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四版).ppt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课件中国法律思想史(第四版).pptx》由用户(momomo)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课件 中国 法律 思想史 第四
- 资源描述:
-
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上篇 先秦法律思想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l 1.中国古代法律起源的途径l 2.夏、商神权法思想l 3.西周神权法思想的发展l 4.西周的宗法制度与礼治思想l 5.周公的法律主张l 6.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与诸子学说l 7.儒家的法律主张l 8.孔子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l 9.孟子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重要重要内容提示内容提示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l 10.荀子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l 11.法家的法律主张l 12.商鞅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l 13.韩非子的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l 14儒法两家在法律问题上的对立与融合l 15先秦法律思想的演变重要重要内容提示内容提示3新编
2、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 古代国家与法律的缘起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l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l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本章概要本章概要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第一章 古代国家与法律的古代国家与法律的缘起缘起6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l 一、国家产生的标准l按照恩格斯的理论,国家的产生有以下两个明显的标志:l(1)由原先按血缘划分国民变为“按地区来划分它的国民”,即国家产生之前,共同居住、生活在一起的氏族成员都具有血缘的关系,而国家的统治是按地域划分行政组织的。l(2)氏族社会的民主制度瓦解,“公共权力”设立,氏族民主选举制或禅让制变为世袭制。所谓“公共权力”,就是将以往氏族成员所具有的权
3、利剥夺一部分,改为统一由部落首领或王来行使。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第一章 古代国家与法律的古代国家与法律的缘起缘起7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l 二、中国古代国家的起源l 1.五帝五帝: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传说时期,距今大约五千年。古 籍记载帝系不一。l(1)黄帝在战争中确立了自己的权威,并获得了对辽阔疆土的统治权l(2)五帝时期出现了“官”,统治者垄断了祭祀上天的权力。l(3)氏族民主制度尚存在。自黄帝至舜,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社会的“地域关系”正在逐渐取代“血缘关系”,而国家的“公共权力”也正在萌芽中。但是氏族社会的民主制仍然存在,其最为典型的表现就是“禅让制”。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第一
4、章 古代国家与法律的古代国家与法律的缘起缘起8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l 2.2.夏夏的建立与国家的的建立与国家的形成形成l(1)禅让制变为世袭禅让制变为世袭制制 禹为部落首领时,传统的氏族民主制度遭到破坏。禹的儿子启以武力 夺得帝位,建夏,并将帝位传给自己的儿子,开启了王位世袭。l(2)划分划分“九州九州”夏代,国家已经形成。禹统治时期,已突破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划分居民的传统,开始将自己统辖的地域划分为9个区域,以地域为单位,统辖居民。l(3)“公共权力公共权力”在夏代逐渐在夏代逐渐完备完备 礼记明堂位记载,“夏后氏官百”。这说明夏已有了官僚机构。作为这种“公共权力”的重要构成,武装力量专门的军队
5、在夏也已具备。据文献记载,夏也有了监狱,称为夏台、圜土。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第一章 古代国家与法律的古代国家与法律的缘起缘起9第一节 国家的起源l 3.中国中国古代国家形成的特殊性古代国家形成的特殊性l 国家国家的产生还有其他的标准的产生还有其他的标准,比如,经济上出现了铁器并以此作为生产工具,文化上一般应该有了文字。l 中国中国国家在形成时的特殊性表现国家在形成时的特殊性表现在,在经济、文字相对滞后的状况下,国家就已经产生。这与世界其他地区在铁器和文字出现后方形成国家的情况有所不同。l 经济、文化形态尚处在部落联盟即氏族血缘制的后期,但政治形态已经进入了文明社会,具有国家的完整形态
