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8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大学精品课件:中医学基础理论总结.docx

  • 上传人(卖家):金钥匙文档
  • 文档编号:427892
  • 上传时间:2020-04-03
  • 格式:DOCX
  • 页数:28
  • 大小:702.89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精品课件:中医学基础理论总结.docx》由用户(金钥匙文档)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大学 精品 课件 中医学 基础理论 总结
    资源描述:

    1、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中医学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理论 前言前言 全部内容摘自全部内容摘自课本及课件课本及课件,理论、,理论、药物药物及及方剂均无原创方剂均无原创及及自创自创,可放心使用。,可放心使用。 冒号前面冒号前面的作为重点记忆,冒号后面大段文字的作为重点记忆,冒号后面大段文字多多不是重点,为不是重点,为帮助理解记忆。帮助理解记忆。 方剂方剂部分部分重点内容重点内容已标注(已标注(方剂重点方剂重点是听课的时候边睡边记的,准确性不是听课的时候边睡边记的,准确性不予予保证保证=。=)所以所以没标注的也看看吧没标注的也看看吧 未标注未标注部分也可能是重点,各位看官部分也可能是重点,各

    2、位看官自己斟酌自己斟酌,祝好,祝好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学说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两大特点: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整体观念:1.人是有机的整体。2.人与自然的统一性。3.人与社会关系密切。 辨证论治:同病异证、同病异治;异病同证,异病同治。 二、阴阳学说 1. 阴阳的基本概念:代表相互对立又相互统一的两个方面,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矛盾双方的概括。 1) 阳: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兴奋的,强壮的。 2) 阴: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抑制的,虚弱的。 2. 基本内容 1) 对立制约: 对立:即统一体中阴阳两方面的属性相反。 制约:阴阳双方在一定程度内相互牵制,互为胜负。

    3、阴阳二者相互制约,从而维持相对的动态平衡。 这就是人体的生理状态。 2) 阴阳互跟:阴阳相互依存,互为根本,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阳生于阴,阴生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 3) 阴阳消长: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而是处于“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的运动变化中。 4) 阴阳转化: 事物的阴阳两方面,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物极必反。 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过程,阴阳转化则是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3. 实际应用: 1) 说明人体组织结构:体表属阳,体内属阴;上部为阳,下部为阴;五脏属阴,六腑属阳。 2) 说明人体生理功能:人体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保持协调平衡的结果。 3) 说

    4、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偏盛: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变,即实证。 阴阳偏衰:阴或阳某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即虚证。 阴阳互损:包括阳损及阴1和阴损及阳2。 阴阳转化:人体阴阳失调而出现的病理现象,还可以在一定条件下,各自向相反的方向转化,即阳证 可以转化为阴证,阴证可以转化为阳证。 4. 指导治疗和用药 1) 确定治疗原则:协调阴阳。 “阳胜则热” 实热证 清热 “阴胜则寒” 实寒证 温阳散寒 “阴虚则内热” 虚热证 滋阴清热 “阳虚则内寒” 虚寒症 补阳散寒; 1 阳损及阴:阳虚到了一定程度时,因阳气不足,无力化生阴液,进一步出现阴液亦虚的现象 2 阴损及阳:阴虚到了一定程度时

    5、,因阴虚不能滋养阳气,进一步导致阳气亦虚的现象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阴阳两虚” 阴阳双补。 2) 归纳药物性味 i. 归纳药性:寒、热、温、凉。 寒凉(阴) :能减轻或消除热象,如黄连、栀子、石膏; 温热(阳) :能减轻或消除寒象,如桂枝、附子、干姜。 ii. 分析五味:酸、苦、甘、辛、咸。 辛、甘、淡味属阳; 酸、苦、咸味属阴。 三、五行学说 1. 五行的基本概念: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 2. 五行特性 3. 事物五行归类 4. 五行生克关系 木曰曲直 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或现象 火曰炎上 凡具有温热、升腾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或现象 土爰稼穑

    6、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或现象 金曰从革 凡具有清洁、肃降、收敛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或现象 水曰润下 水: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或现象 五行 木 火 土 金 水 五脏 肝 心 脾 肺 肾 五腑(相表里) 胆 小肠 胃 大肠 胱 五体(X 主 Y) 筋 脉 肉 皮 骨 五华(其华在) 爪 面 唇 毛 发 五官(开窍于) 目 舌 口 鼻 耳 五志(Y 伤 X) 怒 喜 思 悲 恐 五味 酸 苦 甘 辛 咸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5. 应用 说明五脏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相生相克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相乘、反侮、母病及子、子病及母 用于疾病诊断及治疗

    7、脏腑学说脏腑学说 分类 内容 功能 五脏 肝、心、脾、肺、肾 藏精、气、血、津液,主精神,思维活动 六腑 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 饮食受纳、消化、吸收、传导,排泄糟粕 奇恒之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形似腑,功同脏,藏精气 一、精 1. 概念:精是具有生命活力的精微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主要藏于肾。 2. 先天之精:其禀受于父母,是构成胚胎的原始物质,与生俱来,藏于肾。主要功能是生殖和繁衍后代。 3. 后天之精:其来源于后天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微。注入于肾,与先天之精结合,转化为肾精。 4. 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先天之精有赖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育和充养;

