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46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人口经济学第十二章-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302315
  • 上传时间:2022-11-27
  • 格式:PPT
  • 页数:46
  • 大小:222.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人口经济学第十二章-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人口 经济学 第十二 转变 经济发展 课件
    资源描述:

    1、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 第一节第一节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转变的模式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转变的模式 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人口转变(demographic transition)1学说是在西欧20世纪初期人口经济发展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这个时期,英国、法国和德国等西欧国家工业化、城市化发展迅速,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发展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随着死亡率的持续下降,出生率也持续下降,在生产力和工业化迅速发展的同时自然增长率迅速下降,然后稳定在较低的水平。这种发展过程把被人口经济学家概括为人口转变理论。人口转变理论最先是由法国人口经济学家阿德尔费兰德里(Adolphe Land

    2、ry)提出的。他在1909年发表的人口的三种主要理论一文中提出了人口转变的思想,根据法国和西欧的人口统计资料分析人口下降趋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划分了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随后1934年出版的人口革命一书中,他最先系统地阐述了经济持续发展过程中的人口转变论,并进一步阐述了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原始阶段是生育无限制的时代,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经济发展十分缓慢,人口数量和维持生存的必要生活资料密切相关,人口再生产基本上处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状态;中期阶段是节育方法普及的时代,经济发展较快,生产力所提供的生活资料已不限于维持低生活水平,包括舒适品和奢侈品,生产和消费的方式已有变化,人们为了维持较高的生活水

    3、平往往晚婚甚至不结婚,从而降低生育率,并影响人口增长;现代阶段是人们自觉地限制家庭人口规模的时代,经济发展已达到很高的水平,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改变了人们的生育观,人口再生产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状态。兰德里把这三个发展阶段之间的人口转变,特别是向现代阶段的转变称为“人口革命”。但他提出的人口转变理论主要是依据法国的人口统计资料来说明法国人口出生率和人口增加率持续下降的现象,其三阶段论模型缺乏一般性,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转变的论述还未形成成熟的理论体系,但奠定了人口转变三阶段模型的基础。与此同时,美国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沃恩汤普森(Warren Thompson)在1929年发

    4、表的著作人口中,从另外的角度考察了人口转变问题。他试图使西欧人口转变的经验模式适用于全世界,认为世界各国的人口发展,按照出生率和死亡率发展水平,并联系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划分为三类地区,体现了人口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类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保持在高水平上,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亚洲、非洲和南美洲的发展中国家,他们的死亡率开始下降,但出生率仍然未受到相应的限制,因此处于人口增长潜力最大的阶段;第二类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在下降,但死亡率下降速度快于出生率的国家,主要包括意大利、西班牙和中欧各国;第三类是出生率和死亡率都以较快的速度下降,而且出生率下降速度快于死亡率,人口增长率也相应下降的西欧各国,其出生率和死亡

    5、率都受到人为的控制,处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阶段,人口增长率稳定在低水平、甚至减退。汤普森的三阶段论模型与兰德里的人口转变模型相比在方法论上有较大的突破和实用性,对后来的人口转变论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后来,美国人口经济学家弗兰克华莱士诺特斯坦(Frank Wallace Notestein)在1945年发表的人口长远观点一文中,继汤普森之后把世界各国或地区按经济发展程度和人口发展状况归纳为三个类型来考察人口转变:第一个阶段是处于转变前期的具有高增长潜力的人口,其特征是死亡率高而多变,死亡率成为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出生率很高,未出现任何下降趋势;第二阶段是处于转变中的人

    6、口,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已开始下降,但出生率的下降滞后于死亡率,因此人口增长相对较快;第三阶段是处于早期下降的人口,出生率已经下降到更替水平(replacement level),甚至低于更替水平,死亡率也下降到很低水平,与出生率的减退趋势相比死亡率相对比较稳定。诺特斯坦在1953年发表的人口变动的经济问题中,更强调经济发展与人口变动的关系。他认为,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经济现代化的发展,促使出生率下降;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促使死亡率下降并带动出生率下降。他还着重分析了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渡的人口转变,实际上把人口转变过程分成了四个阶段2。他在其后发表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一文中,更明确地从经济现代

