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位公差与检测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形位公差与检测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公差 检测 课件
- 资源描述:
-
1、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1 1、了解形位公差带的特征(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了解形位公差带的特征(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2 2、掌握形位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掌握形位公差在图样上的标注3 3、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了解形位误差的检测原则4 4、掌握形位误差的检测方法、掌握形位误差的检测方法5 5、了解公差原则(独立原则、相关要求)的特点和应用、了解公差原则(独立原则、相关要求)的特点和应用6 6、掌握形位公差的选用原则、掌握形位公差的选用原则本章学习要求本章学习要求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
2、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轴套的外圆可能产生以下误差:轴套的外圆可能产生以下误差:外圆在垂直于轴线的正截面外圆在垂直于轴线的正截面上不圆(即上不圆(即圆度误差圆度误差)外圆柱面上任一素线(是外外圆柱面上任一素线(是外圆柱面与圆柱轴向截面的交圆柱面与圆柱轴向截面的交线)不直(即线)不直(即直线度误差直线度误差)外圆柱面的轴心线与孔的轴外圆柱面的轴心线与孔的轴心线不重合(即心线不重合(即同轴度误差同轴度误差)轴套轴套加工后外圆的形状和位置误差加工后外圆的形状和位置误差 形位误差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形位误差对零件使用性能的影响:1 1)影响零件的功能要求)影响零件的功能要求 2 2
3、)影响零件的配合性质)影响零件的配合性质 3 3)影响零件的互换性)影响零件的互换性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一、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一、形位公差的研究对象几何要素几何要素 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构成零件几何特征的点、线、面点、线、面 几何要素分类:分类:1 1、理想要素理想要素 和和 实际要素实际要素2 2、被测要素被测要素 和和 基准要素基准要素3 3、单一要素单一要素 和和 关联要素关联要素4 4、组成要素组成要素 和和 导出要素导出要素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理想要素与实际要素(按存在的状态分)
4、理想要素与实际要素(按存在的状态分)理想要素理想要素具有几何意义的要素。具有几何意义的要素。实际要素实际要素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要素,即加工后得到的零件上实际存在的要素,即加工后得到的要素。要素。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被测要素和基准要素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导出要素(假想要素)和 组成要素(可见要素)0.020.02 被测要素为被测要素为组成要素组成要素 被测要素被测要素为导出要素为导出要素0.08被测要素、基被测要素、基准要素均为导准要素均为导出要素出要素ABA-B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
5、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单一要素和关联要素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二、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和符号二、形位公差的特征项目和符号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内容内容:框格框格 指引线指引线 箭头箭头 项目项目 形位公差数值形位公差数值 基准符号及基准代号基准符号及基准代号国家标准规定,在技术图样中国家标准规定,在技术图样中几何公差应采用框格代号几何公差应采用框格代号标注。标注。三、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三、形位公差的标注方法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
6、测量技术第一格第一格 几何公差特征的符号。几何公差特征的符号。第二格第二格 几何公差数值和有关符号。几何公差数值和有关符号。第三格和以后各格第三格和以后各格 基准字母和有关符号。规定不得采用基准字母和有关符号。规定不得采用E E、F F、I I、J J、L L、M M、O O、P P和和R R等九个字母。等九个字母。指引线指引线:用细实线表示。从框格的左端或右端垂直引出,指向被测要素。:用细实线表示。从框格的左端或右端垂直引出,指向被测要素。指引线的方向必须是公差带的宽度或直径方向。指引线的方向必须是公差带的宽度或直径方向。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
7、术延伸公差带延伸公差带最大实体要求最大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最小实体要求理论尺寸理论尺寸自由状态条件(非刚性零件)自由状态条件(非刚性零件)全周(轮廓)全周(轮廓)包容要求包容要求公共公差带公共公差带大径大径小径小径中径、节径中径、节径线要素线要素不凸起不凸起任意横截面任意横截面标注中的附加符号标注中的附加符号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4mm轮廓要素的标注轮廓要素的标注 1 1被测要素的标注被测要素的标注当被测要素为当被测要素为轮廓要素轮廓要素时,指引线的箭头应指在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其引出时,指引线的箭头应指在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其引出 线上,并应明显地
8、线上,并应明显地与尺寸线错开与尺寸线错开(应与尺寸线至少错开应与尺寸线至少错开4 4mmmm)。b中心要素的标注中心要素的标注 (2)(2)当被测要素为当被测要素为中心要素中心要素时,指引线的箭头应时,指引线的箭头应与被测要素的尺寸线对齐与被测要素的尺寸线对齐,当箭头与尺寸线的箭头重叠时,可代替尺寸线箭头,指引线的箭头一般当箭头与尺寸线的箭头重叠时,可代替尺寸线箭头,指引线的箭头一般 不允许直接指向中心线。不允许直接指向中心线。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3)(3)当被测要素为当被测要素为圆锥体的轴线圆锥体的轴线时,指引线的箭头应与圆锥体时,指引线
