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3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神经系统课件-.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285813
  • 上传时间:2022-11-26
  • 格式:PPT
  • 页数:138
  • 大小:13.32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神经系统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神经系统 课件
    资源描述:

    1、第十章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脑 高级中枢高级中枢脊髓脊髓 低级中枢低级中枢脑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脊神经神经元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细胞树突树突轴突轴突胞体胞体突起突起神经元神经元1.神经元的一般结构神经元的一般结构一、神经元和胶质细胞一、神经元和胶质细胞 第一节第一节 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神经系统功能活动的基本原理2.2.神经元的基本功能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能感受体内、外各能感受体内、外各种刺激而引起兴奋种刺激而引起兴奋或抑制(接受信息)或抑制(接受信息)对不同来源的兴奋对不同来源的兴奋或抑制进行分析综或抑制进行分析综合并传出

    2、(传递信合并传出(传递信息)息)某些神经元还能够某些神经元还能够分泌激素分泌激素冲动的发生部位冲动的发生部位(整合部位)(整合部位)输入部位输入部位轴突:全或无传导轴突:全或无传导(传输部位)(传输部位)神经末梢:分泌神神经末梢:分泌神经递质(传出部位)经递质(传出部位)3.3.神经纤维的分类神经纤维的分类有髓神经纤维有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无髓神经纤维传导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4.神经纤维主要功能神经纤维主要功能:完整性完整性绝缘性绝缘性双向性双向性相对不疲劳性相对不疲劳性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神经纤维传导冲动的特征:5.5.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的营养性作用神经对所支配组织神经对所支配组织

    3、功能性作用功能性作用 营养性作用(营养性作用(trophic actiontrophic action)神经末梢还能经常性地神经末梢还能经常性地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释放某些物质,持续地调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整被支配组织的内在代谢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活动,影响其持久性的结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构、生化和生理的变化。二二、神经元之间的联系神经元之间的联系 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一个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与其他神经元的胞体或突起相接触,相接触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或突起相接触,相接触处所形成的特殊结构突触(突触(synapse)synapse)。突触突触化学突触(经典突触)化学突触(经典

    4、突触)电突触电突触非突触性化学传递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一)化学突触(一)化学突触 定义:定义: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突触,称化学突触。以神经递质为信息传递媒介的突触,称化学突触。1.1.经典突触的结构经典突触的结构 突触前膜突触前膜 突触间隙突触间隙 突触后膜突触后膜2.2.突触的分类突触的分类(1 1)轴突树突式)轴突树突式(2 2)轴突胞体式)轴突胞体式(3 3)轴突轴突式)轴突轴突式(二)电突触(二)电突触通道电阻低,局部电流可经过通道从一个细胞传通道电阻低,局部电流可经过通道从一个细胞传到另一个细胞。到另一个细胞。传递特点:双向性、速度快、几乎不存在潜伏期。传递特点:双向性、速度快、

    5、几乎不存在潜伏期。意义: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活动。意义:促进不同神经元产生同步性活动。电突触特点与意义电突触特点与意义(三)(三)非突触性化学结构非突触性化学结构1.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的特化结构;2.2.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支不存在一对一的直接支配关系;配关系;3.3.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曲张体与效应器细胞间的距离较远;的距离较远;4.4.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传递所需时间可大于1s1s;5.5.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释放的递质能否产生效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应,取决于效应器细胞上有无相应受体。上有无相应受体。三、神经递质三、神经递质概念:概念:有递质的前体与酶系统

    6、;有递质的前体与酶系统;递质贮存突触小泡内,冲动抵达时能释放递质;递质贮存突触小泡内,冲动抵达时能释放递质;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发挥生理作用;递质作用于后膜上的特异受体发挥生理作用;失活方式:存在使递质失活的酶;失活方式:存在使递质失活的酶;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有特异的受体激动剂和拮抗剂。递质的鉴定:递质的鉴定:递质的共存:递质的共存:过去:戴尔原则过去:戴尔原则-一个神经元的全部神一个神经元的全部神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经末梢均释放同一种递质。现在:现在: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一个神经元内可以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递质。以上递质。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程意义:协调某些生理过