    8、后天之精的化生,又有赖于先天之 精的活力资助,在肾中密切结合而组成肾中精气,以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力和生殖能力。 5. 人体生长、发育、强壮、衰老、死亡的生命过程与肾中精气的盛衰有密切的关系。机体牙齿、骨骼、头发 的生长状态,是肾中精气盛衰的外在表现。 二、气 1. 概念:包含两个方面。气是物质的,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具有很强活力的精微物质,如水谷之 气、呼吸之气。气是功能,是维持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动力。 2. 来源与生成(按来源分类:元气、自然清气、水谷精气,统称为真气。 ) 3. 元气有推动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功能活动的作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4.

    9、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和内在动力。 5. 气的分类(按功能分类:宗气、卫气、营气、五脏六腑之气) 来源 分布 作用 宗气 肺呼吸的自然界的清气和由脾胃 化生的水谷之精气结合而成。 聚积于胸中, 一身之气运行 输布的出发点 助肺司呼吸 灌注心脉,以行气血 营气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 是水谷之气中比较轻柔而富于营 养的物质。 分布在血脉之中, 为血液的 组成部分, 随血液运行于全 身。 化生血液 营养全身 卫气 由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所化生, 是水谷精微中比较骠悍滑疾的部 分。 运行于经脉之外,达于体 表,皮肤,肌肉,腠理,内 至脏腑,布散全身。 防御外邪 温养全身 调控腠理 五脏六腑

    10、之气 真气充遍全身,布于五脏六腑经 络,即成为五脏六腑之气,经络 之气。 五脏六腑 维持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 物质基础和动力 6. 气的作用 1) 推动:气是人体一切机能活动的动力。 2) 温煦:人体之所以维持正常的体温,是靠阳气的温煦作用来调节。 3) 防御: i. 抵御外邪入侵:气能护卫肌表,防御外邪入侵。 分类 命名 来源 真气 先天之气 元气 先天之精化生而成,又要靠后天之精补充 后天之气 自然清气 肺呼吸引入 水谷精气 脾的运化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ii. 驱邪外出:外邪已经入侵,气又能与邪气作斗争,驱邪外出,使人康复。 4) 固摄: i. 固摄血液,约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

    11、而不溢出脉外。 ii. 固摄津液,控制其分泌量,排泄量,防止液体丢失。 iii. 固摄精液,防止妄泄。 iv. 固护胃、肝、肾、子宫、肛门等脏器,使其位置恒定而不下移。 5) 气化:体内的精、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和相互转化都依赖于气的气化作用。 三、血 血的生成:饮食物经胃的腐熟,小肠的消化和脾的运化所产生的水谷精微经脾的升清作用,将水谷精微上输于 肺,与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通过心肺的气化作用,化生为血注入血脉之中。此外,肾藏精,精生髓,精 髓可以化生为血。 血的生理功能:血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和滋润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的功能。血的充盛和正常运行是维持精神意 识思维活动的物质基础。 血液的运

    12、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取决于气的推动和固摄作用。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主要动力;宗气贯心脉, 以行气血;肝的疏泄能调畅气血的运行;脾气统摄血液在脉中运行,使血不溢于脉外。 四、津液 1. 概念:津液是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脏腑组织的内在体液及其正常分泌物。 津:性质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 液:性质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 2. 来源:津液来源于水谷精微。 3. 功能:濡润和滋养 4.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主要依靠肺、脾、肾三脏共同完成。 1) 脾主散津: i. 脾直接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

    13、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 ii. 脾直接将津液布散至全身。 2) 肺主行水: i. 肺接受脾转来的津液,通过肺的宣发作用将津液输布于全身体表,以发挥津液的滋养作用。将代 谢后的产物以汗液的形式,经皮肤排出体外; ii. 通过肺的呼吸也排出大量的水分; iii. 通过肺的肃降,通调水道作用,可将津液下输到肾和膀胱。 3) 肾主水液: i. 通过肾阳的蒸腾气化,以调节水量。 ii. 肾能升轻降浊,使津液之中清者上升至肺,向全身布散。使浊者下降至膀胱,最后化为尿液排出 体外。 五、精、气、血、津液的关系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1. 气和血 气 血 属性 阳 阴 功能 温煦推动为主 营养滋润为

    14、主 关系 气为血帅 气能生血:血液生成离不开气的运动变化 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 气能摄血:固摄血液,约束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 血为气母 血能载气,即气存在于血液之中。 气的化生是以血为物质基础的 2. 气和津液 气 津液 属性 阳 阴 关系 气能生津 津液来源于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 气能行津 脾气的运化,肺气的宣发肃降,肾气的蒸腾气化, 气能摄津 维持津液代谢平衡,有赖于气的固摄。 津能载气 气在体内不仅依附于血,也依附于津液,津液能载气。 津能化气 气的化生,亦以津液为其物质基础。 3. 津液和血:津液与血都是液体,同是水谷精微所化。故有“津血同源”之说。在生理上津

