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生理学神经系统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理学 神经系统 课件
- 资源描述:
-
1、中枢中枢N周围周围N脊髓脊髓脑干脑干间脑间脑大脑大脑小脑小脑延髓延髓脑桥脑桥中脑中脑丘脑丘脑下丘脑下丘脑神经节神经节神经纤维神经纤维传入传入Nf传出传出Nf自主自主N躯体躯体N躯体感觉躯体感觉内脏感觉内脏感觉功能功能脑脑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一)神经元(一)神经元神经元神经元即神经细胞即神经细胞,为为NSNS的结构和功能的结构和功能的的基本单位基本单位。N N元元胞体胞体突起突起树突树突轴突轴突神经元基本功能神经元基本功能感受刺激感受刺激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对信息进行综合分析可将神经信息传给效应器可将神
2、经信息传给效应器接受刺激、传递信息接受刺激、传递信息2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功能:传导兴奋功能:传导兴奋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速度 0.4 0.4120m/s120m/s影响因素:影响因素:直径直径:正正比比;(;(有髓有髓f)6f)6直径直径(m m);有无髓鞘有无髓鞘:有髓有髓NfNf快快(跳跃式传导跳跃式传导);髓鞘厚度髓鞘厚度:轴索轴索/总直径总直径=0.6=0.6时最佳时最佳 温度温度:一定范围内正比一定范围内正比.糖尿病糖尿病2 2、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神经纤维的功能与分类 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特征:生理完整性生
3、理完整性 绝缘性绝缘性 双向性双向性 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 1.1.在周围神经:在周围神经:施万细胞施万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SchwannSchwanns cell;Neurolemmal cells cell;Neurolemmal cell)卫星细胞,又称被囊细胞卫星细胞,又称被囊细胞 (Satellite cell(Satellite cell;Capsular cellCapsular cell)2.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3.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1.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2 2在中枢神经系统在中枢神经系统 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功能 支持作用支持作用 修
4、复和再生作用修复和再生作用 免疫应答作用免疫应答作用 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 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形成髓鞘和屏障作用 稳定细胞外的稳定细胞外的K K+浓度浓度 参与某些物质代谢参与某些物质代谢二二 神经元的信息传递神经元的信息传递定向突触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非定向突触突触突触: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神经元之间相接触所形成的特殊结构(一)经典的突触传递(一)经典的突触传递 1 1、结构、结构 2 2、经典的突触分类、经典的突触分类 3 3、突触传递过程、突触传递过程Ca2+突触前神经元兴奋突触前神经元兴奋 突触前突触前去极化去极化 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突突
5、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触小泡释放神经递质 突触突触后膜受体后膜受体 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膜去极化(超级化)(超级化)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 4 4、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突触后膜的膜电位发生去极去极化化改变,这种电位变化改变,这种电位变化 称为称为EPSP。*实验证据实验证据:*形成形成EPSP的机制的机制:兴兴奋性递质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作用于突触后膜上受体受体 增大后膜对增大后膜对Na+和和K+的通透性的通透性,特别是,特别是Na+的的通透性通透性 局部膜的去极化。局部膜的去极化。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
6、PSP)4 4、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 *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概念:在递质作用下,突触后膜的膜电位产生触后膜的膜电位产生超极化超极化改变,改变,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这种后电位变化称为IPSP。*实验证据:实验证据:*产生产生IPSP的机制的机制: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作用突触后膜,作用突触后膜,使后膜上的使后膜上的Cl-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Cl-内内流流 膜电位发生膜电位发生超极化超极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伸肌肌梭的传入纤维伸肌肌梭的传入纤维伸肌运动伸肌运动神经元神经元屈肌运动屈肌运动神经元神经元5 5、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一个
