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行政概论辅导学习培训模板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教育行政概论辅导学习培训模板课件.ppt》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行政 概论 辅导 学习 培训 模板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教育行政概论辅导第一章 绪 论 n教育行政的含义、内容和研究方法教育行政是政府的职能,是国家行政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国家通过政府的教育行政部门对教育事业进行的组织、领导和管理。在中央集权国家,由中央政府对该国教育事业进行统筹、组织和管理。在地方分权制国家,地方政府可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教育法规,中央政府只起协调和统筹的作用。教育行政的目的在于保障全体公民的教育权利,促进社会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 的功能n1、领导功能。教育行政人员要代表政府对教育事业实施领导,紧紧围绕国家意志和社会需要来制订教育目标和规划,使教育子系统与整个教育系统的目标相一致,使教育系统的目标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相一致。2
2、、服务功能。教育行政就是为教育事业为教育工作服务,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为学校工作服务。3、监督功能。教育行政工作者还要及时进行检查指导,联系教育目标,对教师、学生和学校进行考核和监督。教育行政的内容 n教育行政主要有三个层面:第一个是制度层面,包括教育行政的体制、机构、以及学校教育的制度;第二个是内容层面,它涉及课程行政、人事行政、财务行政和设施管理;第三是方法层面,教育行政工作者要通过立法与执法、规划、督导、评估等手段,来推动教育事业朝着预定的目标发展与前进。教育行政的研究方法 n1、经验总结法2、文献分析法3、调查法4、实验研究法5、文化人类学研究法 n6、比较研究法我国古代的教育行
3、政 n在中国古代的氏族社会中,教育机构极为简单,以官师合一为特征。进入奴隶社会后,教育机构才逐渐具有学校的特性。西周时期,实施了天子视学制度与养老制度,这是我国早期教育行政的核心制度。汉代,官学和私学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政府设置教育行政长官管理学校,建立起了初步的教育行政体系。由掌管宗庙礼仪的最高官员-太常兼任全国教育事务的长官,地方教育由各级行政长官兼管。隋朝建立了一套较完备的中央集权教育行政体系。n唐朝承世袭了隋朝教育行政的两大制度,并予以进一步完善。政府把国子监作为全国最高的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由兼管地方教育行政事务的官员(长史)负责统一领导州、县官学。宋朝继承了唐朝的体制,又有两大改进:
4、一是给学校提供比较固定的经费。二是对私学的支持。元朝在承袭龚宋朝的教育行政体制外,还开设了蒙古国子学和回回国子学。后者是为培养精通波斯文字的人才开设的。明清时期,教育行政体制更趋集中。近代的教育行政 n1840年鸦片战争前后,有三股主要的力量推动着教育及教育行政的变革。1、洋务派。2、维新派。3、共和派。现代教育行政 n(一)从五四到1949年,国共两党在各自统辖的范围内,形成了两种性质不同的教育行政体系。1国民党政府的教育行政。南京国民政府在教育行政上试行了一年大学院制和大学区制,即,将大学院作为全国最高的学术领导机构和教育行政机构,以省为单位组织大学区,大学校长兼任大学区教育行政长官。此制
5、度试行不到两年即被废止,并重新设立教育部,管理全国的教育事业,各省设立教育厅管理地方学校,县设教育局。n2共产党根据地的教育行政。1927年国共第一次合作破裂以后,中国共产党在江西陕北建立了解放区,推行以工农大众为核心的新民主主义教育,初步探索了社会主义教育行政的基本经验。其学校系统包括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两部分。红军转移到陕干宁边区以后,继承了江西苏区教育行政的优良传统,这一时期的教育仍然包括三个部分:干部教育、工农群众教育和儿童教育。建国后我国的教育事业 n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1949年至文革之前,经历了从向苏联学习到寻找自我的过程。文革期间,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教育行政系统瘫痪。20世纪
6、的最后22年,是中国历史上教育发展的黄金时期。政府强调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时采取了很多重要措施,推动了教育的正规化、现代化和国际化。我国当前教育行政的改革 n1999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做出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阐明了我国教育行政改革的六个基本方向:1、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继续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础,定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调整现有教育体育结构,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规模,拓宽人才成长的道路。n一、3、进一步简政放权,加大省级人民政府发展和管理地区教育的权力以及统筹力度,促进教育与当地社会
7、发展紧密结合。4、加快改革招生考试和评价制度,改变一次考试定终生的状况。5、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学校课程。6、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水平和教育信息化程度。教育行政体制的含义 n教育行政体制又称教育行政管理体制或教育管理体制,是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组织体系和相关制度的总称。主要包括国家管理教育事业的各级教育行政机构的组织形式,国家教育行政权力结构及有关教育行政制度。教育行政体制的类型 n 教育行政体制主要有以下两种分类方式:1按中央和地方的教育行政权力分配关系,可以分为中央集权制、地方分权制和中央与地方合作制。2按教育行政机关与政府
