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09年0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doc

  • 上传人(卖家):梵尼兰
  • 文档编号:4303376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DOC
  • 页数:3
  • 大小:43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09年0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doc》由用户(梵尼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09 04 自考 00661 中外 新闻 作品 研究 试题 答案
    资源描述:

    1、全国2009年4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课程代码:00661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1、我国工作通讯的发展繁荣期主要是在( C )A、抗日战争期间 B、解放战争期间 C、20世纪50年代 D、20世纪70年代2、下列与新闻工作有关的文献中,胡乔木同志指出客观朴素地报道事实,寓意见于事实陈述背后的文章是( D )A、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B、在改版座谈会上的讲话C、关于部队的报纸工作D、人人要学会写新闻3、以下人物中,主要是通过穆青的报道而闻名全国的是( D )A、孔繁森 B、雷锋 C、邱少云 D、焦裕禄4、评析新闻作品时,单纯依靠感性认识容易产生

    2、的弊端是( A )A、片面、肤浅 B、机械、僵硬 C、缺乏创新性 D、容易产生雷同5、评析作品时,突破、超越所观察的事物本身,从更大的时空范围去展开纵向和横向的思索,这主要运用的是( D )A、立体思维 B、求异思维 C、理性思维 D、宏观思维6、新闻作品的统帅和灵魂是( D )A、新闻事实 B、新闻标题 C、新闻语言 D、新闻主题7、下列对于作品结构的表述,正确的是( A )A、不同的新闻体裁,具有不同的结构特点 B、新闻结构与新闻主题之间没有关联C、由于每篇新闻报道的内容和角度都有不同,因此在结构上也没有共性D、在对新闻作品结构进行分析时,可以不考虑报道内容的因素8、“请把耳套、手套、雪靴

    3、、烈酒摆在手边,我国至少还有六个星期的冬天要过。这是无以伦比的天气预言家潘修托尼的土拨鼠发出的信息。”这一消息导语所采用的表现手法是( A )A、悬念 B、对比 C、议论 D、说明9、新闻作品中对人物、事件、现象和问题等表达自己的看法、意见和态度的表现手法是( D )A、叙述 B、描写 C、抒情 D、议论10、西方新闻文体中,重点回答新闻事实为什么会发生以及将来如何发展的一种报道形式,一般被称为( D )A、特稿 B、电讯 C、特写 D、解释性报道1l、一般来说,“倒金字塔结构”容易出现的弊端是( C )A、重点不突出,主次不分 B、过于冗长、琐碎 C、缺少悬念 D、缺乏文采12、科技新闻报道

    4、中,对于一些专业名词或技术性问题的解释性内容,一般被称为( C )A、历史背景 B、地理背景 C、注释性背景 D、描述性背景13、一名记者政策水平的高低,体现的是其哪类素养的高低?( B )A、专业素养 B、理论素养 C、知识素养 D、道德素养14、20世纪80年代在全国引起较大反响的“关广梅现象”系列报道,主要刊发于( B )A、人民日报 B、经济日报 C、中国青年报 D、光明日报15、消息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的导语的最大特色是( A )A、简洁明快 B、五要素俱全 C、形象生动 D、细腻传神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16、新闻作品研究者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邓小平

    5、理论是( BDE )A、放之四海皆准的真理 B、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C、当代所有无产阶级政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的指南 D、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E、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7、以下哪些是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ABCDE )A、注重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拉近读者与新闻的距离,引起读者的关注B、重视使用背景材料,增加新闻作品所揭示内容的深度和广度C、着力将新闻报道写得生动易懂,有现场感,使新闻作品具有较强的可读性D、注重进行式报道,及时将新闻报道出去 E、语言简洁明快,富有表现力18、党性原则要求我们在分析评价新闻作品的时候,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 BC

    6、D )A、掌握分析比较的科学方法 B、尊重事实,坚持真理,敢于讲真话、讲实活C、避免研究、评价新闻作品时的主观性和随意性D、真正做到对党负责、对社会主义事业负责,对读者和作者负责E、获得一定的新闻采写实际体验19、下列新闻作品中,以“人物”为主要对象的有( ABDE )A、“妈妈教我放鸭子” B、写在绢帕上的诗 C、墨索里尼悬尸米兰街头D、“飞天”凌空E、核弹元勋的“三子”20、延安庆祝日本无条件投降运用的典型事例有( CD )A、机关与群众的乐队、秧歌队,纷纷出发游行 B、新市场的商人来回奔跑欢呼报信C、有一位拄着拐杖的荣誉军人被群众拥戴着,十分感动而吃力地说:“八年啦,我的血没有白流。”D

