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综合质量调研卷 知识点梳理(二)(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综合质量调研卷 知识点梳理(二)(含答案).docx》由用户(Q123)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科学 2022新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期中综合质量调研卷 知识点梳理二含答案 2022 新教 六年级 上册 期中 综合 质量 调研 知识点 梳理 答案 下载 _六年级上册_教科版(2024)_科学_小学
- 资源描述:
-
1、科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期中综合质量调研卷+知识点梳理一、知识点梳理第一单元1、 天眼之父:南仁东。中国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500米口径的球面射电望远镜。2、 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约0.1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3、 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比如可以帮助学生观察昆虫,精密仪器修理等。4、 放大镜又叫凸透镜。中央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可以图像放大。早在1000多年前,人们就发现了这一点,并发明、制作了放大镜。5、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看到的范围越小,视野也就越小。6、 放大镜的作用是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帮助我们看到物体的更多细节。7、
2、两个凸透镜组合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的更大。8、 两个凸透镜平行组合之间的距离会影响图像的放大倍数和清晰度。9、 两个凸透镜的组合方法:先用一个放大镜观察,在清晰的前提下,观察到最大的图像。保持第一个放大镜不动,在下面增加第二个放大镜。调整第二个放大镜与第一个放大镜间的距离,找到最清楚的图像。最后固定住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10、 调节两个放大镜之间的距离可以改变放大倍数和清晰度。11、 显微镜的结构: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12、 16世纪,詹森父子发现两个放大镜组合在一起,能使物体放得更大,他们研制出了世界上第一个显微镜。13、 组合凸透镜,位于上方的靠近眼睛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
3、的目镜,位于下方靠近物体的凸透镜相当于显微镜的物镜。14、 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15、 用透镜组合而成的显微镜叫作光学显微镜,光学显微镜能使物体的图像放大一两千倍。16、 为了观察更小的物体,人们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的图像放大约200万倍,能观察细菌,病毒。17、 观察工具的放大倍数越大,物体的图像就越大,能看到的细节就越多,但是观察的范围变小了,视野变小了。18、 使用显微镜观察物体时,发现光圈非常暗淡,这时候应该调节反光镜,直至光圈明亮。19、 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苍蝇的眼睛是复眼。20、 蝴蝶的翅膀其实是由许多小鳞片组成的,可以调节体
4、温。21、 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洋葱表皮细胞像一个个小房间,洋葱表皮细胞内有小黑点-细胞核。22、 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步骤:滴水、撕皮、放表皮、盖片、染色、吸水。23、 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是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他用显微镜观察一片软木塞,发现了一间间长方形的小房间,就把它们命名为细胞。24、 洋葱的其他部分,以及其他生物体也是由细胞组成的。25、 大量研究事实说明:除了病毒之外,绝大多数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26、 人体血液红细胞,是由科学家简.施旺麦丹发现的。27、 单细胞生物有:草履虫,眼虫,喇叭虫,变形虫,太阳虫,细菌等。28、 叶肉细胞中有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
5、。29、 叶表皮上有气孔,气孔是由两个保卫细胞组成的。30、 细胞是生物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人体中运输氧气的细胞是血液红细胞。各种生物体的细胞是不一样的。31、 同一种生物体的不同组织,细胞大小也有差异。32、 荷兰的科学家列文虎克是世界上第一个发现微生物的人。绝大多数的微生物非常细小。蘑菇,木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可以直接看到的微生物。33、 在显微镜下看到在水滴中运动着的就是微小的生物。34、 如果生物运动过快,我们可以在载玻片上放少量脱脂棉纤维,再在上面滴一滴水,盖上盖玻片。也可以用吸水纸在盖玻片的边缘吸走多余的水分,控制这些生物的运动速度。35、 观察工具的改进,是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
6、。观察工具的发展:眼睛(最高视力只能看清0.1毫米大小)-放大镜(放大几十倍)-光学显微镜(最大放大到一两千倍,观察到细胞,一些微生物,少数细菌)-电子显微镜(可以放大到200 万倍,可以观察细菌,病毒,原子等)-扫描隧道电子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原子,分子)。36、 疾病的元凶原来是细菌和病毒。病毒也是一种微生物,种类很多,分布广泛,绝大多数要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看到。病毒的结构简单,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存,必须生活在其他生物的细胞内,一旦离开活细胞就不表现出任何生命活动迹象。37、 人们发现有些微生物能提供食物或者帮助我们生产粮食。38、 人们利用一些微生物处理有机垃圾和污水。39、 人们利
7、用病原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制成的各种疫苗为预防、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40、 利用干草可以培养微生物。41、 霉变的微生物对身体有害,保持干燥低温可以防霉。42、 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43、 光学显微镜观察物体时,要将物体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44、 调节显微镜的准焦螺旋,降低镜筒时眼睛应该注视物镜,使低倍物镜恰好在载玻片的上面。45、 微生物玻片移动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的方向不一致。当玻片出现在视野的右下方时,实际在左上方,所以我们应该继续向右下方移动,才会出现在视野中央。46、 我国第一位获得诺贝尔生理学奖或医学奖的科学家是屠呦呦。47、 杂交水稻
8、之父是袁隆平。第二单元1.地球的内部结构(外到内):地壳、地幔、地核。2.地球表面主要是由陆地和海洋组成,其中海洋面积为71%,陆地面积为29%,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面积。3.地球是一个球体,地球周围被一层厚厚的空气(大气层)包围。4.地球是一颗行星。5.太阳东升,白昼开始,太阳西落,黑夜降临,昼和夜在不停地交替出现,昼夜交替是地球常见的天文现象。6.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为一天(24小时)。7.地球是一个不透明的球体,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地球上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白昼,没被阳光照到的地方处于黑夜。8.模拟昼夜交替现象的实验:手电筒模拟太阳,乒乓球等球体模拟地球。通过模拟实验,我们发现可以解
9、释昼夜交替现象的假设有多种,还需结合更多的事实证据得出最后结论。学说名称地心说日心说天文学家托勒密哥白尼相同点地球是球形的。天体的运动是圆周运动。不同点地球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静止不动。地球是运动的,绕轴自转,24小时自转一周。日月星辰等所有天体随着地球转动,并且每天做一次圆周运动。太阳不动,处于宇宙的中心,地球以及其他的行星都围绕着太阳做圆周运动。9.地球会绕地轴自转,地轴是倾斜的(地轴是假想的,不是真实存在的)。10.地球自转的同时还会绕太阳公转。11.地球上不同的地区,每天迎来黎明的时间不同。12.坐在前进的汽车上观察窗外的树木,树木的运动方向是向后。13.坐在转动的轮椅上观察,周围的景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