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3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297295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PPT
  • 页数:38
  • 大小:3.77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第四 区域经济 空间结构 理论 课件
    资源描述:

    1、2022-11-26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构理论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一、早期的空间极化思想一、早期的空间极化思想 增长极概念最早由法国经济学家普劳克斯提出的。普氏认为:“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方,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经济空间”:存在于经济元素之间的结构关系。它由若干中心(或极、焦点)所组成,各种向心力或离心力则分别指向或背离这些中心。每一中心的吸引力和排斥力都拥有一定的场;它们与其它中心的场相互交汇。普氏增长极中的“极”是指推动型企业及与其相互依赖的

    2、产业部门,而不是地理空间中的“极”。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二、布德维尔对增长极概念的转化 布德维尔(法国地理学家)1957年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并提出“增长中心”这一空间概念。布氏认为“经济空间是经济变量在地理空间之中或之上的运用”,“增长极概念与推进型产业相关联”。增长极的“极”位于城镇或其附近的中心区域。增长极包含两个明确内涵:一是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二是作为地理空间上的城镇,即增长中心。增长极具有“推动”及“空间集聚”意义上的增长之意。投资应集中于增长中心,并且增长会从这个中心向周围地区传播。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三、推动型产业的

    3、特征三、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产品需求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尤其是技术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宽广。产业的企业规模较大。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推动型产业的作用机制 扩散效应 乘数效应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效果 负向影响:极化效应(回流效应)正向影响:扩散效应(涓滴效应)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极化效应的主要表现极化效应的主要表现 由于增长极主导产业的发展,产生吸引力和向心力,使周围区域的各类生

    4、产要素向核心地区转移,剥夺了周围地区的发展机会,拉大了核心地区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极化作用产生的原因极化作用产生的原因 规模经济效益: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导致单位产品成本的降低和收益的增加。集聚经济效益:生产的集聚,引起人口的增长,又会引起一系列服务行业发展,从而带动地方经济增长。生产集聚引发科技人才和科技信息的集聚,提高区域的竞争能力。生产的集聚使一系列为其服务的生产和非生产性行业在集聚地区发展,共同利用公共建筑和基础设施。不同行业,部门的集聚有利于开展专业化协作,发展联合化生产。不同经济部门、不同产业的集聚,有利于劳动力平衡和社会就业。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

    5、论极化方式极化方式 极化波及和影响的范围:全国性的和地方性的。增长极的数量和分布:单极吸引方式和多极吸引方式。极化的地域空间形态:向心极化、等级极化和波状圈层式极化。向心式极化向心式极化等级式极等级式极化化 波状圈层式极化波状圈层式极化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扩散作用的主要表现扩散作用的主要表现 经济要素从核心地区向外围地区扩散、展延,从而带动整个区域的发展。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扩散作用产生的原因扩散作用产生的原因 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政府的调控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扩散方式扩散方式 从扩散的影响范围看:全国性的扩散和地方性的扩散。从区域扩散中心的

    6、数量看:单极辐射方式和多极辐射方式。从扩散作用的地域空间形态看:核心扩散 等级扩散 波状扩散 跳跃式扩散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核心扩散核心扩散 等级扩散等级扩散 波状扩散波状扩散 跳跃式扩散跳跃式扩散 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前工业化阶段:城镇单一,规模小,城镇等级系统不完整。工业化初期:核心区与边缘区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差异扩大城市化过程。工业化成熟期:核心区对边缘区起支配作用,在边缘区出现次级核心区。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出现功能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7、二、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离散型 聚集型 扩散型 均衡型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三、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分核心区域核心区域国内都市区国内都市区区域的中心城市区域的中心城市亚区的中心亚区的中心地方服务中心地方服务中心边缘区域边缘区域下过度区域下过度区域上过度区域上过度区域资源前沿区域资源前沿区域过度区域过度区域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发生变化 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四、核心四、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城市与乡村的关系:城镇是区域经济活动的中心,区域是城镇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重视