    7、、一个卖瓜果的小贩欢喜得跳起来,把筐子里的桃梨,一枚一枚地向空中抛掷E、全市轰动,万人欢腾,街上张灯结彩,国旗飘扬三、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8分,共24分)21、作为一种独立的文字样式,新闻作品有哪些特点?22、新闻作品的个性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23、简述应该从哪些方面对新闻报道的作品形式进行分析。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24、试述访厕所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25、试述“老报童”罗伊去世了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点。五、作文分析题(本大题共l小题,共23分)26、比昂尼克是当年法新社驻华记者,适逢“文革”期间,“局外人”可以有沉静之心去体会中国人当时的精神风貌

    8、。以下两篇有关中国两位伟大人物去世的报道,成了特殊年代特殊事件背景中中华民族记忆的一部分。一篇是非常短小生动的即景新闻,一篇是非常细腻深沉的情状特写。两篇报道除了道出明确的新闻信息(总理逝世、送别主席)之外,更多的是反映中国人民乃至中国的某种状态。仔细阅读文章,并请分析:(1)作者为何采用不同手法和篇幅来采写这两篇不同的稿件;(2)作者的观察和表达手法有什么区别,对读者的阅读会产生怎样不同的效果。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5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周恩来总理逝世 北京沉浸在悲痛之中法新社北京1976年1月9日电(记者:比昂尼克) 北京电台于今日清晨当地时间5时宣布周恩

    9、来总理逝世的消息,但是,大部分中国人还不知道他们的总理已经逝世。当新华社的电传打字机于当地时间4时过一点儿发出这条消息时,中国几乎所有的街道都没有行人。在法新社所在的那所大楼里,当记者把消息告诉开电梯的姑娘时,她顿时放声痛哭。在对一位中国口译人员表示慰问时,他眼中含着泪,嘴唇颤抖地说:“我们没有料到。我们非常爱戴他。他是一位杰出的革命家。”中国人民对周恩来极其爱戴,这样说并不夸张,他们感到与周恩来非常接近。预计全中国都将表现出巨大的悲伤,就象今天清晨听到这个悲伤消息的那位中国少女所表现出的那样。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非常感人法新社1976年9月18日 (记者:比昂尼克)中国向毛泽东告别的仪式是

    10、庄严的、朴素的,非常感人。当北京站的大钟敲响3点的时候,我是在火车站广场上同成千上万中国群众在一起的唯一的外国人。人群默哀了3分钟,他们把行李放在地上,双手下垂,两眼注视着毛主席的巨幅画像,画像已经围上了黑黄两色的丧纱。一点声息都听不到,一切活动完全停止,全市一动不动。钟敲到第三下的时候,火车头上凄厉的汽笛声打破了沉寂。就在这同时,车站广场周围的扩音器里传来了中国哀乐的悲伤的旋律。所有在场的人一下子低下了头。人人眼睛都朝地上看。他们中间有:背着婴儿的农村妇女,人民解放军的老战士,穿着老式黑衣服的农民,臂上戴着黑纱和白菊花、胸口上别着毛像章的青年,还有孩子们。我周围的人都哭了起来,没有任何过分的

    11、动作和哀嚎,保持了完全的尊严。这是感情极其强烈的时刻,我再也不觉得我是外人了。我同人们一样感到悲伤,再也抑制不住自己的眼泪。到火车上和工厂里的汽笛停下来以后,许多人还低着头。有人擦干了眼泪,其他人若有所失地仰望着他们的“伟大导师”的遗像。啊,毛真的逝世了。(1)标题贴切,生动有力得2分,无标题0分。(0-2 分),(2)第一篇报道时效性要求很高,作者采用短新闻的形式,快速捕捉随机遇到的情景:第二篇报道着眼于对情感、状态的描摹,时效要求较弱,作者可以采用比较从容的特写。出于同样原因,第一篇比较客观,第二篇更主观一些。可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实例展开论述,(6分)(3)第一篇即景报道中,作者非常简练而准确地抓住了两个不同人物(电梯工和口译人员)对总理逝世的情感反应,生动而可信,采访报道者较显冷静与克制:第二篇缺乏如此细微而深入的描述。但是相当客观化地描述了中国人送别毛泽东那一刻的状况,作者对自身在人群中的表现有一份自我反射式的描述。可结合文章中的具体实例展开论述。(6分) (4)从接受者来看,第一篇诉诸情感的内在性:第二篇诉诸情感的外观:两者互补,很好地记录了当时中国人民的情感状况。(4 分)(5)文章语言流畅,逻辑清晰,结构完整。(0-5 分)(答案意思到位即可,不必强调表述完全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09年04月自考00661中外新闻作品研究试题及答案.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30337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