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选修5同步练习: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化学人教版选修5同步练习:第二章 烃和卤代烃 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人教版选修5同步练习:第二章烃和卤代烃 过关检测 Word版含解析 化学 人教版 选修 同步 练习 第二 卤代烃 过关 检测 Word 解析 下载 _选修5 有机化学基础_人教版_化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 1 - 第二章第二章 过关检测过关检测 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90 分钟。 第卷 (选择题,共 48 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6 个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8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 项符合题意) 1.在通常情况下,下列各组物质的性质排列不正确的是( ) A.沸点:乙烷戊烷2- 甲基丁烷 B.同分异构体种类:戊烷戊烯 C.密度:苯水乙烷 答案答案 A 解析解析 烷烃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熔、沸点越高,当相对分子质量相同时, 支链越少,熔、沸点越高,所以沸点:乙烷2- 甲基丁烷戊烷,A 错误。戊烷的同 分异构体种类有正戊烷、异戊烷
2、、新戊烷,共 3 种;而戊烯除碳链异构外,还存 在位置异构等, 因此同分异构体种类: 戊烷戊烯, B 正确。 苯的密度比水小, 1,1,2,2- 四溴乙烷密度比水大,所以 3 种物质的密度大小关系是苯水乙烷,D 正确。 2.下列对有机物结构或性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 A.根据甲烷分子中四个键的键角相等,就可推知甲烷为正四面体结构 B.分子式为 C4H8的烯烃与氢气加成反应后得到的烷烃有 3 种结构 C.乙烷和丙烯的物质的量共 1 mol,完全燃烧生成 3 mol H2O D.苯中无碳碳双键,化学性质稳定,不能发生氧化反应 答案答案 C 解析解析 根据甲烷分子中键角均为 109 28,可确定其
3、为正四面体结构,必须 说明具体角度,A 错误;符合 C4H8的烯烃与 H2加成后仅得到 CH3CH2CH2CH3和 (CH3)2CHCH3两种烷烃, B 错误; 乙烷和丙烯分子中氢原子数均为 6, 即 1 mol - 2 - 该混合气体中含 6 mol H,完全燃烧生成 3 mol H2O,C 正确;苯燃烧的反应属于 氧化反应,D 错误。 3.轴烯是一类独特的星形环烃。三元轴烯()与苯( ) A.均为芳香烃 B.互为同素异形体 C.互为同系物 D.互为同分异构体 答案答案 D 解析解析 根据碳原子的四价原则可以判断出三元轴烯的分子式是 C6H6,与苯的 分子式相同,又由于它的结构与苯不同,所以
4、二者互为同分异构体,故 D 正确。 4.(2017 北京高考)我国在 CO2催化加氢制取汽油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CO2 转化过程示意图如下: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的产物中含有水 B.反应中只有碳碳键形成 C.汽油主要是 C5C11的烃类混合物 D.图中 a 的名称是 2- 甲基丁烷 答案答案 B 解析解析 A 对:由题图可知,反应中 CO2与 H2反应生成了 CO,据原子守恒 推知,还生成 H2O。B 错:反应中,CO 与 H2反应生成了(CH2)n,结合原子守恒 可知,该反应中还生成 H2O,故反应中有碳碳键、碳氢键和氢氧键形成。C 对: 汽油的主要成分是 C5C11的烃类混合
5、物。D 对:题图中有机物 a 的结构简式为 (CH3)2CHCH2CH3,其名称为 2- 甲基丁烷。 5.下列实验装置图及实验用品均正确的是(部分夹持仪器未画出)( ) - 3 - 答案答案 A 解析解析 苯和液溴的反应需在 FeBr3作催化剂时发生,且为放热反应,使用长导 管起到冷凝回流作用,部分挥发出的溴蒸气可用 CCl4吸收,生成的 HBr 可用右侧 装置吸收,A 正确;收集乙酸乙酯的试管中,为了防止倒吸,导管不能伸入饱和 Na2CO3溶液液面下,B 错误;石油分馏实验中温度计水银球应在蒸馏烧瓶支管口 处,且冷凝管中水流方向应为下进上出,C 错误;制备硝基苯的实验中需控制水浴 温度在 5
