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医学精品课件:02-康复医学相关基础.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康复医学精品课件:02-康复医学相关基础.ppt》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康复 医学 精品 课件 02 相关 基础
- 资源描述:
-
1、康复医学相关基础,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健,第一节 运动学基础,一、运动的生理效应 二、制动对机体的影响 三、骨与关节的生物力学 四、肌肉的生物力学 五、肌腱和韧带的生物力学 六、周围神经的卡压和牵拉的生物力学,一、运动的生理效应 运动是躯体活动的标志, 运动的表现形式: 位移+生物体内部结构的动态变化 运动对生物体的作用:影响器官、系统、RNA、蛋白质、酶、激素等。 生命在于运动,没有运动的生命是没有活力 的生命。,(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三)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四)运动对关节代谢的影响 (五)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 (六)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 (七)运动对
2、肌腱的影响 (八)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一)运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1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 (1)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 (2)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3)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2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1)窦性心动徐缓: (2)运动性心脏增大: (3)心血管机能改善:,1运动时心血管系统的反应 骨骼肌收缩,耗氧量明显增加,心血管系统对此作出反应,提高心输出量。 目的增加血液供应,满足肌肉组织的氧耗同时运走过多的代谢产物。否则肌肉运动就不可能持久。,(1)肌肉运动时心输出量的变化: 心输出量对急性运动反应非常敏感,目的在于迅速适应机体活动需要。 运动初期心输出量快速增
3、加,之后缓慢递增并逐渐达到稳定,此时机体血流状态与肌肉活动的代谢需求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运动时,由于肌肉的节律性舒缩和呼吸运动加强,回心血量大大增加,这是增加心输入出量的保证。在回心血量增多的基础上,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加强,因此心输出量增加。,(2)肌肉运动时各器官血液量的变化: 运动时增加的心输出量并非平均分配给各 个器官。通过体内调节机制,心脏和参与 运动的肌肉的血流量明显增加,不参与运 动的骨骼肌及内脏的血流量则减少。在运 动伊始,为保证心脏及运动肌血流量,皮 肤血流量减少,但随着运动的进行,肌肉 产热增加,体温升高,启动体温调节机制 皮肤血管舒张,血流增加,皮肤散热。,运动时各器官
4、血液量的重新分配具有十分重要的生理意义,即通过减少对不参与活动的器官的血流分配,保证有较多的血流分配给运动的肌肉。,(3)运动时动脉血压的变化: 运动时的动脉血压的变化取决于心输出量和外周阻力两者变化之间的关系,并与运动强度和运动方式等有关。逐增强度的运动开始阶段,收缩压由安静状态迅速升高,之后随着运动强度的增加而增加,最高可达到200mmHg以上,尽管此时总外周阻力有所下降,但是舒张压维持稳定或轻度增加。,在运动方式方面,动力性运动时,由于心输出量增加,外周血管总阻力变化不大,故血压升高,但以收缩压升高为主。静力性运动时,心输出量增加幅度较小,但由于肌肉持续收缩压迫血管和腹腔内脏血管收缩,使