    15、液是血液的重要 组成部分,津液注入于脉中即为血。津液有调节血液粘稠度的作用。血液中的清稀部分渗出脉外,即为津 液。 4. 精和血:精血可以相互转化。肾藏精,精生髓,精髓可以化生为血。 四诊四诊 一、望诊 1. 内容:一般望诊神、色、形态;局部望诊头、发、目、鼻、耳、牙齿、咽喉、舌、皮肤、望幼 儿指纹等。 2. 一般望诊“ 1) 望神:有神、无神、假神(回光返照) 2) 望面色: i. 正常:光泽红润 ii. 面色苍白:虚寒症 iii. 面色红赤:热证(满面通红实热,两颧潮红虚热) iv. 面色萎黄:脾胃虚弱 v. 面色青紫:血瘀、寒症、痛症。 vi. 面色暗黑:寒重、血瘀,久病面黑多属肾虚。

    16、3) 望形态 i. 正常:形体端正,胖瘦适度,身体结实,步态自如,表示正气充盛 ii. 形体虚胖:气虚或痰湿较盛 iii. 形体消瘦:阴虚,易犯劳嗽 iv. 浮肿: v. 风证四肢抽搐颤动。痰热生风:实证、热证虚风内动:虚证 vi. 中风口眼歪斜兼有半身不遂 vii. 痿证手足软弱无力,行动不灵而无痛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viii. 痹症关节肿痛,肢体动作困难 3. 局部望诊 1) 头与发: 2) 目:目赤红肿:肝火或风热 3) 鼻: 鼻流清涕:外感风寒; 鼻流浊涕:外感风热 4) 唇口:淡白-血虚; 青紫-寒凝血瘀; 深红-实热。 5) 牙齿:牙龈淡白-血虚; 牙龈红肿-胃火上

    17、炎 6) 咽喉:红肿疼痛-肺胃有热 7) (重点)舌: i. 舌的脏腑分布 ii. 舌诊注意事项: 光线要明亮; 伸舌要自然放松; 注意染苔:饮食、药物、吸烟 病人就诊前不宜刮舌苔; 辩证时必须将舌质、舌苔结合起来观察。 iii. 舌诊重点 舌质 颜色 淡红而润正常 舌淡白血虚或阳虚 舌鲜红热证 红绛舌邪热入营血 紫暗舌瘀血证 舌边瘀斑久病血瘀 形态 胖大舌脾气虚或阳虚 芒刺舌热邪亢盛。 裂纹舌虚证多见,血虚及阴虚为主 瘦薄舌气血两虚 舌苔 苔质 薄厚 薄苔:过薄苔可以见到舌质,属正常舌 苔,或疾病初期,邪入尚浅 厚苔:适度腐败通过苔不能见到舌质,疾病位置深入 润燥滑苔:水湿过多,主寒主湿,阳

    18、虚水湿内停 燥苔:热盛津伤,阴液不足 腐腻 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状如豆腐渣,揩之可去 多属热: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揩之不去,刮之不脱,上 面一层为粘腻状物,为寒湿或湿热 剥脱镜面舌:舌苔全部退去,舌面如镜,多为胃阴枯竭 花剥苔(地图舌) :舌苔脱落不全,多为胃气阴两伤 苔色 白苔:表证寒证 黄苔:里证热证 黑苔:病情较重。黑而润滑 阳虚寒盛;黑而干裂 热极伤阴 无苔:胃气虚弱、胃阴不足 iv. 舌诊的临床意义: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判断正气的盛衰:舌苔薄白而润有胃气;苔净胃气虚衰 分辨病位的深浅:苔厚病在里,邪较深苔薄病在表,邪较浅 区别病邪的性质:白寒;黄热;腻

    19、湿 推断病势的进退:薄白苔黄厚苔(进展恶化) ;黄腻苔薄白苔(好转,病邪退) 测知病情的预后:舌胖瘦适中,活动自如,淡红润泽,舌面有苔,是正气内存,胃气旺 盛,预后多佳;舌苔干枯,舌苔骤剥,舌强或偏歪等,多属正气衰败,病情危重,预后 多凶。 二、闻诊:听声音,嗅气味 1. 咳嗽:肺失宣降,肺气上逆所致 咳而痰少,以咳为主,其病在肺; 因痰而咳,以痰为主,其病在脾; 久病、久咳,声低气短,呼吸困难,为肺脾肾气虚 2. 嗅气味:口气、排泄物、分泌物 三、问诊 1. 问诊的要点: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饮食四问便,五问头身六胸腹,七聋八渴及睡眠,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当问经