    7、化的角度来分析人口转变,强调死亡率下降是经济现代化促进医学进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结果,发展中国家除了控制人口外,还必须发展生产,尽快实现经济现代化。出生率 死亡率 安斯利J科尔(Ansley J.Coale)和埃德加M胡佛(Edgar M.Hoover)1958年发表的低收入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增长一书中,在概括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分析印度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实际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农业低收入经济地区工业化和市场经济发展过程的人口转变,实际上把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属于传统的农业低收入经济,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很高,出生率相对比较稳定,而死亡率随农业经济变动和传染病的爆发而上下波动,两者在高

    8、水平上达到均衡;第二阶段,随着农业经济、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以及医学技术的进步,死亡率开始持续下降,出生率在死亡率下降后不久也开始缓慢下落,但人口自然增长处于逐渐上升趋势;第三阶段,经济进一步发展,出生率的下降速度最初滞后于死亡率的下降,其后紧跟死亡率的下降速度,尽管出生率的下降趋缓,但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有趋向于平衡的趋势;第四阶段,实现向工业高收入经济的转移,死亡率处于相对比较稳定的低水平上,出生率则在波动中重新与死亡率实现低水平的均衡。他们认为,如果出生率水平明显高于死亡率水平的话,人口迅速增长将影响国民经济的速度。显然,科尔和胡佛认为低收入经济地区应当控制人口增长。美国经济学家CP金德

    9、伯克(C.P.Kindelberger)和B赫里克(Brace Herrick)在其经济发展一书中,也把同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人口转变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他们的理论模型可以用图12-2表示。第一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再生产大体上不受控制,死亡率随农业经济变动而变动很大;第二阶段,由于经济的发展、卫生支出的增加以及医学技术的进步,死亡率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出生率继续保持在原有水平,使人口自然增长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第三阶段,死亡率继续下降,但由于卫生支出的收益递减,死亡率下降的速度放慢;而出生率同样呈现下降趋势,反映了包括城市化和更有效的避孕技术的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仍然保持在很高水平;第

    10、四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生率和死亡率达到均衡,人口自然增长率如同第一阶段一样又一次接近于零增长。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 出生率死亡率 时间 他在其后发表的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一文中,更明确地从经济现代化的角度来分析人口转变,强调死亡率下降是经济现代化促进医学进步和提高生活水平的结果,发展中国家除了控制人口外,还必须发展生产,尽快实现经济现代化。人口转变的五阶段论模型则是由英国人口经济学家查利斯布莱克(Charles Blacker)在1947年最先提出来的。从人口转变理论的发展来看,按照布莱克的五阶段论,并引用哈维莱本斯坦(Harvey Leiben stein)的模型图,是能够

    11、观察的。布莱克把人口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阶段,即高位静止(high stationary)、初期扩张(early expanding)、后期扩张(late expanding)、低位静止(low stationary)和减退(diminishing)。高增长潜在力 过渡期 低增长潜在力 HSEELELSD 时间 死亡率 0 出生率 他的人口转变模式可用曲线描述如图12-3:高位静止(),HS 出生率和死亡率在高水平上达到均衡,人口增长处于静止状态;初期扩张()阶段,由于经济发展的某种刺激,死亡率逐渐下降,出生率依然维持在高水平上,于是人口增长率逐渐加速,最终达到最高增长率;后期扩张()阶段,由于

    12、经济发展进一步促进,死亡率继续下降,结果接近最低限度,出生率也开始下降,人口增长率扩张其后减速,不久人口和经济均处于停滞状态;低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在低水平上重新达到均衡,随着经济发展的减速,人口增长再次处于静止状态;减退()阶段,出生率继续下降并开始低于死亡率水平,人口增长处于绝对减少状态。这一过程中减退阶段,只有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保加利亚以及罗马尼亚等少数欧洲国家出现这种现象,其幅度小,可以忽视。EELELSD 汤普森和诺特斯坦的模式如图12-3的下部所示,较为简单,将人口发展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将布莱克的高位静止阶段和初期扩张的前期称为高增长潜在时期,出生率处于放任自流的状

    13、态;前期扩张的后期和后期扩张的前期称为过渡阶段,将后期扩张的后期和低位静止的前期称为低增长潜在阶段,出生率处于被抑制状态。按照这种人口转变的划分,世界各国的人口发展模式是能够区别的。在布莱克系统论述了人口转变论之后,有许多人口学家和经济学家根据西欧发达国家人口发展的历史经验和实际资料,对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增长类型的转变,作了阶段性划分和描述,并形成了各自的人口转变理论模型,但他们的基本观点大同小异,在分析人口转变原因时,都承认生产力对人口发展的作用,认为人口发展过程与经济发展过程有密切联系,用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或人口增长率为内容的人口再生产类型变动,说明出生率和死亡率由高位均衡经过