    7、程 递质的代谢:递质的代谢:合成:多在胞体合成。合成:多在胞体合成。贮存:在囊泡内。也具有保护作用。贮存:在囊泡内。也具有保护作用。释放:释放:CaCa2+2+依赖性释放。依赖性释放。失活、降解:重新吸收、酶的降解作用。失活、降解:重新吸收、酶的降解作用。再摄取和再合成再摄取和再合成(一)递质的种类和分布(一)递质的种类和分布 种类:根据递质存在和释放的部位不同种类:根据递质存在和释放的部位不同 周围神经递质周围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1.1.周围神经递质周围神经递质(1)(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所有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节前纤维所有自主神经(交感、副交感)节前纤维 副交感神经节后

    8、纤维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骨骼肌血管)少数交感节后纤维(汗腺、骨骼肌血管)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末梢释放乙酰胆碱的神经纤维胆碱能纤维胆碱能纤维(2 2)去甲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NE)和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Adr)分布:分布: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释放的递质是NA NA (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支配汗腺和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节后纤维除外)除外)末梢释放末梢释放AdrAdr或或NANA的神经纤维的神经纤维肾上腺素能纤肾上腺素能纤维维(3 3)嘌呤类及肽类递质嘌呤类及肽类递质 分布:分布:胃肠道的壁内神经丛胃肠道的

    9、壁内神经丛 释放三磷酸腺苷或肽类的的纤维释放三磷酸腺苷或肽类的的纤维-嘌呤嘌呤能或肽能神经纤维能或肽能神经纤维2.中枢神经递质中枢神经递质(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 胆碱能神经元分布极为广泛胆碱能神经元分布极为广泛(2)单胺类:多巴胺(黑质)单胺类:多巴胺(黑质-纹状体)、纹状体)、NE(低位脑干)、(低位脑干)、5-羟色胺(低位脑干)羟色胺(低位脑干)(3)氨基酸类:谷氨酸、)氨基酸类:谷氨酸、甘氨酸、甘氨酸、-氨基丁酸氨基丁酸(4)肽类:)肽类:P物质、脑啡肽等物质、脑啡肽等(二)、几种主要递质的代谢(二)、几种主要递质的代谢1.1.乙酰胆碱:乙酰胆碱:合成:合成:胆碱胆碱 +乙酰辅酶乙酰辅

    10、酶A A灭活:胆碱酯酶灭活:胆碱酯酶 胆碱胆碱 +乙酸乙酸2.NE2.NE和多巴胺:和多巴胺:酪氨酸酪氨酸 多巴多巴 多巴胺多巴胺 NENE灭活:由突触前膜重摄取灭活:由突触前膜重摄取3.5-3.5-羟色胺:羟色胺:色胺酸色胺酸 5-5-羟色胺酸羟色胺酸 5-5-羟色胺羟色胺灭活:同灭活:同NENE羟化酶羟化酶脱羧酶脱羧酶羧化酶羧化酶脱羧酶脱羧酶胆碱乙酰转移酶胆碱乙酰转移酶四、递质的受体四、递质的受体突触后膜上能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突触后膜上能与神经递质发生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产生生物效应的特殊生物分子。乙酰胆碱受体乙酰胆碱受体M受体受体/毒蕈碱受体毒蕈碱受体N受体受

    11、体/烟碱受体烟碱受体分布: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分布:副交感节后纤维支配的效应器抑制剂:阿托品抑制剂:阿托品N1受体受体分布于神经节突触后膜分布于神经节突触后膜 阻断剂:六羟季胺阻断剂:六羟季胺N2受体受体分布于运动终板膜分布于运动终板膜 阻断剂:十羟季胺阻断剂:十羟季胺(能与(能与ACh特异性特异性结合的受体)结合的受体)肾上腺素受体肾上腺素受体受体受体受体受体1 分布于突触后膜分布于突触后膜 哌唑嗪为阻断剂哌唑嗪为阻断剂 2 分布于突触前膜分布于突触前膜 育亨宾为阻断剂育亨宾为阻断剂 1 分布于心肌细胞分布于心肌细胞 2 分布于外周血管分布于外周血管 普萘洛尔普萘洛尔(心得安)为阻心得

    12、安)为阻断剂断剂五、五、兴奋在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在突触传递的过程兴奋传至神经末梢兴奋传至神经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电压门控式前膜电压门控式CaCa2 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 CaCa2 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 神经递质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神经递质通过出胞作用释放到突触间隙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突触后膜上某些离子通道通透性改变某些离子进入突触后膜某些离子进入突触后膜 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后膜去极化或超极化 (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