9、的箭头应与圆锥体直径尺寸线直径尺寸线(大端或小端大端或小端)对齐必要时也可在圆锥体内画出空白对齐必要时也可在圆锥体内画出空白的尺寸线,并将指引线的箭头与该空白的尺寸线对齐;如圆锥的尺寸线,并将指引线的箭头与该空白的尺寸线对齐;如圆锥体采用角度尺寸标注,则指引线的箭头应对着该角度的尺寸线。体采用角度尺寸标注,则指引线的箭头应对着该角度的尺寸线。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AB0.03A-B0.10(4)(4)当当多个被测要素有相同的形位公差多个被测要素有相同的形位公差(单项或多项单项或多项)要求时要求时,可以在从框格,可以在从框格 引出的指引线上绘制多
10、个指示箭头,并分别与被测要素相连;引出的指引线上绘制多个指示箭头,并分别与被测要素相连;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6 6)被测要素的任意局部范围内被测要素的任意局部范围内有公差要求时,局部范围的尺寸标注在公差有公差要求时,局部范围的尺寸标注在公差 值后,用斜线隔开。值后,用斜线隔开。(5)(5)当当同一个被测要素有多项形位公差要求同一个被测要素有多项形位公差要求,其标注方法又是一致时,可以,其标注方法又是一致时,可以 将这些框格绘制在一起,并引用一根指引线。将这些框格绘制在一起,并引用一根指引线。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
11、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7 7)被测要素为)被测要素为视图上的整个轮廓线视图上的整个轮廓线(面面)时时,应在指示箭头的指引线转折处,应在指示箭头的指引线转折处加注全周符号。加注全周符号。(8 8)被测要素为螺纹、齿轮、花键的轴线被测要素为螺纹、齿轮、花键的轴线时,应在几何公差框格下方标明节时,应在几何公差框格下方标明节径、大径或小径。径、大径或小径。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9 9)被测要素的数量、形式需要说明被测要素的数量、形式需要说明时,应在框格附近说明。数量标注时,应在框格附近说明。数量标注 在框格上方,其他说明标注在框格下方。在框格上方,
12、其他说明标注在框格下方。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在图样上标出的基准通常分三种:在图样上标出的基准通常分三种:单一基准;单一基准;公共基准;公共基准;基准体系(两个或三个字母表示)。基准体系(两个或三个字母表示)。2 2、基准要素的标注、基准要素的标注 无论基准符号在图样上的方向如何,无论基准符号在图样上的方向如何,方框内的字母均应水平书写方框内的字母均应水平书写 9090A90BC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当基准要素当基准要素为轮廓线和表面为轮廓线和表面时,基准符号应置于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其引时,基
13、准符号应置于该要素的轮廓线或其引出线标注,并应明显地出线标注,并应明显地与尺寸线错开与尺寸线错开。基准符号标注在轮廓的引出线上时,。基准符号标注在轮廓的引出线上时,可以放置在引出线的任一侧,但可以放置在引出线的任一侧,但基准符号的短线不能直接与公差框格相连。基准符号的短线不能直接与公差框格相连。(2)(2)当基准要素是当基准要素是轴线或中心平面或由带尺寸的要素确定的点轴线或中心平面或由带尺寸的要素确定的点时,基准符号的时,基准符号的连线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当基准符号与尺寸线的箭头重叠时,可代替尺连线应与该要素的尺寸线对齐;当基准符号与尺寸线的箭头重叠时,可代替尺寸线的一个箭头。寸线的一个箭
14、头。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3)(3)只以要素的某一局部作基准时只以要素的某一局部作基准时(4)(4)基准要素为螺纹、齿轮、花键的轴线时基准要素为螺纹、齿轮、花键的轴线时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四、形位公差和形位公差带的特征四、形位公差和形位公差带的特征1 1形位公差形位公差是指实际被测要素对图样上给定的理想形状、理想位置的允许变动量。是指实际被测要素对图样上给定的理想形状、理想位置的允许变动量。2 2形位公差带形位公差带是用来限制被测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它是形位误差的最大允许值。是用来限制被测
15、实际要素变动的区域,它是形位误差的最大允许值。形位公差带具有的四个特征形位公差带具有的四个特征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形状、大小、方向和位置。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3.2 3.2 形状误差与形状公差形状误差与形状公差形状公差:是指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形状公差:是指单一实际要素的形状所允许的变动全量。形状公差带:是限制单一实际被测要素变动的区域。形状公差带:是限制单一实际被测要素变动的区域。实际形状要素合格的标志实际形状要素合格的标志:其实际形状在形状公差带所限定的区域内。其实际形状在形状公差带所限定的区域内。一、形状公差一、形状
16、公差 二、形状误差及其评定二、形状误差及其评定 形状误差形状误差是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是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变动量。的变动量。为了判断零件的形状是否准确,是否在为了判断零件的形状是否准确,是否在公差带内,就必须明确误差的评定准则,以公差带内,就必须明确误差的评定准则,以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保证检测结果的正确性。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1 1形状误差的基本评定准则形状误差的基本评定准则最小条件最小条件 即即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被测实际要素对其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按最小条件评定的形状误差值是唯一的最小值。在
17、实际测量按最小条件评定的形状误差值是唯一的最小值。在实际测量中,只要能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也允许采用近似的评定方法。中,只要能满足零件的功能要求,也允许采用近似的评定方法。如直线度误差可用两端点连线法评定。如直线度误差可用两端点连线法评定。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1)1)提取组成要素提取组成要素(线、面轮廓度除外线、面轮廓度除外)最小条件就是理想要素位于实体之外与实际要素接触,并使最小条件就是理想要素位于实体之外与实际要素接触,并使被测要素对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被测要素对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最小区域f1被测实际要素 第第3章章 形
