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 经济 增长 方式 转变 产业结构 优化 课件
- 资源描述:
-
1、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暨南大学经济学院 冯邦彦教授冯邦彦教授 20092009年年9 9月月2020日日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广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与产业结构优化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二、二、“十五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三、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三、广东经济增长方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四、四、纲要纲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立现代产业体系建立现代产业体系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2、1、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珠江三角洲经济区的形成:1979年7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批准广东、福建两省率先对外开发,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1980年批准在毗邻港澳的深圳、珠海和汕头设立经济特区;1984年将广州、汕头列为全国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5年将珠江三角洲列为经济开放区。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2、珠江三角洲行政区划的演变、珠江三角洲行政区划的演变 1985年1月,国务院决定将珠江三角洲地区(Pearl River Delta,PRD)辟为经济开放区,其范围包括佛山、江门、中山、东莞四市,以及番禺、增城、南海、顺德、高明、新
3、会、开平、恩平、台山、鹤山、宝安和斗门12县;1994年10月,广东提出“珠三角经济区”概念,范围包括广州、深圳、东莞、佛山、江门、中山、珠海、惠州(市区、惠阳、惠东、博罗)和肇庆(市区、高要、四会);总土地面积4.16万平方公里,占广东的23.4%;总人口(户籍人口)2056万人,占全省的31.2%。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1)地方政府主导经济发展o中央对广东实行“财政包干”政策,赋予广东很大的地方自主权,使广东能够自主地、创造性地进行改革和发展经济,广东省政府又把财政任务连同事
4、权、财权都层层向下分解,以调动所辖各县市地方政府的积极性。o地方政府借助行政、经济力量,调动区域内人、财、物力,根据经济发展目标,兴办经济实体经济。起飞初期,广东地方政府支持发展生产性投资,规划和兴建各种开发区,80年代中后期则集中精力发展交通、能源、通讯、教育等基础产业。地方政府主导对推动珠三角工业化起了重要作用。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2)对外开放发展外向经济o以人均GDP比较,1980年珠江三角洲地区约为750元左右,而香港1981年已达28858港元,即使按当年国内与美元的官
5、方汇率折算,珠三角地区的人均GDP也只有500美元左右,与香港按当地汇率折算的人均GDP约3700美元之间,仍相差了7倍多。o广东率先开放,使港澳资本连同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管理等,借两地落差形成的势能,大规模向珠三角转移,并吸引了数以百万计的内地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广东转移。开始以“三来一补”企业,后来是“三资企业”为载体,使珠三角实现工业化。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3)形成以三资企业、乡镇企业为主体的经济组织o珠江三角洲发达的农业生产,使农村经济力量增强,农民生活处于相对较高的水
6、平,客观上为珠三角地区工业化发展提供了资金积累,珠三角的工业化是从农村开始的,首先是农村工业化的发展。o以乡镇企业和三资企业为主体是珠江三角洲模式的又一典型特征。珠三角乡镇利用原有社队企业、乡镇组织,开展“三来一补”业务,与港澳台商、外商合资合作开办企业,引进外来技术、管理方法等等,按市场导向原则对原有的经济组织进行改造,形成以乡镇集体经济组织为主创新带动的发展战略。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一、广东珠三角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形成 3、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珠三角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特征 (4)市场经济发育程度高o 主要体现为内外联动、多层结合、以外为主、双向接轨的市场化发展过程。
7、o 广东改革开放的经验,叫做“中间突破、带动两头、形成整体”,指从以开放价格为突破口的市场体系入手,推动企业转制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二、二、“十五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o超常的经济社会发展超常的经济社会发展 1979年以后,在改革开放方针和“香港因素”的推动下,广东经济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从1980年至2005年的25年间,广东省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3%,其中珠三角地区GDP年均增长率超过16%,远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9%),也超过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时期的平均增长速度,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奇迹。2005年,广东省GDP达21701亿元,人均GDPD达2938美元,其