    14、变动,靠拢非均衡到低位均衡的长期转变过程,人口转变的关键是出生率下降,而促进出生率下降的关键则是实现经济现代化。这种经验法则对划分世界各国的人口发展模式是有科学价值的,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这种理论模型未能完全揭示人口发展变化与生产方式之间的内在关系,大多数人口经济学家没有把社会和教育等非经济因素对人口发展的影响作用摆到恰当的位置。尽管如此,人口转变论的基本观点对研究世界各国人口发展变化还是有一定的借鉴性和现实意义的。第二节第二节人口转变的类型人口转变的类型 当前,世界上经济发达的国家,如欧洲、北美洲、日本、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已实现了人口转变,东亚的一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大体上完成了人口转变。但由

    15、于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人口转变各具特点,因此存在各种不同类型的人口转变模式。其中比较具有代表性有欧洲类型、日本类型和中国类型。一、人口转变的欧洲类型一、人口转变的欧洲类型 欧洲的人口转变是从18世纪中期爆发的产业革命开始的。从人口转变过程来看,欧洲各国在中世纪及以前的漫长时间基本上处于高位静止()阶段,出生率和死亡率都很高,人口增长极其缓慢;16501750年期间,欧洲的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在30.0以上,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3.0%左右。18世纪中期以后,欧洲发达国家从英国开始相继发生了产业革命,随着市场的扩大,手工制造业生产开始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生产力得到前所未有的飞跃发展,给人口发展带来巨

    16、大的影响。首先是死亡率开始下降。因为经济起飞,机器生产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农业产品大幅度增加,加上国际贸易的发展,使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同时,机器大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包括医疗卫生科学的进步,促使死亡率下降,婴儿死亡率也呈现下降趋势,而出生率变化不大,仍维持在高水平的状态3,人口发展模式由传统的高出生高死亡模式转变为高出生低死亡模式,形成了人口加速增长的初期扩张()阶段。HSEE 19世纪中叶以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工业化的深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欧洲的死亡率继续下降,而这时出生率也开始下降(见表12-1),最先是法国,随后是瑞士、比利时等国,而瑞典、英国、德国等则是

    17、从19世纪后期才开始的,随着工业化和人口城市化的迅速发展,20世纪初期,欧洲各国出生率普遍下降,人口发展模式进一步由高出生低死亡模式转变为低出生低死亡模式,1930年左右进入后期扩张()阶段,从而完成了人口转变。目前,欧洲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各洲比较是最低的,死亡率也较低,一部分国家的人口已处于零增长的低位静止()阶段,大部分国家的人口增长率在1.02.0%之间徘徊,基本上处于静止状态。少数国家,如德国、意大利、俄罗斯、以及保加利亚等的死亡率已超过出生率,因而导致人口增长处于绝对减少状态。LELS年 份法 国 英 国 德 国 比利时 荷 兰 瑞 典 瑞 士1841501851601861

    18、70187180188190189100190110191113192125192630193135 1938 27.1 26.3 26.3 25.4 23.9 22.2 20.6 18.1 19.3 18.2 16.5 14.6 32.6 31.1 35.2 35.4 32.5 29.9 27.2 24.1 19.9 16.5 15.0 15.1 36.1 35.3 37.2 39.1 36.8 36.1 32.9 27.0 22.1 18.1 16.6 19.6 30.3 29.9 31.6 32.1 30.0 29.0 26.1 22.7 20.4 18.6 16.8 15.8 33.0

    19、 33.3 35.8 36.2 34.2 32.5 30.5 28.1 25.7 23.2 21.2 20.5 31.1 32.8 31.4 30.5 29.1 27.1 25.8 20.6 19.1 15.9 14.1 14.9-30.828.128.1 26.9 23.8 19.5 17.6 16.1 15.2 资料来源:南亮三郎人口思想史(日文本),千仓书房,1963年。这些经济发达国家人口转变的实现,是欧洲产业革命以及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经济变动的必然结果,具体原因是:生产力水平提高很快,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不变资本大大超过可变资本,资本对劳动力需求相对过剩,导致出生率下降;由于科技进步

