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微生物学教程》(第二版)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微生物学教程 微生物学 教程 第二 课件
- 资源描述:
-
1、a1 第第7章章 微生物的遗传微生物的遗传第第1节节 微生物遗传研究的起源微生物遗传研究的起源第第2节节 微生物的遗传因子微生物的遗传因子第第3节节 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原核生物的基因重组第第4节节 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真核微生物的基因重组第第5节节 菌种的保藏菌种的保藏a2第第1节节 微生物遗传研究的起源微生物遗传研究的起源 微生物遗传的研究起源于微生物遗传的研究起源于对对“细菌变异细菌变异”现现象象的早期研究。的早期研究。一、证实微生物具有种的稳定性一、证实微生物具有种的稳定性 1870年年巴斯德,科恩。巴斯德,科恩。球菌球菌 球菌,杆菌球菌,杆菌 杆菌。杆菌。1882年年科赫。科赫。固体培
2、养基,分离纯化技术。固体培养基,分离纯化技术。a3二、发现细菌变异现象二、发现细菌变异现象 19世纪最后世纪最后20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菌物年,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细菌物种不稳定。种不稳定。1907年年马西尼(马西尼(R.Massini)首次对细菌首次对细菌变异进行专门研究,发表了可突变的大肠杆菌变异进行专门研究,发表了可突变的大肠杆菌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第一次使用了定量研的论文。在这篇论文中,他第一次使用了定量研究的方法。究的方法。a4三、探索细菌变异的本质三、探索细菌变异的本质 1928年年格里非斯(格里非斯(Friderick Griffith)发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肺炎球菌培养
3、物中的转化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了肺炎球菌培养物中的转化现象。现象。格里非斯的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对于理解转化格里非斯的这篇文章非常重要,对于理解转化作用和最终阐明作用和最终阐明DNA是遗传物质打下了基础。是遗传物质打下了基础。a5a6a7 1933年年 奥洛韦(奥洛韦(J.L.Alloway)证明转化因证明转化因子是一种可溶性的物质,至少是亚细胞的物质。子是一种可溶性的物质,至少是亚细胞的物质。有毒菌株有毒菌株 有毒菌株无细胞提取物有毒菌株无细胞提取物无毒菌株无毒菌株 老鼠死亡老鼠死亡有毒菌株有毒菌株加热杀菌加热杀菌+注射注射a8 1944年年埃弗里(埃弗里(O.T.Avery)和他的同事们和他的
4、同事们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实验,证明转化中起作用的分子通过一系列精密的实验,证明转化中起作用的分子是是DNA。a9a10四、发现并阐明细菌的接合作用四、发现并阐明细菌的接合作用 1945年年塔特姆(塔特姆(E.L.Tatum)和莱德伯格(和莱德伯格(Lederberg)证实了大肠杆菌证实了大肠杆菌K12菌株菌株的两个营养缺陷型菌株的两个营养缺陷型菌株之间的遗传重组。之间的遗传重组。a11a12戴维斯(戴维斯(B.D.Davis)进一步证明进一步证明细胞细胞与与细胞细胞的接的接触触对这种遗传重组发生是必不可少的。对这种遗传重组发生是必不可少的。a13 1952年年海斯(海斯(William Haye
5、s)在自然在自然上发表论文宣布接合和重组是供体细胞遗传物质上发表论文宣布接合和重组是供体细胞遗传物质发生发生单向转移单向转移的结果。的结果。1952年年莱德伯格和卡瓦利(莱德伯格和卡瓦利(L.L.Cavalli)证实了这一点,创造了证实了这一点,创造了F+和和F-等术语。同年,他等术语。同年,他们发现了高频重组菌株(们发现了高频重组菌株(Hfr)。)。影印平板法也是由莱德伯格发明的。影印平板法也是由莱德伯格发明的。a14a15影印平板法影印平板法 replica platinga16 1953年年4月月沃森沃森-克里克在自然的一篇短克里克在自然的一篇短文中公布了文中公布了DNA的结构模型。的结