6、,学界将这一现象称为“政治早政治早熟熟”,并认为“因为早熟,没有来得及清算氏族制度,反而在它的废址之上,建立了城市=国家,也即是诸侯的营垒,经济的赘疣,或者是公族国家”。l 维护并改造原有的血缘组织使其服务于国家,而不是简单地“清算”传统,是中国国家起源的特征中国国家起源的特征,这也是中国人格外珍惜传统的历史渊源。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第一章 古代国家与法律的古代国家与法律的缘起缘起10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l中国中国法律起源的途径有二法律起源的途径有二:l一是自黄帝时便日益频繁的部落战争,导致了“刑”的出现,即古人所言“刑起于兵”。这种以军事首长权威为后盾的“法”是后世刑律之源。
7、l二是部落时期庄严的祭礼导致了“礼”的形成与发展。这种以神权为后盾的“法”,其内容博大精深,既包括了国家的典章、家族的规约、民间的习俗,也包括了人们对法的价值的追求。它是中国古代法的精神与核心之所在。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第一章 古代国家与法律的古代国家与法律的缘起缘起11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l 一、“刑起于兵”l1.1.黄帝黄帝时代的部落时代的部落战争战争l 黄帝时期战争的目的是掠夺与征服。掠夺,当然是为了本部落的经济利益;征服,则是为了本部落对于其他的部落具有支配的权力、具有宗主的地位,这已经带有明显的政治性了。l2.2.战争战争中的号令与对被征服者的镇压是中的号令与对被征服
8、者的镇压是“刑刑”产生的产生的温床温床l(1)战争中的号令演变为法,“刑”成为惩罚违背号令者的手段。这种产生于兵戎之中的权力,就是“法”的温床。战争中的分工,改变了部落成员间的平等的关系。l(2)用刑征讨、镇压敌对部落和被征服者。对敌对部落的征伐,本身便是一种极刑,故而汉书刑法志言,“大刑用甲兵”。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一章第一章 古代国家与法律的古代国家与法律的缘起缘起12第二节 中国古代法律的起源l 二、具有法律性质的“礼”发轫于祭祀与习俗l1.1.“礼礼”源于部落祭祀活动的仪式程序,具有神圣源于部落祭祀活动的仪式程序,具有神圣性性祭祀须有仪式与程序,这就是礼的渊源。因此,礼不仅具有强
9、制性,而且具有神秘性。这种以神权为后盾的礼,在当时无疑具有法的性质。礼,通过祭祀,将人间的秩序,变成神的旨意。l2.礼礼成为习惯法成为习惯法 从礼的内容来看,风俗习惯是礼的直接渊源。许多风俗习惯,通过祭祀直接演化为礼。从适用范围上说,最初的礼与风俗习惯都以具有共同信仰、共同祖先的成员为对象。礼的实现,虽然也需要舆论的维护,需要同一部落成员所具有的共同信仰,但其最强有力的后盾则是神权。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l 1.国家产生的一般标准是什么?l 2.中国国家和法律产生的特殊性是什么?l 3.试论“刑起于兵”。l 4.简述礼与祭祀、部落习俗的关系。思考题思考题13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l 1.李
10、学勤走出疑古时代修订本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l 2.英梅因古代法沈景一,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l 3.美摩尔根古代社会上下册杨东纯,马雍,马巨,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7l 4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延伸阅读书目延伸阅读书目14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15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l 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l 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礼治”思想l 第三节 周公的法律思想本章概要本章概要16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17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
11、法思想l 一、神权法思想产生的根源l 1.神权法思想的概念与特征 神权法思想反映于法律方面一般具有以下几个特征。l(1)神(或上天)是至高无上的,而国王的统治权力来源于神,即君权神授。l(2)违背法令就是违背神意。为了顺应神意,必须严厉制裁违法者。l(3)在司法审判活动中若遇有疑难、无法裁断的案件,则通过特定程序,直接由神裁判。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18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l 一、神权法思想产生的根源l 2.神权法思想的产生原因l(1)自然的压迫。l(2)社会的压迫。l(3)政治统治的需要。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
12、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19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l 二、夏、商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天罚”观l 1.夏、商的敬天思想 (敬天思想早在夏代已经产生,在商代发展到高峰,其主要表现在祭祀仪式的隆重、完善方面。l(1)孔子极力赞扬夏禹对鬼神的恭敬和对政事的勤勉:对夏禹我没有任何非议。l(2)商人对天地鬼神的崇拜可以说达到了极致。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20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l 二、夏、商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天罚”观l 2.“受命于天”的思想l 所谓“受命于天”,就是统治者宣称自己是受上天
