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复习: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复习: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测试卷汇编(Word版含答案).docx》由用户(wenku818)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化交流与传播 统编 高中历史 选择性 必修 文化交流 传播 传布 期末 复习 温习 单元 单元测试 汇编 word 答案 谜底 下载 _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_统编版(2019人教部编版)_历史_高中
- 资源描述:
-
1、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期末复习:第1-6单元共6套单元测试卷汇编第一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1北魏律最早规定“存留养亲”制度,对那些非犯“十恶”死罪或应判处徒流罪犯,若家有祖父母父母年老或疾病而无其他男丁侍养者,得停止或免除刑罚的执行,返家侍养其亲,直到去世后再继续执行或予以改判。这反映出北魏()A宗法观念浓厚B专制集权加强C法治观念淡薄D律令的儒家化2“东周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化,旧有世俗权威和精神权威的崩溃与当时的变法同时产生了新的问题,过时的传统必须摒除,而人们也必须找到新的指导原则,人的思想此时可以自由的驰骋了。”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巨大变化”
2、最本质指的是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旧有的世俗权威崩溃”指宗法制、分封制遭到破坏“新的指导原则”在当时主要指与时俱进的儒家思想“自由的驰骋”造就了思想活跃的“百家争鸣”局面ABCD3元代“天文学家到过中亚和西亚,著名的乌鲁伯星表和伊儿汉表中都载有中国天文历法就是明证”。阿拉伯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等为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天文仪器,其传进的万年历曾被忽必烈“命令颁行”。据此可知,元朝()A天文历法得到发展B重视农业科技创新C思想管控体系松弛D与西方有文化交流4某先贤说:“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
3、有。”这一主张体现了()A法家的集权思想B道家的无为思想C墨家的非攻思想D儒家的民本思想5黄宗羲海昌讲学时,经常推荐弟子读几何原本,著名思想家李二曲也常要求其学生习农政全书、泰西水法等书籍;明末流行的天工开物是清初向国外出口的重要书籍之一。这反映了明清之际()A中学未能突破传统的窠臼B经世致用思潮有利于西学东渐C中西文化同源的雏形初现D古典科技受到士大夫普遍认可6王阳明指出:“是以而言,可以知致知之必在于行,而不行之不可以为致知也明矣。知行合一之体,不益较然矣乎?”据此可知,王阳明()A认为人应该通过心外求理B意在抨击程朱理学脱离现实的弊病C强调道德修养的实践意义D主张通过外在的行为规范维护秩
4、序7宋明理学亦称“道学”,是一种既贯通宇审自然(道教)和人生命运(佛教),又继承孔孟正宗(根本),并能治理国家(目的)的新儒学。汉儒治经重名物训,至宋儒则以阐释义理、兼谈性命为主,因有此称。可见,宋明理学()A其思辨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结果B提倡关注下层民众的教育需求C使儒学的内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D是儒学与佛道思想融合的产物8汉赋描绘的对象多为丰富巨大的物象场景,对具有“极”“至”“巨”“高”“深”等特征之事物极具偏好。因此程廷祚称汉赋是“穷造化之精神,尽万类之变态,瑰丽窈冥,无可端倪”。这一特征本质上反映出汉代()A恢弘豪迈的大一统气势B民族融合的繁荣局面C多元化的文学创作风格D宏阔广大的士人
5、精神9董仲舒认为,君臣、父子、夫妇之义都来源于阴阳之道,君为阳,臣为阴;父为阳,子为阴;夫为阳,妻为阴,因而“君为臣纲,夫为妻纲”。据此可知,董仲舒提出这一思想旨在()A完善天人感应理论B彰显君主以德治国C维护封建纲常秩序D促进家庭和睦稳定10魏晋时期,小说的艺术风尚是贵族的、宗教的。到了明清时期,小说既有表现出以华为美的消费风尚,如赏花游玩、促织之戏,也有记叙平民英雄、传扬人情风味的题材。小说艺术风尚的这一变化反映了()A市民阶层的价值取向B明清儒学新发展带来了思想解放C社会主流价值观发生嬗变D商品经济发展冲击封建等级观念11赋在汉代有不同的体制形式,表现为骚体赋(西汉初)、汉大赋(汉武帝后