7、突触后神经元常同时与多个神经末一个突触后神经元常同时与多个神经末梢形成突触,其电位变化的总趋势取决于同梢形成突触,其电位变化的总趋势取决于同时所产生的时所产生的EPSPEPSP和和IPSPIPSP的代数和。的代数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与抑制 产生部位:轴突的始段产生部位:轴突的始段 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动作电位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突触后神经元的电活动变化刺激器刺激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 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由神经元合成,突触前末梢释放,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产生突触特异性作用于突触后膜受体,产生突触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后电位的信息传递物质。经
8、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的条件经典的神经递质应符合的条件 a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突触前神经元应具有合成递质的前体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和酶系统,并能合成该递质;b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递质贮存于突触小泡内,当兴奋冲动抵达末梢时,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抵达末梢时,泡内递质能释放入突触间隙;c递质作用于受体后能发挥生理效应;递质作用于受体后能发挥生理效应;d存在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存在递质失活的酶或其他失活方式;e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神经调质:神经调质:一类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受体后,一类由神经元合成,作用于受体后,在神经元之间不
9、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在神经元之间不起传递信息的作用,而是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调节信息传递的效率,增强或减弱递质的,增强或减弱递质的作用。这种作用称为作用。这种作用称为调制作用调制作用。例:阿片肽对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例:阿片肽对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去甲肾上腺素的调制作用:调制作用:作用于作用于-receptor-receptor:促进末梢释放:促进末梢释放NENE,加强血管,加强血管收缩。收缩。作用于作用于-receptor-receptor:抑制末梢释放:抑制末梢释放NENE,抑制血管,抑制血管收缩。收缩。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和调质的分类递质的共存:递质的共存:戴尔原则戴尔原则 一个神
10、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多种递质,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多种递质,有时还可共存于一个囊泡内,其末梢可同有时还可共存于一个囊泡内,其末梢可同时释放这两种递质时释放这两种递质递质共存递质共存。意义:意义:协调生理过程。协调生理过程。递质的代谢递质的代谢合成:合成:多在胞浆中合成;多在胞浆中合成;贮存:贮存:被摄取入突触小泡内被摄取入突触小泡内贮存;贮存;释放释放:以出胞:以出胞(胞裂外排胞裂外排)方方式释放;式释放;被被消除消除而而失活失活;AChACh:被突触间隙中的:被突触间隙中的胆碱酯酶胆碱酯酶水水解;解;单胺类单胺类(含含NA):NA):主要被末梢主要被末梢重摄取重摄取;肽类递质肽类递质:
11、被酶促降解。:被酶促降解。(Receptor)1 1、概念:、概念: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指细胞膜或细胞内能与某些化学物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诱发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其本质属于蛋白质。物分子,其本质属于蛋白质。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主要的递质和受体系统1.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ACh)(ACh)及其及其受体受体2.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A(NA或或NE)NE)及其及其受体受体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导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导 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导自主神经系统的传导 1.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ACh)(ACh)及其及其受体受体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定义定
12、义:周围:周围NSNS中中,释放释放AChACh为递质的为递质的NfNf。分布分布:自主自主N N节前节前f(f(包括交感和副交感包括交感和副交感)大多数副交感大多数副交感N N节后节后f;f;少数交感少数交感N N节后节后f(f(支配汗腺和骨支配汗腺和骨 骼肌部分血管的舒血管骼肌部分血管的舒血管f);f);支配骨骼肌的支配骨骼肌的Nf.Nf.胆碱能受体胆碱能受体 型型 主要分布主要分布 主要效应主要效应 拮抗剂拮抗剂 胆碱能节后纤维胆碱能节后纤维 心肌心肌,血管血管:抑制抑制 支配的效应细胞支配的效应细胞 其他其他:兴奋兴奋 自主神经节自主神经节 小量小量:兴奋兴奋 突触后膜和突触后膜和CN
