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物质环境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生态学物质环境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生态学 物质 环境 课件
- 资源描述:
-
1、物质环境物质环境3.1 3.1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3.2 3.2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生物对水分的适应3.3 3.3 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大气组成及其生态作用3.4 3.4 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3.1 3.1 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与分布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地球上水的存在形式及分布陆地上水的分布陆地上水的分布水的生态作用水的生态作用水的性质与存在形式水的性质与存在形式水分子具有极性水分子具有极性水具有高热容量水具有高热容量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水具有特殊的密度变化水具有相变水具有相变陆地上水的分布陆地上水的
2、分布降水量、降雨量降水量、降雨量(precipitation)(precipitation)和相对湿度的概念和相对湿度的概念降水量的变化降水量的变化低纬度湿润带、低纬度少雨带、中纬度湿润带、极地干燥带低纬度湿润带、低纬度少雨带、中纬度湿润带、极地干燥带海陆位置、地形、季节海陆位置、地形、季节相对湿度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elative humidity)的变化的变化随温度变化、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及其地区差异、地理位置随温度变化、昼夜变化、季节变化及其地区差异、地理位置我国降水量的地域分布我国降水量的地域分布华南、长江流域、秦淮地区、兴安以西行秦岭以北、黄河上华南、长
3、江流域、秦淮地区、兴安以西行秦岭以北、黄河上游、内蒙西部和新疆南部。游、内蒙西部和新疆南部。v相对湿度,指空气中水汽压与饱和水汽压的百分比 v也就是指在一定时间内,某处空气中所含水汽量与该气温下饱和水汽量的百分比 v相对湿度为空气中实际水汽压(相对湿度为空气中实际水汽压(e)与当时气)与当时气温下的饱和水汽压(温下的饱和水汽压(E)之比,用百分数()之比,用百分数()表示表示 v干湿示差 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6.5 7.0 7.5 8.0v干球温度 相对湿度(%)5097 94 92 89 87 84 82 79 77
4、 74 72 70 68 66 63 6197 94 92 89 86 84 81 79 77 74 72 70 67 65 63 61 4997 94 92 89 86 84 81 79 76 74 71 69 67 65 62 60 4895 91 87 82 78 74 70 66 62 58 54 50 47 43 40 36 2290 80 71 60 51 40 30 21 12 3 0图:中国年降雨量3.2 3.2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生物对水分的适应植物与水植物与水动物对水的适应动物对水的适应v陆地植物的水平衡陆地植物的水平衡陆地植物的水平衡陆地植物的水平衡根据水分条件划分的陆生植
5、物的类型根据水分条件划分的陆生植物的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旱生植物v水生植物水生植物水体环境的特征水体环境的特征水生植物的适应特征水生植物的适应特征v植物生产力植物生产力植物与水植物与水陆地植物的水平衡陆地植物的水平衡v水分来源水分来源根系吸收根系吸收茎叶吸收茎叶吸收体内代谢体内代谢v水分去向水分去向蒸腾作用蒸腾作用体内代谢体内代谢根据水分条件划分的陆生植物的类型根据水分条件划分的陆生植物的类型湿生植物湿生植物: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多生长在不能长时间忍受缺水,抗旱能力差,多生长在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如水稻、秋海棠。水边或潮湿的环境中。如水稻、秋海棠。中
6、生植物中生植物:适于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形态结构适于生长在水分条件适中的环境中,形态结构及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及适应性介于湿生植物与旱生植物之间,种类最多、分布最光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最光和数量最大的陆生植物。旱生植物旱生植物: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生长在干旱环境中,能忍受较长时间的干旱,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主要分布在干热草且能维护水分平衡和正常的生长发育。主要分布在干热草原和荒漠地区。原和荒漠地区。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表现在根系发达、叶其对干旱环境的适应表现在根系发达、叶面积很小、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等。面积很
