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选读·藏象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内经选读·藏象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内经 选读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第二章 藏 象第一节第一节 脏脏 腑腑 前言:早期医学对脏腑的认识前言:早期医学对脏腑的认识 黄帝问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素问五脏别论)黄帝曰:脏腑之在胸胁腹里之内也,若匣匮之藏禁器也,名有次舍,异名而同处,一域之中,其气各异,愿闻其故。(灵枢胀论)原文导读原文导读 原文导读原文导读第二章 藏 象前言:早期医学对脏腑的认识前言:早期医学对脏腑的认识 一、藏象与解剖一、藏象与解剖 二、形脏与神脏二、形脏与神脏 三、五脏与六腑三、五脏与六腑 原文导读原文导读第二章 藏 象 一、藏象与解剖一、藏象与解剖 藏象:藏象:“五脏之象
2、,可以类推。”(素问五脏生成篇 )解剖:解剖:“其死可解剖而视之。”(灵枢经水)原文导读原文导读第二章 藏 象 二二、形脏与神脏、形脏与神脏 形脏四形脏四:头角、耳目、口齿、胸中 胃、大肠、小肠、膀胱 神脏五神脏五: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 原文导读原文导读第二章 藏 象 三三、五脏与六腑、五脏与六腑 以以 藏泻划分:五脏:藏而不泻藏泻划分:五脏:藏而不泻 六腑:泻而不藏六腑:泻而不藏 以阴阳划分:以阴阳划分:五脏:为阴五脏:为阴 六腑:为阳六腑:为阳 原文导读原文导读第二章 藏 象 第一节第一节 脏脏 腑腑 第二节第二节 精气神精气神 第三节第三节 体体 质质 原文导读原文导读
3、第二章 藏 象 第一节第一节 脏脏 腑腑 学习要点:学习要点:1 1、掌握脏腑藏泻的含义、五脏、掌握脏腑藏泻的含义、五脏“藏而不泻藏而不泻”、六腑、六腑“泻而不藏泻而不藏”的的功能特点、脏腑藏泻相反相成的关系以及功能特点、脏腑藏泻相反相成的关系以及“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亦为五脏使”的整体观。的整体观。(2101)(2101)2 2、掌握藏象概念、以及五脏为核心,从五脏功能所主、内属经脉组、掌握藏象概念、以及五脏为核心,从五脏功能所主、内属经脉组织、外应四时干日等论述藏象的内容。织、外应四时干日等论述藏象的内容。(2102(21022104)2104)3 3、掌握以封建官职制度为喻,从心为主导、脏
4、腑分工合作以及从气、掌握以封建官职制度为喻,从心为主导、脏腑分工合作以及从气机输布运行两种方式论述藏象的内容。(机输布运行两种方式论述藏象的内容。(2105210521072107)4 4、理解脏腑相合、六腑名义及、理解脏腑相合、六腑名义及“肾将两脏肾将两脏”的含义,理解脾胃相合的含义,理解脾胃相合理论中两者理论中两者“生病而异生病而异”的道理,掌握的道理,掌握“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实,阴道虚”及及“脾不主时脾不主时”的含义。(的含义。(2108210821092109)5 5、掌握目与五脏的关系及视觉形成的原理,深入理解五脏开窍的理、掌握目与五脏的关系及视觉形成的原理,深入理解五脏开窍的理论。
5、(论。(2111211121142114)第一节 脏 腑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脏腑的分类(脏腑的分类(原文原文21012101)一、奇恒之府一、奇恒之府 脑与髓 骨与脉 胆 女子胞 第一节 脏 腑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脏腑的分类(脏腑的分类(原文原文21012101)二、传化之府二、传化之府 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 魄门亦为五脏使 疑点:传化之府 +魄门 =六腑?第一节 脏 腑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脏腑的分类(脏腑的分类(原文原文21012101)三、魄门亦为五脏使三、魄门亦为五脏使 第一节 脏 腑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脏腑的分类(脏腑的分类(原文原文21012101)四、脏腑藏泻四、脏腑藏泻 五脏:藏精
6、气而不泻,满而不实 多虚证 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实而不满 多实证 后世运用:六腑以通为用 第一节 脏 腑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脏腑的分类(脏腑的分类(原文原文21012101)四、脏腑藏泻四、脏腑藏泻 第一节 脏 腑第一部分第一部分 脏腑的分类(脏腑的分类(原文原文21012101)复习思考复习思考 1.1.据据素问素问五脏别论五脏别论谈谈脏腑的分类及意义。谈谈脏腑的分类及意义。2.2.传化之府的含义是什么?包括哪些脏器?传化之府的含义是什么?包括哪些脏器?3.3.如何理解如何理解“魄门亦为五脏使魄门亦为五脏使”?有何临床指导意义?有何临床指导意义?第一节 脏 腑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藏藏 象(象(原
