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病理学)12水稻病害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植物病理学)12水稻病害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植物病理学 12 水稻 病害 课件
- 资源描述:
-
1、(植物病理学)12水稻病害2022-11-22植物病理学2第一节第一节 稻瘟病稻瘟病(附稻胡麻斑病附稻胡麻斑病)第二节第二节 水稻纹枯病水稻纹枯病第三节第三节 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白叶枯病第四节第四节 稻曲病稻曲病第五节第五节 水稻条纹叶枯病水稻条纹叶枯病第六节第六节 水稻恶苗病水稻恶苗病2022-11-22植物病理学3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粮食作物。影水稻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主要粮食作物。影响水稻生产的因素很多,其中病害问题是制约响水稻生产的因素很多,其中病害问题是制约水稻生产的重要障碍之一。水稻生产的重要障碍之一。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报道的有近百种。水稻病害的种类很多,全世界报道的
2、有近百种。我国正式记载的达我国正式记载的达70余种,在生产上发生较为余种,在生产上发生较为普遍,并造成重要经济损失的病害有普遍,并造成重要经济损失的病害有20余种,余种,其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最大其中稻瘟病、纹枯病和白叶枯病发生面积最大,流行频率最高,危害程度最重,是水稻上的三流行频率最高,危害程度最重,是水稻上的三大重要病害。大重要病害。2022-11-22植物病理学4一、症状一、症状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可稻瘟病在水稻各生育期和各个部位均可发生。发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根据发病时期和发病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叶瘟、节瘟
3、、穗颈瘟、谷粒瘟等,其中以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2022-11-22植物病理学5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三叶期至穗期均可发生。病斑类型可因气象因素和品种病斑类型可因气象因素和品种感病程度等而异。感病程度等而异。2022-11-22植物病理学6“三部一线三部一线”中毒部:病斑呈梭形,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中毒部:病斑呈梭形,最外层为淡黄色晕圈;坏死部:病斑内圈为褐色;坏死部:病斑内圈为褐色;崩溃部:中央呈灰白色,叶细胞完全被破坏;崩溃部:中央呈灰白色,叶细胞完全被破坏;坏死线: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呈褐色线条状。坏死线: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呈褐色线条状。(1)慢
4、性型:典型病斑。慢性型:典型病斑。天气潮湿时,多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天气潮湿时,多在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分生孢子)。2022-11-22植物病理学7中央灰白色:崩溃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内圈褐色:坏死部病斑内圈褐色:坏死部外层淡黄色:中毒部外层淡黄色:中毒部病斑两端中央叶脉为褐病斑两端中央叶脉为褐色坏死线色坏死线2022-11-22植物病理学8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近圆形或不规病斑呈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则形,正反两面都能产生大量的。多在多在品种感病、适温高湿及氮肥偏多品种感病、适温高湿及氮肥偏多的情况下的
5、情况下出现。出现。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该病流行的预兆。当天气转晴、植物抗性增强或经施用药剂后,当天气转晴、植物抗性增强或经施用药剂后,急性型病斑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急性型病斑可转变为慢性型病斑。2022-11-22植物病理学9慢性型慢性型急性型急性型灰色霉层2022-11-22植物病理学10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此类病斑多病斑呈白色近圆形小斑点。此类病斑多在显症时遇不利条件时发生。在显症时遇不利条件时发生。如果条件适宜,可发展成为急性型病斑,如果条件适宜,可发展成为急性型病斑,如果条件继续不适,则转变为慢性型病如果条件继续不适,则转变为慢性型病
6、斑。斑。2022-11-22植物病理学11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病斑呈褐色小斑点,局限于叶脉之间叶脉之间,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稻株下部老叶上,无霉层。无霉层。2022-11-22植物病理学12褐点型褐点型白点型白点型2022-11-22植物病理学13症状的变化症状的变化白点型白点型慢性型慢性型条件适宜条件适宜条件不适条件不适急性型急性型天气转晴天气转晴植物抗性增强植物抗性增强施用药剂施用药剂2022-11-22植物病理学14叶耳、叶舌、叶环发病的总称。叶耳、叶舌、叶环发病的总称。病部初期呈污绿色,扩展后呈灰褐色,病部初期呈污绿色,扩展后呈灰褐色,常引起叶片早枯