    20、产带,小儿当问麻疹斑。 2. 发热恶寒同时存在,多见于外感表证 发热重,恶寒轻为外感风寒,即表热证 恶寒重,发热轻为外感风热,即表寒证 3. 清醒时常出汗不止称自汗,为气虚卫阳不固; 入睡则出汗,醒后则汗止称盗汗,多属阴虚 4. 耳聋耳鸣: 暴鸣暴聋:肝胆火盛; 久鸣久聋:肝肾阴虚; 5. 身痛: 1) 外感身痛为全身酸痛,兼恶寒发热; 2) 周身窜痛多为肝气不舒; 3) 久病卧床不起兼周身疼痛,多为气血不足; 4) 产后身痛无表证,为血虚或血瘀脉络 6. 四肢痛(痹症) :外感风寒湿邪所致。 1) 行痹:疼痛游走不定,属风偏重; 2) 着痹:痛势沉重或肿胀,属湿偏重; 3) 痛痹:疼痛剧烈,

    21、遇寒加重,属寒偏重; 4) 风湿热痹:关节红肿热痛 7. 腰痛: 1) 肾虚腰痛:酸痛为主,腿膝无力,遇劳加重。 i. 肾阳虚:畏寒肢冷,腰背发凉,阳萎滑精; ii. 肾阴虚:心烦失眠,手足心热; 2) 寒湿腰痛:腰部冷痛; 3) 瘀血腰痛:腰痛如刺,不能转侧 四、切脉 1. 脉与脏腑关系 反映脏腑 寸口脉 反映脏腑 左手 右手 心 小肠 寸 寸 肺 大肠 肝 胆 关 关 脾 胃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2. 平脉(正常脉象) :三部有脉,不浮不沉,不快不慢,一息四到五至,和缓有力,节律均匀 3. 异常脉象: 浮、沉、迟、数、虚、实六脉为重点,是辨别表里、寒热、虚实的依据。 异常脉象

    22、 主病 浮脉 轻按即得,重按反弱。 表证 沉脉 轻取不应指,重按始得。 里证 迟脉 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 寒证 数脉 一息脉来五至以上 热证 虚脉 浮中沉取均无力 虚证(气血两虚) 实脉 浮中沉取均有力 实证 4. 区分以下三种脉 促脉:脉数而有不规则的间歇 主病:阳盛实热,气血瘀滞 结脉:脉缓而不规则的间歇 主病:阴盛寒凝 代脉:脉来中止,停止时间较长,间歇有规律 主病:脏气衰微,风证,痛证,七情惊恐,跌打损伤 八纲八纲 一、政与证 症:即症状,是指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样感觉,是疾病的临床表现,是辨证的依据; 证:是对疾病某一阶段出现的症状所反映的病理机制的概括,是疾病本质的反映,是辨证

    23、所得出的结论。 二、八纲 三、表里 1. 表证: 1) 定义:表证是六淫外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浅在肌肤的证候。 2) 临床表现:以发热恶寒 (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为主,常兼见身痛、鼻塞、咳嗽等症状。 3) 特点: 表证往往具有起病急、病程短、 病位浅、病势轻的特点。 4) 分类: 表寒证恶寒重,发热轻。 表热证发热重,恶寒轻。 表虚证有汗,脉浮缓 表实证无汗,脉浮紧 2. 里证 1) 定义: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 2) 成因: 外邪不解,内传入里,侵犯脏腑。 外邪直接侵犯脏腑。 情志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直接损伤脏腑,使脏腑功能失调。 3. 表里鉴别 肾 膀胱 尺

    24、尺 命门 肾 病位的深浅 表证 里证 疾病的性质 寒证 热证 邪正的盛衰 邪盛为实证, 正虚为虚证 疾病的类别而言 阴证 阳证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4. 表里关系 1) 表里同病: 表证未解,邪入于里 原有里证,新感外邪 表里同时受邪 2) 表里转化:取决于正邪斗争的情况。 凡病邪由表入里,表示病势加重;凡病邪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 四、寒热 1. 寒证 定义:寒证是感受寒邪,或阳虚阴盛导致机体机能活动衰减所表现的证候。 成因:多因外感寒邪,或内伤久病,耗伤阳气,阴寒偏盛所致。 表现:恶寒或畏寒喜暖,面色苍白,口淡不渴,肢冷踡卧,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而润滑, 脉迟或紧等

    25、症状。 2. 热证 定义: 热证是感受热邪,或阳盛阴虚,表现为机体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 成因:外感热邪;素体阴虚;寒邪入里化热;情志内伤,郁而化火;过食辛辣,蓄积为热,使体内阳 热过盛。 表现:恶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宁,痰、涕黄稠,大便秘结,小便短赤,大便干结, 舌红苔黄而干燥,脉数。 3. 鉴别 4. 寒热关系 1) 寒热错杂:寒证、热证同时存在。常见的有表寒里热、表热里寒、上寒下热、上热下寒等。 2) 寒热转化: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i. 由寒证转化为热证者是邪盛而人体正气尚充实,阳气旺盛,所以邪气才能从阳化热。 ii. 由热证转化为寒证者大多为邪热伤正,正