6、)和抒情小赋(东汉中期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汉初骚体赋受到楚文化的影响B汉大赋语言朴实反映社会真实C小赋体现了政治和思想的统一D汉末的文化政策更加开放自由12元人欧阳玄在曲阜重修宣圣庙碑中,记述了自元太宗到元顺帝诸位皇帝封爵先圣、取士兴学、崇奉孔子、弘扬儒学、以儒治国、修缮庙庭等举措。这表明元朝()A借助儒学巩固统治B儒学成为正统思想C统治者实现了汉化D开启了封建化进程13宋元时期,“援佛入儒”提倡用佛教的思辨哲学和逻辑思维改造儒学,这成为当时儒者的共识。他们的做法()A催生并完善了理学体系B加快了近代科学知识的传播C直接促进了佛教中国化D响应了三教并行的文化政策14明末,顾炎武提出了“
7、为天子为百姓之心,不如自为”的经营思想。他以徽商为例,认为其勤俭经营的目的不只是克制私欲达到一定的修为,而是追求利益,并肯定了这种欲望。这表明顾炎武()A旨在抨击君主专制B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C代表资产阶级利益D深受社会各阶层认可15近代以来的学术研究得到过这样的结论,诸子学说不仅在内容上差别明显,而且在流传的地域上也有不同。比如:在楚国兴起,在鲁国繁盛,却在三晋和秦地影响最大。请指出相对应的学术派别分别是()A墨家、儒家、法家B道家、墨家、儒家C道家、墨家、法家D儒家、法家、道家16朱熹订立的白鹿洞书院揭示中将“修养心性、恢复圣贤教诲”作为师徒教学的准绳,这也成为后世地方官学的宗旨。朱熹的家礼
8、和小学也成为了家庭和幼童的行为规范。这有利于()A鼓励平民大众的个性解放B官学和私学之间加强交流C儒学的社会影响得到扩大D推动市民阶层的文化繁荣17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称:“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缘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而分治之以群工。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能自为是非,而公其是非于学校(公共机关)。”这表明黄宗羲()A摆脱了纲常束缚B提出了分权制衡的思想C倾向于限制君权D表达了人民主权的观点18三国时期,魏明帝命令用儒学解释法律;十六国时期,佛图澄、鸠摩罗什等名僧可以参与国家决策;东晋的王羲之、陶侃等士流皈依道教。这些现象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A统治者决定宗教
9、兴衰B佛道成为正统思想C儒释道三教融合加强D思想领域多元发展19如图为顾恺之的传世名作洛神赋图(局部),图中洛神似来又去,含情脉脉,表现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无限惆怅的情境。下列对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最先提出“以形写神”的绘画理论B提出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C其代表作是送子天王图D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画家20中国小说形成六大门类,耸立六座高峰,有四部是清代小说,即:以聊斋志异为高峰的拟古派小说,以红楼梦为高峰的人情派小说,以三侠五义为高峰的侠义派小说,以儒林外史为高峰的讽刺小说。这反映出当时()A社会文化水平的提高B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得以重构C平等观念已深入人心D市民阶层的壮大和价值追
10、求二材料题(共3小题,本大题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教化”一词在董仲舒著作中出现频率很高。他指出:“凡以教化不立而万民不正也。古之王者明于此,是故南面而治天下,莫不以教化为大务。”并反复强调:“今万民之性,待外教然后能善。”“天下所未和平者,天子之教化不政也。”“王者承天意以从事,故任德教而不任刑。”“春秋之所治,人与我也。所以治人与我者,仁与义也。以仁安人,以义正我。”“不养士而欲求贤,譬犹不(琢)玉而求文采也”,而“太学者,贤士之所关也,教化之本原也”。摘编自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材料二 西汉自武帝时创立太学,所谓“太学”,其实质就是儒家式的大学,太学的教授是五经博
11、士,教学内容是儒家经典。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在太学实行“设科射策,劝以官禄”的政策,下至郡太守卒吏,皆用通一艺(一经)以上者,形成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的局面。西汉后期,五经博士增加至十几个,太学生也增加到几千个,太学成为全国文化学术的中心。摘编自毛礼锐汉代太学考略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董仲舒教化思想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时期兴办太学的特点。22西域是汉唐时期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催化剂”。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伴随这阵阵悦耳的驼铃和漫天的黄沙,葡萄、苜蓿、石榴、胡麻、胡桃、胡葱等作物来到中国,葡萄和石榴的引种最为典型。葡萄最早为古