    8、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扩散 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关系: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理论 据点开发理论认为,由于资金有限,要开发和建设一个地区应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和建设来影响与带动周围地区经济发展。轴线开发或者称带状开发是据点开发理论模式的进一步发展,该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供水、各种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适当集中成束,形成发展轴。在据点开发和轴带开发基础上,进一

    9、步发展了条带开发模式。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二、点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 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扩散沿着一定的轴线,沿着成束的现状基础设施渐进推移,而构成点-轴-集聚区的空间结构。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三、点三、点-轴开发模式轴开发模式 点-轴开发模式是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在区域规划和区域发展实践中的具体运用,也是空间开发的一种重要方式。“点”指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它们都有各自的吸引范围。“轴”指连接点的线状基础设施束,包括交通干线、通讯设施线路等。线状基础设施束经过的地带称为“轴带”,简称为“轴”,它实质是

    10、依托沿轴各级城镇而形成的产业发展带。在区域规划中运用该模式的工作步骤:首先确定发展轴线;其次在轴线上选择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最后确定点-轴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四、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轴的选择轴的选择: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有水陆交通干线为依托。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或水源供给性良好的地带。点的选择点的选择:城镇发展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城镇的发展规模。城镇空间分布现状。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四章区

    11、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五、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 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 点-轴开发模式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 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 有利于区域开放式地发展。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一、圈层结构理论的内涵 城市空间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建成区,一部分是郊区(过渡区等)由建成区至外围,各种生活方式、经济活动、用地方式有规律地变化。城市对区域的作用受空间相互作用的“距离衰减法则”的制约,必然导致区域形成以建成区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的空间分布结构。边缘区域向建成区域转化过程在空间上反映出

    12、一定的层次性,但并非是几何图形上的同心圆式。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二、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二、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各个城镇有各自的圈层状态。每个城镇都有较明显的直接腹地,其对周围圈层的影响范围是有限的。圈层的大小与城市规模、城市对外交通的便利程度(易达性)、城市对外辐射强度呈正比例。在城市密集区,圈层会产生交错叠置现象。以城市为核心的圈层也有相应的等级层次系统。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内圈层的特征内圈层的特征 内圈层,可称为中心城区、城市核心区,是城市核心建成区。以第三产业为主,基本上没有种植业和其它农业,人口密度和建筑密度较高,地价较高,商业、金融业、服务业高度密集。是地区经济最核心部分

    13、,也是城市向外扩散的源地。核心区也有两种地域类型,即结节地域和均质地域。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中间圈层的特征中间圈层的特征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在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在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在社会文化上,是城乡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相互交错和衔接地带。在空间景观上,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城市边缘区可进一步氛围内边缘区和外边缘区。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外圈层的特征外圈层的特征 外圈层指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建筑密度小。外圈层大部分是城市的水源保护区,

    14、动力供应基地、假日休闲旅游地。外圈层也会产生工业区,新居住区的“飞地”,并在远郊有卫星城镇。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三、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三、城市圈层扩展的周期波动性和方向性 经济活动的周期性波动使城市的圈层扩张出现相应的周期性变动,形成加速、停滞、稳定等变化状态。城市圈层扩展是在城市张力和外围地区吸引力共同作用下进行的,这种张力和引力在边缘区和外圈层各个方向是不均等的,在城市对外交通干线方向上引力最大,张力最强,使城市圈层式扩展具有明显的方向性。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四、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四、圈层结构理论的实践意义 该理论与增长极理论、点-轴理论、核心-边缘理论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不同类型、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空间规划实践。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是该理论的应用之一。该理论在日本已成为国土综合规划的重要指导思想,并且发展成为大城市经济圈构造理论,远远超出了城市圈层结构概念,转化为大区域经济圈模式。该理论也广泛用于城市经济区和综合经济区的研究。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2022-11-26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四章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97295.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