5、外周总阻力,故血压升高以舒张压为明显。,2. 心血管系统对运动的适应 经常进行健身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使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形态、机能和调节能力产生良好的适应,进而提高工作能力。,(1)窦性心动徐缓 健身锻炼或运动训练,特别是耐力性练习可使静息心率减慢。某些优秀的耐力项目运动员静息心率可低至40-60次/分,这种现象称为窦性心动徐缓,窦性心动徐缓是经过长期训练后心功能改善的良好反应。窦性心动徐缓是可逆的。,(2) 运动性心脏增大 健身锻炼或运动训练可使心脏增大。运动性增大的心脏,外形丰实,收缩力强,心力储备高。运动性心脏增大是对长时间运动负荷的良好适应。,经常进行耐力性练习的人,其心脏增大是以心室腔
6、增大为主,心容积增大,但心室室壁却不增厚或仅轻度增厚;经常进行力量性练习的人,其适应表现在心室壁增厚,而心腔不扩大或稍有扩大。,()心血管机能的改善 静息时,一般人与运动员的心输出量无多大区别,由于运动员的的心率较低,故每搏输出量较大。从事最大运动时,两者的心率都可达到同样的高度,但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较大与心输出量比静息时的增加要明显高于一般人,运动员的每搏输出量较大与心输出量的增加是心脏对运动训练的适应。,此外,经过训练的运动员,其心肌纤维也会变粗变壮,使心肌收缩力增加。,运动训练不仅使心脏在形态和机能上产生良好的适应性,还可使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能得到改善。训练有素者的心血管机能动员快、潜力
7、大、恢复快,运动开始后能迅速动员心血管系统功能以适应运动的需要,当进行最大强度的运动时,通过神经体液的调节可发挥心血管系统的最大机能潜力,充分动员心力储备,运动后恢复期短,(二)运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运动可增加呼吸容量,改善氧的吸入和二氧化碳的排出。 VO2max:在运动中,一般是随功率的加大每分摄氧量逐渐增加,但当功率加大到一定值时,每分摄氧量达到最大而不再增加,此值称为最大摄氧量(VO2max), VO2max绝对值:L/min VO2max相对值:mL/kgmin,主动运动可改善肺的弹性与顺应性。 膈肌训练有利于肺容量的增加 运动过程中携氧量、供能过程的非稳态期、稳定状态及运动结束的恢复
8、期的变化。,(三)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运动是由骨骼肌在神经支配下完成的收缩和舒张动作,肌肉和关节的运动类型与肌肉的配布、关节的形态、神经冲动的强弱有关。 骨骼肌功能分类:型慢缩纤维,又称红肌,即缓慢氧化型肌纤维;a和b型快缩纤维,又称白肌,即快速-糖原分解型肌纤维。,运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1、相对低强度的反复收缩,增加线粒体的质、量;能量释放酶;提高电子传送能力;肌纤维稍有增粗,以红肌纤维改变为主,肌肉的耐力增加。 2、力量运动时,每一肌纤维横断面积范围内增加力的负荷,肌纤维横截面积增大,以白肌纤维为主,蛋白合成能力加强,分解降低,线粒体数量相对减少,无氧代谢能力增强,肌肉单位时间内的爆发力增大
9、。,1、力量训练 2、耐力训练 3、爆发力训练,(四)运动对关节的影响 关节骨的代谢主要依赖于日常活动时的加压与牵伸,站立位的重力使关节骨受压,肌腱的作用在于牵伸,这两种力直接影响关节的形态与密度。 临床中,关节附近的骨折、关节置换术后,应及时正确地应用运动疗法,以刺激软骨细胞,增加胶原和氨基己糖的合成,防止滑膜粘连和血管翳的形成,从而增加关节活动范围,恢复关节功能。运动提供的应力使胶原纤维按功能需要有规律地排列,促进关节骨折的愈合。,(五)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 1、运动对骨密度的影像 骨骼的密度与形态取决于施加在骨上的力,运动可增加力,可刺激骨生长、骨量增加。 2、应力与骨重建 机械性的骨重建
10、需要很高强度的水平应力刺激,但应力高于某一值时,才可引起皮质骨钙的沉积,增加骨量;相反,水平应力过高或过低,则抑制骨重建。 3、运动对雌激素的影像 运动使绝经后的妇女雌激素水平轻度增加,从而增加骨钙的含量,(六)运动对肌腱的影响 运动训练对肌腱的结构与力学性质有长期的正面效应,(七)运动对脂代谢的影响 运动时加强脂肪酸的氧化,可提高脂蛋白酶的活性,可提高葡萄糖的利用度,改善脂代谢。,(八)运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中枢神经调控全身器官,同时周围器官输入信息以保持中枢神经的紧张度与兴奋性。 运动是中枢神经最有效的刺激形式,可以提高神经活动的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性。 运动可调节人的精神与情绪,二
