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3 Word版含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 文档编号:423366
  • 上传时间:2020-04-02
  • 格式:DOC
  • 页数:12
  • 大小:130.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3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3 Word版含解析 2020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测试 论述 文本 核心 Word 解析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12 页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核心 3 题 核心点 3 关注表述,分析推断观点态度题 一、(2019 太原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殷商末年, 周武王继位后四年, 得知商纣王的商军主力远征东夷, 朝歌空虚, 即率兵伐商。当时,周武王率本部及八个方国部落军队,进至牧野。纣王惊闻周 军来袭,调动少量的防卫兵士和大量奴隶,开赴牧野迎战。以数量而论,商军的 兵力超过了周军,但由于匆忙结阵,士气低落,加上奴隶们阵前倒戈,最后招致 惨败。对此, 尚书武成篇记载:“受(纣王)率其旅若林,会于牧野。罔有敌 于我师,前徒倒戈,攻于后以北,血流漂杵。” 生活于战国中后期

    2、的孟子,披览至此,大不以为然,说:“尽信书则不 如无书 。吾于武成 ,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 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这里的“书”特指尚书 ,亦即书经 。 武成是其 中的一篇。孟子认为, 尚书中的记载未可尽信,并举出了具体实例。这一论 断得到了后世学者的认同。宋代理学家张载、朱熹等,还就此做了进一步的引申 与发挥, 强调读书要“有疑”, 且在“无疑处有疑”, 要“濯去旧见以求新意”。 道理就在于,怀疑方能开启觉悟之门。 公羊传中有所谓“所见异辞,所闻异辞,所传闻异辞”的说法,其实, 成文的历史, 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那类“生无旁证, 死无对证”的事, 所在多有。何

    3、况“俗皆爱奇,莫顾实理”。东汉王充论衡艺增篇,对此做 进一步的阐述,专门揭橥了古代一些典籍增溢其事以致失实的现象。他说, 尚 书中赞美帝尧的德政,说是“协和万国”,实际上,当时,“天之所覆,地之 所载,尽于三千之中矣”,说是“万国”,“褒增过实”了。他还举出尚书 武成篇:“武王伐纣,血流漂杵”“助战者多,故至流血如此”。“案:武王 伐纣于牧之野,河北地高,壤靡不干燥。兵顿血流,辄燥入土,安得杵浮?”再 者,“周殷士卒,皆赍干粮,无杵臼之事,安得杵而浮之”? 这种种陈述与批驳,都至为确凿。古时是这样,那么近世呢?王充接着又列 举了汉代言过其实的事例:郎中贲光上书光武帝,言汉文帝“时居明光宫,天下

    4、 第 2 页 共 12 页 断狱三人”,以颂美文帝。光武帝当即予以驳斥:文帝并不居住明光宫,断狱也 不是三个人,正式澄清了事实。为此,王充慨叹道:“汉为今世,增溢功美,犹 过其实,况上古帝王久远,贤人从后褒述,失实离本,独已多矣。” 当然,这里还有一层复杂的关系。如果把包括诗经在内的经书都看作史 书的话,那么,对其所记失实予以切责,当然没的可说;但诗经本身又是文 学作品,如果句句都去这样要求,就有些失之过苛,甚至是“刻舟求剑”了。比 如, 诗云:“鹤鸣九皋,声闻于天。”王充加以批驳,说其声高远,可以, “言其闻于天,增之也”,“人无在天上者,何以知其闻于天上也”?这就未免 吹求过苛了。看来,学

    5、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不可一 概而论。 (选自王充闾国粹人文传承书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孟子认为周武王是仁君,商纣王是暴君,因而牧野之战不会惨烈到“血 流漂杵”的程度。 B一些宋代理学家不仅认同了孟子关于尚书的怀疑,而且还发展了孟 子的“不疑”论。 C王充认为从牧野之战的作战地点和行军习惯来分析,当时既无杵,更无 “漂杵”的可能。 D对尚书武成的质疑,孟子着眼于仁人无敌于天下,而王充更注重 亲往实地调查考证。 解析: 选 D D 项, “而王充更注重亲往实地调查考证”无中生有, 据“案: 武王伐纣于牧之野, 河北地