    13、后膜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引起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的电位变化,具有局部电位的性质。突触后电位突触后电位去极化去极化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超极化超极化inhibi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IPSP(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突触前膜释放兴奋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体后膜对后膜对NaNa的通透性的通透性局部膜的去极化局部膜的去极化(兴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位兴奋性突触后电

    14、位 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作用于突触后膜的受体的受体后膜上的后膜上的ClCl-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lCl-内流内流超极超极化化(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兴奋传至神经末梢兴奋传至神经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电压门控式前膜电压门控式CaCa2 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aCa2 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 兴奋性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兴奋性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出胞出胞)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上突触后膜上NaNa通道开放通道开放NaNa

    15、进入突触后膜进入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去极化突触后膜去极化 (EPSP)(EPSP)总和达阈电位总和达阈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兴奋)兴奋)兴奋传至神经末梢兴奋传至神经末梢 突触前膜去极化突触前膜去极化 前膜电压门控式前膜电压门控式CaCa2 2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aCa2 2进入突触前膜进入突触前膜 抑制性递抑制性递质质释放到突触间隙释放到突触间隙(出胞出胞)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的特异性受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或化学门控式通道突触后膜上突触后膜上ClCl通道开放通道开放ClCl进入突触后膜进入突触后膜 突触后膜超极化(突触后膜超极化(IPSPIPSP)(抑制)(抑制)突触后膜

    16、的电位取决于同时产生的突触后膜的电位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EPSP和和IPSPIPSP的的代数和。代数和。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 六、突触的可塑性六、突触的可塑性 (1 1)定义:)定义: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突触传递的功能可发生较长时程的增强或减弱。意义:在学习和记忆等脑的高级功能中有特别意义:在学习和记忆等脑的高级功能中有特别重要的意义。重要的意义。(2 2)习惯化和敏感化)习惯化和敏感化 习惯化习惯化(habituation):当较为温和的刺激一遍当较为温和的刺激一遍又一遍地重复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逐渐减弱甚又一遍地重复时,突触对刺激的反应

    17、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至消失。重复刺激重复刺激 Ca Ca2 2通道逐渐失活通道逐渐失活 Ca Ca2 2内流内流 释放递质释放递质。敏感化敏感化(sensitization):重复性刺激重复性刺激(尤其是尤其是有害刺激有害刺激)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使突触对刺激的反应性增强,传递效能增强。增强。CaCa2 2内流内流 释放递质释放递质。(3)长时程增强)长时程增强long-term potentiation,LTP 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突触前神经元在受到短时间内快速重复性刺激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一种快速形成的激后,突触后神经元所产生的一种快速形成的和持续性增强的

    18、突触后电位。和持续性增强的突触后电位。持续时间最长可达数天。持续时间最长可达数天。与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与突触后神经元细胞内CaCa2 2的增多有关。的增多有关。七、神经胶质细胞七、神经胶质细胞 (neuroglia)数量:数量:为神经元的为神经元的10105050倍倍 形态结构:形态结构:有突起,但无轴突和树突之分,普遍有突起,但无轴突和树突之分,普遍存在缝隙连接,但不形成化学性突触。存在缝隙连接,但不形成化学性突触。功能:功能:支持、修复、屏障、营养。支持、修复、屏障、营养。小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室管膜细胞室管膜细胞第二节第二节 反射活动的基本规

    19、律反射活动的基本规律一、反射和反射弧一、反射和反射弧 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予下,机体对内、概念: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予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外环境变化所作出的规律性应答。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unconditioned reflex)条件反射条件反射(conditioned reflex)Unconditioned reflex and conditioned reflex 非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来源来源先天先天(生来就有)生来就有)后天学习和训练后天学习和训练数量数量有限有限 无限无限反射弧反射弧固定固定 可建立,也能消退可建立,也能消退主要中枢主要中枢较

    20、低级中枢较低级中枢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意义意义初步适应环境初步适应环境 更好地适应环境更好地适应环境 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 5 5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个组成部分:感受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通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过分支与许多神经元建立联系建立联系 传入通路多见。传入通路多见。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二、中枢神经元的联系方式1.1.辐散式辐散式2.2.聚合式联系聚合式联系 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与树突接受许多轴突与树突接受许多轴突末梢的突触联系。末梢的突触联系。传出神经通路多见