7、小、发达的贮水组织以及高渗透压的原生质等。v形态适应形态适应发达的根系、叶面积很小、发达的储发达的根系、叶面积很小、发达的储水组织水组织v生理适应生理适应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原生质渗透压特别高旱生植物的适应特征旱生植物的适应特征植物根系和水分的关系水体环境的特征水体环境的特征弱光弱光缺氧缺氧粘性高粘性高密度大密度大温度变化平缓温度变化平缓水生植物的适应特征水生植物的适应特征发达的通气组织发达的通气组织机械组织机械组织不发达甚至脱化不发达甚至脱化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水下叶片很薄,且多分裂成带状、线状水生植物的类型水生植物的类型沉水植物沉水植物浮水植物浮水植物挺水植物挺水植物动物对水的
8、适应动物对水的适应水生动物水生动物保持盐分与水分的平衡是水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基础保持盐分与水分的平衡是水生动物适应环境的基础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主要通过调节体内的渗透压来维持与环境的水分平衡淡水动物淡水动物和和海洋动物海洋动物的差异的差异陆生动物陆生动物形态结构形态结构行为行为生理生理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与植物不同之处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动物有活动能力,动物可以通过迁移等多种行为途径来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主动避开不良的水分环境淡水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淡水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淡水动物对环境是高渗性淡水动物对环境是高渗
9、性(淡水的渗透浓淡水的渗透浓度为度为2-3mmol/l2-3mmol/l,而动物体液或血液渗透,而动物体液或血液渗透浓度高浓度高),导致水不断渗入动物体内,过,导致水不断渗入动物体内,过剩的水不断排出体外,保持水分平衡剩的水不断排出体外,保持水分平衡补充丢失的盐分方法:补充丢失的盐分方法:食物食物鳃主动吸收盐类鳃主动吸收盐类 海洋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海洋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等渗动物等渗动物这些动物不会由于渗透作用而失水或得水,但随代谢废物的排泄这些动物不会由于渗透作用而失水或得水,但随代谢废物的排泄损失一部分水。损失一部分水。补充水分方法:从食物中得到;饮用海水并排出海水中的溶质;补充水分方法:从
10、食物中得到;饮用海水并排出海水中的溶质;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代谢水食物氧化过程中产生代谢水低渗动物低渗动物由于渗透作用失去一些水,会从食物、代谢中或海水摄入更多的由于渗透作用失去一些水,会从食物、代谢中或海水摄入更多的水,其中水,其中喝水喝水是主要来源是主要来源。保持低渗:喝水同时吸入盐,对多余保持低渗:喝水同时吸入盐,对多余的盐类排除方法:尿液量;鳃通过主动作用把盐类排出体外的盐类排除方法:尿液量;鳃通过主动作用把盐类排出体外高渗动物高渗动物体外的水会渗透到体内,不需要饮水、食物和代谢过程中摄取水,体外的水会渗透到体内,不需要饮水、食物和代谢过程中摄取水,而是借助于排泄器官把体内的过剩水排出而
11、是借助于排泄器官把体内的过剩水排出形态结构适应形态结构适应昆虫具有几丁质的体壁,防止水分的过量蒸发;两昆虫具有几丁质的体壁,防止水分的过量蒸发;两栖类动物体表分泌粘液以保持湿润;哺乳动物有皮栖类动物体表分泌粘液以保持湿润;哺乳动物有皮质腺和毛,防止体内水分过多蒸发。质腺和毛,防止体内水分过多蒸发。行为的适应行为的适应沙漠动物昼伏夜出:沙漠地区夏季昼夜地表温度相沙漠动物昼伏夜出:沙漠地区夏季昼夜地表温度相差很大,因此地面和地下的相对湿度和蒸发力相差差很大,因此地面和地下的相对湿度和蒸发力相差很大很大迁徙:在水分和食物不足时,迁移到别处。迁徙:在水分和食物不足时,迁移到别处。生理适应生理适应储水的