8、之间的权力结构关系,可分为从属制和独立制。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历程 n新中国建立以来,我国教育行政体制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解放初期,实行军事接管体制。第二阶段,19521957年,实行集中统一的教育行政体制。第三阶段,19581962年,实行以地方分权为主的教育行政体制。各级各类中小学校的设置与发展,无论公办或民办,都由地方自行决定;高等教育行政权力也开始实行下放。nn第四阶段,1963年至文革前,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教育行政权力相对集中于中央的教育行政体制。第五阶段,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小学校一度由工宣队、贫宣队管理,后来由革命委员会领导。教育部所属的高等院校,全部
9、交由所在省、市、自治区革命委员会领导。第六阶段,文革结束至1984年。基本上恢复了1963年至文革前的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教育行政体制,强调中央教育行政的权威。第七阶段,1985年至今。进行了又一轮的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实行基础教育由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原则,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在国家统一的教育方针和计划的指导下,扩大高等学校的办学自主权。新中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 n第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第二,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应当有助于教育行政的科学化、民主化和现代化。第三,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必须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国外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经验的借鉴必须结合我国国情,而不能生搬
10、硬套。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 n我国教育行政体制改革的目标应当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行政体制。我国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 n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在“基础教育管理权属于地方”,“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等原则指导下,基础教育行政体制改革取得了重要进展。目前,我国基础教育的行政体制在城市和农村地区各有不同。在城市,特别是大中城市,一般实行市、区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个别城市在区以下设学区管理本学区基础教育。而在农村,大致有:两级办学、两级管理;三级办学、三级管理;四级办学、四级管理三种形式.教育行政组织机构n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就是指各级政府领导下的教育职能部门,从国家教育部到乡镇教育委员会
11、、教育办公室。中央教育行政组织的机构设置 n1998年,国家教育委员会更名为教育部后,内设18个机构。同时,还代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教育部的主要职责 n1、研究并拟定教育工作的方针、政策;起草有关教育的法律、法规草案。2、研究并提出教育改革与发展战略和全国教育事业发展规划。3、统筹管理本部门教育经费。4、研究提出中等和初等教育各类学校的设置标准、教学基本要求、教学基本文件。5、统筹管理各类高等教育,规划学位工作,起草有关学位工作的法规,负责实施国家的学位制度。n6、统筹和指导少数民族教育工作,协调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援助。7、主管全国的教师工作,制定各级各
12、类教师资格标准并指导实施。9、规划并指导高等学校的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与发展。10、统筹管理并协调、指导教育系统的外事工作、拟定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管理工作的方针、政策。负责协调同港澳台地区的教育交流。11、负责教育基本信息的统计、分析和发布。12、拟定国家语言文字工作的方针、政策。n14、负责协调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各委员单位及其他部门、机构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展教育、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15、承办国家教育科技领导小组交办事项。16、承办国务院交办的其他事项。我国现行的地方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n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委员会(教育厅、局)的机构设置及其职能 各地政府可
