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设计(李达荣).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用频率估计概率-教学设计(李达荣).doc》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初中 数学 优秀 一等奖 频率 估计 概率 教学 设计 李达荣 下载 _其它资料_数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用频率估计概率(第用频率估计概率(第 1 1 课时)课时)”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甘肃省武威市民勤县蔡旗乡蔡旗中学 李达荣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九年级上册“25.3 用频率估计 概率”第一课时。 内容解析: 不确定现象大量存在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概率正是对这种现象的一种 数学描述,它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不确定事件,并对生活中的一些不确定情况 做出决策。从数学课程标准(2011 版)看,概率初步这章属于“统计 与概率”领域。对于该领域的内容,一方面概率与统计相对独立,另一方面概率 又以统计为依托。本章自成体系与初中数学的前后联系不多,但有关概率教
2、学的 三个部分:随机事件与概率、用列举法求概率、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他们相互依 托,关联性强。“用频率估计概率”是 “概率初步”这一章的第三节,是在学 生初步了解概率的意义及会用概率的古典定义求一些简单等可能事件的概率之 后对概率的进一步研究。 概率的古典定义相对简单,所涉事件的概率有确定的结 果, 学生易于接受, 而概率的统计定义其内涵更为深刻。 相对于概率的古典定义, 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方法不受列举法求概率的两个条件的限制, 更具一般性与普遍 性,适用范围更广。大量重复试验的频率趋近于理论概率这一规律,将为以后利 用试验估计一些复杂的随机事件的概率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概率内容比较抽象,试验的
3、不确定性、概率结果的唯一性,常常使学生感 到困惑。从随机现象中寻找规律,这对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全新的观念,如果缺乏 对随机现象的丰富体验,学生很难建立起这一观念。因此,教材设计了“抛掷硬 币”这样一个实验活动,意在丰富学生逐步对随机现象规律性的体验的同时,通 过抛硬币的实验表明:随机事件的发生既有随机性,又存在统计规律性,且其统 计规律体现在: 随机事件的频率-此事件发生的次数与实验总次数的比值具有 稳定性,即总在某个常数附近摆动,这个常数就叫做这个随机事件的概率。从而 对概率的认识和理解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 从而在这个充满探索和自主体 验的过程中,学生将逐步学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如何用数学
4、解决问题,获得了成 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对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的理解和应用。 二、二、学情解析学情解析 学生在小学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有了在具体环境 中对可能性的体验。在七年级时学习了用全面调查、抽样调查的方法收集数据, 用简单的统计图表整理和描述数据,对统计活动的基本过程已经比较熟悉,有能 力开展试验活动、统计分析试验数据。在本章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们也已经接 触了概率的古典定义, 能够在“结果有限和各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相等”的前提下 计算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概率。 学生已有的统计与概率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 了较好的认知基础。 在前两节的学习中,学生对概率的
5、古典定义及其应用已经有了较为清晰的认 识,也感受到概率古典定义的适用面较窄。但是,如何去研究不能用列举法计算 的随机事件的概率,学生没有这方面的学习经历,这就需要教师来引导。通过大 量的重复试验,可以把稳定在某个常数附近的频率作为事件发生的概率。 教师需 要引导学生体会统计概率的本质是估计,用频率估计概率的目的是为了解释现 象、解释生活,而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准确的数值。 三三、目标和目标解析、目标和目标解析 (一)目标: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初步理解概率的统 计定义; 能通过对事件发生频率的分析, 估计事件发生的概率并应用其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的
6、理性精神。 (二)目标解析: (1)知识技能: 理解每次试验可能的结果不是有限个,或各种可能结果发生的可能性不相等 时, 利用统计频率的方法估计概率;知道大量重复试验时频率可作为事件发生概 率的估计值。 (2)数学思考: 通过试验,使学生明白,在同样条件下,大量重复试验时,根据一个随机事 件发生的频率所逐渐稳定到的常数,可以估计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进一步发展 概率观念;通过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学习,认识数学在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 (3)问题解决: 通过生活实例,进一步明晰频率与概率的区别与联系,了解用频率估计概率 的方法与列举法求概率的区别,能够通过对事件发生频率的分析,估计事件发生 的概率。