6、060 ,而图示温度为 90 ,D 错误。 6.(2016 北京高考)在一定条件下,甲苯可生成二甲苯混合物和苯。有关物质的 沸点、熔点如下: 对二甲苯 邻二甲苯 间二甲苯 苯 沸点/ 138 144 139 80 熔点/ 13 25 47 6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取代反应 B.甲苯的沸点高于 144 C.用蒸馏的方法可将苯从反应所得产物中首先分离出来 D.从二甲苯混合物中,用冷却结晶的方法可将对二甲苯分离出来 答案答案 B 解析解析 甲苯的沸点应比苯的高,比对二甲苯的低,B 错误。 - 4 - 7.(2016 全国卷)已知异丙苯的结构简式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7、异丙苯的分子式为 C9H12 B.异丙苯的沸点比苯高 C.异丙苯中碳原子可能都处于同一平面 D.异丙苯和苯为同系物 答案答案 C 解析解析 与苯环直接相连的碳原子一定与苯环共平面,而这个碳原子为饱和碳 原子,因此异丙苯中所有碳原子不可能共平面,C 错误。 8.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制取溴苯:将铁屑、溴水、苯混合加热 B.实验室制取硝基苯:先加入浓硫酸,再加苯,最后滴入浓硝酸 C.鉴别甲苯和苯:向甲苯和苯中分别滴入酸性 KMnO4溶液,振荡,观察是否 褪色 D.检验卤代烃中的卤原子:加入 NaOH 溶液共热,再加 AgNO3溶液,观察沉 淀的颜色 答案答案 C 解析解析 制取溴苯应用
8、液溴,A 错误;制取硝基苯的实验中,要先滴入浓硝酸, 再逐滴加入浓硫酸,最后滴入苯,B 错误;苯不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但甲 苯能使酸性 KMnO4溶液褪色,C 正确;应先向卤代烃水解液中加入硝酸酸化后再 加入 AgNO3溶液检验,D 错误。 9.下列物质与 NaOH 醇溶液共热后,可得 3 种有机物的是( ) A.CH3CHClCH2CH3 B. C.CH3CH2C(CH3)ClCH2CH3 D. - 5 - 答案答案 D 解解析析 CH3CHClCH2CH3发生消去反应的产物有两种,分别为 CH2=CHCH2CH3、CH3CH=CHCH3,A 错误;发生消去 反应的产物有两种,分别
9、为和,B 错误; CH3CH2C(CH3)ClCH2CH3发生消去反应的产物有两种,分别为 CH3CH=C(CH3)CH2CH3、, C 错误; 发生消去反应的产物有三种,分别为、, D 正确。 10.某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下列关于该物质的说法中正确的 是( ) A.该物质在 NaOH 的醇溶液中加热可转化为醇类 B.该物质能和 AgNO3溶液反应产生 AgBr 沉淀 C.该物质可以发生消去反应 D.该物质可与溴的四氯化碳溶液发生加成反应 答案答案 D 解析解析 该物质在 NaOH 的水溶液中可以发生水解反应,Br 被OH 取代, 生成醇,A 错误;该有机物中没有 Br ,不能和 AgNO 3
10、 溶液反应生成 AgBr 沉淀, B 错误;该有机物分子中与溴原子相连的碳原子的邻位碳上没有 H 原子,不能发 生消去反应,C 错误;该物质含有碳碳双键,可与 Br2发生加成反应,D 正确。 11.下列化学反应不能生成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产物的是( ) A.CH3CH2CH2Br 在碱性溶液中水解 - 6 - B.甲苯在催化剂 FeCl3作用下与 Cl2反应 C.CH3CHBrCH2CH3与 NaOH 的醇溶液共热 D. 在催化剂存在下与 H2按物质的量 11 加成 答案答案 A 解析解析 A 项中有机物水解只能得到 CH3CH2CH2OH。B 项中反应主要可得 和两种同分异构体。C 项中反应可得
11、 CH2=CHCH2CH3和 CH3CH=CHCH3两种同分异构体。D 项中反应可 能生成、三种同分异构体。 12.由 CH3CH2CH2Br 制备 CH3CH(OH)CH2OH,依次(从左至右)发生的反应类 型和反应条件都正确的是 ( ) 选项 反应类型 反应条件 A 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 应 KOH 醇溶液/加热、KOH 水溶液/加热、 常温 B 消去反应、加成反应、取代反 应 NaOH 醇溶液/加热、常温、NaOH 水溶液 /加热 C 氧化反应、取代反应、消去反 应 加热、KOH 醇溶液/加热、KOH 水溶液/ 加热 D 消去反应、加成反应、水解反 应 NaOH 水溶液/加热、常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