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民法(第八版)(上册).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课件民法(第八版)(上册).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件 民法 第八 上册
- 资源描述:
-
1、民法(第八版)(上册)第一编民法总则第一章民法概述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理解这个概念要从形式和实质两个层面来进行。民法是私法,是权利法,也是市场经济与市民社会的基本法。我国采取的是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民法的法律渊源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司法解释、行政规章、习惯等。本章概要本章概要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一、一、民法的语源民法的语源 近代一些大陆法系国家所使用的“民法”一词皆由市民法转译而来。同时,因格劳秀斯编著国际法时,以万民法称之,故西方学者大多认为,罗马法的万民法为国际法的语源,而市民法则为民法的语源。词源上的“民法”都源于拉丁文的“市民法”。二、我国民法的概
2、念二、我国民法的概念 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1、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形式意义上的民法 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就是指民法典。法典是按照一定体系将各项法律制度系统编纂在一起的法律规范。民法典就是指按照一定的体系结构将各项基本的民事法律规则与制度加以系统编纂而形成的规范性文件。法典化就是体系化,民法典的重要特点首先表现在它是体系化、系统化的产物,满足了形式理性的要求,所以民法典属于民事法律中最高形式的成文法。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
3、义上的民法三、形式意义上的民法和实质意义上的民法2、实质、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意义上的民法 实质意义上的民法,是指所有调整民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包括民法典和其他民事法律、法规。除民法典之外,我国还有两百多部单行法律,其中大量的都是民事法律。比较典型的民事法律如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收养法等。有些管理性质的法律也包含了大量的民事法律规范,如产品质量法土地管理法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一些商事特别法如公司法保险法票据法等,同样是我国民法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法律,我国还颁行了大量的行政法规、司法解释,其中不少都是民事法律规范。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四、民法和商法四、民法和商法 关于民法与商法的关系,历来存在民
4、商合一和民商分立的观点。所谓民商合一,是指不区分民法和商法,而将民事法律规范统一适用于各种民商事关系;民商分立则意味着严格区分民法与商法,并基于主体或者行为性质的不同,在民法典之外独立制定商法典,采用与民事法律不同的商事法律规范。我国民法典明确采纳了民商合一的体例。民商合一体例并不一定追求法典意义上的合一,其核心在于强调将民事规则统一适用于所有民商事关系,统辖商事特别法。第二节 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一、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 所谓人身关系,是指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我国民法中的身份关系具有特定的含义,不包括人格关系。所谓人身关系是基于
5、一定的人格和身份产生的,因此,人身关系包括以下两类:基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人格产生的人身关系;基于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的一定身份产生的人身关系。第二节 我国民法调整的对象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1、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内容 所谓财产关系,是指人们在产品的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经济内容的关系。财产关系是以社会生产关系为基础的,涉及生产和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包括各类性质不同的关系。根据我国民法典第2条的规定,民法所调整的财产关系只是发生在平等的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第二节 我国民
6、法调整的对象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2、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特征、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的特征 第一,财产关系是一种以经济利益的计算为核心的关系。第二,财产关系充分体现了主体的自由意志。第三,财产关系具有很强的变动性。第四,就救济方式而言,财产关系遭受侵害时是用损害赔偿等财产性的救济方法来解决的。第三节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和体系一、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一、我国民法典的编纂1、民法典的编纂过程、民法典的编纂过程 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并作出了“编纂民法典”的重大决定。2016年6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按“两步
7、走”的工作安排进行民法典编纂,即先制定民法典总则,后制定民法典各分编。2017年3月1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自2017年10月1日起施行。2020年5月28日,最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第一部民法典。第三节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和体系一、我国民法典的编纂一、我国民法典的编纂2、编纂民法典的意义、编纂民法典的意义 推进民事立法的体系化 有效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 为实现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保障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依法行政、公正司法提供基本遵循第三节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和体系二、我
8、国民法典的体系二、我国民法典的体系1、大陆法系国家经典的民法典体系、大陆法系国家经典的民法典体系 民法典体系包括形式体系(外在体系)和价值体系(内在体系)两方面。形式体系是指民法典的各编以及各编的制度、规则体系,价值体系是指贯穿于民法典的基本价值,包括民法的价值、原则等内容。就形式体系(外在体系)而言,从世界范围来看,大陆法国家具有两种具有代表性的民法典体系:罗马式,这种形式将民法分为人法、物法和诉讼法;德国式,该体系把民法典分为五编:总则、债法、物权、亲属、继承。第三节 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和体系二、我国民法典的体系二、我国民法典的体系2、我国民法典的体系、我国民法典的体系 我国民法典采取了七编