    26、不胜邪,耗伤阳气的结果。 3) 寒热真假: 当疾病发展到危重阶段, 有时会出现疾病现象与本质不一致的假象, 即热证见寒象 (真 热假寒) ,寒证见热象(真寒假热) 。 五、虚实 1. 虚证: 定义:是指人体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它包括阴、阳、气、血、津、液、精、髓各 种不同的虚损。 2. 实证 定义: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活动亢盛所表现的证候。 (包含邪气过盛邪气过盛和机体机能亢进机体机能亢进两个方面) 3. 鉴别 4. 关系 虚实夹杂、虚实转化 六、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 1. 阴证: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机体反应多呈衰退的表现。 2. 阳证: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

    27、亢盛的证候,机体反应多呈亢盛的表现。 3. 鉴别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4. 亡阴证与亡阳证 一般是在疾病发展到垂危阶段,体内阴液或阳气迅速衰竭所出现的证候。 亡阴证 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而表现出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 亡阳证 是指由于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为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 病因病因 一、病因分类 1. 外感:六淫、疬气(疫疠之气是指染性很强,伤人毒烈的邪气。 ) 2. 内伤:七情、饮食失调、劳逸失度 3. 其他:外伤、烧烫伤、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二、外感病因 1. 六淫: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在自然界叫六气,致病叫六淫。 2. 风证: (春) 1) 风性数变:数变是

    28、指风邪致病具有发病变化无常、病程短的特点。 2) 风性善行:善行,是指风邪致病,其症状表现常游走不定。 3) 风性多动:动摇不定,如抽搐、震颤、眩晕、口眼歪斜等,亦归之为风。 4) 风性轻扬:轻扬即向上向外,故风邪多侵犯人体头面及体表。 5) 风邪侵及皮肤可发痒 6) 风性开泄:风邪侵袭人体,易使肌肤腠里开泄,皮肤汗毛孔扩张,故伤风感冒可有怕风、出汗等症状。 3. 寒证: (冬) 1) 寒为阴邪,易伤人之阳气:寒邪袭表,阻遏卫阳,故可见恶寒。 2) 寒性收引、凝滞、主痛 3) 寒邪中里伤及肠胃 4) 寒邪由表入里,易于化热 4. 署证: (夏) 1)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邪伤人多呈热象,如身

    29、热、面红、口渴、心烦、多汗、脉洪大等。 2) 暑邪升散,易耗气伤津:故有身倦、四肢无力、口燥、唇干等证。 3) 夏季多湿,暑易夹湿,暑湿困脾伤胃:常见四肢困倦、胸闷、恶心欲吐、纳呆、便溏等证。 5. 湿证: (长夏) 1) 湿为阴邪,最易阻滞气机:使气机升降失常,经络不畅,常见胸闷、脘腹胀满、二便不爽等气滞症状 2) 湿性重、浊: i. “重”即沉重:故致病后常出现四肢沉重、酸楚,头重如裹等证。 ii. “浊”即污浊:指分泌物或排泄物有秽浊不清的特点,如白带有味、秽浊;疮疡流水,下痢脓血 3) 湿性粘腻停滞:症状粘滞,病情缠绵 4) 湿邪易困脾犯胃:脾喜燥恶湿,因此湿邪最易伤脾阳,导致脾阳不振

    30、,运化失职。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6. 燥证: (秋) 1)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口干、舌干、鼻干、咽干、口渴、皮肤干燥、毛发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结。 2) 燥易犯肺: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燥邪犯肺,耗伤肺津,则致肺宣发肃降之功能失调,临床可见干 咳少痰或无痰,痰粘难出等症。 7. 火证: 1) 火为热之极,伤人会出现火热之象:如出现面红、目赤、红肿、怕热、喜冷、尿赤、苔黄舌红等证。 2) 火热可生风:火热耗伤肝阴,筋脉失养,以至热极生风,出现高热、神昏、抽搐颈强、反目上吊等症。 3)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邪致病时病变有向上的特点。 4) 火热易伤津液:故见口干、舌燥、喜饮、

    31、便干、尿少。 三、内伤病因 1. 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等精神活动 2. 特点: 怒则气上大怒伤肝,则肝气上逆,血随气上出现呕血、头晕、头痛或昏厥卒倒等证。 思则气结思虑伤脾,则脾气郁结,运化失常,出现纳少腹胀、腹泻等消化不良的证候。 恐则气下恐则伤肾,可使肾气不固,大小便失禁。 喜则气缓喜则伤心,过喜则使心神涣散而精神不集中,甚而失神狂乱。 悲则气消悲则伤肺,过度悲忧,使肺气抑制,意志消沉,肺气耗伤。 3. 饮食失宜:主要损伤脾胃。 4. 四、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1. 痰饮:痰饮是疾病过程中体内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的局部病理产物。 其中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2. 淤血 脏腑证治脏

    32、腑证治 一、心与小肠 1. 心的生理和病理 1) 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推动血液运行的动力,主要是靠心气来实现的。 2) 心主神志 3) 开窍于舌:舌为心之苗 4) 心与小肠相表里。心火亢盛时,可下移于小肠,引起小便短赤、尿道灼热、疼痛,甚至尿血等症。 5) 手太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2. 小肠的生理和病理 1)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2) 小肠有病,主要表现在腹胀腹痛、腹泻、便溏、小便异常等。 3. 辨证论治 1) 心血虚及心阴虚: i. 主证:心悸心烦、失眠多梦、健忘易惊;兼见面色苍白、舌质淡、脉沉细者为心血虚;兼见低热、 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口干、舌质红、脉细数者为