7、文原文21022102)一、五脏之象一、五脏之象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肾者,主蛰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
8、色苍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之少阳,通于春气。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第一节 脏 腑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藏藏 象(象(原文原文21022102)二、脏腑阴阳属性二、脏腑阴阳属性 第一节 脏 腑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藏藏 象(象(原文原文21022102)三、至阴的争论三、至阴的争论 脾为至阴 灵枢阴阳系日月云:“脾为阴中
9、之至阴。”肾为至阴 素问水热穴论云:“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肾者牝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至阴之类 素问六节藏象论 脾+传化之府 =至阴之类第一节 脏 腑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藏藏 象(象(原文原文21022102)四、四、十一脏取决于胆说十一脏取决于胆说 古人多肯定 元李东垣曰:“胆者,少阳春生之气,春气生则万化安,故胆气春升,则余脏安之,所以十一脏取决于胆也。”今人多否定 郭霭春教授之黄帝内经素问校注语译中说:“后人符合十二官之说,窜入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一句”,认为本句纯系后人所增加。第一节 脏 腑 复习思考复习思考 1.1.五脏阴阳属性的划分的标准是什么?五脏阴阳
10、属性的划分的标准是什么?2.2.为什么说心为为什么说心为“生之本生之本”?3.3.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肾者,主蛰,封藏之本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的含义?的含义?4.4.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肝者,罢极之本肝者,罢极之本”的含义?的含义?5.5.藏象的含义是什么?藏象的含义是什么?第一节 脏 腑 第二部分第二部分 藏藏 象(象(原文原文21032103)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肝主春,足厥阴少阳主治,其日甲乙,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缓之。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心主夏,手少阴太阳主治,其日丙丁,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收之。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
11、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脾主长夏,足太阴阳明主治,其日戊己,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燥之。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其日庚辛,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以泄之。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肾主冬,足少阴太阳主治,其日壬癸,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之,开腠理,致津液,通气也。第一节 脏 腑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肝苦急肝苦急”而用甘药而用甘药,妙在一味三用妙在一味三用:缓肝之急迫;缓肝之急迫;甘入脾甘入脾,脾实不受肝乘脾实不受肝乘,即合即合“见肝之病见肝之病,当先实脾当先实脾”之
12、之意;意;脾实则肺金得养而能制肝木。脾实则肺金得养而能制肝木。肝急多因用阳有余或体阴不足所致肝急多因用阳有余或体阴不足所致,所以用甘药不宜偏温所以用甘药不宜偏温,应以性平性凉为妥应以性平性凉为妥,常用药如甘草、饴糖、浮小麦、沙参、玉常用药如甘草、饴糖、浮小麦、沙参、玉竹等甘平甘润之品。竹等甘平甘润之品。第一节 脏 腑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 “心苦缓心苦缓”,指心气苦于驰缓。心主血脉又藏神,心,指心气苦于驰缓。心主血脉又藏神,心气驰缓可致心悸、脉结代、失眠、气短、自汗等。所以治气驰缓可致心悸、脉结代、失眠、气短、自汗等。所以治疗上不但要益气助阳疗上不但要益气助阳,也要敛神收气