    21、传出神经通路多见3.3.链锁状联系链锁状联系(chain circuit):扩大作用范围:扩大作用范围4.4.环状联系环状联系(recurrent circuit):回返的冲动有抑:回返的冲动有抑制制(负反馈负反馈),亦有兴奋,亦有兴奋(正反馈正反馈),后者可引起后发放,后者可引起后发放(after discharge)。三、反射的基本过程三、反射的基本过程 初级水平的整初级水平的整合合 高级水平的整高级水平的整合合四、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四、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 负反馈负反馈 如压力感受性反射如压力感受性反射 血压血压 压力感受压力感受器器 传入神经传入神经 延髓延髓 迷走神经迷走神经 心心率减

    22、慢,心输出量率减慢,心输出量 正反馈正反馈 如排尿反射如排尿反射 五、中枢抑制五、中枢抑制(一)突触后抑制(一)突触后抑制 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兴奋,释放抑制性神经递质质突触后神经元产生突触后神经元产生IPSPIPSP。传入纤维兴奋某传入纤维兴奋某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一中枢神经元的同时,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性中间神经元,通过抑制性递质转而抑制抑制性递质转而抑制另一中枢,后者常为另一中枢,后者常为功能相反的中枢。功能相反的中枢。1.传入侧支性抑制传入侧支性抑制(Afferent collateral inhibition)意义:

    23、协调不同中枢间的活动意义:协调不同中枢间的活动 又称又称交互抑制交互抑制2.回返性抑制(回返性抑制(Recurrent inhibition)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某一中枢的神经元兴奋时,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其侧支兴奋另一抑制性中间神经元,后者兴奋冲动经轴突回经元,后者兴奋冲动经轴突回返来又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返来又抑制原先发动兴奋的神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经元及同一中枢的其他神经元。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意义:使神经元的活动能及时终止,同一中枢许多神经元时终止,同一中枢许多神经元的活动步调一致。的活动步调一致。(二)突触前抑制(二)突触前抑制(Presynaptic inhi

    24、bition)结构基础为轴结构基础为轴-轴突触轴突触 末梢末梢B B兴奋时释放某种递质兴奋时释放某种递质使末梢使末梢A A去极化去极化传到末梢传到末梢A A的的动作电位幅度动作电位幅度 进入末梢进入末梢A A的的CaCa2 2数量数量 末梢末梢A A释放的释放的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 突触后膜的突触后膜的EPSP EPSP。ABAB六、兴奋在中枢传播的特征六、兴奋在中枢传播的特征1.1.单向传播单向传播 (one-way conduction)(one-way conduction):兴奋只能:兴奋只能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布。由突触前神经元向突触后神经元传布。2.2.中枢延搁中枢延搁(

    25、central delay)(central delay):兴奋通过一个突触:兴奋通过一个突触需需0.30.30.5 ms0.5 ms。反射活动中,往往通过多个突。反射活动中,往往通过多个突触接替,因此延搁时间常达触接替,因此延搁时间常达101020 ms20 ms,与大脑,与大脑皮层活动相联系的反射可达皮层活动相联系的反射可达500 ms500 ms左右。左右。3.3.兴奋的总和兴奋的总和 EPSPEPSP总和达到阈电位总和达到阈电位爆发动作电位爆发动作电位 时间总和、空间总和时间总和、空间总和4.4.兴奋节律的改变兴奋节律的改变 在一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的冲动频率在一反射活动中,传出神经的

    26、冲动频率不同于传入神经。不同于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元的兴奋节律传出神经元的兴奋节律除取决于传入冲动的节律外,还取决于其除取决于传入冲动的节律外,还取决于其本身和中间神经元的机能状态和联系方式。本身和中间神经元的机能状态和联系方式。5.5.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 反射弧中突触部位是最易受内环境变化影反射弧中突触部位是最易受内环境变化影响,最易疲劳的环节。响,最易疲劳的环节。反射活动进行较长时间,活动能力降低,反射活动进行较长时间,活动能力降低,突触传递效率下降,其机制与突触递质的消耗突触传递效率下降,其机制与突触递质的消耗有关。有关。第三节第三节 神经系统的感觉功能神经系