    33、心阴虚。 ii. 治法:养心血,补心阴,安心神 iii. 方例: 心血虚四物汤(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加减 心阴虚补心丹加减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2) 心气虚及心阳虚 i. 主证:心悸发空、气短、自汗、动则加重,倦怠无力,面色晄白,心前区憋闷、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弱或结代;心阳虚:心气虚证形寒肢冷;心阳虚脱时,则大汗淋漓,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微欲 绝。 ii. 治法:补心气,温心阳;或回阳救逆 iii. 方例: 心气虚四君子汤(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加减 心阳虚四君子汤+桂枝、附子 心阳虚脱四逆汤、独参汤 3) 胸阳不振、心脉瘀阻瓜宣痹通阳,活血化瘀蒌薤白白酒汤 4) 心

    34、火上炎清心降火利尿导赤散 5) 痰扰心窍重镇安神,涤痰开窍,清心泻火 6) 小肠病证,实热多由心火下移所致;寒证多与脾肾虚寒有关 二、肝与胆 1. 肝的生理与病理 1) 肝藏血: i. 储藏血液 ii. 调节血量 2) 肝主疏泄: i. 调节精神情志 ii. 协助消化吸收 iii. 促进气、血、水的运行 3) 主筋,其华在爪 4) 开窍于目 5) 生理特性: i. 肝为刚脏,其气易动易亢 ii. 肝性喜条达,恶抑郁 6) 肝与胆相表里 2. 胆的生理与病理 胆的主要功能:储藏胆汁,协助胃肠消化功能 3. 辨证论治 1) 肝气郁结 i. 主证:两胁胀满作痛,其痛可窜及胸背或肩部、少腹等处。胸闷不

    35、舒,善太息,精神抑郁,急躁 易怒, 巅顶头痛; 咽中似物梗阻 (梅核气) , 甚则引起癥瘕积聚, 或月经不调、 痛经或乳房胀痛等。 ii. 治法:疏肝理气 iii. 方例: 肝气太盛:柴胡疏肝散 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肝郁脾虚:逍遥散 2) 肝火上炎 i. 主证:目赤肿痛,头晕目眩,耳聋耳鸣,面红,急躁易怒,胁肋灼痛,口干口苦,甚则吐血衄血,尿黄便干,舌 红苔黄,脉弦数. ii. 治法:清肝泻火 iii. 方剂:龙胆泻肝汤 3) 等等其他,余不一一 4. 肝病证治要点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1) 肝主疏泄,性喜条达和升发,病理上肝阳肝气易亢、易逆、易郁 2) 肝气致病有肝气郁结和肝气

    36、横逆。症状多与情志相关,以胀为特点,与肝经循行部位相联系,且均可 影响到血分,出现出血或血瘀 3) 肝气、肝火、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关系密切,有虚有实 4) 肝阴虚证,多阴肾阴不足所致,故常采用滋补肝肾之法 三、脾与胃 1. 脾的生理与病理 1) 脾主运化 i. 运化水谷之精微。 ii. 运化水液(水湿) :对水液有吸收输布左右。 2) 脾统血:脾气能统摄血液在脉管中运行,而不溢出脉外的功能 3) 主肌肉四肢:全身肌肉靠脾胃运化之水谷精微来荣养。 4)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5) 脾的特性:脾主升清,喜燥恶湿 2. 胃的生理与病理 1) 主受纳和腐熟 2) 胃的特性:胃气主降、喜润勿燥 3. 辨证

    37、论治 1) 脾气虚证 i. 主证:食少,腹胀,便溏与气虚症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少言懒气) ii. 治法:健脾和胃 iii. 方例:香砂六君子汤加减。 2) 脾阳虚证 i. 主证:腹痛、喜温喜按与虚寒见症 ii. 治法:温补脾胃 iii. 方例:黄芹建中汤 3) 中气下陷(脾气下陷证) i. 主证:脘腹重坠,内脏下垂与气虚症状并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色 ii. 无华,舌淡白,脉缓弱) iii. 治法:补中益气 iv. 方例:补中益气汤加减 4) 脾不统血 i. 主证:各种出血与气虚症状 ii. 治法:补气摄血,引血归经 iii. 方例:归脾汤加减。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相同

    38、 不同 病机 临床表现 病机 临床表现 脾气虚证 脾失 健运 气虚 不足 精津 失布 腹胀纳 少,食后 尤甚,便 溏,少气 懒言,面 色萎黄 气虚不运 食后腹胀,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细弱 脾阳虚证 阳失温运 畏寒肢冷,腹部绵绵作痛,喜温喜按,或浮肿带 下,舌淡胖嫩,苔白滑,脉沉无力 脾虚下陷证 清阳不升 脘腹坠胀,脱肛,子宫脱垂,久泻久痢,头晕目 眩,小便混浊如米泔,脉沉弱 脾不统血证 气不摄血 肌衄,鼻衄,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脉 细弱 5) 湿热蕴脾:脾胃功能障碍及湿热内蕴表现。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湿热内蕴之象) 6) 寒湿困脾:脾胃功能障碍及寒湿内盛表现(口淡不渴,舌胖