11、、制动对机体的影响,制动:指人体局部或全身保持固定或者限制活动。 制动的三种类型: 1、卧床休息 2、局部固定(例如,骨折或脱位后的石膏 固定) 3、肢体或躯体神经麻痹或瘫痪 长期制动可引起制动或废用综合征,制动是临床医学和康复医学最常见的保护性的医疗措施,目的是减少体力消耗或脏器功能损害,稳定病情,帮助疾病恢复。但是制动本身同时具有负面效应,不仅影响疾病的康复过程,而且会增加合并症,影响临床治疗。长期制动或卧床可增加新的功能障碍,加重残疾,因此要提倡运动,尽可能起床、站立、活动。 “有病均应休息”是临床上十分常见的认识误区。,运动是康复治疗的基本手段,也是防治制动副作用的主要方法。但是运动过
12、分会造成机体强烈应急,影响组织的修复和愈合过程,甚至影响机体内环境的稳定性,造成病情恶化或生命危险。 正确处理这一对矛盾是康复医学工作者必须面对的挑战。,(一)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二)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三)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四)制动对韧带的影响 (五)制动对关节的影响 (六)制动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七)制动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八)制动对泌尿系统的影响 (九)制动对皮肤系统的影响 (十)制动对代谢和内分泌的影响,(一)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制动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是十分迅速的,短期制动可以导致血液循环功能迅速减弱;长期制动可导致心血管失健,即心血管系统功能衰退,1、短期制动的
13、影响 (1)体液转移:正常人从卧位到直立位,500-700ml体液从上身转移到下肢,谓之外周转移,这是体位性低血压的生理基础。直立位由于胸腔血容量较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心肺机械压力感受器兴奋性低,从而导致心率增加,血管收缩,抗利尿作用明显。卧位则相反, 500-700ml体液从下肢到胸腔,谓之中心体液转移。中心血容量“增加”导致右心负荷增加,压力感受器刺激增强,抗利尿激素释放抑制,肾脏滤过率明显增加,血浆容量迅速降低,导致利尿作用明显。,(2)血容量减少:由于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压力感受器和心肺机械压力感受器代偿机制所致利尿作用,卧床1-2h后血容量迅速减少,这是短时间卧床所造成最明显
14、的心血管改变,研究表明卧床24h血容量降低5%,6天降低10%, 14天降低20%,总血浆容量可降低6-20%,心脏容量减少11%,左心舒张末期容量减少6-11%,基础心率不便或增加,每搏量和心输出量相应降低6-13%。这对心肌梗死患者显然不利,造成非心源性的循环功能减退以及相应的运动能力减退,患者在直立位时每搏量减少更为显著,导致运动耐力降低。,(三)基础心率增加:卧床休息后心率每天增加0.5次/分,20天后可从69次/分增加到79次/分,3-4周后达到平坡(约增加4-15次/分)。心率反应与血容量下降、每搏量下降、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迷走神经张力下降或交感神经张力升高)有关,卧床后进行直立位
15、活动时心率显著增加。左心室舒张末期容量降低是每搏量降低的原因,而不是心肌收缩力降低。3天卧床使卧位到直立位的心率增加比原先提高32%。一周后增加62%,3周后增加89%。基础心率的增加将减少冠状动脉血流的灌注。,(4)血流减慢:由于卧床后每搏量、心输出量、交感神经兴奋性、外周阻力及血液本身理化特性的改变,导致血流动力学发生系列改变。卧床后除冠状动脉血流速度基本不变外,其余各动脉血流速度降低。腹主动脉血流速度降低24.4%,股动脉降低50%。下肢静脉血流阻力增加91%。动脉血流速度降低,下肢血流阻力增加等血流动力学变化为动静脉血栓形成创造有利的条件。,(5)血栓形成:卧床后血容量减少,血液中有形