13、S 大量大量:抑制抑制 骨骼肌终板膜骨骼肌终板膜 兴奋兴奋 M阿托品阿托品N2N1筒箭毒碱筒箭毒碱六烃季铵六烃季铵筒箭毒碱筒箭毒碱十烃季铵十烃季铵2.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A(NA或或NE)NE)及其及其受体受体肾上腺素能肾上腺素能f f:以:以NENE作为递质的作为递质的NfNf。*多数交感多数交感N N节后节后f f,递质为,递质为NENE。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能与能与NENE或或E E特异结合的受体特异结合的受体 多数交感多数交感N N节后节后f f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支配的效应器细胞膜上 肾上腺素能受体肾上腺素能受体 型型 主要分布主要分布 主要效应主要效应 拮抗
14、剂拮抗剂 1 血管血管,瞳孔括约肌瞳孔括约肌 兴奋兴奋收缩收缩,扩瞳扩瞳 哌唑嗪哌唑嗪 2 胃肠平滑肌胃肠平滑肌 抑制抑制舒张舒张 育亨宾育亨宾 1 心肌心肌 兴奋兴奋正性作用正性作用 心得宁心得宁 2 内脏平滑肌内脏平滑肌 丁氧胺丁氧胺 部分血管部分血管 3 脂肪组织脂肪组织 促进促进分解分解心得安心得安酚妥拉明酚妥拉明抑制抑制舒张舒张3、多巴胺及其受体多巴胺及其受体 主要存在于中枢:黑质主要存在于中枢:黑质-纹状体、中脑边纹状体、中脑边缘系统、结节缘系统、结节-漏斗部。漏斗部。已克隆出已克隆出5种种DA-R,功能:参与躯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内功能:参与躯体运动、精神情绪活动、垂体内分
15、泌以及心血管活动分泌以及心血管活动 (1)存在于中枢;)存在于中枢;(2)种类:共有)种类:共有7种受体,另外每种受体又有不种受体,另外每种受体又有不同的亚型;同的亚型;(3)作用机制)作用机制 5-HT5-HT3 3为离子通道型受体为离子通道型受体。4 4、5-HT5-HT及其受体及其受体*分布分布: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下丘脑后部的结节乳头核*分型分型:H1受体、受体、H2受体、受体、H3受体受体*作用作用:组胺与:组胺与H1受体结合受体结合 激活磷脂酶激活磷脂酶C;组胺与组胺与H2受体结合受体结合 提高细胞内的提高细胞内的cAMP度;度;H3为突触前受体,通过为突触前受体,通过G蛋白介
16、导抑制组胺和其蛋白介导抑制组胺和其他递质的释放。他递质的释放。6、组胺及其受体、组胺及其受体*分布:中枢神经元;分布:中枢神经元;*种类: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种类:兴奋性氨基酸:谷氨酸、门冬氨酸;抑制性氨基酸:抑制性氨基酸:-氨基丁酸氨基丁酸、甘氨酸。、甘氨酸。*谷氨酸的受体分型谷氨酸的受体分型 促代谢型受体:促代谢型受体:11种种 促离子型受体:海人藻酸受体促离子型受体:海人藻酸受体5种种,AMPA-R4种种,NMDA-R6种。种。7、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氨基酸类递质及其受体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unconditioned reflex
17、):):生来生来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包就有、数量有限、比较固定和形式低级的反射。包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括防御反射、食物反射、性反射等。条件反射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conditioned reflex):通过后天学通过后天学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习和训练而形成的反射。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是反射活动的高级形式。三、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二)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二)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单突触反射单突触反射:在中枢只通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在中枢只通过一次突触传递的反射三、三、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二)反
18、射活动的中枢控制(二)反射活动的中枢控制多突触反射:在中枢经过多次突触传递的反射多突触反射:在中枢经过多次突触传递的反射 辐散辐散 (Divergence):辐散的意义:辐散的意义: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一个神经元的兴奋可引起许多神经元的同时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反应的空间范围。兴奋或抑制,从而扩大反应的空间范围。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意义:可使许多神经元的兴奋或抑制在同一神经元发生总和。神经元发生总和。聚合聚合(Convergence)(Convergence):3 3中间神经元链锁状中间神经元链锁状(Chain)联系联系:意义: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意义:
19、兴奋冲动通过链锁状联系,在 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空间上扩大了反应范围。4 4中间神经元环状中间神经元环状(Loop)联系联系: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意义:环状联系是构成神经系统活 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动反馈调节回路的基础。1。单向传递。单向传递 2。中枢延搁。中枢延搁 3。总和。总和 时间总和时间总和 空间总和空间总和 4。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5。后放。后放 6。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Nf传导传导兴奋与突触兴奋与突触传递传递兴奋的区别兴奋的区别(五)中枢抑制(五)中枢抑制 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 *产生: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