    39、苔白腻脉濡缓) 。 相同 不同 病机 临床表现 病机 临床表现 寒湿困 脾证 湿邪中阻 脾胃纳运 失职升降 失常 脘腹痞闷,纳呆 呕恶, 身面发黄, 苔腻,脉濡 寒湿凝聚 困阻中阳 口淡口腻,口多不渴,面黄晦暗,浮肿尿少, 舌淡苔白腻,脉濡而缓 湿热蕴 脾证 湿热蕴结 郁蒸 口苦而粘,口干饮少,身面鲜黄,身热不扬, 舌红苔黄腻,脉濡而数 7) 胃阴虚证:胃脘嘈杂隐隐灼痛,饥不欲食与阴亏失润之象并见 8) 胃热炽盛证: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与实热见症并见。 相同 不同 病机 临床表现 病机 临床表现 胃火炽 盛 热扰胃腑 受纳腐熟 及和降失 职 胃脘疼痛口 干喜饮尿黄 便干舌红脉 数 胃热炽盛热

    40、耗胃津 功能亢进为实热证 胃脘灼痛,拒按,消谷善饥,口臭齿 衄,龈肿溃烂,舌红苔黄,脉滑数。 胃阴虚 证 胃阴不足胃失濡润 和降失职为虚热证 胃脘隐痛灼热,饥不欲食,胃脘嘈杂, 干呕呃逆,舌红少苔,脉细数 9) 寒滞胃脘证:胃脘痞胀,胃中水声漉漉,口泛清水与痰饮症状共见。 10) 食积胃腕证:胃脘胀满疼痛,嗳腐吞酸,厌食。 四、肺与大肠 1. 肺的生理与病理(相傅之官、娇脏、喜润恶燥) 1) 主气: i. 一身之气 气的生成,尤其是宗气; 气机调节 ii. 呼吸之气:气体交换 2) 主宣发肃降 i. 宣发: 通过肺气的宣发,向体外排出浊气 将脾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全身,外达皮毛 宣发卫气,

    41、调节腠理开合,将代谢后的废液排出体外(汗) ii. 肃降: 将吸入自然界的清气,下纳于肾,保持呼吸平衡 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等物质向下布散肺居高位 将代谢后的废液及糟粕下输至肾及大肠、膀胱,排出体外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肃清呼吸道的异物以保持肺及呼吸道的洁净通畅 3) 主通调水道: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运行和排泄(依靠宣发肃降) 4) 主声开窍于鼻 5) 肺合皮,其华在毛 i. 肺输精于皮毛 ii. 肺宣发卫气,卫气能调节皮毛开合 6) 肺在志为悲(忧) ,肺在液为涕 7) 肺朝百脉,主治节 i. 通过肺的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使之变为血中之气,营养全身 ii. 血脉为心所主,但有赖于宗

    42、气贯心脉行气血的作用 8) 手太阴肺经,络手阳明大肠经,互为表里 2. 大肠的生理与病理(传导之官) 3. 辨证论治 1) 肺燥咳嗽干咳无痰清燥救肺汤 2) 肺寒咳喘咳嗽痰多稀白,形寒肢冷小青龙汤 3) 肺热咳喘咳嗽或咳喘,痰黄黏稠(肺痈:咳吐脓血、痰味腥臭)麻杏石甘汤加减(苇茎汤加 减) 4) 痰浊阻肺咳嗽气喘,胸部满闷,不能平卧,喉中痰鸣偏热(寒)用葶苈大枣汤加减(苏子降 气汤加减) 5) 肺阴虚干咳无痰或痰少而粘,偶带血丝,潮热盗汗百合固金汤加减。 6) 肺气虚咳嗽无力,咳声低微,面色恍白补肺汤加减。 7) 肺脾两虚久咳,气短而喘,痰多清稀,兼见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六君子汤加减。 8) 肺

    43、肾两虚咳嗽无痰或少痰,痰中带血,腰酸腿软,骨蒸潮热,颧红麦味地黄丸加减 9) 大肠湿热腹痛,里急后重,下痢脓血,肛门灼热,小便短赤白头翁汤加减。 五、肾与膀胱 1. 肾的生理与病理 1) 藏精 i. 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 ii. 肾精的作用: 主生长发育和生殖; 化生肾阴肾阳 2) 主水:肾主水的作用亦称肾的气化作用,通过肾气的 开合作用来完成。 i. 合(固摄)水液清者由肾气固摄于体内。 ii. 开(排泄)水液浊者由肾气推动下降,形 成尿液排出体外。 3) 主骨、生髓、通脑、其华在发: i. 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充脑; ii. 肾精化血,血能养发 4) 主命门火:指肾阳的温煦作用 i. 温煦

