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人教版选修4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3节 盐类的水解 综合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化学人教版选修4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3节 盐类的水解 综合训练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化学人教版选修4同步练习:第三章 第3节 盐类的水解 综合训练 Word版含解析 化学 人教版 选修 同步 练习 第三 盐类 水解 综合 训练 Word 解析 下载 _选修4 化学反应原理_人教版_化学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 1 - 第 3 节 盐类的水解 一、选择题 1在盐类水解的过程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水的电离平衡不变 B水的电离程度一定会增大 C溶液的 pH 一定会增大 Dc(H )与 c(OH)的乘积一定会增大 答案 B 解析 盐类水解促进水的电离,故 A 项错误,B 项正确;强酸弱碱盐水解溶 液呈酸性, 水解过程中 pH 减小, C 项错误; 一定温度下的稀溶液中, c(H )与 c(OH )的乘积是一个常数,D 项错误。 2对于某酸的酸式盐 NaHY 的水溶液的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该酸式盐的水溶液一定显酸性 B该酸式盐的水溶液一定呈碱性 C若 HY 能水解,水解方程式为 HYH
2、 2O Y2 H 3O D若 HY 能水解,水解方程式为 HYH 2O H2YOH 答案 D 解析 NaHY 溶液常见的有三种情况: NaHSO4, 只电离, 不水解; NaHSO3, 其水溶液中 HSO 3电离程度大于水解程度,溶液显酸性;NaHCO3、NaHS,其水 溶液中 HCO 3、HS 水解程度大于电离程度,溶液显碱性。因 Y2不确定,故 A、 B 两项错误。C 式为电离方程式而非水解方程式。 3 25 时, 水的电离达到平衡: H2OH OH,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将纯水加热到 95 时,Kw变大,pH 不变,水仍呈中性 B向纯水中加入稀氨水,平衡逆向移动,c(OH )增大,
3、K w变小 C向纯水中加入少量碳酸钠固体,影响水的电离平衡,c(H )减小,K w不变 D向纯水中加入醋酸钠固体或盐酸,均可抑制水的电离,Kw不变 答案 C 解析 水的电离吸热,将纯水加热,电离平衡正向移动,c(H )、c(OH)均增 大,但 c(OH )与 c(H)仍然相等,故 K w变大,pH 变小,水仍呈中性,A 项错误; - 2 - 向纯水中加入稀氨水,溶液中 c(OH )增大,水的电离平衡逆向移动,但温度不变, Kw不变,B 项错误;向纯水中加入少量 Na2CO3固体,溶液中 c(H )减小,水的电 离平衡正向移动,但 Kw不变,C 项正确;向纯水中加入醋酸钠时,促进水的电离, D
4、项错误。 4下列有关问题,与盐的水解有关的是( ) NH4Cl 与 ZnCl2溶液可作焊接金属的除锈剂 用 NaHCO3与 Al2(SO4)3两 种溶液可作泡沫灭火剂 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合施用 实验室盛放 Na2CO3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 加热蒸干 AlCl3溶液得到 Al(OH)3固 体 A B C D 答案 D 解析 NH4Cl 与 ZnCl2溶液中 NH 4、 Zn2 发生水解反应而使溶液呈酸性, 可 溶解金属锈蚀生成的氧化物,故可用作除锈剂,正确;用 NaHCO3与 Al2(SO4)3 两种溶液可作泡沫灭火剂,其原理是二者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生成 CO2和 Al(OH)3
5、, 正确; 草木灰与铵态氮肥不能混合施用, 其原因是草木灰中含有 K2CO3, CO2 3与 NH 4发生相互促进的水解反应,释放出 NH3,降低了肥效,正确;实验 室盛放 Na2CO3溶液的试剂瓶不能用磨口玻璃塞,其原因是 CO2 3发生水解反应而 使溶液呈碱性,易与玻璃中的 SiO2反应生成 Na2SiO3,正确;加热蒸干 AlCl3溶 液,促使水解平衡:AlCl33H2OAl(OH)33HCl 正向移动,加热蒸干得到 Al(OH)3固体,正确。 盐溶液蒸干时所得产物的判断方法 (1)盐溶液水解生成难挥发性酸时,蒸干后一般得该盐,如 CuSO4溶液蒸干得 CuSO4固体。盐溶液水解生成易挥