    27、统的感觉功能一、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二、二、丘脑的感觉接替投射功能丘脑的感觉接替投射功能三、大脑皮质的三、大脑皮质的感觉分析功能感觉分析功能四、内脏痛和牵涉痛四、内脏痛和牵涉痛刺激刺激感受器感受器传入通路传入通路感觉中枢(感觉)感觉中枢(感觉)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一、脊髓的感觉传导功能传入通路:传入通路:浅感觉浅感觉 触压觉触压觉 温度觉温度觉 痛觉痛觉 深感觉深感觉 位置觉位置觉 运动觉运动觉1.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三级神经元浅感觉传导通路的三级神经元脊髓后根神经节脊髓后根神经节/脑神经节脑神经节脊髓后角神经元脊髓后角神经元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先交叉再上行先

    28、交叉再上行脊髓丘脑侧索脊髓丘脑侧索脊髓丘脑前索脊髓丘脑前索在中央管交叉在中央管交叉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大脑皮层特定区域脊髓后根神经节脊髓后根神经节/脑神经节脑神经节2.深感觉传导通路的三级神经元深感觉传导通路的三级神经元 延髓薄束核或楔束核延髓薄束核或楔束核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丘脑特异感觉接替核脊髓后索脊髓后索交叉形成交叉形成内侧丘系内侧丘系先上行后交叉先上行后交叉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大脑皮层特定区域 脊髓半离断,浅感觉障碍脊髓半离断,浅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对侧,深感发生在离断的对侧,深感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觉障碍发生在离断的同侧。脊髓空洞症较局限地破坏脊髓空洞症较局限地破坏中央管前交叉通路时,相中

    29、央管前交叉通路时,相应节段的双侧皮肤痛温觉应节段的双侧皮肤痛温觉消失,轻触觉基本保留,消失,轻触觉基本保留,出现痛温觉和触觉分离。出现痛温觉和触觉分离。二、丘脑的感觉接替功能二、丘脑的感觉接替功能 丘脑是皮层不发达动物的感觉最高中枢,在皮层发达丘脑是皮层不发达动物的感觉最高中枢,在皮层发达动物为感觉的总接继站,有一定的对感觉进行分析综合的动物为感觉的总接继站,有一定的对感觉进行分析综合的能力。能力。(一)丘脑的三类细胞群(一)丘脑的三类细胞群 1.1.特异性感觉接替核:腹前核特异性感觉接替核:腹前核、腹中间核腹中间核、腹后核腹后核 接受第二级感觉投射纤维,并经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大脑接受第二级感

    30、觉投射纤维,并经换元后进一步投射到大脑皮层感觉区。皮层感觉区。2.2.联络核:接受来自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联络核:接受来自丘脑感觉接替核和其他皮层下中枢的纤维,并经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在功能上与纤维,并经换元后投射到大脑皮层特定区域,在功能上与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各种感觉在丘脑和大脑皮层水平的联系协调有关。3.3.非特异投射核非特异投射核 主要是髓板内的核群主要是髓板内的核群 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间接地通过多突触换元接替后,弥散地投射到整个大脑皮层,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奋状态的重要作用。皮层,起着维持和改变大脑皮层兴

    31、奋状态的重要作用。(二二)感觉投射系统感觉投射系统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网状结构上行激动系统(ascending reticular activating system)刺激动物中脑网状结构,能唤醒动物,脑电波呈现去极化快波,刺激动物中脑网状结构,能唤醒动物,脑电波呈现去极化快波,而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时,出现类似睡眠的现象,脑电波呈现同步而在中脑头端切断网状结构时,出现类似睡眠的现象,脑电波呈现同步化慢波。由此说明,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化慢波。由此说明,在脑干网状结构内存在具有上行唤醒作用的功能系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统,该系统主要是通过

    32、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易受药物易受药物(如催眠药、麻醉药如催眠药、麻醉药)影响。影响。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主要是通过丘脑非特异投射系统而发挥作用的.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三、大脑皮层的感觉分析功能 1.1.体表感觉代表区体表感觉代表区(somatic sensory area)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第一感觉区:位于中央后回(3 3、1 1、2 2区)。区)。第二感觉区:第二感觉区:位于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正立,双侧投射,位于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正立,双侧投射,定位不精确。定位不精确。第一感觉区分布特点:第一感觉区分布特点:左右交叉,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左右