8、中,珠三角地区接近6000美元。二、二、“十五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o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比例从1980年的33.2:41.1:25.7调整为2005年的6.3:49.5:44.2,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二、二、“十五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o制造业的结构与布局制造业的结构与布局结构结构o形成纺织服装、食品饮料、建筑材料、电子信息、电气机械及专业设备、石油化工、森工造纸、医药、汽车等9大支柱产业;o重工业化和信息化倾向明显:重工业化和信息化倾向明显:广东的汽车、石化等重大项目推进迅速,重工业与轻工业比重从1990年的32.47:67.53到2
9、004年的56.04:43.96,2002年重工业比重首次超过轻工业;o资本技术密集型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势明显:资本技术密集型替代劳动密集型产业趋势明显:200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超过1万亿元,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从2000年的22%上升到2005年的30%左右。二、二、“十五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o制造业的结构与布局制造业的结构与布局布局布局o广州、佛山中部都市区,是金融、物流服务中心,汽车、装备工业及高新技术产业基地;o以深圳为核心,包括东莞、惠州的东岸都市区,形成香港-深圳-东莞-惠州经济走廊,成为轻型制造业和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开发、生产基地和能源重化
10、工业基地;o西岸都市区,包括珠海、江门、中山等,以家电、机械加工为主导,以能源重化工业为依托,早期的发展以乡镇企业引进技术设备、内生性集和进口替代为主。二、二、“十五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o制造业的结构与布局制造业的结构与布局产业集聚产业集聚o专业镇体系:专业镇体系:珠三角已形成一定规模的专业产业区有30多个,在区内400多个镇中以产业集群为特征的专业镇占1/4,形成“小企业、大协作,小产品、大市场”的特点:顺德容桂镇顺德容桂镇:广东最大的电器教学生产基地;东莞石碣、清溪镇东莞石碣、清溪镇:中小电子企业集群 中山古镇中山古镇:灯饰销售额占全国50%;东莞虎门镇东莞虎门镇
11、:服装产量连续7年居全国乡镇前茅。二、二、“十五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 城市化进程城市化进程 第一阶段:恢复时期(第一阶段:恢复时期(1979-19921979-1992年):年):城市数量从改革开放前的5个增至12个,建制镇增至374个,非农人口比重从26.7%提高到37.2%。第二阶段:加速发展时期(第二阶段:加速发展时期(1992-19991992-1999年):年):城市数量从12个增至25个,建制镇一度增至420多个,非农人口比重上升至47.6%。第三阶段:平稳发展时期(第三阶段:平稳发展时期(20002000年至今):年至今):根据新的城乡划分统计标准市镇人
12、口比重,珠三角已达到72.7%,接近世界上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人均GNP 4,870美元)77%的城市化水平。二、二、“十五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与广东及全国城镇化进程比较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广东统计年鉴二、二、“十五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 “十五”时期广东经济提前完成了计划指标和预期任务:总量与规模指标 年均增长 13%(计划指标9.5%)GDP总量 21701亿元人民币 人均GDP 2938美元 质量与结构指标 三次产业结构 6.3:49.5:44.2 城市化率 57%技术进步贡献率 48%(中国总水平30%)轻重工业比例 44:5
13、6 二、二、“十五十五”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概况广东目前已经有多项指标排列全国第一的地位广东目前已经有多项指标排列全国第一的地位经济总量(1/9)出口总量 (1/3)高科技产品出口(40%)财政收入 (1/7)工业增加值总量 (1/8)第三产业增加值 (1/7)吸收外资总额 (1/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居民存款余额 (1/7)专利申报授权数 (1/5)“十一五十一五”时期(时期(2006-20072006-2007)发展概况)发展概况o20072007年,广东年,广东GDPGDP突破突破3 3万亿元,达万亿元,达30673.7130673.71亿元,比亿元,比2005
14、2005年年增长增长41%41%,占全国比重从,占全国比重从20022002年的年的1/91/9提高至提高至1/81/8,已经连续,已经连续2323年位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继先后超过亚洲年位居全国第一;经济总量继先后超过亚洲“四小龙四小龙”的的新加坡、香港之后,又超过台湾。新加坡、香港之后,又超过台湾。o20072007年广东人均年广东人均GDPGDP达达2787227872元(元(20002000年价格),是年价格),是20002000年的年的2.22.2倍;按常住人口计算突破倍;按常住人口计算突破40004000美元,达美元,达42734273美元。全面美元。全面实现小康程度由实现小康程度
15、由20002000年的年的40.5%40.5%上升为上升为88.7%88.7%(标准值:(标准值:20202020年超过年超过3143231432元)。元)。o20072007年,广州年,广州GDPGDP超过超过70007000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仅次于北亿元,在全国城市排名仅次于北京、上海,居第京、上海,居第3 3位。位。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1 1、对、对“十五十五”时期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时期经济增长模式的反思 o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三高一低的增长方式 高投入:以东莞20多年的投资与GDP增长之比为8.95:1 高消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