9、制体例,即由总则、物权、合同、人格权、婚姻家庭、继承、侵权责任七编构成。我国民法典七编制的模式既借鉴了大陆法系国家民法典的经验,又为了回应当代中国的实践需要和时代需要而进行了体例上的创新。第四节 民法的性质一、民法是私法一、民法是私法 区分公法、私法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由于民法是私法,因此,要贯彻私法自治原则,赋予民事主体广泛的行为自由,并使当事人之间的合法约定能够具有优先于任意法适用的效力;在私法领域,奉行私法自治的理念,法无禁止即可为,其赋予了当事人广泛的自由;有助于正确认定法律责任的性质;有助于明确民法规范的基本属性。第四节 民法的性质二、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二、民法是市场经济的
10、基本法 由于民法是市场经济的基本法,我国实行民商合一的立法体例,因此,市场主体从事各种活动,应当遵循民法的基本规则,我国民法典所确认的意思自治、合同自由、诚实守信等价值理念将成为市场经济的基本准则。民法典所确认的平等保护财产权、人身权等原则、规则,也激活了市场主体的活力,维护了交易安全和秩序,保障了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转。民法典还构建了完善的合同制度、担保制度,既是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也是市场经济有序发展的根本保障。第四节 民法的性质三、民法是市民社会的百科全书三、民法是市民社会的百科全书 民法典作为市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将人民生活所形成的法律关系作为调整对象,完整覆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民法典直
11、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社会的生产生活秩序,与每个人的生活息息相关,实现对人“从摇篮到坟墓”各个阶段的保护,每个人都将在民法慈母般爱抚的眼光下走完自己的人生旅程。第四节 民法的性质四、民法是权利法四、民法是权利法 民法典是全面保障私权的基本法,其立法宗旨就是“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习近平同志指出,民法典“是一部体现对生命健康、财产安全、交易便利、生活幸福、人格尊严等各方面权利平等保护的民法典”,故其是权利法,是权利保护法,是私权保障的宣言书,其核心功能是确认和保障私权。第四节 民法的性质五、民法是人法五、民法是人法 我国民法之所以是人法,主要表现在:一是强化了对个人人格尊严的保护,人格
12、权之所以独立成编,主要目的就是维护个人的人格尊严。二是民法典在维护形式正义的前提下,也注重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强化了对妇女、儿童、消费者等弱势群体的保护,注重对这些弱势群体的关爱,其目的在于维护实质正义。三是对未成年人的保护。第四节 民法的性质六、民法主要是实体法六、民法主要是实体法 按照法律规定的内容不同,法律可以分为实体法与程序法。实体法一般是指规定主要权利和义务(或职权和职责)的法律,程序法一般是指保障权利和义务得以实施的程序的法律。一般认为,民法是实体法,民事诉讼法是程序法。从我国民法典的内容来看,其也主要是实体法规范。第五节 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一、民法和宪法一、民法和宪法 宪法是
13、国家根本大法,是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基础,宪法与民法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但两者之间也存在密切的联系,作为国家根本法的宪法,是民法的制定依据,尤其是宪法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是民事权利的上位法依据。但作为两个不同的法律部门,民法和宪法也存在较大的区别。第五节 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二、民法和行政法二、民法和行政法 在采用公、私法划分形式的国家中,行政法属于典型的公法,与作为私法的民法在理论上是完全不同的。行政法调整一定的行政关系,这种关系与民法调整的一定范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是不同的。三、民法和经济法三、民法和经济法第五节 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四、民法和社会法四、民法和社会法 民法与
14、社会法之间具有密切联系:一方面,二者都强调对弱势群体的保护。随着民法人文关怀精神的彰显,其越来越强调对人的保护,其与社会法一样,都强调对社会弱势群体的保护。另一方面,二者在功能上具有一定的互补性。社会法强调对人的保障,注重维护社会稳定,民法尤其是侵权法注重对受害人的救济,在民法无法为受害人提供充分的救济时,社会法可以对受害人提供补充性的保护。第五节 民法与其他法律部门的关系五、民法和民事诉讼法五、民法和民事诉讼法 民法和民事诉讼法是相互依赖、密不可分的。一方面,民法所规定的实体规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民事诉讼法的规则设计。另一方面,民事诉讼法可以从程序上起到对民事权利的全面保障作用,为民事权利提
15、供了规则化、体系化的程序保护规则。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一、宪法一、宪法 民法典第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并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毫无疑问,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理应成为民法的渊源,宪法中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方针和路线的规定、关于财产所有制和所有权的规定、关于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规定等,都是调整民事关系的重要法律规范。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二、民事法律二、民事法律 民事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和颁布的民事立法文件,是我国
16、民法的主要表现形式。民事法律主要由两部分组成:第一,民法典,民法典由总则编、物权编、合同编、人格权编、婚姻家庭编、继承编以及侵权责任编构成。第二,民事单行法。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三、行政法规三、行政法规 国务院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它可以根据宪法、法律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制定、批准和发布法规、决定和命令,其中有关民事的法规、决定和命令,是民法的重要表现形式,其效力仅次于宪法和民事法律。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四、行政规章四、行政规章 根据立法法的规定,行政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以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以及设区市的人民政府根据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等制
17、定和发布的规范性文件。一些行政规章也包含调整民事关系的内容,其也可能成为民事裁判的依据。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五、司法解释五、司法解释 司法解释是最高人民检察院和最高人民法依法作出的属于检察、审判工作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解释。从法理的角度来看,司法解释并不属于法律体系的组成部分,但司法解释已经成为我国各级审判机关处理案件中的裁判规则,并被当事人直接援引,所以司法解释事实上已经成为法律渊源。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六、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六、地方性法规或者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地方性法规,是指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宪法、法律规定的权限内所制定、发布的决议、命令、法规等规范性法律文件。