6、发性酸时,蒸干后一般得对应的弱碱,如 AlCl3 溶液、FeCl3溶液蒸干后一般得 Al(OH)3、Fe(OH)3。 (2)考虑盐受热时是否分解。因为 Ca(HCO3)2、NaHCO3、KMnO4、NH4Cl 受热 易分解,因此蒸干 Ca(HCO3)2溶液得 CaCO3固体;蒸干 NaHCO3溶液得 Na2CO3 固体;蒸干 KMnO4溶液得 K2MnO4和 MnO2的混合物;蒸干 NH4Cl 溶液不能得到 固体。 (3)还原性盐在蒸干其溶液时会被 O2氧化。例如蒸干 Na2SO3溶液得 Na2SO4 - 3 - 固体。 5下列根据反应原理设计的应用,不正确的是( ) ACO2 3H2O HC
7、O 3OH 热的纯碱溶液清洗油污 BAl3 3H 2O Al(OH)3(胶体)3H 明矾净水 CTiCl4(x2)H2O(过量) TiO2 xH2O4HCl 用 TiCl4制备 TiO2 D SiCl2H2OSn(OH)ClHCl 配制氯化亚锡溶液时加入 NaOH 固体 答案 D 解析 升高温度,促使 CO2 3的水解平衡正向移动,溶液中 c(OH )增大,碱性 增强,有利于油污的水解及清洗,A 正确;明矾是 KAl(SO4)2 12H2O,Al3 发生水 解生成 Al(OH)3胶体,可吸附水中悬浮杂质,起到净水作用,B 正确;TiCl4发生 水解反应生成 TiO2 xH2O 沉淀,经脱水制备
8、 TiO2,C 正确;SiCl2易发生水解反应, 而配制其溶液时,加入 NaOH 固体,消耗 HCl,促使水解平衡正向移动,生成 Sn(OH)Cl 沉淀,故应加入 HCl 溶液抑制其水解,D 错误。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明矾能水解生成 Al(OH)3胶体,可用作净水剂 B水解反应 NH 4H2O NH3 H2OH 达到平衡后,升高温度平衡逆向 移动 C制备 AlCl3、FeCl3、CuCl2均不能采用将溶液直接蒸干的方法 D盐类水解反应的逆反应是中和反应 答案 B 解析 明矾KAl(SO4)2 12H2O因 Al3 水解生成 Al(OH) 3胶体,能吸附水中悬 浮的物质,使之沉降,从
9、而起到净水的作用,A 项正确;盐的水解是吸热过程, 升高温度水解平衡正向移动,B 项错误;AlCl3、FeCl3、CuCl2溶液中分别存在 Al3 、 Fe3、 Cu2的水解平衡,直接将三种溶液加热蒸干得不到相应的固体,应在 HCl 气流中加热,C 项正确;盐类水解反应的逆反应是中和反应,D 项正确。 725 时,关于01 mol L 1 NH 4Cl 溶液、NaOH 溶液,下列叙述正确 的是( ) A若向中加适量水,溶液中 cCl cNH 4的值减小 B若向中加适量水,水的电离平衡正向移动 - 4 - C若将和均稀释 100 倍,的 pH 变化更大 D若将和混合,所得溶液的 pH7,则溶液中
10、的 c(NH3 H2O)c(Na ) 答案 B 解析 NH4Cl 溶液中存在 NH 4的水解平衡:NH 4H2O NH3 H2OH , 加水稀释时,平衡正向移动,n(NH 4)减小,n(Cl )不变,则cCl cNH 4的值增大,A 错 误;NaOH 溶液中加水稀释,c(NaOH)减小,对水的电离抑制程度减小,故水的电 离程度增大,B 正确;均加水稀释 100 倍,NaOH 溶液的 pH 变化更大,C 错误; 将和混合,所得溶液呈电中性,据电荷守恒可得,c(NH 4)c(Na )c(H) c(Cl )c(OH); 由于溶液的 pH7, 则有 c(OH)c(H), 从而可得 c(NH 4)c(N
11、a )c(Cl); 据物料守恒可得 c(NH 4)c(NH3 H2O)c(Cl ), 所以 c(NH 3 H2O)c(Na )。 801 mol L 1 KHS 溶液中,下列表达式不正确的是( ) Ac(K )c(H)c(OH)c(HS)2c(S2) Bc(K )c(HS)c(OH)c(S2)c(H) Cc(HS )c(S2)c(H 2S)01 mol L 1 Dc(S2 )c(OH)c(H 2S)c(H ) 答案 B 解析 根据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可得出:c(K )c(H)c(OH)c(HS) 2c(S2 ), A 项正确; 根据物料守恒可得出: c(K)c(S2)c(HS)c(H 2S)0 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