病自费,大病统筹”的制度设计,显然违背了“以预防为主”的医学规律。二是覆盖面窄。首先,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障的覆盖面并不高,职工医保在2007年仅覆盖了53%的城镇就业人员。没参保的人员中,有部分关闭破产的国有企业退休人员,有因为各种原因中断医疗保险关系的人员,还有部分困难企业职工也因为有资金和制度性障碍,无法持续参保。另外,城市中的部分流动人员也游离在医疗保险之外。2009年,参加职工医疗保险的农民工为4 335
18、万,仅占外出务工农民工的31%。三是保障水平不足。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设置了很多享受医保的障碍,如住院医疗费的起付线、封顶线和个人付费比例。同时,一部分药品和医疗不属于医保范围,需要自费。另外,门诊费用中,慢性病患者的负担也很重。虽然设定了慢性病大病门诊统筹,但是界定享受门诊大病统筹的标准很高,一般慢病患者没有资格,但是他们要每天服药。总之,由于保障不足,有病也不去治疗、不去住院的比例很高,甚至得了大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情况也很严重。四是超出百姓承受能力。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其上涨幅度远远超过了我国GDP的正常增长水平,也超出了广大百姓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心理承受力。国民的医疗费个人负担比例在不断
19、上升,虽然在2000年以后开始逐渐下降,但是医疗支出在消费支出中所占的比例始终在升高。五是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的余额增长十分明显。第二节从传统合作医疗走向新型合作医疗 一、传统农村合作医疗 我国农村合作医疗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展于60年代,鼎盛于70年代,80年代出现严重萎缩。从90年代起,我国开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合作医疗事业发展道路,采取“以个人投入为主,集体扶持,政府适当支持”的办法,尝试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进入21世纪后,我国把“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确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经过试点探索、全面推进、基本覆盖三个阶段六年时间的努力,在2008年基本
20、建立起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始终努力寻求解决我国农村缺医少药问题的方法,积累了许多经验和教训,探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道路,基本建立起了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对农民互助互济性质农村合作医疗的探索 20世纪60年代,农村合作医疗在曲折中发展。农村看病难问题虽有一定改善,但农村医疗保障的供需矛盾仍然非常突出。为了更好地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卫生部根据中央指示,于1964年4月下发了关于继续加强农村不脱离生产的卫生员、接生员训练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