13、根据地区需要,经国务院批准,设立教育厅(局),并批准下属州、县、市、市辖区人民政府设教育局(文教局)。地区行政公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省辖市以及直辖市区、县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置n地区行政公署、自治州、盟人民政府,省辖市以及直辖市区、县教育委员会或教育局是代表当地政府管理教育事业的职能部门,其机构设置各地不尽相同,一般设有办公室、人事科、计财科、小教科、中教科、师范教育科、职业教育科、成人教育科等职能部门。直属事业单位一般有教研室、教育学院、电教馆、电大分校、教学仪器站等。县、县级市、旗教育委员会(教育局)的机构设置n县、县级市、旗教育行政组织机构一般为教育局或教育委员会,在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机构
14、的系统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广大中小学最直接的管理机关,拥有比较完整的教育行政职能,其机构设置因各地地域大小、人口数量等情况有所不同。乡(镇)教育委员会的机构设置 n自1985年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开始实施分级管理、分级办学的体制,基础教育的管理权限下放,全国大多数乡(镇)纷纷成立教育委员会作为基层教育行政组织,教育委员会下设教育办公室作为日常办事机构。乡(镇)教育委员会作为我国最基层的教育行政组织,代表乡(镇)政府和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管理全乡(镇)行政区域内的教育工作。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意义 n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改革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其根本目的是要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减轻政府的财
15、政负担。从以往我国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设置和运行情况来看,成就显著,但也存在机构设立繁杂、职能划分不清、人员庞杂等问题,影响了教育管理的质量,制约了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原则 n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有三个基本原则:精简、统一和效能。教育行政组织机构改革的主要内容 n1转变职能,政事分开。科学划定政府教育行政组织机构的职能范围,把属于学校或政府以外的其它社会服务或中介机构的职能坚决下放或分离出去,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宏观调控上。2要强化宏观调控部门,特别是要强化有关教育执法和督导部门,减少有关专业教育管理部门。避免职责交叉,实现职能、机构和人员的合理精简。学校教育制度的含义 n学校教育
16、制度也叫学校系统,简称学制,是反映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内部的结构及其相互关系,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相互间的衔接、转换的制度。学校教育制度的类型 n归纳起来,学制有单轨型、双轨型和中间型三种类型 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n一、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n二、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n三、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 n四、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我国近代学制的诞生n1902年,清朝政府颁布了钦定学堂章程,亦称壬寅学制,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系统完备的现代学制。但壬寅学制未实施,次年又颁布了一个新学制-奏定学堂章程,也叫癸卯学制。癸卯学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经
17、正式颁布后在全国范围内正式推行的学制。该学制分为三段七级。该学制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修业年限特别长,从进蒙养院到读完通儒院,需要整整30年。壬子学制 n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制定了壬子学制。该学制依然以日本学制为蓝本,主体结构分为三类三段七级。三类指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和师范教育三种类型。其特点是:缩短了初中等教育年限;确立了女子受教育的权利;相对提高了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地位。1922年,北京政府颁布壬戌学制。该学制以美国学制为蓝本,依旧按三类三段七级设学。我国近代学制的特点n第一,注重向发达国家学习,不是临摹日本,就是抄袭美国。第二,学校直系和旁系比较完备,各等各级之间相互衔接,构成升迁系列。
18、第三,修业年限逐渐缩短,分段分级更符合普及教育的需要,也更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教育的平民化打下了基础。新中国学制的确立 n1951年10月1日发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在保留原学制中的有用部分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确立了新的学制。1951年学制系统分为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此外还有各级政治学校、补习学校、函授学校、盲聋哑特殊学校和各种训练班。学校教育制度现状 n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基本为四等七级,直系旁系齐全,相互沟通衔接,已形成多种形式办学的格局。四等是指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七级是指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高等专科教育、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
