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点整理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师招聘-教育学知识点整理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招聘 教育学 知识点 整理 课件
- 资源描述:
-
1、LOGO 教育学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与教育学 1 1、教育、教育概念: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广义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本质属性本质属性:教育育人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社会属性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继承性、长期性、相对独立性、生产性、起源起源:神话起源说体现神或人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朱熹。生物起源说动物的本能,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法)利托尔诺和(英)沛西能。心理起
2、源说儿童对成人的模仿;(美)孟禄。劳动起源说教育的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构成要素: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功能:功能:按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社会发展功能);按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负向功能);按作用呈现形式(显性功能、隐性功能)。发展历程:发展历程:学校出现意味人类正规教育制度的诞生,是人类教育文明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夏代:有学校的设置。西周:中国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隋唐:六学(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宋清:教育内容-四书(大学、中庸、论
3、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明代后:八股文成为科考的固定格式。ppt课课件件古埃及:古埃及:文士(书吏)学校,“以僧为师”“以吏(书)为师”欧洲欧洲奴隶社会奴隶社会:雅典教育、斯巴达教育西欧西欧:教会教育、骑士教育(封建体系)教育内容(七艺: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都贯穿神学。欧洲文艺复兴欧洲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教育,以人为中心;(意)维多利诺、(尼德兰)埃拉斯莫斯(伊拉斯谟)、(法)拉伯雷和蒙田。近现代社会的教育:近现代社会的教育:近代: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教育的世俗化。教育的法制化。
4、现代: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教育同生产劳动从分离走向结合。教育的日趋普及性和多样性。教育的科学化水平日益提高。20C 20C后期:后期:终身化(法,保罗朗格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全民化,民主化(教育机会均等)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全球化,信息化,科学性。ppt课课件件2 2、教育学、教育学概念: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力。发展概况:发展概况:萌萌芽阶段 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结合、启发诱导、温故知新 孟子:性善论 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论”。荀子:性恶论 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墨翟:兼爱
5、 非攻 道家:主张“绝学”和“愚民”,认为“绝学无忧”。“道法自然”学记(入礼记)中国、世界上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教育专著。教学相长、尊师重道、藏息相辅、豫时孙摩、启发诱导、学不躐等 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西方最早启发式教育 柏拉图:理想国最早国家主义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首提“教育遵循自然”,“和谐全面发展”(注意儿童心理 ,分阶段教育)。昆体良:古罗马教学法大师 论演说家的教育(雄)古代西方的第一部教学法论著 班级授课制思想的萌芽。ppt课课件件独立形态阶段独立形态阶段培根培根:近代实验科学鼻祖,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独立学科,提出归纳法为教 育学的发展奠定方法论基础。夸美纽斯夸美纽斯:大教
6、学论教育学成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泛智教育”思想,“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教育适应自然。班级授课制。教育原则(直观性、系统性、量力性、巩固性、自觉性)。卢梭卢梭:爱弥儿“性善论”者,教育任务使儿童“归于自然”。“教育上的哥白尼”,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康德康德:康德论教育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歌尼斯堡大学讲授教育学,最早在大学开设教育学讲座的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裴斯泰洛齐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使人类教育心理学化”的口号,推动教育活动的科学化及教育学的诞生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洛克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
7、中,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育所决定的。”ppt课课件件赫尔巴特: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第一本现代教育学著作,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教育理论体系的两个理论基础是伦理学和心理学;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教育学教学原则:西方教学史第一次提出“教育性教学”的概念。教学四阶段论:明了、联合(联想)、系统,方法。传统教育派的代表:教师、知识、课堂三中心。斯宾塞:斯宾塞:教育论 提出“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这一著名论断,重视实科教育,可以说是近代科学教育的先锋。杜威: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 现代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 提出“儿童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
8、动中心”。教育的本质: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教育的目的:从“教育即生活”引出“教育无目的论”。“从做中学”:创设疑难情境;确定疑难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种种假设;推断那个假设能解决这个困难;验证这个假设。ppt课课件件20C20C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 实验教育学:实验教育学:19C末20C初,(德)梅伊曼和拉伊 实验教育学纲要实验教育学文化教育学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 19C末出现于德 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 关于普遍妥当的教育学的可能教育与文化实用主义教育学实用主义教育学:19C末20C初兴起于美,杜威、克伯屈 民主主义与教育经验与教育设计教学