    20、对劳动力质量要求越来越高,使劳动力再生产费用增大,受教育训练时间延长,面对激烈的竞争机制,使婚龄和育龄普遍延长,造成出生率减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提高、消费结构的改变、妇女受教育和就业机会的增大,促使出生率下降;医疗技术的进步,使死亡率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和有效的节育。显然,这些综合因素的结果使人口发展趋向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二、人口转变的日本类型人口转变的日本类型 日本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人口转变的国家,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日本人口发展经历了从人口激增、人口增长率快速下降到稳定低增长的发展过程,从而实现了由传统型人口再生产向现代型人口再生产的转变。从人口转变过程来看,日本在19世纪前期,人口

    21、增长的速度是比较缓慢的。明治维新以后,日本采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生产力迅速发展。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开始加速增长,1891年达到4000万人,1945年增至7200万人,这一时期日本人口增加了3200万人,总增长率为80.0%,超过了同期欧洲主要发达国家的人口增长速度。但从20世纪中后期日本人口增长的动态来看,其人口增长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战后的数年间日本人口增长较为迅速,特别是19471949年这三年期间,出生率高达33.034.0,总和生育率达到4.5,接近历史最高水平,出生人数也达到每年约270万人,加上这一时期有625万日本军人及家属从海外被遣送回国,使日本人口增长速度迅速上升,1

    22、945年到1950年的人口增长实际上已超过了1000万人,增长速度为2.9%。在这一人口急增时期,日本政府采取了节制生育的对策。1948年,日本政府制定了优生保护法,允许人工流产和绝育,并普遍推广避孕药物。随后在1950年到1957年期间,日本的生育率进入了急速下降阶段。这一时期,日本经济从恢复走向发展,出生率从1949年的33.0下降到1950年的28.1,随后继续下降,1957年已降至17.2,仅8年间出生率降低了近一半,总和生育率由同期的4.3下降到2.0(见图12-2),接近了欧美工业发达国家的低生育率水平。在这期间,死亡率也开始下降,1957年死亡率为8.0,大约比战前的死亡率水平降

    23、低了一半。这样,日本人口已形成了低出生、低死亡的现代型。而且,在1956年已出现了低于1.0的净再生产率,因而在人口的再生产力上已经达到更替以下水平。这一时期,日本继续推行控制人口政策。1952年,日本后生省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家庭计划活动,1954年日本家庭计划协会正式成立,大力协助政府宣传和推广人口控制政策,这些措施对降低日本的出生率起了积极作用。资料来源:根据日本人口问题研究所编人口统计资料集1989年版的资料作图。12345671947194919511953195519571959196119631965196719691971197319751977197919811983198519

    24、87年总和生育率净再生产率 1958年至1973年期间,日本的生育率进入了相对稳定阶段。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高度增长时期,出生率基本上保持在17.019.0之间,总和生育率在2.1左右,自然增长率则保持在11.0左右。这一时期,随着日本经济的高度发展,资本有机构成的迅速提高,人们为了使子女获得较多受教育的机会,提高了人力资本投资以便于就业,实施了节制生育,促使出生率长期保持在20.0以下的临界水平。此外,随着农村人口向大城市高度集中,妇女参加生产劳动的增多和就业机会的增加也是促使出生率保持低水平的主要原因。1974年以后,日本的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进一步呈现下降趋势,分别由1974年的18.6、1

    25、2.1降低到1980年的13.6和7.4,1999又分别减退到9.4和1.6,其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如表10-2所示,均进入世界最低水平行列。这一时期,晚婚化和有配偶率的下降4是导致出生率下降的主要原因,加上人们的生育观从“多生贵子”转向“少生贵子”,致使日本人口的再生产力已经大幅度低于人口更替水平。国 家出生率()死亡率 ()自 然 增 加率()国 家出生率()死亡率 ()自 然 增 加率()日 本德 国加 拿 大英 国法 国 新 加 坡澳大利亚韩 国 9.4 9.5 11.1 11.812.712.813.114.1 7.8 10.4 7.1 10.9 9.2 4.5 7.0 5.81.6