7、和节或穗颈发病。常引起叶片早枯和节或穗颈发病。2022-11-22植物病理学15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节位上。发生于穗以下的第一、第二节位上。病斑初呈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展至病斑初呈褐色小点,以后呈环状扩展至整个节部,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产整个节部,黑褐色。湿度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生大量灰色霉层。后期病节干缩凹陷,易折断,导致病节以上部分早枯。易折断,导致病节以上部分早枯。2022-11-22植物病理学16发生于穗颈上。发生于穗颈上。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逐渐扩展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呈褐色或墨绿色。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
8、粒增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米质变差。湿度大时,加,粒重降低,米质变差。湿度大时,以上发病部位均可产生灰色霉层。以上发病部位均可产生灰色霉层。此外,枝梗、谷粒也可发病,分别称作此外,枝梗、谷粒也可发病,分别称作枝梗瘟和谷粒瘟,症状与病穗颈相似。枝梗瘟和谷粒瘟,症状与病穗颈相似。2022-11-22植物病理学17叶瘟叶瘟节瘟节瘟穗颈瘟穗颈瘟谷粒瘟谷粒瘟2022-11-22植物病理学18 常为三叶期前病菌接近土表部位具灰色常为三叶期前病菌接近土表部位具灰色霉层,上部淡红褐色卷缩枯死霉层,上部淡红褐色卷缩枯死(南方南方)。2022-11-22植物病理学19苗瘟症状苗瘟症状20
9、22-11-22植物病理学20病原物有性态为灰大角间坐壳病原物有性态为灰大角间坐壳Magnaporthe grisea(Hebert)Barr.,子囊菌门大角间坐壳属成,子囊菌门大角间坐壳属成员,自然界尚未发现。员,自然界尚未发现。无性态为灰梨孢无性态为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Cooke)Sacc.,无性菌类梨孢属成员。无性菌类梨孢属成员。2022-11-22植物病理学211、病原物形态、病原物形态分生孢子:洋梨形,成熟后通常有两隔膜,有脚胞和脐点;分生孢子:洋梨形,成熟后通常有两隔膜,有脚胞和脐点;分生孢子梗:分生孢子梗:从病组织的气孔或表皮成簇生出,很少单生,从病组织的
10、气孔或表皮成簇生出,很少单生,不分枝,一般有不分枝,一般有24个隔膜,基部较粗,顶部较细,分个隔膜,基部较粗,顶部较细,分生孢子脱落后,梗顶部成生孢子脱落后,梗顶部成。2022-11-22植物病理学22稻瘟病菌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具有明显稻瘟病菌对不同品种的致病性具有明显的专化性,据此区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的专化性,据此区分为不同的生理小种群和生理小种。群和生理小种。我国稻瘟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为:特我国稻瘟菌生理小种的鉴别寄主为:特特勃、珍龙特勃、珍龙13、四丰、四丰-43、东农、东农363、关、关东东51、合江、合江18和丽江新团黑谷和丽江新团黑谷7个品种。个品种。2022-11-22植物病理
11、学23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病菌主要以菌丝体或分生孢子在病谷、病稻草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上越冬,成为次年的初侵染源。病菌产生孢子的始期,南方较早约为病菌产生孢子的始期,南方较早约为3月上旬,月上旬,长江流域约为长江流域约为3月下旬、北方较迟约为月下旬、北方较迟约为67月。月。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引起秧田和本田期的初分生孢子靠气流传播,引起秧田和本田期的初侵染而形成中心病株。侵染而形成中心病株。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至健株,引病斑上产生的分生孢子借气流传播至健株,引起再侵染。起再侵染。2022-11-22植物病理学24气流气流传播传播初侵染源初侵染源水稻稻瘟病病
12、害循环示意图水稻稻瘟病病害循环示意图2022-11-22植物病理学25稻瘟病病菌传播及植株感病动画稻瘟病病菌传播及植株感病动画 2022-11-22植物病理学26“病害三角病害三角(disease triangle)”环境条件环境条件植物植物病原物病原物2022-11-22植物病理学27稻瘟病流行是病菌和水稻群体间在气象因素与栽稻瘟病流行是病菌和水稻群体间在气象因素与栽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培因素影响下相互作用的结果。1、水稻的抗病性、水稻的抗病性(1)形态、组织结构及生理生化:水稻株型紧凑,形态、组织结构及生理生化:水稻株型紧凑,叶片窄而挺,叶表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孢叶片窄而挺,