9、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1939凯洛夫教育学世界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我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1930)是我国第一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著作。批判教育学批判教育学:兴起于20C70年代(美)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布厄迪尔 资本主义美国的学校教育教育与权力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生产ppt课课件件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当代教育理论的新发展 赞科夫: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提出发展性教学理论的五大原则(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教学过程、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发展的原则。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过程 提出结构主义学说和发现法。瓦根舍因瓦根舍因
10、:(德)创立了范例方式教学理论。苏霍姆林斯基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都献给儿童阐述和谐教育思想;认为学校教育的理想是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德国。ppt课课件件二、教育基本规律二、教育基本规律1 1、教育与社会发展、教育与社会发展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与政治经济制度的关系:1.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2.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3.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目的 4.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1.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2.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作用于社会政经制。3.教育可以促进民主。生产力对教育的
11、决定作用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1.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生产力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3.生力发展水平制约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选择 4.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发展水平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再生产劳动力 ppt课课件件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1.科学技术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2.科学技术能够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3.科学技术影响教育内容、方法与手段 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 1.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2.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3.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4.教育具有推进科
12、学研究成果的开发利用。文化对教育的影响文化对教育的影响 1.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 2.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 3.文化影响教学方法的使用 教育对文化促进的作用教育对文化促进的作用 1.教育具有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 2.教育具有选择和批判文化的作用 3.教育具有交流和融合文化的作用 4.教育具有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教育相对独立性教育相对独立性:自身历史继承性,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与其他社会意识形式的平行性学生文化特点学生文化特点:非正式性、过渡性、多样性、互补性ppt课课件件2 2、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人的发展个体身心发展个体身心发展概念概念: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人,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
13、的全部认识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动因动因: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高尔顿、格塞尔、霍尔等。格塞尔(美)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外铄论(环境决定论)荀子、洛克、华生等。荀子“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洛克提出“白板说”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规律规律:顺序性(低级到高级、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科尔伯格的道德认知发展论 阶段性(不同年龄段有不同的发展特征和任务)。不平衡性(同一方面不同年
14、龄阶段,不同方面的发展都是不平衡的。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身心潜能最好的发展时期。互补性(包括生理与生理之间的互补和生理与心理之间的互补)。个别差异性:(不同个体同方面、不同个体不同方面)。ppt课课件件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遵循该规律的教育要求:顺:遵循量力性原则,循序渐进地施教;揠苗助长、陵节而施的做法都是违背该原则的;阶: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上应有所不同,而不能搞“一刀切”;不:把握施教的关键期或最佳期,视时而教、及时而教;互:长善救失,扬长避短;个:因材施教。ppt课课件件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个体的主观能动性。遗传素质是人身心
15、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但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环境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起主导作用:1.教育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的影响;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个体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的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内因和动力);离开人的活动,遗传素质、环境和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现实。成熟人的