    26、-0.94.00.93.58.36.18.2美 国中 国阿 根 廷巴 西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印 度墨 西 哥 14.7 15.6 19.2 20.0 22.4 24.425.826.68.6 7.2 7.7 7.4 7.5 4.4 9.1 5.1 6.1 8.411.612.614.920.016.721.5资料来源:世界银行编世界发展指标2001年版。与欧洲国家人口转变相比,日本人口转变具有自身特点,这些特点使日本成为实现人口转变的另一种类型的代表。日本人口转变的特点是:人口转变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政府提倡计划生育,制定相应的人口政策,在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等方面收到了显著效果,促进了人

    27、口转变,使完成人口转变仅用十几年时间,其人口转变的降低速度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是极其快速的(见表10-6);出生率下降发生在经济高速增长之前,因此,日本人口转变不是经济发展的直接结果,而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日本的人口转变和经济增长是同时并进的5。三、中国的人口转变类型三、中国的人口转变类型 中国的人口转变是从建国以后开始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条件的改善和人口控制政策的实施,中国人口发展经历了从人口激增到低增长的发展过程。从人口转变过程来看,按照布莱克的五阶段论模式和汤普森和诺特斯坦的三阶段论模式基本上是可以观察的,高位静止()阶段大致包括20世纪前半期及以前的漫长时期,出生率和死亡率均处

    28、于高水平上,1949年出生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6.00、20.00,处于典型的高出生高死亡的状态,人口增长缓慢。1950年到1957年期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下降(见图12-2),HS 0510152025303540451949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年出生率死亡率%567891011121319491955196019651970197519801985199019952000年总人口亿人 资料来源: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据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 1992年版、2001版资料作图。200

    29、1版资料作图。由1950年的18.00下降到1957年的10.80,出生率由于出生的放任自流政策和“多子多福”传统的习惯,且流行早婚和多产的风潮,在50年代前期基本上稳定在37.00左右,1955年以后有所下降,但仍然保持在33.00左右,总和生育率则由1949年的6.14递减到1951年的5.70,从1952年到1957年,大体上保持在6.20左右,这是建国以后持续时间最长的高出生期之一。人口发展由高出生高死亡转变为高出生中死亡的模式,人口增长迅速加快,开始进入布莱克模式的初期扩张()阶段。随后在19581961年间,中国的生育水平进入了一个低谷阶段。这一时期,由于连续遭受自然灾害,使国民经

    30、济衰退,农业生产下滑,导致许多妇女营养不良和健康水平的大幅度下降,致使死亡率突增,总和生育率锐减,出生数由1957年的2167万人降至1959年的1647万人,1961年又降低到建国史上最低的1188万人,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也呈迅速下落趋势,总人口则净减少1348万人。这个时期生育率的急剧下降是不正常的,许多妇女因营养失调患有无月经症状等各种妇女病,从而使怀孕力明显减弱。EE 1962年农业生产开始出现好转态势,随着国民经济的复苏,生育率出现补偿性的反弹,1963年生育水平继续上升,总和生育率和出生率分别增至7.50、43.37的水平。出生数在1962年上升到2460万人,1963年又增加到2

    31、954万人,显示了建国以来最高的出生水平。死亡率则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1965年减少到9.5以下的水平,死亡率转变模式进一步由中死亡率转向低死亡率,1969年进一步递减到8.0以下的水平。1963年下半年以后,政府针对生育率的急剧上升在全国各地实施了计划生育政策,而且开始使用避孕药和避孕套,随后推行了人工流产、男性和女性绝育手术等措施,但由于根深蒂固的早婚习惯的影响,计划生育效果并不明显,总和生育率和出生率到1970年分别保持在6.00、35.00左右。这一时期的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7.5,平均出生人口为2688万人,这是建国以后中国出现的“第二次生育高峰”,从而形成了布莱克模式的初期扩张

    32、()阶段。EE 1971年到1982年期间,中国的生育模式步入快速推进阶段,政府已经感到人口的压力,逐步推行以晚婚晚育为特征的计划生育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效果,总和生育率又开始减退,由1971年的5.44下降到1973年的4.54。1974年初政府推行了“晚婚、晚产、一对夫妇可生两个孩子”的人口控制政策。1976年进一步提出了家庭计划生育的重要性,家庭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各地全面实行,使生育水平继续下降,总和生育率从1974年的4.17迅速减少到1978年的2.72,出生数则由2235万人减少到1745万人。1979年政府推行了晚婚、晚育、少育、稀育、优生的计划生育政策。不久,全国开始提倡实施独生