13、叶表水滴易滚落,可相对降低病菌孢子的附着量,减少侵染机会。子的附着量,减少侵染机会。(2)品种抗病性:在籼稻和粳稻中均存在高抗至品种抗病性:在籼稻和粳稻中均存在高抗至高感的品种类型。水稻抗瘟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高感的品种类型。水稻抗瘟性多为显性,少数为不完全显性或隐性。完全显性或隐性。2022-11-22植物病理学282、气象因素、气象因素以温、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以温、湿度最为重要,其次是光和风。3、栽培管理技术、栽培管理技术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以施肥和灌水尤为重要。偏施氮肥,稻瘟病一般发病较重。合理应用偏施氮肥,稻瘟病一般发病较重。合理应用磷肥、钾肥,适量增施硅肥磷肥、钾肥,适量
14、增施硅肥另外,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壤缺另外,长期深灌或冷水灌溉,易造成土壤缺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发氧,产生有毒物质,妨碍根系生长,也会加重发病。病。2022-11-22植物病理学29应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优质应采用以选育和利用抗病丰产优质良种为中心,结合栽培措施和化学良种为中心,结合栽培措施和化学保护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保护为辅的综合治理措施。2022-11-22植物病理学30水稻品种容易丧失抗瘟性,需用水稻品种容易丧失抗瘟性,需用抗病谱抗病谱广、抗性稳定广、抗性稳定的品种作亲本杂交,培育的品种作亲本杂交,培育新品种。新品种。用远源杂交方法,扩大品种遗传基础,用
15、远源杂交方法,扩大品种遗传基础,或将更多的小种专化性抗病基因聚合进或将更多的小种专化性抗病基因聚合进丰产品种中。丰产品种中。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不同抗性的水稻品种多样性混合间栽。2022-11-22植物病理学31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注意氮、磷、钾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肥等),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施足钾肥,早施追肥,中期看苗、看田、看天巧施肥。看天巧施肥。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降硅镁肥混施,可促进硅酸的吸收,能较大幅度地
16、降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低发病率。绿肥埋青量要适当,适量施用石灰可促进其腐烂,中和酸性。进其腐烂,中和酸性。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冷浸田应注意增施磷肥。水的管理应强调分蘖前期以前和孕穗期后浅水勤灌,水的管理应强调分蘖前期以前和孕穗期后浅水勤灌,生长中期干干湿湿,以干为主。生长中期干干湿湿,以干为主。2022-11-22植物病理学32(1)种子消毒处理:种子消毒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结合浸种催芽,用10401抗菌剂抗菌剂1000倍液浸种倍液浸种48h,或或25咪鲜胺乳油咪鲜胺乳油20003000倍液浸种倍液浸种2448h,可兼,可兼治多种种传病害。治多种种传病害。(2)喷药
17、保护:喷药保护:针对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阶段,结合田间病情和天气针对感病品种和易感生育阶段,结合田间病情和天气变化情况,适时施药防治。变化情况,适时施药防治。本田防治叶瘟,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情况下,稻本田防治叶瘟,在天气有利于病害发生的情况下,稻株顶部三叶病叶率为株顶部三叶病叶率为3左右时及时施药。左右时及时施药。防治穗瘟,应在破口至始穗期施第一次药,然后根据防治穗瘟,应在破口至始穗期施第一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二次药。每公顷每次可用天气情况在齐穗期施第二次药。每公顷每次可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三环唑可湿性粉剂375450g兑水兑水900kg喷雾。其它有喷雾。其它有效药剂有春雷霉
18、素、稻瘟灵、咪鲜胺等。效药剂有春雷霉素、稻瘟灵、咪鲜胺等。2022-11-22植物病理学331、发病症状、发病症状叶、穗颈、枝梗、谷粒均可以受害。受害叶、穗颈、枝梗、谷粒均可以受害。受害后病部产生椭圆或长圆形病斑,褐色至暗后病部产生椭圆或长圆形病斑,褐色至暗褐色,病斑边缘明显。穗颈和枝梗上的病褐色,病斑边缘明显。穗颈和枝梗上的病斑和稻瘟病相似,但颜色深。斑和稻瘟病相似,但颜色深。2022-11-22植物病理学34稻瘟病的典型病斑为纺锤形或梭形,长度相对较稻瘟病的典型病斑为纺锤形或梭形,长度相对较大,为三层结构。大,为三层结构。水稻胡麻斑病斑为圆形至长椭圆形,长度相对较水稻胡麻斑病斑为圆形至长椭
19、圆形,长度相对较小,外圈黄色,中央褐色。除形状外这与稻瘟端小,外圈黄色,中央褐色。除形状外这与稻瘟端病的褐点型有些相似。病的褐点型有些相似。2022-11-22植物病理学352、病原物、病原物病原物为稻双极蠕孢病原物为稻双极蠕孢Bipolaris oryzae(Breda de Haan)Shoemaker,无性真菌,无性真菌类双极蠕孢属成员。类双极蠕孢属成员。2022-11-22植物病理学363、病害循环规律、病害循环规律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种子或病草上,或病菌以分生孢子附着种子或病草上,或以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组织中越冬。以菌丝体潜伏于病稻草组织中越冬。翌年,越冬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翌年,