12、埃及人栽培,后来被传到地中海沿岸。史记中“葡萄”写作“蒲陶”,就是希腊文Botrus的音译。当时中国不仅引进葡萄,还带来了葡萄酿酒技术。石榴原产于波斯,中亚、南亚、西亚也都有悠久的栽种历史。古代波斯的女神阿娜希塔、西传地希腊的赫拉女神、南传地古印度的鬼子母神诃梨帝,都把石榴作为自己的圣物,而她们又都是生育女神。摘编自李兰芳地图上的中国史材料二 两汉魏晋时期,中亚地区小国林立。随着两汉政府同匈奴战争的胜利,中原王朝的势力和影响也逐渐渗透西域,大宛、康居和大月氏等国与中原王朝关系趋于热络。南北朝时期,中原形势发生重大变化,西亚萨珊波斯在公元3世纪兴起后,导致贵霜帝国逐渐衰落。隋唐时期,随着中国国力
13、强盛,与中亚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唐朝在中亚设立羁縻府州。中亚粟特地区正式出现的安、康、米等昭武九姓国家也频繁与中原王朝发生联系,嗣后因阿拉伯人向中亚扩张,及唐王朝与阿拉伯的势力在中亚交锋,这种联系更加密切。安史之乱后,唐王朝无力西顾,逐渐丧失对中亚的控制。摘编自张国刚中西文化关系通史材料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这些物种传入中国的主要背景。结合所学,并概述物种交流的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唐时期西域地区国家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当时欧亚游牧部落大迁徙的历史影响。(3)阅读材料三,唐代对外交通线路在东西方交流过程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基于其作用的不同理解往往被冠以多种称呼。
14、请结合所学知识,为唐代对外交通线拟定一个称呼,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述。要求:以“交流之路”为称呼,简洁明了;以拟定的称呼为题,论证充分,史实准确,表述清晰,字数控制在200300。)23人才问题关乎国家盛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动荡、大变革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人才流动激荡的时期:在这古今变革交汇的特殊历史时期出现了很多的政治空隙,这为人才自由流动提供了前提条件;天人关系问题上逐渐实现了从“重天”到“重人”的转变,逐步确立起以人为本的处事原则;由于阶级结构的变化和宗法制的动摇,人身依附关系得以削弱,人们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人格的独立,特别是“士”的解放;各国征伐不止,
15、人才便受到普遍重视这一时期的人才流动不仅表现在国别之间的横向流动,更重要的还表现在人才由一个阶层向另一个阶层转变的纵向流动。摘编自娄金香、李亚光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才流动论述材料二:宋代是封建社会人才发展史上高峰,以宋仁宗一朝为例,出类拔萃、彪炳史册的人不下数十人,为历朝历代所罕见。其中,最著名的有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包拯、张方平、司马光、王安石、曾巩、刘敛、刘怨、蔡襄、苏轼、苏辙、苏颂、沈括等。他们当中既有深谋远虑的政治家和改革家,也有才能杰出的思想家、科学家、文学家、史学家、史学家和犯颜直谏、风节凛然的谏臣。何忠礼科举改革与宋代人才的辈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
16、知识,概括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人才流动的主要形式,分析人才流动的原因和历史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宋代人才发展的特点及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对今天政府人才选拔的启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共20小题)1D; 2C; 3D; 4B; 5B; 6C; 7A; 8A; 9C; 10A; 11A; 12A; 13A; 14B; 15C; 16C; 17C; 18D; 19C; 20D;二材料题(共3小题)21(1)主要内容:强调道德教化的重要性;主张教化对象应广泛;重视学校的教化功能;选才重道德。(2)特点:规模宏大;朝廷高度重视;与儒学紧密结合;把学校教育与选官结合起来。22(