18、地方性法规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据宪法的授权而制定的法规,同样具有法的效力,其中调整民事关系的内容属于民法的渊源。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也可以成为民法的渊源。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七、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七、国际条约和国际惯例 一般而言,对于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如果其与我国民事法律的规定不同,除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外,应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如果我国民事立法和我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均没有规定的,则可以适用国际惯例。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签订或加入的国际条约以及国际惯例也可以成为我国民法的渊源。第六节 民法的渊源八、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八、不违背公序良俗的习惯 我国是幅员辽阔的多民族国家,在少数民族聚
19、居的地区,生活习惯在民法渊源中具有一定的意义。依据民法典第10条,采纳“有法律依法律,无法律依习惯”的规则,也就是说,在存在具体法律规则时,应当优先适用该具体的法律规则,而不能直接适用习惯法;此处所说的“法律”是指具体的法律规则,而不包括法律的基本原则。只有在不存在具体的法律规则时,法官才能考虑适用习惯法。第七节 民法的适用一、民法的适用范围一、民法的适用范围1、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 民法在时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时间上所具有的法律效力。其具体包括两个方面:民法的生效和民法的失效。民事法律规范对其实施前发生的民事关系有无溯及既往的效力,是关于民法在时间上的
20、效力的一个重要问题。第七节 民法的适用一、民法的适用范围一、民法的适用范围2、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 民法在空间上的适用范围,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在地域上所具有的效力。民法典第1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民事活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第2条规定:“涉外民事关系适用的法律,依照本法确定。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另有特别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本法和其他法律对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没有规定的,适用与该涉外民事关系有最密切联系的法律。”第七节 民法的适用一、民法的适用范围一、民法的适用范围3、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民法
21、对人的适用范围 民法对人的适用范围,就是指民事法律规范对于哪些人具有法律效力。关于一国法律的对人效力,存在两种不同的理论:一是属人主义,不论其处于国内或国外,只要该人具有本国国籍,属本国国民即适用本国的法律,不论其所在何处均可适用。二是属地主义,即以领土主权为原则,以地域为标准,确定法律对人的拘束力。凡是居住在本国领土之内的人,无论其国籍属于本国还是外国,均受本国法律的管辖。从民法典第12条规定来看,其对属地主义作出了规定,但没有对属人主义作出规定。第七节 民法的适用二、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二、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1、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原则、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原则 所谓上位法优先于下位法原则,是指
22、在效力较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与效力较低的规范性法律文件相冲突的情况下,应当适用效力较高的规范性法律文件。2、新法优于旧法原则、新法优于旧法原则 立法法第92条规定了新法优于旧法原则。该原则主要适用于同一位阶的规范之间,也就是说,是针对两个具有同等级别的法律发生冲突时所适用的规则。第七节 民法的适用二、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二、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3、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特别法优于普通法原则 在法理上,根据法律的适用范围有无限制,法律可以分为普通法和特别法。民事普通法,是指适用于全国领域、规定一般事项,并且无适用的时间限制的民事法律。民事特别法,是指适用于特定区域、规定特定的事项,或在适用时间上有限制
23、的民事法律。在具有相同等级效力的法律之间,特别法应当优先于普通法而适用。第七节 民法的适用二、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二、民法适用的基本原则4、强行法优先于任意法原则、强行法优先于任意法原则 法律规范大体可分为任意性规范和强行性规范两种。所谓任意性规范,是指当事人可以通过约定排除其适用的规范。任意性规范允许当事人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由作出约定,当事人之间的意思表示可以具有优先于任意性规范而适用的效力。民法典第153条第1款规定:“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第二章民法的基本原则民法的基本原则,即观察、处理民法问题的准绳。它是民
24、法的本质和特征的集中体现,反映了市民社会和市场经济的根本要求,表达了民法的基本价值取向,是高度抽象的、最一般的民事行为规范和价值判断准则。在我国现行的民事立法上,承认了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以及绿色原则。其中平等原则是民法的基础原则,它构成了自愿原则的逻辑前提。自愿原则是民法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原则,是民法基本理念的体现。民法最重要的使命,就是确认并保证民事主体自由的实现。公平原则,意在谋求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衡平。在交易领域内,公平原则是对自愿原则的有益补充。本章概要本章概要诚实信用原则,将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要求,以谋求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的和谐。公
25、序良俗原则,包括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项内容,对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以及个人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之间的矛盾和冲突发挥双重调整功能。绿色原则是代内正义、代际正义、种际正义三重正义观的体现,意在谋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诚实信用原则、公序良俗原则和绿色是对自愿原则的必要限制,力图谋求不同民事主体之间自由的和谐共存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存。本章着重介绍民法的诸项基本原则及其相互关系。重点问题包括:民法基本原则的概念和功能,各项民法基本原则的含义及功能,诸项民法基本原则之间的关系。本章概要本章概要第一节 民法基本原则概述 在民法学界既有的讨论中,体现在民法总论教科书中的共识是:原则,即观察问题、处理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