13、的委托来统治人间的。在人间,统治者就是上天的代言人。l商代统治者“受命于天”的思想表现于两个方面:l(1)第一,宣称本部族即商部族的血缘为人间至尊,商部族与上天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l(2)第二,神化自己的祖先,宣扬自己故去的祖先已成为上天的好友,常伴随于上天的左右。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21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l 二、夏、商统治者所宣扬的“天命”“天罚”观l 3.“天降典刑”的思想 箕子向周武王呈献的“夏政”有三点值得我们注意:l(1)第一,洪范这部大法非人所制定,乃上天所赐。l(2)第二,天对违背“天法”者能给予处罚。l
14、(3)第三,洪范以自然界的演化规则为法。法律是上天所赐,也是自然的启发。l 4.“恭行天罚”的思想 “天罚”一般都是通过征讨来实现。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22第一节 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l 三、西周统治者对神权法思想的补充与发展l 1.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 周人在取代了商人的统治后,仍然宣扬王权来源于“天命”,神权是王权的后盾。l 2.以德配天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修正和补充“以德配天”的主要内容如下:l首先,周人认为“天”是公正的,其与任何人都没有血缘关系,所以“天命”是可以转移的。l其次,天命的转移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德”
15、。l最后,“德”的中心内容是“保民”。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23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礼治”思想l 一、夏、商、西周的宗法制l 1.宗法制产生的原因l 2.宗法制的内容l 第一,以王室血缘为纽带确定尊卑贵贱的等级。l 第二,以嫡长子为核心的“嫡长子继承制”。l 分封制有两个主要特点:l(1)经济上的土地所有权和政治统治权直接相联系。l(2)西周的分封除一部分因功受封的异姓诸侯外,基本上是按宗法关系进行的。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24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礼治”思想l 二、礼
16、、礼制与礼治l 1.礼制的主要作用有二:l 一是维护宗法等级,规定不同血缘出身的人具有不同的身份和地位。l 二是利用血缘纽带,团结族人,以巩固统治。l 2.夏、商、西周的礼制,不同于原始社会中的礼:l 一是其有了等级或阶级的内容。l 二是其上升为国家的制度,具有普遍性。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25第二节 夏、商、西周的“礼治”思想l 三、西周礼治思想的内容l 1.亲亲l 2.尊尊l 3.长长,男女有别l 四、礼治的特征l“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26第三节
17、 周公的法律思想l 一、周公的法律主张“明德慎罚”l 1“明德慎罚”思想的提出l 2“明德”的内容l(1)要关心民间疾苦,尤其对处于弱势的人们。l(2)统治者为政要兢兢业业、如履薄冰。l(3)对同族的贵族要给予特殊的关照。l(4)对民众要以教化为主,用古人之法。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27第三节 周公的法律思想l 一、周公的法律主张“明德慎罚”l 3.“慎罚”的内容l(1)不杀无辜,即不杀无罪的人,不滥杀人。l(2)“罪人不孥”。即一人犯罪,一人承当。l(3)区别对待。在量刑时要考虑不同的情况而加刑或减刑。l(4)恰当地适用法条。新编2
18、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二章第二章 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夏、商、西周的法律思想28第三节 周公的法律思想l 二、周公法律思想对中国传统法的影响l 1.“综合治理”的礼治模式l 2.注意对刑罚负面作用的控制l 3.“德”成为预防犯罪的防线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l 1.简述神权法思想的内容和产生根源。l 2.简述夏商时期的“天命”“天罚”思想。l 3.试论西周“以德配天”的思想。l 4.试论西周礼治思想的内容与特征。l 5.试论周公“明德慎罚”的思想。l 6.简述周公的法律思想对后世的影响。思考题思考题29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l 1.张国华中国法律思想史新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l 2
19、.侯外庐,赵纪彬,杜国庠,等中国思想通史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l 3.马小红礼与法:法的历史连接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l 4.法伏尔泰风俗论:上册梁守锵,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l 5.法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延伸阅读书目延伸阅读书目30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三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3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l 第一节 传统法律思想的变革l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法律主张l 第三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l 第四节 法家的法律思想本章概要本章概要3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33第一节传统法律思想的变革l