13、也要敛神收气,以免阳气虚脱之变。以免阳气虚脱之变。酸味药有收敛作用酸味药有收敛作用,故故“心苦缓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急食酸以收之”。常用药。常用药如酸枣仁如酸枣仁,五味子五味子,乌梅等。乌梅等。第一节 脏 腑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姚止庵注解:姚止庵注解:“治湿之法,燥之以苦。盖苦先入心而补火,治湿之法,燥之以苦。盖苦先入心而补火,火能生土,于是土得火而燥,脾得苦而湿去矣。火能生土,于是土得火而燥,脾得苦而湿去矣。”如苍术、如苍术、白术、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等。白术、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等。第一节 脏 腑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姚止庵注解:姚止庵
14、注解:“治湿之法,燥之以苦。盖苦先入心而补火,治湿之法,燥之以苦。盖苦先入心而补火,火能生土,于是土得火而燥,脾得苦而湿去矣。火能生土,于是土得火而燥,脾得苦而湿去矣。”如苍术、如苍术、白术、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等。白术、厚朴、陈皮、半夏、大腹皮等。第一节 脏 腑 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 由于苦味性降,故降肺气之上逆需用苦味之品。如杏仁、由于苦味性降,故降肺气之上逆需用苦味之品。如杏仁、黄芩、桔梗、紫菀、枳壳、贝母等微苦之品为临床常用等。同黄芩、桔梗、紫菀、枳壳、贝母等微苦之品为临床常用等。同时,由于肺合大肠,所以,肺气上逆之病可通过苦味泻下大肠时,由于肺合大肠,
15、所以,肺气上逆之病可通过苦味泻下大肠得到治疗,如宣白承气汤等。得到治疗,如宣白承气汤等。第一节 脏 腑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燥的发生燥的发生,有源自阴津不足者有源自阴津不足者,有源自阳气虚衰者有源自阳气虚衰者,如肾阳、如肾阳、肾气虚,在引起膀胱气化无力的同时,常出现气虚、阳虚不能肾气虚,在引起膀胱气化无力的同时,常出现气虚、阳虚不能布散津液所导致的口渴、皮肤干燥之证。辛味发散,属阳,一布散津液所导致的口渴、皮肤干燥之证。辛味发散,属阳,一方面助肾阳肾气,行使能化气行津的功能,且入肺,能通调水方面助肾阳肾气,行使能化气行津的功能,且入肺,能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而补充肾水,故道
16、,下输膀胱而补充肾水,故金匮要略金匮要略用五苓散、金匮肾用五苓散、金匮肾气丸、栝楼瞿麦散等治疗口渴诸证。气丸、栝楼瞿麦散等治疗口渴诸证。第一节 脏 腑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脏腑的分工与功能脏腑的分工与功能 (原文(原文21052105)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岐伯对曰:悉乎哉问也,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请遂言之。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膻中者,臣使。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17、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化出焉。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矣。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殆,以为天下则大昌。
18、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 ,形乃大伤,形乃大伤,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以此养生则殃,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第一节 脏 腑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脏腑的分工与功能脏腑的分工与功能 (原文(原文21052105)心在十二脏中的主宰作用心在十二脏中的主宰作用 素问素问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说: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以君主至。以君主至高无上之位,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这里的神明,除了指精神意识、聪明智高无上之位,主宰人的生命活动。这里的神明,除了指精神意识、聪明智慧外,还包括心用以协调各脏腑组织活动而发出的神气。正是通过慧外,还包括心
19、用以协调各脏腑组织活动而发出的神气。正是通过“使使道道”,即心所连通的血脉,将神气输达各脏腑,使脏腑既分工又合作,维,即心所连通的血脉,将神气输达各脏腑,使脏腑既分工又合作,维持生命的健康状态。因而持生命的健康状态。因而灵兰秘典论灵兰秘典论又强调: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又强调: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为此,文中申明养生必以养心为要务,而心神失常则会危及生十二官危。为此,文中申明养生必以养心为要务,而心神失常则会危及生命,故该篇从病理的角度阐明了心主的功能活动失常,对其它脏腑的影响命,故该篇从病理的角度阐明了心主的功能活动失常,对其它脏腑的影响作用,如神窍被蒙的神昏谵语,多伴有二便的失常等。