    33、交叉,但头面部为双侧投射;定位精确,呈上下倒置,但头面部正立;定位精确,呈上下倒置,但头面部正立;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精细灵敏程度有关。投射区域的大小与感觉精细灵敏程度有关。2.2.本体感觉代表区本体感觉代表区 :4 4区区 ,即运动区。,即运动区。3.3.内脏感觉代表区:混杂在体表感觉代表区中。内脏感觉代表区:混杂在体表感觉代表区中。4.4.视觉代表区视觉代表区 :位于枕叶距状裂上下缘:位于枕叶距状裂上下缘(17(17区区),一侧皮层接受同侧,一侧皮层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投射。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投射。5.5.听觉代表区: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听觉代表区:

    34、颞叶皮层的颞横回和颞上回(4141、4242区),一侧皮层区),一侧皮层接受双侧耳蜗感觉传入的投射。接受双侧耳蜗感觉传入的投射。6.6.嗅觉和味觉代表区:嗅觉代表区位于前梨状区、杏仁核嗅觉和味觉代表区:嗅觉代表区位于前梨状区、杏仁核,味觉代表味觉代表区位于中央后回底部(区位于中央后回底部(4343区)。区)。感觉皮层的可塑性感觉皮层的可塑性 (plasticityplasticity):):感觉代表区神经元间的广泛联系可以发生较快的改变。感觉代表区神经元间的广泛联系可以发生较快的改变。表明大脑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表明大脑具有较好的适应能力。四、内脏痛与牵涉痛四、内脏痛与牵涉痛 内脏痛特点:内脏

    35、痛特点:(1)(1)定位不明确,定位不明确,(2)(2)疼痛发起缓慢,持续时间较长,疼痛发起缓慢,持续时间较长,(3)(3)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牵拉、缺血、痉挛、炎症敏感对切割、烧灼不敏感,对牵拉、缺血、痉挛、炎症敏感 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常伴有不愉快的情绪反应。内脏无本体感觉,温度觉和触觉很少,主要是痛觉,内脏无本体感觉,温度觉和触觉很少,主要是痛觉,其感受器的分布比躯体稀疏。其感受器的分布比躯体稀疏。牵涉痛牵涉痛:内脏病变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内脏病变引起远隔的体表部位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发生疼痛或痛觉过敏。心绞痛:心前区、左臂尺侧心绞痛:心前区、左臂尺侧 胃溃疡、胰腺炎:左上腹、左胃溃

    36、疡、胰腺炎:左上腹、左肩胛部肩胛部 肝病、胆囊炎:右肩胛区肝病、胆囊炎:右肩胛区 肾结石:腹股沟区肾结石:腹股沟区 阑尾炎:上腹部或脐周阑尾炎:上腹部或脐周第四节第四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功能一、脊髓的运动功能一、脊髓的运动功能二、脑干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二、脑干对运动功能的调节三、小脑三、小脑对运动功能的调节对运动功能的调节四、基底核四、基底核对运动功能的调对运动功能的调节节五、大脑皮质的运动功能五、大脑皮质的运动功能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引发随意运动引发随意运动 调节姿势调节姿势 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动 (一一)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

    37、1.1.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2.2.运动神经元:支配梭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内肌,调节肌梭的敏感性。分布于分布于运动神经元之间,运动神经元之间,体积较小。体积较小。在脊髓前根中有在脊髓前根中有1/31/3的神经的神经纤维来自纤维来自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一、脊髓的运动功能一、脊髓的运动功能运动单位运动单位由一个由一个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运动神经元及其轴突分支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功能单位能单位-运动单位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分支少分

    38、支少 利于做精细运动,如眼外肌,只有利于做精细运动,如眼外肌,只有6 126 12根肌纤维;根肌纤维;分支多分支多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如四肢肌,达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如四肢肌,达20002000根。根。(二)牵张反射(二)牵张反射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在受到外力牵拉时能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的反射活动。(1)(1)腱反射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如膝反射膝反射、跟腱反射、肘反射等、跟腱反射、肘反射等腱反射减弱或消失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反射弧受损反射弧受损亢进亢进高位中枢病变高位中枢

