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赵海英).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全国初中数学优秀课一等奖:等腰三角形-教学设计(赵海英).doc》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初中 数学 优秀 一等奖 等腰三角形 教学 设计 赵海英 下载 _其它资料_数学_初中
- 资源描述:
-
1、 1 13.3 等腰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习题习题)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内容 (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等腰三角形的习题。 2、内容解析、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的概念、性质、判定方法以及等边三 角形相关内容的基础上,对等腰三角形进行深入研究 主要内容是对教材上的一 道典型题(习题 133 第 12 题)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其中包括两个环节: 一是条件不变,发现更多的结论并证明其中的两个结论;二是结论不变,弱化条 件,将问题“一般化”,或强化条件,将问题“特殊化”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以典型题的研究为载体,探索几 何问题的研究思
2、路和研究方法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目标 (1)在题目条件不变的前提下,探索并发现其他隐含结论 (2)在题目结论不变的前提下,探索使其成立的条件 (3)在对题目进行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的过程中,体会分类、转化、类比、 一般化、特殊化等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进一步理解数学内容的本质,提高思维 能力 2、目标解析、目标解析 达成目标(1)的标志是:学生在题目条件不变的前提下能从不同的角度发 现图形中隐含的结论相等的线段、相等的角、全等的三角形、特殊角以及特 殊位置关系的线段等,并且能对发现的结论进行分类,从而明确探索几何问题的 研究思路 达成目标(2)的标志是:学生知道使题目
3、结论成立的条件共有两个“等 边三角形”和“共线”,并能分别从这两个条件入手进行探索,即弱化条件,将问 题“一般化”或强化条件,将问题“特殊化”,能证明一般化(或特殊化)后的结论 达成目标(3)的标志是:学生对发现的结论进行分类时,进一步体会分类 的作用使无序变得有序;学生在证明比较复杂的结论时,能够利用前面发现 的隐含结论, 将其作为下一步证明的依据, 体会转化的作用使复杂变得简单; 学生对条件进行拓展时,体会一般化的思想,并在拓展后证明相应的结论时,体 会类比的作用思路和方法的迁移,进而加深对数学内容本质的认识,使思维 2 的广阔性、深刻性、灵活性等得到锻炼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三、教学问题
4、诊断分析 在第一个环节中,尽管有的学生能够发现一些结论,但他们所发现的结论 往往是无序的,而且是不全面的;在第二个环节中,很多学生不知道应该首先分 别从两个条件入手进行研究 产生以上问题的根本原因是学生没有真正找到研究 几何问题的切入点,对几何问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没有清晰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是:以典型题的研究为载体,探索几何问题的研究思路和 方法 四、教学支持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条件分析 利用几何画板,动态演示图形的变化(形状的变化以及位置的变化) ,加深 对图形本质特征的理解 五、教学过程分析五、教学过程分析 引言 前面,我们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研究了它的概念、性质和判定,今天 我们通
5、过一节习题课来进一步巩固等腰三角形的有关知识 题目 如图 1, ABC 和 DCE 均是等边三角形,且点 B、C、E 共线 BD 与 AE、AC 分别相交于点 P、M,CD 与 AE 相交于点 N 求证:BD=AE (屏幕显示题目) 师生活动:师生活动: 学生独立思考后, 一名学生口述证明过程, 教师板书,其它学生说明每一步的证明根据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 巩固特殊的等腰三角形等边三角形的 概念、性质,为后续深入研究作准备 1、探索并证明题目的隐含结论 思考思考 1 在不添加任何条件的前提下,你还能得到哪 些结论? 师生活动: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将自己发现的所有结论都写在练习本上,教
6、师让一名学生到黑板上写出发现的结论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提出开放性问题,将题目向纵向延伸,让学生尝试多角度地发现 结论,锻炼学生思维的发散性 追问追问 1:你们也发现以上的结论了吗?是否还有补充? 师生活动:师生活动:学生相互补充、纠正 追问追问 2: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结论,你能对它们进行分类吗?分类的 依据是什么? 师生活动:师生活动:学生独立思考后进行小组交流,交流重点是: (1)互相补充、纠 正结论; (2)对结论进行分类; (3)说明分类的依据,充分交流后小组派代表进 图 1 3 图 3 图 2 行汇报 当学生回答“将三角形全等的结论放在一起”时,教师指出“全等”就是指图形 的“
7、形状相同、大小相等”,并板书“形状、大小”;当学生回答“将线段相等、角 相等以及一些角等于 60 的结论放在一起”时, 教师指出这些其实是特殊的大小关 系;当学生回答“将平行的结论放在一起”时,学生自然想到这是位置关系,教师 指出平行是位置的特殊关系,并板书“位置” 教师点拨,最初我们发现结论时有些是无序的,经过分类,就将无序变为有 序了,所以,我们不仅要能够发现结论,更要知道应该从哪个角度去发现结论, 即从“形状、大小、位置”三个角度,而“形状、大小、位置”正是几何学的研究对 象,也是几何学的研究本质 设计意图:设计意图:让学生对发散的结论进行梳理,明确发现结论的角度,体会分类 思想,提升对
8、研究内容本质的认识,增强思维的深刻性 追问追问 3: 本节课我们只证明其中的两个结论“APB=60 和 CM=CN”, 其他结 论课后证明 师生活动:师生活动:学生口述“APB=60”的证明过程,“CM=CN”的证明过程写在练 习本上,最后,一名学生利用实物展台讲解证明思路,并展示证明过程,其他学 生对其进行评价 追问追问 4:还有不同的证法吗? 师生活动:师生活动:学生展示不同的证明方法,并相互补充教师最后指出,平时做 相对复杂的题目,比如证明“CM=CN”,有的学生感觉没有思路,觉得缺失证明 的条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没有发现题中的隐含结论(此处教师利用课件依次展 示图形中EAC=DBC、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