20、一、神权法思想的瓦解l 1.发展了西周的“重德”传统,对“天”则敬而远之l 2.强调立法应顺应民l 二、礼治思想的动摇l 1.主张改良礼治的管仲、子产l“宽猛相济”l 2.彻底否定礼治的邓析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34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法律主张l 一、道家的法律思想l 1.“道法自然”道”的特征:(1)道是万物之本源,它先天地而生,超越时空。(2)道是一种周而复始、永不停息的运动规律。(3)道无声无形,但确实无所不在。自然法则,最为完美,最为权威。这是因为:l(1)自然法则是最公正无私的。l(2)自然法则能使万物和谐、平衡。l(3)自然法
21、则是永恒的。l(4)自然法则广大无边,万事万物无不受其约束,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35第二节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法律主张l 一、道家的法律思想l 2.对儒、墨、法诸家学说的批判l 首先,道家认为儒家提倡的仁、义、礼、智、信是病态社会中的反常现象,因为它既不符合人之本性,更不符合道的宗旨。l 其次,道家反对墨家提倡的“尚贤”。所谓“尚贤”就是崇尚有道德、有才能的人。l 最后,道家更反对法家提倡的“法治”,并认为天下大乱、人们犯罪增加恰恰就是因为人为法制定得太多太繁。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36第二
22、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法律主张l 二、墨家的法律思想l 1.“不相爱”为乱世之根源l 2.以“兼相爱”“交相利”为原则的立法主张l 3.“以天为法”l(1)立法者天子,应“以天为法”。l(2)民众以天子为法。l 4.执法要公正“杀人者死,伤人者刑”,“杀盗人非杀人”赏罚公正 ,“罪不在禁,惟害无罪”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37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的法律主张l 三、阴阳家的法律思想l 1.创立了“时令说”德与刑附会于阳与阴,德为阳,刑为阴;l 2.灾异谴告 如果统治者未按“时令”行政,阴阳就会失调,五行变化就会出现混乱,自然界就会发生灾异。新
23、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38第三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l 一、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l(一)孔子及其“礼治”的理想l 1.“仁”的含义 仁,有多重含义,但其最根本的意思是“爱人”l 2.礼治与仁的关系 礼治是达到“仁”的途径。l 3.孔子的理想是建立礼治社会 以道德为主,以制度为辅。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39第三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l 一、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l(二)孟子及其“仁政”的思想孟子的仁政,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l(1)人性善:“性善”论是仁政的基础。l(2)民贵君轻:民贵君轻是仁
24、政的核心,也是孟子思想的最为宝贵之处。l(3)兴教化:兴教化是推行仁政的方法。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40第三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l 一、先秦儒家代表人物及主要思想l(二)荀子及其“有治人,无治法”的思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证了“有治人,无治法”的观点:l(1)法是由人制定的。l(2)法是由人执行的。l(3)任何制度都不能对复杂、变化多端的国家大事、社会生活概括无遗。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第三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l 二、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l 1.“为国以礼”的礼治思想l(1)礼治的合理性。l(
25、2)礼与法的关系。l 第一,礼是法的灵魂。l 第二,隆礼、至法。41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第三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l 二、儒家的礼治、德治、人治思想l 2.“为政在德”的德治思想德治的主要内容是反对统治者实行“以力服人”的霸道,反对统治者横征暴敛、严刑峻法,主张兴教化,实行以理服人的王道。l(1)孔子“有耻且格”的思想。l(2)孟子“以德服人”的思想。l(3)荀子的教化思想。42新编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第第三三章章 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春秋战国的法律思想第三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l 三、礼治、德治、人治与法治的关系l 1.法的地位“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