17、1)主要背景:汉朝,张骞通西域,大大推进了丝绸之路的畅通。历史意义:物种交流丰富人们食物种类,改变饮食习惯;丰富地当文化,促进技术传播。(2)特点:以小国为主,互不统属;受中原王朝影响较大(或中原王朝对其进行间接统治为主);大帝国交锋、博弈的重要区域。历史影响:改变亚欧大陆的政治格局,一批新的国家先后崛起;促进区域文化在交流、交往和交融中发生不同程度发展;各民族在吸收其他民族文化基础上促进本民族文化发展。(3)示例一:商贸交流之路。唐前期,东西贸易往来以陆路为主,唐朝中后期,受割据、战乱等因素影响,海上贸易日益兴盛,广州、扬州等地成为重要对外贸易港口。丝绸、瓷器、茶叶等成为中国大宗出口商品,沿
18、海路外销东南亚、波斯湾、红海沿岸等地。唐都长安聚集各国使节、商人、侨民,成为当时国际性大都会。阿拉伯商人在亚、非、欧三洲从事中介贸易,活动范围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区域。商业贸易的发展促进不同地区、不同国家之间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示例二:宗教交流之路。唐朝初年,玄奘前往天竺取经,钻研佛学,到许多国家周游讲学,成为佛学大师。隋唐时期,佛教出现不同宗派,主张顿悟成佛的禅宗成为佛教主流,佛教完成本土化。中国传统诗词、书法和绘画吸收佛教理念,更加注重意境表达。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建筑艺术的结晶,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日本、新罗等国派僧人来长安求法,日
19、本的海空回国时携带了许多佛经,佛教的发展影响到周边国家。(祆教、景教等在中原传播)。示例三:文化交流之路。中亚和西亚的服饰、饮食、杂技、魔术、音乐、舞蹈等在唐朝广受欢迎,异域文化在很多方法对中国产生深远影响。朝鲜、日本等国把儒家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在历法、建筑、绘画、饮食、节日、习俗等深受唐文化影响。交通线上的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融汇东西艺术风格,是人类文化史上的瑰宝。中国的医药知识和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阿拉伯文化融合了东西方的文化遗产,阿拉伯帝国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23故答案为:(1)形式:国别之间横向流动,阶层之间的
20、纵向流动。原因:社会大动荡、大变革;天人关系观念的转变;分封制与宗法制的崩溃;各国富国强兵的需要,重视人才。历史作用:推动“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推动了各国的改革;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2)特点:人才辈出,领域广泛。原因:崇文抑武方针的施行;科举制度的完善;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理学兴起,文化教育的发展。(3) 启示:国家要提供人才机遇,提高人才待遇,制定合理人才政策。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3文化交流与传播第二单元测试卷一选择题(共20小题,共60分)1早期基督教宣传上帝对人一视同仁,不分种族和社会地位的差别。在教会内部,教徒不分地位种族,甚至无论男女老幼,全都以兄弟姐妹相称。这表明早期
21、基督教伦理()A蕴含人文色彩B彰显民主精神C关注基层教化D强调人神平等2英国历史学家佩里安德森认为,中世纪时,“在封建制度中,君主是他封臣的一个封建宗主,他与他们以互惠的忠诚纽带约束在一起,而不是为他臣之上的最高君主。他的经济来源实际上全部来自他作为领主的个人领地,他对封臣的要求基本上是军事性质的。”这体现出作者认为西欧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是()A人身依附关系B雇佣关系C平等关系D契约关系3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通过分封土地,形成以封君、封臣为特征的封建制度。下列关于中古西欧的表述正确的是()国王依靠教会支持获得政权合法性法国形成议会君主制英国大宪章保障了封建主
22、特权英国内阁制度逐渐形成ABCD4在中世纪的欧洲,农奴的法律定义指向“受束缚于土地”。每位农奴都可以从封建领地上分得一份耕地耕种,这种“占有”相当稳定,不用担心被驱逐,还能世代相袭。同时,所有人可以根据需要使用耕地周围的天然草地、沼泽、森林。材料反映()A法律限制领主占有土地B农奴对土地具有使用权C庄园全部由农奴来耕种D领主难以维持庄园秩序5法国国王法兰西世(15151547)在位期间,设立御前会议掌管行政大权,重大问题有本人和近臣决策;取消了贵族的司法权:与教廷签订了条约获得了任命高级教职的权利。上述举措()A激化国王与天主教会的矛盾B阻碍了法国宗教改革的进程C体现出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D强化
展开阅读全文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342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