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3 Word版含解析.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3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3 Word版含解析 2020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测试 论述 文本 核心 Word 解析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 资源描述:
-
1、 第 1 页 共 12 页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核心 3 题 核心点 3 关注表述,分析推断观点态度题 一、(2019 太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殷商末年,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 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 朝歌空虚, 即率兵伐商。当时,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纣王惊闻周 军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以数量而论,商军的 兵力超过了周军,但由于匆忙结阵,士气低落,加上奴隶们阵前倒戈,最后招致 惨败。对此, 尚书武成篇记载:“受(纣王)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 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生活于战国中后期
2、的孟子,披览至此,大不以为然,说:“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 。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的“书”特指尚书 ,亦即书经 。 武成是其 中的一篇。孟子认为, 尚书中的记载未可尽信,并举出了具体实例。这一论 断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宋代理学家张载、朱熹等,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申 与发挥, 强调读书要“有疑”, 且在“无疑处有疑”, 要“濯去旧见以求新意”。 道理就在于,怀疑方能开启觉悟之门。 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 成文的历史, 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 死无对证”的事, 所在多有。何
3、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对此做 进一步的阐述,专门揭橥了古代一些典籍增溢其事以致失实的现象。他说, 尚 书中赞美帝尧的德政,说是“协和万国”,实际上,当时,“天之所覆,地之 所载,尽于三千之中矣”,说是“万国”,“褒增过实”了。他还举出尚书 武成篇:“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助战者多,故至流血如此”。“案:武王 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再 者,“周殷士卒,皆赍干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 这种种陈述与批驳,都至为确凿。古时是这样,那么近世呢?王充接着又列 举了汉代言过其实的事例:郎中贲光上书光武帝,言汉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
4、 第 2 页 共 12 页 断狱三人”,以颂美文帝。光武帝当即予以驳斥:文帝并不居住明光宫,断狱也 不是三个人,正式澄清了事实。为此,王充慨叹道:“汉为今世,增溢功美,犹 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 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包括诗经在内的经书都看作史 书的话,那么,对其所记失实予以切责,当然没的可说;但诗经本身又是文 学作品,如果句句都去这样要求,就有些失之过苛,甚至是“刻舟求剑”了。比 如, 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王充加以批驳,说其声高远,可以, “言其闻于天,增之也”,“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这就未免 吹求过苛了。看来,学
5、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 概而论。 (选自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仁君,商纣王是暴君,因而牧野之战不会惨烈到“血 流漂杵”的程度。 B一些宋代理学家不仅认同了孟子关于尚书的怀疑,而且还发展了孟 子的“不疑”论。 C王充认为从牧野之战的作战地点和行军习惯来分析,当时既无杵,更无 “漂杵”的可能。 D对尚书武成的质疑,孟子着眼于仁人无敌于天下,而王充更注重 亲往实地调查考证。 解析: 选 D D 项, “而王充更注重亲往实地调查考证”无中生有, 据“案: 武王伐纣于牧之野, 河北地
6、高, 壤靡不干燥。 兵顿血流, 辄燥入土, 安得杵浮?” 王充只是进行合理分析,并未体现出他“亲往实地调查考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牧野之战”为立论基础,从古时到近世,列举了史书失实的现 象并分析了原因。 B本文两次引用了王充对尚书的陈述与批驳,这些都能佐证“尽信书 不如无书”的观点。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怀 第 3 页 共 12 页 疑精神的可贵。 D王充列举汉光武帝驳斥贲光上书之事是为了证明近世之事尚且易流于不 实,况远古之事。 解析:选 C C 项,“对比论证”错,文中先是利用武王伐纣事件引出
7、尚 书武成的记载;再写孟子的批判,张载、朱熹提出了读书要有“疑”;接着 写“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进一步写王充的批判;最后 得出结论。文中没有对比论证。 3(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史书中出现记载失实现象的原因,即记载者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 而穿凿傍说。 B要传承国粹人文,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怀疑的精神,就能去伪存 真,产生新学说。 C在学术研究中,文学作品更强调艺术的真实,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 性和合理性。 D本文认为王充对诗经的质疑过苛,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尽信书不 如无书”的观点。 解析:选 D A 项,“原因”解说
8、不全面,“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 穿凿傍说”只是原因之一。B 项,“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就能”说 法过于绝对,据最后一段“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 关系,不可一概而论”,可见应对不同的“书”区别对待。C 项,“因而无需关 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错误,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固然不同,但文学作 品也当来源于生活,也应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二、(2019 重庆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但社会对作品结构 形式的影响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那样的 词, 社
9、会究竟能不能对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 品构成的要素。由于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 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据,否则,以上这些问题恐怕都 是难以回答的。 第 4 页 共 12 页 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 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 作品中的事件, 往往取材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因此,有些研究 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于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 史文献。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 19 世纪的法 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
10、寻找人物 与事件的意义、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观察社会与永恒法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 是摹写或记录现实。这种讲法,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 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寻永恒 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但是,文字本身 只是个符号,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总不等于事物。换句话说,文字这个 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远不能等于 社会现实。其次,象征系统是由作者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它表面上仿 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 但实际上这
11、一组有组织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特殊的臆 造。 所以, 莫泊桑才会说: “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 倒应该叫做臆想制造者才是。 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之外,就没 有其他的使命了。”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 义追求。在文学作品中,一切事件与人物,均为表达此意义而存在,是否取材于 社会及生活,根本无关宏旨。 但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无关。因为 作品的思想,通常总是跟社会相呼应的。所谓呼应,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与社会 流行价值观的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的批评。文学作品有时会响应、 鼓动、顺从社会流行的价
12、值观,但有时也会对时代风气提出反面的意见,或对抗 或超越,一如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现状有所认同或批判。一部文学作品,在此必有 其选择,只不过这种抉择,我们不宜遽视为作品优劣的衡量依据,因为反抗或批 判有时虽是一桩好事,有时也会变成毒杀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愚蠢暴行。顺从时代 思潮,未必是开明;逆抗流俗,也未必即是前进,一切都须审慎考量。至于文学 作品中独立的思想建构与价值呈现,有时候当然会与社会组织有关,像黑奴吁 天录这类作品,显然就不是没有黑奴制度的地区所能产生的。然而,作品的思 第 5 页 共 12 页 想是否即受社会“基础”或“背景”的制约呢?那倒也不见得。 反而是愈跟社会 组织关系密切的作品,愈
13、限制了它意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一般作品的思想, 虽往往呼应了社会的组织关系,但其思想本身也自能发光, 红楼梦就是个绝 佳的例子。 (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关系并 不明确。 B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着紧密 的联系。 C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此梦想 无法实现。 D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 更有价值。 解析: 选 A B 项, “总是”“紧密”与原文“往往取材于社会生活”不
14、符。 C 项,模仿现实的梦想当然可以实现,原文只是说作品价值不在于是否取材于社 会生活, 而在于意义追求。 D 项, “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理解错误, 原文没有对二者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比较。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 意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B文章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 为社会史文献的主张。 C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 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 D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 了这种呼
15、应的具体内涵。 解析:选 B B 项分析错误,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证明的是“文学作品固然 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 第 6 页 共 12 页 6(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 但这种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 B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 现实的原则,而前者不受此限制。 C虽然作品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关系,但只有作品的思想和意义与 社会呼应,作品才是优秀的。 D作品跟社会组织关系愈密切,其意义的可能愈受限制,可见红楼梦 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