16、成分并不减少,红血球压积增高,血液粘滞度明显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血小板凝聚力和血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这些均为血栓形成提供良好的土壤。卧床者血栓形成的机率明显增加。最常见的是深静脉血栓、血栓性脉管炎和肺栓塞。脑血管意外卧床患者发生深静脉血栓危险是步行者的5倍,受累肢体发生血栓的危险是非受累肢体的10倍。白种人绝对卧床后深部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极高。冠状动脉硬化部位血栓形成和阻塞的机率会大大增加,更容易诱发心绞痛和/或心肌梗塞。,(6)有氧运动能力降低:最大吸氧量(VO2max)是综合衡量心肺功能的最常用的指标之一,直接反应机体的有氧运动能力。心输出量减少和心率增加与VO2max降低有关。卧床休息对V
17、O2max的短期影响主要来源于血容量的改变,长期影响主要来源于肌肉功能衰退。,(7)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指体位由卧位转换为直立位时出现血压显著下降,表现为头晕、头痛、出汗、心动过速、甚至晕厥,老年人更为严重。卧床休息数天后即可出现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机理尚未阐明。尽管循环血浆容量降低和静脉回流不足而导致静脉容量增加可以部分解释,但是补充血容量不能完全纠正体位性低血压。有研究认为与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变有关,例如心脏迷走神经活动降低,心脏压力反射能力障碍等。体位性低血压关键性的预防措施是采用坐位。,2、长期制动的影响 长期制动后心血管系统出现适应性调节,(1)心脏射血能力下降:血容量降
18、低、下肢静脉顺应性增加、静脉血容量增加、肌肉泵作用降低等均造成静脉回流减少,导致心室充盈量降低,每搏量减。尽管心率轻度增加,但播出量的减少抵消了心率增加的影响,最终使心输出量明显下降,心输出量下降导致氧运输能力障碍,使VO2max降低。,(2)氧运载和使用效率下降:长期制动不仅通过影响红细胞中的酶的活性而使起运氧能力降低,并可使红细胞总量减少5-25%。除降低氧的运输能力外,长期制动还可使骨骼肌中线粒体总数下降11%,毛细血管密度不变,但由于肌肉萎缩,毛细血管总长度下降22%,这些的变化导致氧在肌肉中的应用受限。氧运载和利用降低是除血浆量和心输出量因素外影响VO2max的次要因素。,急性心肌梗
19、塞最早的康复治疗就是采用坐位,目前国际上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卧床只有1-2天,坐位使心房压力下降,阻断血容量减少的诱因。坐位时心脏射血阻力降低,降低心肌耗氧量,坐位对改善肺循环和通气功能以及改善情绪均有积极作用。有依托的坐位并不增加机体代谢和循环的负担。因此,对于病情稳定的心血管患者均可采用坐位或半坐位。,(二)制动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卧床数周后,患者全身肌力包括呼吸肌肌力也减退,加之卧位时胸廓外部阻力加大,弹性阻力增加,不利于胸部扩张,肺的顺应性变小,肺活量明显下降;卧位时膈肌的运动部分受阻,使呼吸运动减小;侧卧位时,下侧肺通气不良而血流灌注过度,可造成动静脉短路,导致通气/血流比值的失调。,卧位
20、使气管纤毛的功能下降,分泌物粘附于支气管壁,排除困难。侧卧位时下部支气管壁附着的分泌物较上部位多,而由于咳嗽无力和卧位不便咳嗽,分泌物沉积于下部支气管中。 易形成坠积性肺炎、呼吸道感染。 由于卧床患者易形成下肢静脉血栓,这易导致肺栓塞。,(三)制动对骨骼肌的影响 长期卧床导致肌肉血流量减少,氧供降低,肌肉缺血缺氧,影响代谢,有氧活动减弱,无氧酵解活动增强。 肌肉蛋白质表现为蛋白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肌肉蛋白总量下降。 卧床早期,肌质网对钙的摄取与释放增加,影响骨骼肌的收缩功能。 制动引起的肌力下降与肌肉运动神经的兴奋性下降。 制动引起的肌力下降与肌糖原及ATP的储备下降有关,,总之 制动会引起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