7、 (4)情感态度: 在经历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处理数据的 能力,进一步增强统计意识、发展概率观念,同时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态度、勇 于探索的精神及交流与协作精神。 四四、教学问题诊断分析、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一)由于学生初学概率,且在此之前面对求概率的随机事件都是等可能 事件,对于一些结果不是等可能的随机事件(如:认为抛掷一枚啤酒瓶盖的结果 “凸面向上” 和“凹面向上”是等可能的)会仍然采取列举法,这类现象产生 的原因是对用列举法求概率的两个条件理解不够, 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大小分析 不透彻,受惯性思维的影响所致。 (二)频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随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8、大小,频率既有随 机性(每人每次试验都是变化的),又有规律性(也就是稳定性),试验前不能 确定, 无法从根本上刻画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大小, 只有在大量重复试验的条件下, 可以近似地作为这个事件的概率。 概率是是频率在理论上的期望值,它是一个 确定的常数,是客观存在的,与试验次数无关。频率与概率是从量变到质变,是 对立统一的. 初学统计概率的学生常常无法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内在联系与区别, 有时会把两者混淆。 (三)容易忽略“大量重复试验”这个用频率估计概率前提条件。这一问题 的出现也是对概率思想的内涵把握不够所致。概率是针对大量重复试验而言的, 如果试验次数太少,试验频率可能会与理论概率值产生较大的
9、偏差,进而不能合 理的估计概率。 (四) 由于频率的随机性,试验计算的频率有可能明显地偏离了理论计算出 的概率值。 教学难点:对大量重复试验的频率趋近于理论概率规律的理解,对频率与概 率之间关系的理解。 五、五、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一)在本节教学时,教师不能过分强调结果的获得,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 知基础,设置恰当的试验过程,在试验的过程中逐渐体会到大量重复试验中,随 机事件发生的频率具有稳定性,可以用频率的稳定值作为概率的估计值,加深对 概率统计意义的理解。 为了尽可能减小用频率估计概率的误差,需要进行大量的 重复试验,课堂上运用模拟实验软件的统计功能提高试验数据分析的有效性,
10、使 学生感受结果的真实性,提高对知识的可信度,让学生明白概率这一概念是建立 在频率这一统计量的稳定性之上的,从而达到理解概率内涵的目的。 (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设计和提出有效的问题,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 提供学习思考的空间,来引导学生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关系。加强对“大量重复试 验” 这个用频率估计概率前提条件的认识和对用频率估计概率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的理解。 (三)数据偏离太明显时,一方面,教师需要从试验的条件入手,引导学生 反思用频率估计概率的使用要求:在相同条件下;另一方面,教师还需要说明出 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这正是随机事件随机性的体现,事实上,对试验结果的频 率与理论概率的偏差的理解也
11、是形成随机观念的一个重要环节。 (四)在教学中,为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学生的学法本节课倡导“合作探 究学习”,以小组试验与合作交流、归纳为主,注重学生的经历、感受和体验; 教师采用点拨启发式、归纳总结式教法组织教学。 六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分析分析 (一)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问题 1:问什么要用频率估计概率? 复习旧知: 1.请用列举法计算下列两个随机事件的概率: 抛掷一枚质地均匀的硬币一次,正面向上。 抛掷一个质地均匀的骰子一次,向上的点数是 1。 2.用列举法计算随机事件的概率时,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设计意图】复习前两节的知识与方法,为本堂课的学习做铺垫。 引入课题: 出示天安门广场的
12、图片。 师:国庆长假想不想身临其境去看看?。 引出问题:国庆期间,妈妈正好单位组织活动要去北京,张华和张明都闹着 要跟着去,但单位规定只能带一人,怎么办?于是,妈妈想用抛掷啤酒瓶盖的办 法决定。抛掷一次,如果“凸面向上” 则带张华去,如果“凹面向上”则带张 明去。你觉得这样公平吗?为什么? 学生先思考、讨论并动手抛掷一下啤酒瓶盖体验一下,然后发表看法。 学生充分交流后,老师对不同说法进行适当的评价,并借机强调用列举法求 概率的条件,引导学生分析“凸面向上”与“凹面向上”的可能性不相等,不能 用列举法来求概率. 师:那究竟有没有其它的办法求出凸面向上的概率呢? 屏幕上闪烁显示: 做重复试验:抛掷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