19、育。支系旁系齐全、相互沟通衔接是指我国普通教育、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系统完善,不仅构成纵向升迁系列,而且三种教育亦可横向沟通。近十年来,形成了公办、民办、公立民办多种形式并存的格局。我国当前学制的改革 n1加强基础教育,落实义务教育 2、调整中等教育结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3、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走内涵发展为主的道路 课程与课程行政的含义 n广义的课程指学校给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习惯和行为的总和,它包括学校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各种活动(教学计划),以及对内容的安排,进程和时限(教学大纲和教材)。狭义的课程指一门学科。从类型上,课程又可以分为学科课程、综
20、合课程、活动课程和潜在课程。我们把课程行政的含义理解为教育行政对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审题与管理。课程行政的意义 n 课程的优劣直接影响学校教育目标的实现。而课程的决策者(由谁决定)和决策方式(以什么样的方式决定)决定了课程的优劣。有关课程的决策者和决策方式就是课程行政的内容。课程行政的体制n根据国家对课程干预的程度,可将课程行政体制划分为中央集权型和分权型。中央集权型课程行政体制 n中央集权型的课程行政体制的主要特征是:(1)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2)国家行使对中小学教材的审定权;(3)执行全国性或区域性的统一的中小学升学考试或毕业考试。典型的国家主
21、要有法国、瑞典、日本、韩国、埃及等国家。分权型课程行政体制 n分权型课程行政体制的主要特点是:(1)通常没有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2)地方教育行政机构和学校行使课程管理权;(3)没有全国统一的中小学升学考试或毕业考试。典型的国家主要有英国、德国、美国、加拿大等国家。我国的课程行政体制 n我国的课程行政体制主要是中央集权型的,国家对课程行政所拥有的绝对权威。近年来,为了充分调动地方和学校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性,我国课程行政体制开始实行有指导的逐步放权,建立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模式。地方有一定自主权,但主要权力仍然在国家。课程行政体制的发展趋势 n很多国家的课程行政体制的发展
22、都不同程度地呈现出两种课程行政体制相互靠拢的特征。在法国,1973年开始放松对中小学课程的控制,地方可以自行决定大约占总课程10%的教育内容,地方可以在中央提供的几种可选择的课本中按需选择。70年代以来,英国政府逐步加强对中小学课程的控制,1988年为国家课程制定了具有法律效力的成绩目标和学习大纲。课程行政的内容n一、教学计划 n二、教学大纲 n三、教科书 课程实施的概念n课程实施是指通过教学活动把课程付诸实践的过程。课程实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和关键阶段,受很多因素的制约:课程的质量,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课程实施的组织,教师实施课程的态度和能力,课程实施前和课程实施过程中各种形式的交流,
23、家庭、社会对课程实施的态度,课程实施的物质条件。课程实施的指导n一、课程实施指导的主体可以分为教育行政机构对课程实施的指导和教育科研机构对课程实施的指导。教育行政机构对课程实施的指导一般是通过发布行政命令、教育督导和组织教师培训等形式进行。教育科研机构对课程实施的指导一般是通过组织专题合作研究,编制教师培训资料,组织教师培训活动等形式进行。此外,很多中小学也设立了单独的教科室,负责规划和组织提高教师课程实施能力的培训。教育人事行政的含义 n教育人事行政是指国家依据一定的法规制度,对教育人员进行管理的活动。就教育行政管理的资源或对象而言,包括人、财、物等诸多方面,其中人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其
24、他因素只有依靠人才能发挥作用。所以,教育人事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直接决定一个国家的教育活动的质量和效益。教育人事行政的业务范围n1、按照职权范围,审批所属教育机关的编制,配备相应的教育行政人员、教师和其他工作人员。2、按照管理权限,对所属教育行政人员和教师进行人事管理。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政校分离,学校办学自主权的扩大,教育行政机构对学校内部的人事管理权,将逐步下放给学校,教育行政部门主要从事教师队伍的宏观管理。n3、负责分配到教育系统的大中专毕业生的安置工作。这一职能将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而有所改变。4、根据国家有关人事政策和法规,制定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人事管理制度和工作细则。5、
25、负责本地区教育人事统计,向上级部门提供有关人事统计信息,管理教育人事档案,处理教育人事方面的信访问题。n3改变管理方式,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廉政建设,实现行政程序和办事环节的精简,提高工作效率。4按照依法治教、依法行政的要求,健全教育行政法制,实现教育行政组织机构及其职能、编制和工作程序的法制化。n5、负责本地区教育人事统计,向上级部门提供有关人事统计信息,管理教育人事档案,处理教育人事方面的信访问题。教育人事行政的基本原则n为了保证教育人事行政工作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我国教育人事行政必须贯彻如下基本原则:1、按责定岗,因事择人 n2、选贤任能,德才兼重 n3、注重实绩,论功行赏 n4、动态平衡,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