20、作用,如神窍被蒙的神昏谵语,多伴有二便的失常等。第一节 脏 腑 第三部分第三部分 脏腑的分工与功能脏腑的分工与功能 (原文(原文21062106、21072107)21062106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2107 2107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使,胃为之市。第一节 脏 腑 复习思考复习思考 1.1.五脏所苦的用药法度是什么?五脏所苦的用药法度是什么?2.2.如何理解如何理解“
21、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主明则下安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主明则下安”的含义?的含义?3.3.五脏之气的分布特点是什么?五脏之气的分布特点是什么?第一节 脏 腑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脏腑相合脏腑相合 (21082108)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少阳属肾,肾上连肺,故将两脏。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膀胱,是孤之腑也 。第一节 脏 腑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脏腑相合脏腑相合 (21092109)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实,阴道虚 张介宾从外感内伤解,注:张介宾从外感内伤解,注:“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阳刚阴柔也。又外邪多有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
22、足,故阴道虚。余,故阳道实;内伤多不足,故阴道虚。”马莳从经脉之气解,曰:马莳从经脉之气解,曰:“人与天地相参,故天在外主人与天地相参,故天在外主包夫地,地在内主包于天。人身六阳气,犹天气也,主运于包夫地,地在内主包于天。人身六阳气,犹天气也,主运于外;人身六阴气,犹地气也,主运于内。阳运于外者为实,外;人身六阴气,犹地气也,主运于内。阳运于外者为实,阴运于内者为虚。阴运于内者为虚。”第一节 脏 腑 第四部分第四部分 脏腑相合脏腑相合 (21102110)关于脾与时令的关系关于脾与时令的关系 内经内经有两说:一是脾主长夏,二是脾不主时。二者皆有两说:一是脾主长夏,二是脾不主时。二者皆从脾属土的
23、五行配属出发从脾属土的五行配属出发,脾主长夏脾主长夏,侧重于侧重于“土主化土主化”的特性,的特性,以五脏五行分主五时五化生、长、化、收、藏,脾主长夏化,以五脏五行分主五时五化生、长、化、收、藏,脾主长夏化,故长夏多湿困脾。脾不主时,侧重于故长夏多湿困脾。脾不主时,侧重于“土长养万物土长养万物”的属性,的属性,实为不独主一时,四时皆有脾气。二者并不矛盾。从文化渊实为不独主一时,四时皆有脾气。二者并不矛盾。从文化渊源论,与古代的农本思想有关;就源论,与古代的农本思想有关;就内经内经理论而言,是重理论而言,是重视脾胃的学术观点,故后世论脾胃为后天之本。视脾胃的学术观点,故后世论脾胃为后天之本。第一节
24、 脏 腑 复习思考复习思考 1.1.“阳道实,阴道虚阳道实,阴道虚”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生理、病理意义?的含义是什么?有何生理、病理意义?2.2.如何理解如何理解内经内经“脾不主时脾不主时”与与“脾主长夏脾主长夏”的不同说法?的不同说法?3.3.太阴脾与阳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方面?太阴脾与阳明胃在生理、病理上的区别与联系有哪些方面?4.4.如何理解如何理解“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含含义?义?第一节 脏 腑 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脏腑与官窍脏腑与官窍 21122112 心开窍的问题心开窍的问题 肾开窍的问题肾开窍的问题第一节
25、脏 腑 第五部分第五部分 脏腑与官窍脏腑与官窍 21132113 五轮说五轮说 五轮说将瞳子称为水轮,黑眼称为风轮,血络称为血五轮说将瞳子称为水轮,黑眼称为风轮,血络称为血轮,白眼称为气轮,约束称为肉轮,分别与肾肝心肺脾相联轮,白眼称为气轮,约束称为肉轮,分别与肾肝心肺脾相联系,是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临床从五系,是眼科疾病诊断和治疗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临床从五脏治疗视觉异常提供了立法依据。脏治疗视觉异常提供了立法依据。第二节第二节 精气神精气神 第二节 精气神本节要点:本节要点:本节论精气神的概念、生成、功能活动特点及其与本节论精气神的概念、生成、功能活动特点及其与脏腑的关系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