18、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被测实际要素L1d1L22)2)对于导出要素对于导出要素最小条件:即理想要素应穿过实际中心要素,并使实际中心最小条件:即理想要素应穿过实际中心要素,并使实际中心 要素对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要素对理想要素的最大变动量为最小。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最小区域判别法:最小区域判别法:(由被测提取要素与(由被测提取要素与 包容区域的接触状态判别)包容区域的接触状态判别)直线:两高夹一低或两低夹一高直线:两高夹一低或两低夹一高圆:内外交替至少四点接触圆:内外交替至少四点接触平面:三高夹一低、
19、三低夹一高或高低平面:三高夹一低、三低夹一高或高低 交叉交叉(P114)(P114)被测实际要素被测实际要素S评定圆度误差评定圆度误差 被测实际要素被测实际要素fS评定平面度误差评定平面度误差2 2、形状误差的评定方法、形状误差的评定方法最小包容区域法(最小包容区域法(P113P113)与公差带形状相同;包容被测实际要素;具有最小的宽度与公差带形状相同;包容被测实际要素;具有最小的宽度f f或直径或直径 ff评定直线度误差评定直线度误差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三、各项形状公差带(三、各项形状公差带(P86P86)及相应的形状误差测量方法)及相应
20、的形状误差测量方法 被测要素:为直线、平面、圆和圆柱面。被测要素:为直线、平面、圆和圆柱面。形状公差带的特点:不涉及基准,它的方向和位置均是浮动的,只能控制形状公差带的特点:不涉及基准,它的方向和位置均是浮动的,只能控制 被测要素形状误差的大小。被测要素形状误差的大小。1 1、直线度:、直线度:直线允许弯曲的程度。直线允许弯曲的程度。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的给定平面内的直线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的两平行直线之间两平行直线之间的区的区域。域。t0.1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2 2)在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在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 其
21、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其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 t的的两平行平面之间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棱线必须的区域。棱线必须位于箭头所指方向距离为公差值位于箭头所指方向距离为公差值0.02mm0.02mm的两平行平面内。的两平行平面内。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3 3)在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在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 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在公差值前加注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在公差值前加注“”,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公差带是直径为公差值t t的的圆圆柱面内的区域柱面内的区域。被测圆柱体。被测圆柱体
22、d d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的轴线必须位于直径为公差值0.04mm0.04mm的圆柱面内。的圆柱面内。t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测量方法:测量方法:用刀口尺和被测要素(直用刀口尺和被测要素(直线或平面)接触,使刀口尺线或平面)接触,使刀口尺和被测要素的最大间隙为最和被测要素的最大间隙为最小,此间隙即为被测的直线小,此间隙即为被测的直线度误差。度误差。间隙量可用塞尺测间隙量可用塞尺测量或与标准间隙比较。量或与标准间隙比较。刀口尺刀口尺1)1)给定面内的直线度:给定面内的直线度:直线度误差测量方法直线度误差测量方法 直线度的测量可用水平仪、准直
23、仪及刀口尺等。直线度的测量可用水平仪、准直仪及刀口尺等。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测量方法:测量方法:将水平仪放在被测表面上,将水平仪放在被测表面上,沿被测要素沿被测要素按节距逐段连续测量,按节距逐段连续测量,通过对读数进行计算可求得直线通过对读数进行计算可求得直线度误差值。也可用作图法求得直度误差值。也可用作图法求得直线度的误差值。线度的误差值。水平仪法水平仪法(节距法)节距法)气泡气泡桥板桥板水平仪水平仪2 2)在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在给定方向上的直线度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3 3)在任意方向
24、上的直线度)在任意方向上的直线度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标注t公差带公差带2 2、平面度:、平面度:被测表面是否平整的程度。被测表面是否平整的程度。被测要素是平面要素。被测要素是平面要素。平面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平面度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 t的两平行平面之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间的区域。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平面度的测量可用:平晶、百分表或千分表打点测量。平面度的测量可用:平晶、百分表或千分表打点测量。用于对平面度要求很高的小平面用于对平面度要求很高的小平面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
25、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测量方法:测量方法:将被测零件支承在平板将被测零件支承在平板上,将被测平面上最远的三上,将被测平面上最远的三点大致调平,按等分的点大致调平,按等分的9 9个布个布点依次测量被测表面,指示点依次测量被测表面,指示器上的最大与最小读数之差器上的最大与最小读数之差即为该平面的平面度误差近即为该平面的平面度误差近似值。似值。打表法测量打表法测量 第第3章章 形位公差与检测形位公差与检测互换性与测量技术互换性与测量技术用于较大平面的平面度误差测量用于较大平面的平面度误差测量 第第3章章 形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