6、构模型。a17 1955-1958年年雅各布(雅各布(F.Jacob)和沃尔曼和沃尔曼(F.L.Wollman)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研究工作阐以一系列独创性的研究工作阐明了大肠杆菌明了大肠杆菌K12的基因转移机制。在这些工作的基因转移机制。在这些工作中,最著名和关键性的是中,最著名和关键性的是“中断杂交实验中断杂交实验”a18a19a20a21五、阐明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五、阐明细菌抗药性产生的原因 1961年年渡边、戴塔(渡边、戴塔(N.Datta)、)、梅内耳梅内耳(F.Meynell)和安德森(和安德森(E.S.Anderson)的工的工作揭示了抗药性是以一种或多种作揭示了抗药性是以一种或多
7、种“接合促进因子接合促进因子”为媒介来传播的。每类接合促进因子与它所在的为媒介来传播的。每类接合促进因子与它所在的细胞表面上的细胞表面上的某种特异的纤毛某种特异的纤毛结合在一起,并证结合在一起,并证明这种结构确能造成明这种结构确能造成供体和受体细胞之间的特异供体和受体细胞之间的特异粘附粘附,并有可能形成让遗传物质从中通过的接合,并有可能形成让遗传物质从中通过的接合管。管。a22电镜观察到的接合现象电镜观察到的接合现象a23抗药性质粒在细菌之间的转移抗药性质粒在细菌之间的转移a24第第2节节 微生物的遗传因子微生物的遗传因子 遗传因子(遗传因子(Genetic elements):):承载遗传物
8、承载遗传物质的结构。质的结构。遗传因子必须具备遗传因子必须具备2点:能自我复制,能编码。点:能自我复制,能编码。基因组:一个细胞或病毒所含的完整基因。基因组:一个细胞或病毒所含的完整基因。基因:编码一种蛋白,一种基因:编码一种蛋白,一种tRNA或一种或一种rRNA的的DNA片段。片段。a25一、原核微生物的遗传因子一、原核微生物的遗传因子原核微生物的遗传因子有原核微生物的遗传因子有3类:类:染色体染色体,质粒质粒,噬菌体噬菌体。(一)细菌的染色体(一)细菌的染色体 1、形状、大小、形状、大小 1条环状条环状dsDNA。负超螺旋。约负超螺旋。约50个超螺旋区域。个超螺旋区域。正超螺旋(少数,都生
9、活在极高温度下)。正超螺旋(少数,都生活在极高温度下)。a26超螺旋的形成超螺旋的形成a27 伯氏疏螺旋体的伯氏疏螺旋体的DNA是线性的,其末端为发卡是线性的,其末端为发卡结构。结构。Streptomyces lividans的的DNA是线性的,其末端是线性的,其末端与蛋白质共价结合。与蛋白质共价结合。最小的细菌染色体:最小的细菌染色体:580kbp(一种枝原体)一种枝原体)最大的细菌染色体:最大的细菌染色体:9500kbp(一种粘细菌)一种粘细菌)a282、结构、结构(1)一般没有间隔基因(内含子)一般没有间隔基因(内含子)原核细胞原核细胞a29真核细胞真核细胞a30(2)一般没有重复序列)
10、一般没有重复序列 细菌的基因一般都是单拷贝的。细菌的基因一般都是单拷贝的。(3)相关的细菌,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也相相关的细菌,染色体上基因的排列顺序也相似,否则不相似。似,否则不相似。(4)许多细菌在)许多细菌在DNA复制起始附近的结构相似,复制起始附近的结构相似,同样,在复制终止附近的结构也相似。同样,在复制终止附近的结构也相似。a31(二)细菌的质粒(二)细菌的质粒 质粒(质粒(plasmid)存在于绝大多数原核生物,存在于绝大多数原核生物,但只在少数真核生物中发现。但只在少数真核生物中发现。质粒是能独立于宿主细胞染色体进行自我复质粒是能独立于宿主细胞染色体进行自我复制的遗传因子,以核
11、酸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无制的遗传因子,以核酸的形式存在于细胞内,无细胞外存在形式。细胞外存在形式。a321、质粒的物理性状、质粒的物理性状 环状环状 dsDNA,一般为超螺旋状。一般为超螺旋状。大小大小 11000kbp。2、质粒的复制质粒的复制 DNA合成靠细胞中的酶。合成靠细胞中的酶。复制起始复制起始 子细胞中质粒的拷贝数子细胞中质粒的拷贝数 质粒控制质粒控制质粒在细胞中的拷贝数质粒在细胞中的拷贝数13/细胞细胞100/细胞细胞a33绝大多数绝大多数G+菌的菌的环状质粒环状质粒的复制是的复制是滚环式滚环式复制。复制。a34绝大多数绝大多数G 菌菌环状质粒环状质粒的复制是的复制是 式式复制复
12、制a35绝大多数线性质绝大多数线性质粒的复制是将一粒的复制是将一种蛋白质结合于种蛋白质结合于每条链的每条链的5端端作为引物。作为引物。a363、各种质粒之间的相容性、各种质粒之间的相容性相容性质粒(相容性质粒(compatible plasmids):不同的不同的质粒共存于同一个细胞,这些质粒互为相容性质粒共存于同一个细胞,这些质粒互为相容性质粒,否则称为质粒,否则称为不相容性质粒(不相容性质粒(incompatible plasmids)。相容与否由质粒基因控制。相容与否由质粒基因控制。4、质粒在细胞中的存在、转移和消除质粒在细胞中的存在、转移和消除(1)存在)存在 游离于细胞质中。游离于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