20、神产生: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经递质,使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发生抑制。,发生抑制。*分类:分类: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 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 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协调不同协调不同中枢的活动中枢的活动。一个传入神经元兴奋一个传入神经元兴奋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一个中枢神经元的同时,经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经侧支兴奋另一个抑制性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中间神经元,进而使另一个神经元抑制个神经元抑制 。1 1、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终止活动,终止活动,或使同一中枢或使同一中枢 神经元活动同步神经元
21、活动同步 兴奋从一中枢发出兴奋从一中枢发出后,通过反馈环路,再后,通过反馈环路,再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邻近的神经细胞,经元及邻近的神经细胞,为一典型的反馈抑制。为一典型的反馈抑制。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2 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中间神经元兴奋抵达其轴突末梢中间神经元兴奋抵达其轴突末梢 中间神经元释放出某种递质中间神经元释放出某种递质 激活突触前神经元,使其发生去极化激活突触前神经元,使其发生去极化 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抵达其轴突末梢时,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抵达其轴突末梢时,所产生的所产生的ApAp 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CaCa2+2+数量数量,突触前膜,突触前膜释放的释
22、放的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产生的突触后膜产生的EPSPEPSP幅度幅度或消失或消失 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表现出抑制突触后神经元不能兴奋,表现出抑制 2 2、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1 1)结构基础)结构基础:轴突轴突-轴突式突触轴突式突触2 2)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抑制发生在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不产生突触后膜不产生IPSPIPSP;潜伏期长;潜伏期长;持续时间长持续时间长(100-200 ms)(100-200 ms)。控制感觉传入活动。控制感觉传入活动。突触突触后后抑制抑制 突触突触前前抑制抑制结构基础结构基础 抑制性抑制性中间中间N元元 轴轴-轴式突触轴式突触抑制机制抑制机制 释放释
23、放抑制性抑制性递质递质 兴奋性兴奋性递质释放递质释放抑制部位抑制部位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 突触前突触前N元元 后膜变化后膜变化 IPSP EPSP幅度幅度 特点特点 超极化超极化抑制抑制 去极化去极化抑制抑制 1 1、突触后易化、突触后易化 产生:突触后膜的去极化产生:突触后膜的去极化 ,使膜电位靠近阈电位,使膜电位靠近阈电位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次受到刺激较易达到阈电位而水平,在此基础上再次受到刺激较易达到阈电位而爆发动作电位。爆发动作电位。2 2、突触前易化、突触前易化 产生:当到达末梢的产生:当到达末梢的APAP时程延长时程延长 ,CaCa2+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的时间加长时,运动神经元上的的
24、时间加长时,运动神经元上的EPSPEPSP变化,产生突变化,产生突触前易化。触前易化。结构基础:轴突结构基础:轴突轴突式突触。轴突式突触。(七)中枢易化(七)中枢易化Sensory Function of Nervous System感觉分类感觉分类(Classification of Sense):特殊感觉:嗅、视、听、味、前庭等特殊感觉:嗅、视、听、味、前庭等 普通感觉:普通感觉:浅:痛、温、触等浅:痛、温、触等 深:本体感觉(震动觉、位置觉)深:本体感觉(震动觉、位置觉)复杂:皮肤定位、两点间辨别、复杂:皮肤定位、两点间辨别、图形觉、实体辨别等图形觉、实体辨别等 (一)感觉传入通路(一)
25、感觉传入通路三级神经元:三级神经元:第一级神经元:从身体第一级神经元:从身体的各种感受器到脊髓或脑干,的各种感受器到脊髓或脑干,其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或脑其胞体位于脊神经节内或脑神经节神经节 第二级神经元:从脊髓第二级神经元:从脊髓或脑干的神经核到丘脑或脑干的神经核到丘脑 第三级神经元:从丘脑第三级神经元:从丘脑的神经核团到大脑皮质的神经核团到大脑皮质 1 1、丘脑前的传入系统、丘脑前的传入系统 1 1)深感觉传导路径:)深感觉传导路径:(后索(后索-内侧丘系传入系统)内侧丘系传入系统)精细触压觉精细触压觉(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辨别两点距离和感受 物体表面性状的辨别觉物体表面性状的辨别觉););肌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