16、,消耗5.1万亩土地 高污染:污染造成损耗占每年GDP总量的10%以上 低效益:广东经济的外向性质使效益水平更为低下o“十五”时期,广东通过经济的重化化,跨越了人均3000美元的关口。但是,按照目前的增长方式,广东是否能够跨过人均5000与10000美元的关口?事实上,不仅目前的增长方式不具可持续性,即使按照发达国家的消耗标准,中国的工业化也是全球不能负担的。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o结构性问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结构性问题: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模式o大量的土地消耗:大量的土地消耗:1990-2002年,广东省减少耕地35.8万公顷,年均减少2.9
17、8万公顷,其中,1990-1996年年均减少3.74万公顷;o能源危机:能源危机:2005年广东电力缺口达600万千瓦以上,占电力总需求的13.3%,广州、佛山、东莞、珠海相继出现“开四停三”;o劳动力供应短缺:劳动力供应短缺:根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广东省人口总数的近30%,其“户籍”在外省,规模超过2600万,其中95%以上是劳动力人口。其中,珠三角每年的流动人口在1500万以上,但2005年以来,劳工短缺日益突出,每年约在200万左右。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o结构性问题:低级化的产业结构结构性问题:低级化的产业结构o“低技术陷井低技
18、术陷井”:珠三角的制造业,基本上属于制造业产品价值增值周期中增值幅度最小的“中间加工”阶段,一般估计不到全部增值的5%,包括所谓高技术行业的电子信息产业,劳动密集型行业一直是珠三角主要工业利润部门,明显缺乏核心技术;o产业升级转型缓慢:产业升级转型缓慢:这类部门在珠三角发展了20年之后,仍然没有出现向其他地区大规模转移的明显趋势,而在亚洲“四小龙”仅延续了15-20年。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o结构性问题:日趋严重的二元社会结构结构性问题:日趋严重的二元社会结构o庞大的外来人口延缓产业升级转型;o庞大的外来人口聚居城市的棚屋区,孕育了最严重的社会
19、问题:在广州,外来人口比例占总人口的44%,佛山占45.5%,珠海占55%,而东莞的外来人口是户籍人口的3.6倍,深圳为3.9倍(上海只占19.6%)。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三、广东经济发展模式的反思与面临问题o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广东的环境质量迅速下降。酸雨污染、尘类污染和机动车排气型污染问题较为突出。全省降水年均值达4.63-4.96,酸雨频率接近50%,每年因酸雨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约40亿元左右,占全省国土面积63%的17个市已划为酸雨控制区,成为我国酸雨污染较重的省份之一。水污染问题突出,饮用水源受到威胁,生态环境的损害与破坏仍
20、然严重。值得重视的,近年来随着传统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粤西、粤东和粤北的转移,这种污染和对环境的破坏正有从珠三角向全省扩展的趋势。广东经济增长的五大深层次矛盾广东经济增长的五大深层次矛盾 (1 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服务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有待优化:服务业发展滞后2007年服务业比重(1 1)产业结构有待优化:)产业结构有待优化:制造业总体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制造业总体尚处在价值链的低端2007年工业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广东10.7万元/人1995年美国的9.7和1993年日本的9.1全国13 万元/人珠三角全员劳动生产率8.58万元/人仅为香港的19.8工业增加值率较为低下:2006年,广东工业增加值
21、率为26.37,低于全国28.77%的水平劳动生产率较为低下:(2 2)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总量第一的位置不相称)自主创新能力与经济总量第一的位置不相称 目前,广东技术对外依存度达50%,高新技术企业来自国外跨国公司的发明专利占70%以上,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少。产品技术水平达国际先进水平的占24.7%,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只占5.7%。大中型工业企业中只有49.7%的企业开展了创新活动,低于全国58.2%的平均水平,在全国仅排第24位;拥有科技活动机构的企业仅占全部大中型企业的16.8%,与全国23.2%的平均水平也有较大差距。特别是科技投入不足,广东省R&D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例7年来一直
22、徘徊在1.0%1.2%之间,2004年以来,连续三年低于全国1.42%的水平,与发达国家2.54%的比重有明显的差距。(3 3)城乡和区域差距偏大)城乡和区域差距偏大 从区域差距看,广东东西两翼和北部山区总人口(常住)4958万人,比珠三角还多467万人,但GDP总量只相当于珠三角九市的26%。东翼、西翼和北部山区的人均GDP分别只相当于珠三角九市的24.0%、28.2%、23.9%。2007年,珠三角9市人均生产总值54721元,是东西两翼的3.8倍、山区的4.1倍,地区发展差异系数为0.75,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城乡差距看,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00年的2.67:1扩大到2007年的3.1
23、5:1。2000年2007年期间,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多年落后于城镇居民收入增速。(3 3)城乡和区域差距偏大)城乡和区域差距偏大(4 4)能源、资源约束明显,特别土地开发强度大)能源、资源约束明显,特别土地开发强度大 工业发展综合成本上升50%,土地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目前全省实际建设用地已突破2010年用地规模255.3万亩。从土地开发强度(建设用地面积占土地总面积比例)来看,2007年,珠三角9市平均土地开发强度为15.91%,其中深圳达到46.5%,高于香港地区。珠三角地区100%的煤炭、95%的木材、86%的成品油、72%的钢材、22%左右的电力需要从省外调入或进口;铁矿石、铝、铜原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