    44、全身,促进生长发育,成为各脏腑功能活动的动力 ii. 暖脾以助运化水谷 iii. 相火与性机能有关 5) 主纳气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 6) 肾开三窍:耳窍,前阴(尿道) ,后阴(肛门) 2. 膀胱的生理与病理 贮尿 排尿 3. 辨证论治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所藏真阴真阳,只宜固秘,不宜耗泄。 肾无实证。 治疗原则“宜补不宜泻” 1) 肾阴虚 i. 主证:腰酸腿软,头晕目眩,视力减退,耳鸣耳聋,女子闭经不孕,男子精少不育或遗精等,或 见午后潮热,颧红,盗汗,口燥咽干但不欲饮等症。 ii. 治法:滋补肾阴 iii. 方例:六味地黄丸、

    45、左归丸 2) 肾阳虚 i. 主证:形寒肢冷,面色恍白,腰酸膝软,精神不振,性欲减退,阳萎早泄或滑精,尿少浮肿,五 更泄泻,下利清谷等。 ii. 治法:温补肾阳 iii. 方例: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iv. 肾虚水泛肾阳虚+周身水肿济生肾气丸 v. 肾虚泄泻肾阳虚+久泻不止四神丸 vi. 肾不纳气肾阳虚+呼吸困难七味都气丸(六味地黄+五味子) vii. 肾气不固肾阳虚+小便频数、早泄金锁固精丸 3) 心肾不交 主证:腰酸腿软,头晕耳鸣,失眠健忘,心悸心烦,遗精盗汗。 治法:交通心肾 方例:六味地黄丸合交泰丸(黄连、肉桂)加减 4) 肝肾阴虚 主证:头晕耳鸣,两目干涩,视物不清,性急易怒,腰酸腿软,

    46、手足心热,或肢体麻木,屈伸不力, 肌肉跳动。男子遗精,女子月经量少或闭经。 治法:滋补肝肾 方例:杞菊地黄丸(六味地黄丸加枸杞子、菊花) 5) 脾肾阳虚 主证: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神疲乏力,少气懒言,五更泄泻,或久泻不止,完谷不化,纳少腹胀, 或尿少浮肿,甚则水臌胀满 治法:温补脾肾 方例:腹泻附子理中汤合四神丸;水肿真武汤合五苓散 6) 肺肾两虚麦味地黄丸(见肺) 7) 膀胱湿热尿频尿急尿痛八正散加减 药物药物 中药的性能中药的性能 药物的性能主要有四气 五味 升降浮沉、归经、有毒无毒等。 一、四气:四气又称四性,即:寒 凉 温 热四种药性。 1. 寒凉药多具有清热 泻火 解毒等作用。常用于

    47、阳证 热证。 2. 温热药多具有温阳 救逆 散寒等作用。常用于阴证 寒证。 3. 此外,还有平性药。是指药性比较平和的药物。 4. 药性:大热(附子)热(干姜)温(细辛) 凉(桑叶)寒(生石膏)大寒(犀角) 二、五味:五味就是药物的酸 苦 甘 辛 咸五味。有些药物具有淡味或涩味等。 本品不能代替药品,请不要放弃治疗 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而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又有共同之处。 1. 辛:能散、能行(行气 行血) ,有发散表邪、行气、活血的作用。适用于表证和气滞血瘀证。 2. 苦:能泄、能燥,有泻热降火、燥湿的作用。适用于热证、湿证。 泄的含义甚广。 指通泄,如:大黄适用于热结便秘。 指降泄,如:杏

    48、仁适用于肺气上逆的咳喘。 指清泄,如:栀子适用于热盛 心烦等证。 3. 酸:能收、能涩,有收敛止汗,涩肠止泻的作用,适用于盗汗、遗精、久泻等证。 4. 咸:能软坚散结,有软化硬结,润燥泻下的作用,适用于大便燥结、痰核、累历等。 5. 甘:能补 能缓 和中,有补益虚弱、缓和药性、缓急止痛的作用,适用于虚弱病证或缓和拘急疼痛。 6. 淡:能利、能渗,有渗湿利尿的作用。适用于水湿证。 每种药物都有气和味,两种必须综合运用。 三、升降浮沉:是指药物作用的趋向而言。 1. 升是上升,浮是上行发散,凡升浮的药物都主上行而向外,有生阳 发表 散寒等作用,用于病症向内、向 下的病势趋向。 2. 降是下降,沉是下行泄利,沉降的药物都主下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清热、渗湿、泻下等作用, 用于病症向上、向外的病势趋向。 3. 药物趋向的升降浮沉与下列因素有关: i. 与药物气味有关:辛甘温热药主升浮,酸咸苦寒凉药主沉降。 ii. 药物质地的轻重和入药部分:如:花 叶 皮及质轻的药物,大都能升浮,子 实质重的药物,大都主 沉降(如:苏子 代赭石) 。 iii. 受加工炮制的影响:酒炒则性升,姜汁炒则能散,醋炒则收敛,盐水炒则下行。 iv. 方剂的药性不受单味药物的影响。 四、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主要对某经(脏腹其及经络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大学精品课件:中医学基础理论总结.docx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7892.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