    33、子女政策,严格控制二胎生育。随着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力度的加强,总和生育率继续下降,1982年降至2.57的水平。这个时期,自然增长率也开始明显下降,人口发展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人口由自发的高速增长模式向有计划的减速增长模式转变。1983年以后,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育率的变动趋势由多育的生育模式转化为少育的生育模式,由此进入生育率转变6后阶段。总和生育率和出生率在19831989年分别保持2.35、22.70左右,自然增长率处于波动状态,死亡率则稳定在6.70左右的水平。进入90年代以后,生育率的减退趋势较为明显。其主要原因是强力推进计划生育政策的效果。1990年2月国家计划

    34、生育委员会制定了有关计划生育的法律条文,并制定了实施计划生育的行政手段、报酬以及处罚的办法。随后计划生育政策在全国各地实施。生育率水平继续下降,总和生育率由1990年的2.29降低到2000年的1.80,年龄别生育率7和净再生育率,如表10-3和表10-4所示,2000年与1989年相比呈现较明显的下降趋势,表表12-31989年中国年龄别再生产率年中国年龄别再生产率 单位(人)xxp5Txf5Gxf5xL5Nxf5xB5xF5年 龄 女子人口 (1)年龄别出生儿数年 龄 别生 育 率 (2)/(1)(4)年龄别粗再生产率 (3)/(1)(5)年 龄 别存活概率 (6)年龄别净再生产率 (5)

    35、/(6)(7)男女儿总数 (2)女 儿 数 (3)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再生产率 60832397 60610171 45751235 42571822 39756664 28055626 226214381337535 1204969571166942372991 777563 159193 36865714557 6437354 3801979 1267331 415440 85046 196950.021990.198810.155550.055740.019560.005670.001630.458952.29475 T F R0.01

    36、1750.106210.083100.029770.010450.003030.000870.245181.22590 G R R0.995560.994170.994410.993560.992040.988560.982650.011690.105590.082640.029580.010370.003000.000860.243721.21860 N R R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算出。注:总和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的计算公式为:;粗再生产率的公式为:;净再生产率的公式则为:;存活概率根据笔者推算的简

    37、略生命表。4915)(xfTFR4915)(xfGRRF)()(4915xLxfNRRF表表12-42000年中国年龄别再生产率年中国年龄别再生产率单位(人)xxp5Txf5Gxf5xL5Nxf5xB5xF5年 龄 女 子 人口 (1)年龄别出生儿数年 龄 别生 育 率 (2)/(1)(4)年龄别粗再生产率 (3)/(1)(5)年 龄 别存活概率 (6)年龄别净再生产率 (5)/(6)(7)男女儿总数 (2)女 儿 数 (3)1519 2024 2529 3034 3539 4044 4549 5 再生产 4464796 4209319 5436612 5798770 4891224 3924

    38、090 4011407 26626 481919 468568 165965 30407 5749 2720 12226 221278 215148 76204 13961 2640 12490.00596 0.11449 0.08619 0.02862 0.00622 0.001470.00068 0.24363 1.21815 T F R 0.00274 0.05257 0.03958 0.01314 0.00285 0.00067 0.00031 0.11186 0.55930 G R R0.997650.996410.995810.995110.994120.991530.98723

    39、0.00273 0.05238 0.03941 0.01308 0.00283 0.00066 0.00031 0.11140 0.55700 N R R资料来源:根据国务院人口普查办公室、国家统计局人口统计司编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算出。注:存活概率根据笔者推算简略生命表。表表12-5生育率诸指标的国际比较生育率诸指标的国际比较(2000年年)国 别总和生育率粗再生产率净再生产率再生产率残存率静止粗再生产率中 国美 国日 本德 国英 国法 国韩 国新 加 坡印度尼西亚菲 律 宾马 来 西亚印 度1.802.101.401.401.701.901.401.503.103.402.213.1

    40、00.871.020.680.680.820.920.690.731.501.651.701.50 0.85 1.00 0.67 0.67 0.80 0.90 0.68 0.71 1.41 1.64 1.65 1.34 0.98 0.98 0.99 0.99 0.98 0.98 0.99 0.98 0.94 0.99 0.97 0.892.122.102.092.092.132.112.062.112.202.072.122.31资料来源:朱之鑫编国际统计年鉴2002年版;联合国人口基金编世界人口白书1996年版;World Bank,World population projections