20、越冬的病菌产生分生孢子随气流传播引起初侵染。传播引起初侵染。有多次再侵染。有多次再侵染。2022-11-22植物病理学374、综合防治措施、综合防治措施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施足基肥,注意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施足基肥,注意氮、磷、钾配合使用;氮、磷、钾配合使用;筛选和利用抗病良种;筛选和利用抗病良种;化学防治参照稻瘟病。化学防治参照稻瘟病。2022-11-22植物病理学38一、症状一、症状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甚,纹枯病从秧苗期至穗期均可发生,以抽穗期前后为甚,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主要危害叶鞘、叶片,严重时可侵入茎秆并蔓延至穗部。先形成水渍
21、状,后为椭圆形或圆形病斑,连片成先形成水渍状,后为椭圆形或圆形病斑,连片成云纹状云纹状。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湿度大时,病部长有白色蛛丝状菌丝及扁球形或不规则形的暗褐色形的暗褐色菌核菌核。后期在病部可见。后期在病部可见白粉状霉层白粉状霉层(担子和担担子和担孢子孢子)。2022-11-22植物病理学39水稻纹枯病症状水稻纹枯病症状菌核菌核2022-11-22植物病理学40有性态:瓜亡革菌有性态:瓜亡革菌Thanatephorus cucumeris(Frank)Donk,担子菌门亡革,担子菌门亡革菌属成员;菌属成员;无性态:茄丝核菌无性态:茄丝核菌Rhizoctonia
22、 solani Khn,无性真菌类丝核菌属成员。,无性真菌类丝核菌属成员。2022-11-22植物病理学41菌丝:菌丝:初为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初为无色,老熟时浅褐色,较粗,有分枝,分枝处分枝处缢缩缢缩,距分枝不远处有,距分枝不远处有分隔分隔,每个,每个细胞有细胞核细胞有细胞核323个,平均个,平均48个。个。2022-11-22植物病理学42菌核:菌核: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由菌丝体交织纠结而成,初为白色,后变为暗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褐色,扁球形、肾形或不规则形,表面粗糙,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斑的一侧稍凹陷,有少量菌丝与寄主相连,靠病
23、斑的一侧稍凹陷,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成熟后易脱落于土壤中。担子:担子: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倒卵形或圆筒形,顶生24个小梗,其上各着个小梗,其上各着生生1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个担孢子;担孢子单胞、无色、卵圆形。2022-11-22植物病理学43病原形态病原形态水稻纹枯病菌无性世代水稻纹枯病菌无性世代2022-11-22植物病理学442022-11-22植物病理学45茄丝核菌种下可以分为不同的菌丝融合茄丝核菌种下可以分为不同的菌丝融合群群(anastomosis group,AG)。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为茄丝核菌第一菌丝水稻纹枯病菌主要为茄丝核菌第一菌丝融合群融合群(AG-1)。20
24、22-11-22植物病理学461、越冬与初侵染、越冬与初侵染病菌主要以病菌主要以菌核菌核在在土壤土壤中越冬,或菌丝体中越冬,或菌丝体和菌核在和菌核在病稻草病稻草和其他寄主和其他寄主残体残体上越冬。上越冬。2022-11-22植物病理学47春耕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水面。春耕灌水耕耙后,越冬菌核漂浮水面。插秧后菌核随水漂流附着稻株基部叶鞘插秧后菌核随水漂流附着稻株基部叶鞘上,在适温、高湿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上,在适温、高湿条件下,萌发长出菌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丝,在叶鞘上延伸并从叶鞘缝隙进入叶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然后通过气孔鞘内侧,先形成附着胞,然后通过气孔或直接穿破表皮侵入。或
25、直接穿破表皮侵入。2022-11-22植物病理学482、再侵染、再侵染潜育期少则潜育期少则13d,多则,多则35d。病菌侵。病菌侵入后,在稻株组织中不断扩展,并向外入后,在稻株组织中不断扩展,并向外长出气生菌丝,蔓延至附近叶鞘、叶片长出气生菌丝,蔓延至附近叶鞘、叶片或邻近稻株进行再侵染。或邻近稻株进行再侵染。2022-11-22植物病理学49水稻纹枯病病害侵染循环图示水稻纹枯病病害侵染循环图示2022-11-22植物病理学50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受菌源数量、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和流行受菌源数量、气象条件、品种抗病性、栽培技术等气象条件、品种抗病性、栽培技术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因素的综合影响。202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