12、胃;储藏丰富的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储水的胃;储藏丰富的脂肪,在消耗过程中产生大量的水分;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量的水分;血液中具有特殊的脂肪和蛋白质,不易脱水。脱水。陆生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陆生动物对水环境的适应3.3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作用大气的组成及其生态作用大气的组成和作用大气的组成和作用氧与生物氧与生物COCO2 2的生态作用的生态作用大气的组成大气的组成N2、O2、CO2、CH4、O3、NxOy、H2O、各种惰气、各种惰气N2 78.9%、O2 20.95%、CO2 0.032%大气压随海拔的变化大气压随海拔的变化海平面海平面 1atm=101.32 kPa海拔升高海拔升
13、高100m,大气压降低,大气压降低1.11 kPa海拔海拔5400m处约为处约为0.5atm大气与生物的关系大气与生物的关系植物光合作用植物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大气的组成和作用大气的组成和作用氧的来源氧的来源光合作用光合作用紫外线的光解作用、紫外线的光解作用、O O3 3的形成和作用的形成和作用氧与动物的能量代谢氧与动物的能量代谢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动物对高海拔低氧的适应植物与氧植物与氧光合作用光合作用 =20=20呼吸作用呼吸作用森林吸收森林吸收COCO2 2释放释放O O2 2的量约为草地的的量约为草地的5 5倍倍成年人呼吸消耗成年人呼吸消耗O O2 2释放释放COCO2
14、 2的量与的量与10m10m2 2森林光合作用的产森林光合作用的产物相当物相当氧与生物氧与生物COCO2 2的生态作用的生态作用大气中大气中COCO2 2的浓度与温室效应的浓度与温室效应 -CO-CO2 2来源: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及生物呼吸和来源:煤、石油等燃料的燃烧及生物呼吸和微生物的分解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CO-CO2 2特点:透过太阳辐射,而不能透过地面反射特点:透过太阳辐射,而不能透过地面反射的红外线的红外线 -结果:导致地面温度升高结果:导致地面温度升高COCO2 2与植物与植物 -C-C3 3和和C C4 4植物比较植物比较 -CO-CO2 2与光合作用效率与光合作用效率土
15、壤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质地与结构土壤的质地与结构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温度土壤水分、土壤空气、土壤温度土壤化学性质与生物土壤化学性质与生物土壤酸度、土壤有机质、土壤矿质元素土壤酸度、土壤有机质、土壤矿质元素土壤生物特性土壤生物特性植物对土壤的适应植物对土壤的适应3.4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土壤的生态学意义土壤的生态学意义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壤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命支持系统土壤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生命支持系统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土壤是许多生物的栖息场所土壤是植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土壤是植
16、物生长的基质和营养库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土壤是污染物转化的重要场地v土壤土壤是陆地上具有一定肥力、是陆地上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天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天然植物和栽培作物的立地条件和然植物和栽培作物的立地条件和生长发育的基地。具有自己的发生长发育的基地。具有自己的发生发展过程、独特的形态和结构生发展过程、独特的形态和结构特征的复杂自然体。特征的复杂自然体。v土壤肥力土壤肥力:指天然植物或作物在生:指天然植物或作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能同时地和不长发育过程中,土壤能同时地和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所需的水分、养分、断地供应和调节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肥力的高低
17、取空气和热量的能力。肥力的高低取决于土体中水、肥、气、热四个肥决于土体中水、肥、气、热四个肥力因素之间整体功能的协调程度,力因素之间整体功能的协调程度,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以及能否满足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行为特征的要求。行为特征的要求。3.4.1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土壤的理化性质及其对生物的影响影响v1.颜色:是最明显直观的形态特征。不同土颜色:是最明显直观的形态特征。不同土壤的土层,其颜色是不一样的,许多土壤类壤的土层,其颜色是不一样的,许多土壤类型常以其颜色来命名,如红壤、黄壤型常以其颜色来命名,如红壤、黄壤v2.土壤质地(机械组成):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及其土壤质地(机械组成)