    41、19941995.注:再生产率残存率为净再生产率和粗再生产率之比;静止粗再生产率为总和生育率和净再生产率之比,它们的计算公式分别为:;。49154915)()()(xfxLxfRSRFF49154915)()()(xLxfxfSGFRF 粗再生产率8和净再生产率9尽管高于日本、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更替以下水平,但明显低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以及菲律宾等亚洲国家的水平(见表10-5)。目前,中国的人口发展正处于布莱克模式的后期扩张()阶段或者是汤普森和诺特斯坦模式的低增长潜在阶段。中国人口增长曲线的倾向如图10-3所示,处于向右上升的局面。这一局面处于人口转变的后期阶段。然而,中国人口转

    42、变模式,特别是生育率转变模式与欧洲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缓慢的增长模式是不同的,从出生力的重要指标出生率30.00和20.00的变化来看,能够判断人口转变的一个侧面的进行状况。LE国 家30 20间隔(年)国 家30 20间隔(年)法 国 瑞 士瑞 典比 利 时英 国美 国丹 麦挪 威 1830 1880 1884 18861895 1897 1899 1899 1908 1922 1921 19241922 1929 1927 19257842373827322826荷 兰德 国芬 兰匈 牙 利意 大 利日 本新 加 坡中 国 1908191019131923 1923 1950 1966 19

    43、721937192619321938 1941 1955 1974 1976 29161915 18 5 8 4 资料来源:根据大渊宽、森冈仁的经济人口学和国家统计局编中国统计年鉴1996年版的资料。表10-6所显示的是世界各国出生率的临界水平开始减退的年份和间隔年数。最先完成人口转变的国家是法国。其后,在20世纪20年代,瑞士、瑞 典、英国、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步法国后尘,其人口转变过程大约需要1540年。而中国出生率下降的初始期与西欧和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大大落后,但它的减退过程基本上与日本并驾齐驱,仅仅用了4年时间减至转变的低水平。因而,可以说,中国人口转变历程是独特的,这一过程主要是由于

    44、经济的发展和计划生育的控制效果引起的,从而使其转变过程在极短的时期内得以实现。第三节第三节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人口转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转变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经济发达国家来看,现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确立,使它们的人口变动进入了稳定增长时期,有利于人口资源密度和人口质量的提高,增加资本积累,这对于经济发展是有利的。首先,人口转变使人口资源密度高,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的国土面积广阔,人均占有自然资源明显高于世界平均水平,人口的缓慢增长使人口资源密度比一些人口增长迅速的国家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这些国家经济的迅速发展。而日本、英国等一些自然

    45、资源相对比较贫乏的发达国家,由于人口 增长得到控制,使它们的人口发展与资源不足问题得到了缓解,有效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其次,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原来的经济基础雄厚,科学技术先进,人口低增长,使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很高,从而成为世界上经济最发达国家。据世界银行2001/2002年世界发展报告的统计,2000年发达国家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4.9%,却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78.4%,其中,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人口仅占世界总人口的8.1%,但经济规模占世界经济总量的53.4%;发达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高达25730美元,比世界的平均水平高4.3倍。这些国家由于人口压力小,使得新增国民收入中的大部分可以

    46、重新投入扩大再生产和提高人民消费水平,从而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使人口和劳动力质量、人民生活水平得以较快提高。应该看到,人口转变对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除了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外,也有人口低增长所产生的一些消极影响,如出生率下降往往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老化,影响劳动力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从而妨碍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一些人口增长趋向零或负增长的发达国家正在采用鼓励生育的措施,防止出生率继续下降。而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当前,正在经历人口转变的过渡性阶段。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经济基础薄弱,使国民收入的绝大部分用于人民的消费,影响了经济发展,特别是低收入发展中国家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一直很低,2000年仅为410美元,明显低于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妨碍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巨大的人口压力抑制了经济发展的速度。因此,加速实现人口转变,尽快建立以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为特征的现代型人口再生产模式是必要的。只有尽快实现人口转变,才能提高发展中国家的人口质量和人口资源密度,增加资本积累和投资,扩大再生产的规模,从而加速经济发展的速度。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人口经济学第十二章-人口转变与经济发展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30231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