16、机体的成熟程度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程度和特点,它为一定年龄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和限制。ppt课课件件三、教育目的三、教育目的 1.1.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概念概念: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作用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主要标准。三个层次三个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与教育方针:与教育方针:分类:分类:理论依据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
17、唯一方法”。确立理论确立理论:个人本位论:孟子、卢梭、裴斯泰洛奇、福禄贝尔、马利坦、赫钦斯、奈勒、马斯洛、萨特等。社会本位论:荀子、赫尔巴特、涂尔干、纳托普、凯兴斯泰纳、孔德 、巴格莱等。两者的历史具体的统一ppt课课件件2.2.我国的教育目的我国的教育目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新中国成立以来:1957 毛泽东,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教育方针(成为有觉悟文化的劳动者 1985 四有(思想,道,文,纪),两爱(祖国,社义事业),两精神(奉献、科学)。1993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1995 教育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决定,有理、道、文、纪
18、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现阶段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4)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ppt课课件件教目基本构成:教目基本构成:五育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各有独立性;不平衡性。德育:三观、道德素质、政治管你(保证方向、动力、灵魂、首位)智育:科学文化知识、技能,智力,非认知因素(认知基础、核心)体育:增强学生体质(根本任务、物质保证)美育:审美观(三层
19、次: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三功能:直、间接,超美育(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劳动技术教育: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和习惯;初步掌握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ppt课课件件3 3、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概念概念: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依据依据: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特点特点:全体性(根本),全面、基础、主体、发展、未来性。根本目的根本目的:全面提高全体学生基本素质。内涵内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以培养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意义意义:有助于提高中华民族的整体素质
20、,提高综合国力;是克服应试教育弊端,深化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有助于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落实。措施措施:改变教育观念;转变学生观;加大教育改革的力度;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误区误区:不要尖子生,什么都要学好,不要刻苦,教师是合作帮助服务者,就 是多课外活动和文化课,不要考试,会影响升学率。ppt课课件件4 4、学校教育制度、学校教育制度内涵内涵:广义指国民教育制度;狭义是指学校教育制度(学制)。学制是国民教育制度的核心。建立学制依据建立学制依据:生、科、政经、人口发 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本国学制历史、外国学制影响现代学制类型现代学制类型:最早19世
21、纪末欧洲 西欧双轨制(英德法俄-学术职业教育)美国单轨制 苏联分支型(沙皇俄国)现代学制发展现代学制发展: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教育制度化的形成,清末废科举,兴学校是近代教育兴起标志);非制度化教育(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内。库姆斯(非正规教育)伊里奇(非正规化)。现代学制发展趋势现代学制发展趋势: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ppt课课件件5 5、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我国学校教育制度我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我
22、国现代学制的沿革旧中国:1902 壬寅学制(未实行)日本为蓝本,我国首次颁布的现代学制;1903 癸卯学制(实行新学制开端)承袭日本的学制 中国第一个实行的现代学制;1912 壬子癸丑学制 反映资产阶级在学制方面要求;首次规定男女同校 我国教育史第一个有资本主义性质的学制;1922 壬戌学制 以美国学制为蓝本,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新中国:1951 颁布关于学制改革决定,标志我国学制发展到新阶段 1985 颁布中共中央教体改革决定九年义务 提出教育法(1986年颁布)1993 颁布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两基(基本普及九义教、扫除青壮年文盲)两全(全面贯彻党教育方针、提高教育质量)两重(
23、一批重点学校、重点学科)1999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定,首提终身教育 2001 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ppt课课件件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我国当前的学制改革内容内容: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稳步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发展道路;重视成人教育,发展终身教育。工作方针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2020 2020 战略目标战略目标:两基本(即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一进入(进入人力资源全国行列)我国现行学制我国现行学制 结构结构:层次(幼儿,初、中、高等)类别(基础、职业技
24、术、高等、成人、特殊)类型类型:分支型ppt课课件件四、教师与学生四、教师与学生1 1、教师、教师概念概念:传递和传播人类文明的专职人员,学校教育职能的主要实施者。广义:学校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狭义: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培养社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根本任务根本任务:教书育人作用作用:教书(人类文化传播者);育人(灵魂工程师);开发潜能(潜能开发者);教育工作组织、领导者(教育过程起主动作用)职业概述职业概述:专门职业、专业人员(1994教师法首次从法律地位确认教师地位)教育者、促进个体社会化(夸美纽斯“教师是太阳下最崇高优越的职业专业发展阶段专业发展阶段:非职业化 职业
25、化(标志:私学,春秋战国奴隶社会);专门化(教师量,师范教育机构(法:世界最早;清末“南洋 公学”:中国最早);专业化(教师质)ppt课课件件职业特点职业特点: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最大特点)“传道者”(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授业、解惑”(知识传授者、人类文化的传递者)示范者(榜样)“教育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家长代理人、父母”和“朋友、知己”“研究者”、“学习者”、“学者”劳动特点劳动特点:复杂性、创造性;连续性、广延性;长期性、间接性;主体性、示范性;劳动方式个体性、劳动成果群体性。职业素养职业素养:道德素养:对待事业(忠于人民教育事业);对待学生(热爱学生);对待集体(团结协作)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