    39、病变(2)(2)肌紧张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效应器主要是慢肌纤维,交替性的收缩,收缩效应器主要是慢肌纤维,交替性的收缩,收缩力量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抗重力),力量不大,只是抵抗肌肉被牵拉(抗重力),肌紧张能持久地进行而不易发生疲劳。肌紧张能持久地进行而不易发生疲劳。生理意义:维持姿势。生理意义:维持姿势。牵张反射的机制牵张反射的机制(1)(1)感受器感受器肌梭肌梭 (muscle spindle):肌梭与梭外肌平行呈并联关系肌梭与梭外肌平行呈并联关系 梭内肌纤维梭内肌纤维(intrafusal fiber)(intrafusal fib

    40、er)的收缩成分位于两端的收缩成分位于两端 感受装置位于中间感受装置位于中间 梭外肌收缩,感受装置受牵拉刺激减少梭外肌收缩,感受装置受牵拉刺激减少 梭内肌收缩,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敏感性提高梭内肌收缩,感受装置对牵拉刺激敏感性提高长度感受器长度感受器(2)传入纤维:)传入纤维:传入纤维传入纤维(3 3)中枢:基本中枢在脊髓,中枢:基本中枢在脊髓,受高位中枢调节。受高位中枢调节。(4 4)传出神经:传出神经: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5 5)效应器:同一肌肉的肌效应器:同一肌肉的肌纤维。纤维。(三)屈肌反射和(三)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脊髓动物一侧肢体的皮肤遭受伤害性刺激时,引脊髓动物

    41、一侧肢体的皮肤遭受伤害性刺激时,引起的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起的同侧肢体的屈肌收缩、伸肌舒张,肢体出现屈曲反应屈曲反应屈肌反射。屈肌反射。引起屈肌反射的刺激达一定强度时,除引起同引起屈肌反射的刺激达一定强度时,除引起同侧肢体屈曲外,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现象侧肢体屈曲外,还出现对侧肢体伸直的现象对侧伸肌反射。对侧伸肌反射。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离水平以下反射活动能力暂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离水平以下反射活动能力暂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时丧失,进入无反应状态脊休克脊休克(四)脊休克(四)脊休克主要表现: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丧失,肌紧张减退甚至消主要表现:感觉和随意运动功能丧失,肌

    42、紧张减退甚至消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停止,大小便潴留。失,外周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发汗停止,大小便潴留。恢复情况:脊休克恢复的速度与动物的进化程度密切相关。恢复情况:脊休克恢复的速度与动物的进化程度密切相关。蛙持续数分钟;人持续数月。蛙持续数分钟;人持续数月。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调节。原因:离断的脊髓突然失去了高级中枢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1.1.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脊柱挺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断脑干,动物出现四肢伸直、脊柱挺硬、头尾昂起等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

    43、僵直硬、头尾昂起等肌紧张亢进现象,称为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主要是一种伸肌紧张亢进状态。主要是一种伸肌紧张亢进状态。和II在红核前方横切不引起僵直 III在红核后方横切引起僵直 在延髓水平横切僵直消失(1)抑制区:)抑制区: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对肌紧张起抑制作对肌紧张起抑制作用。用。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2)易化区:)易化区: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部分、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对肌紧张起易化作用对肌紧张起易化作用。抑制区和易化区是通过调节脊髓中抑制区和易化区是通过调节脊髓中和和运动神经元的活运动神经元的活动,实现对肌紧张的调节。动,实现对肌紧张

    44、的调节。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理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理 切断大脑皮层和纹切断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状体等部位与网状结构的功能联系构的功能联系抑制抑制区和易化区间活动失区和易化区间活动失衡,易化区活动明显衡,易化区活动明显占优势占优势去大脑僵直去大脑僵直脊髓运动神经元脊髓运动神经元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脑干网状结构前庭核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小脑前叶两侧部 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小脑前叶蚓部肌紧张肌紧张 肌紧张肌紧张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小脑的分区小脑的分区 前庭小脑:绒前庭小脑:绒球小结叶球小结叶 皮层小脑:半皮层小脑:半球

    45、外侧部球外侧部 脊髓小脑:吲脊髓小脑:吲部和半球中间部和半球中间部部1 1、前庭小脑前庭小脑与身体姿势平衡功能有关。与身体姿势平衡功能有关。前庭器官前庭器官前庭核前庭核绒球小绒球小结叶结叶前庭核前庭核脊髓运动神脊髓运动神经元经元肌肉肌肉 2 2、脊髓小脑、脊髓小脑1.1.调节肌紧张:调节肌紧张:小脑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小脑前叶蚓部:抑制肌紧张 小脑前叶两侧部:易化肌紧张小脑前叶两侧部:易化肌紧张 人:易化作用为主人:易化作用为主2.2.协调随意运动:后叶中间带与大协调随意运动:后叶中间带与大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并脑皮层运动区之间有环路联系,并接受外周传来的信息,在运动过程接受外周传来的