18、:指土壤颗粒的大小及其组合情况。如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等。它关系到组合情况。如分为砂土、壤土、粘土等。它关系到土壤比表面积的大小和孔隙的分布,对土壤的理化土壤比表面积的大小和孔隙的分布,对土壤的理化性质有很大影响。性质有很大影响。v(我国土壤颗粒分级标准(粒径(我国土壤颗粒分级标准(粒径mm):石块):石块10;石砾石砾101;砂粒;砂粒10.05;粉粒;粉粒0.050.005;泥;泥粒粒0.0050.001;胶粒;胶粒0.001)v土壤质地的分类目前尚未完全统一土壤质地的分类目前尚未完全统一各家采用的标准各家采用的标准和方案都有不同。在各种质地分类中都分出了砂土、和方案都有不同。在各种质地分
19、类中都分出了砂土、壤土(两合土)、粘土(胶粒土)三个基本类别。壤土(两合土)、粘土(胶粒土)三个基本类别。v砂土的特点:粗砂粒多,土体松散,吸收性能和保砂土的特点:粗砂粒多,土体松散,吸收性能和保水能力很弱,养分含量低并易分解和淋失;但通透水能力很弱,养分含量低并易分解和淋失;但通透性好,耕作阻力小,植物根系容易伸展,无粘结和性好,耕作阻力小,植物根系容易伸展,无粘结和塑性,土温容易升降。塑性,土温容易升降。v粘土的性质与砂土刚好相反,粘粒占绝对优势,养粘土的性质与砂土刚好相反,粘粒占绝对优势,养分含量较丰富,保水和吸收性能强,但通透性差,分含量较丰富,保水和吸收性能强,但通透性差,土温不易升
20、降,常为冷土;粘性大,塑怀强,湿时土温不易升降,常为冷土;粘性大,塑怀强,湿时泥泞,干时硬结,耕作阻力大,植物根系不易伸展。泥泞,干时硬结,耕作阻力大,植物根系不易伸展。v壤土的特点是砂粒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壤土的特点是砂粒比例适中,兼有砂土和粘土的优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如通透性较好,既能通气又点而没有它们的缺点。如通透性较好,既能通气又能保水,不易受旱也不易渍水;粘而不实,松而不能保水,不易受旱也不易渍水;粘而不实,松而不散,耕作方便;养分充足,各肥力因素容易调节,散,耕作方便;养分充足,各肥力因素容易调节,适种性广。适种性广。v3.结构结构:土壤中的固体颗粒往往不是以单粒状态存在的
21、,而是形成大小不同、形状各异的团聚体。土壤中各种团聚体的结合状况称为土壤的结构。v土壤结构的好坏,对土壤肥力的变化、微生物的活动和耕作性能都有很大影响。土壤结构是构成土壤剖面的一个重要因素,不同的土壤与剖面层次,其结构特点也各不相同。土壤结构的类型有:团粒结构,块状结构,核状结构,柱状和棱状结构,片状结构等。单粒组成的称为无结构或单粒结构。v4.松紧度:表示土体的紧实或疏松的程度。它与土壤结构、孔隙和干湿状况密切相关。松紧度对植物根系的伸展和土壤的耕作性能有很大影响。松紧度通常分为:很松、疏松(适宜)、偏紧、紧实和坚实等级。v孔隙:土壤结构体及其内部存在有许多大小不等的孔隙,通常分为毛细孔隙和
22、非毛细孔隙两类。两者的比例各不相等。土壤孔隙的大小和数量对土壤中的水、气、热状况影响很大。v5.湿度:湿度:它反映土壤中含水量的多少。这取决于地表水和地下水以及土壤本身的性质和外界条件的影响。在野外直观判定时,通常分为四级:v湿:用手挤压时,水可以从土壤中流出。v潮:放在纸上可留下湿痕,可搓成土球或土条。v润:放在手上有凉润感,用手压之稍留印痕。v干:放在手上有凉快感,粒粒成为硬块。v6.土壤剖面构造特征:土壤剖面构造特征:是最典型、最综合的特征之一。从地面向下一直到母质层的垂直断面叫土壤剖面。这是由形态上和性质上各不相同的土层组合而成,并在土体中按一定的上下层次排列。土壤的剖面特征是在土壤形
23、成过程中物质发生移动和转化、淋溶与积聚等作用的结果。土壤发生层、土壤剖面与单个土体图解图5-16 土壤剖面构型的一般综合图式 v(1)自然土壤剖面的基本层次:)自然土壤剖面的基本层次:v枯枝落叶层(覆盖层),以枯枝落叶层(覆盖层),以A0或或O表示:表示:它由地面上枯枝落叶堆积而成,其中可分未分解的(A00)和半分解的(A0)两个亚层。v腐殖质腐殖质-淋溶层(淋溶层(A)层:)层:这是土壤中成土作用最活跃的一层。由于生物地球化学的作用,土壤有机质经腐烂、分解后再合成为腐殖质。它在表土中进行明显的积累,并与矿物质相结合,形成颜色较深、常有团粒状结构和富含养分的腐殖质层(A1)。与此同时,由于水分
24、的下渗作用,亦使水溶液物质往下转移,产生淋溶过程。在淋溶作用特别强烈的土壤中,不仅易溶性物质从此层中淋失,而且难溶性物质如铁、铝及粘粒等也发生化学和机械的迁移,结果在这层的下段只留下难移动的抗风化最强的矿物颗粒,如石英砂等,因而成为颜色浅淡(常为灰白色)、颗粒较粗、养分贫乏的灰化亚层(A2或E)。这在灰化土中最典型。v淀积层(淀积层(B层):层):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主要特点是淀积着上层淋洗下来的物质,使质地偏粘、土体较紧实,具块状或棱柱状结构,常出现新生体,颜色与A层有明显差别。v母质层(母质层(C层):层):位于淋溶、淀积层之下,由未受成土作用影响或影响甚微的风化残积物或堆积物所组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