    46、信息,在运动过程中进行调节。中进行调节。损伤这部分小脑后,随意运动的损伤这部分小脑后,随意运动的力量、方向以及速度将发生紊乱,力量、方向以及速度将发生紊乱,同时肌紧张减退、四肢乏力,出现同时肌紧张减退、四肢乏力,出现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蹒小脑性共济失调:意向性震颤、蹒跚步态、不能进行拮抗肌快速轮复跚步态、不能进行拮抗肌快速轮复动作。动作。3、皮层小脑、皮层小脑 作用:参与随意运动的设作用: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程序的编制。计和程序的编制。编码编码 储存储存 提取提取 应用应用例如:演奏乐器、打字等例如:演奏乐器、打字等大脑皮层广大区域大脑皮层广大区域(感觉区、运动区、联络区)(感觉区、运

    47、动区、联络区)脑桥核脑桥核皮层小脑皮层小脑 齿状核齿状核 皮层运动区皮层运动区 四、基底核的运动功能四、基底核的运动功能壳核壳核尾核尾核苍白球苍白球杏仁核杏仁核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 运动调节功能,与随意运动的运动调节功能,与随意运动的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产生和稳定、肌紧张的调节、本体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都有关系。感受传入冲动信息的处理都有关系。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与基底神经节损害有关的疾病 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性疾病肌紧张过强而运动过少性疾病 帕金森病帕金森病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性疾病肌紧张不全而运动过多性疾病 舞蹈病舞蹈病肌紧张升高肌紧张升高、肌肉强直、肌肉强直、随意运动减

    48、少随意运动减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淡漠、静止性震颤。动作缓慢、面部表情淡漠、静止性震颤。原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害原因:黑质多巴胺神经元损害,多巴胺,多巴胺释放减少,从而对纹状体内胆碱能神经释放减少,从而对纹状体内胆碱能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于是导致元的抑制作用减弱,于是导致乙酰胆碱乙酰胆碱递质系统功能亢进递质系统功能亢进而引起的。而引起的。网状部网状部 致密部致密部黑质黑质纹状体纹状体DAACh帕金森病帕金森病IPSP舞蹈病舞蹈病,亨廷顿病亨廷顿病不随意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不随意的上肢和头部的舞蹈样动作、肌紧张降低。肌紧张降低。原因:新纹状体病变引起,胆碱能和原因:新纹状体病变引起,胆

    49、碱能和-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由氨基丁酸能神经元功能减退,由-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下行抵达黑质反馈氨基丁酸能神经元下行抵达黑质反馈控制多巴胺的功能受损,黑质多巴胺控制多巴胺的功能受损,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活动相对亢进所致。能神经元活动相对亢进所致。网状部网状部 致密部致密部黑质黑质纹状体纹状体DAGABAACh随意运动的产生:随意运动的产生:起源起源 大脑皮层联络区;大脑皮层联络区;设计设计 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外侧部;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外侧部;运动程序的编制与储存运动程序的编制与储存 皮层小脑皮层小脑 执行执行 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五、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五、大脑皮层的运动功能

    50、(一)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出通路(一)大脑皮层运动区和运动传出通路1.大脑皮层运动区大脑皮层运动区(1 1)主要运动区)主要运动区 定位:中央前回定位:中央前回 4 4、6 6区区1 1)(2 2)辅助运动区)辅助运动区 皮层皮层4 4区之前的内侧面,双侧。区之前的内侧面,双侧。交叉性控制,但头面部为双侧性支配;交叉性控制,但头面部为双侧性支配;上下倒置,但头面部直立上下倒置,但头面部直立皮层代表区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皮层代表区大小与躯体运动的精细复杂程度有关。功能特征:功能特征:2.运动传出通路运动传出通路(1)皮层脊髓束皮层脊髓束:从皮层发出经内囊、:从皮层发出经内囊、脑干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神经系统课件-.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85813.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