    6、高, 壤靡不干燥。 兵顿血流, 辄燥入土, 安得杵浮?” 王充只是进行合理分析,并未体现出他“亲往实地调查考证”。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牧野之战”为立论基础,从古时到近世,列举了史书失实的现 象并分析了原因。 B本文两次引用了王充对尚书的陈述与批驳,这些都能佐证“尽信书 不如无书”的观点。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强调了学术研究中怀 第 3 页 共 12 页 疑精神的可贵。 D王充列举汉光武帝驳斥贲光上书之事是为了证明近世之事尚且易流于不 实,况远古之事。 解析:选 C C 项,“对比论证”错,文中先是利用武王伐纣事件引出

    7、尚 书武成的记载;再写孟子的批判,张载、朱熹提出了读书要有“疑”;接着 写“成文的历史,又有哪一种不是间接的传闻呢”,进一步写王充的批判;最后 得出结论。文中没有对比论证。 3(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史书中出现记载失实现象的原因,即记载者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 而穿凿傍说。 B要传承国粹人文,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怀疑的精神,就能去伪存 真,产生新学说。 C在学术研究中,文学作品更强调艺术的真实,因而无需关注史实的真实 性和合理性。 D本文认为王充对诗经的质疑过苛,这也从另一面证明了“尽信书不 如无书”的观点。 解析:选 D A 项,“原因”解说

    8、不全面,“为迎合俗皆爱奇的风气而 穿凿傍说”只是原因之一。B 项,“就要抱有怀疑的态度”“有了就能”说 法过于绝对,据最后一段“看来,学术研究应该合理区别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 关系,不可一概而论”,可见应对不同的“书”区别对待。C 项,“因而无需关 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错误,艺术的真实和历史的真实固然不同,但文学作 品也当来源于生活,也应关注史实的真实性和合理性。 二、(2019 重庆高三第二次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作品的结构形式和内容形式,一般说来,均与社会有关。但社会对作品结构 形式的影响关系,至今仍不太明了。我们不很清楚为什么唐代没有像宋代那样的 词, 社

    9、会究竟能不能对作品的结构形式产生决定性的影响,社会态度能否成为作 品构成的要素。由于作品的结构形式基本上只跟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有 关,除非实际的社会组织与生活有特殊明确的证据,否则,以上这些问题恐怕都 是难以回答的。 第 4 页 共 12 页 但就作品的内容形式来说, 文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明晰得多了。 作品中的事件, 往往取材于社会及生活,它所表现的思想,亦需与社会相呼应。因此,有些研究 者便很兴奋地主张文学的本质即在于表现社会甚至于可以作为反映时代的社会 史文献。以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为例,他自认为是在撰写一部 19 世纪的法 国风俗史,但他也深知,凡是艺术家都应该研究社会现象形成的原因、

    10、寻找人物 与事件的意义、思考自然的法则,并观察社会与永恒法则间的关系,而不可以只 是摹写或记录现实。这种讲法,刚好说明了文学作品固然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 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倘能发掘人生的意义、探寻永恒 的法则,则脱离社会与生活,直以冥想幻思为之,亦无不可。 为什么这样说呢?以作品模仿现实世界,是作家古老的梦。但是,文字本身 只是个符号,符号诚然可以代表事物,但它总不等于事物。换句话说,文字这个 象征系统与社会实践结构系统之间,只是一种象征的指涉关系,它永远不能等于 社会现实。其次,象征系统是由作者主观地安排组织而创造出来的。它表面上仿 佛复现了一个客观世界, 但实际上这

    11、一组有组织的象征经验却来自作者特殊的臆 造。 所以, 莫泊桑才会说: “有才能的现实主义者, 倒应该叫做臆想制造者才是。 作家除了用他所掌握和能运用的全部艺术技巧,来忠实再现这个臆想之外,就没 有其他的使命了。”这种臆造,正显示了作者面对社会事件时,必有他独到的意 义追求。在文学作品中,一切事件与人物,均为表达此意义而存在,是否取材于 社会及生活,根本无关宏旨。 但话虽如此,我们却不能说作品所表现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无关。因为 作品的思想,通常总是跟社会相呼应的。所谓呼应,是指以下三个方面:与社会 流行价值观的关系、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和对社会的批评。文学作品有时会响应、 鼓动、顺从社会流行的价

    12、值观,但有时也会对时代风气提出反面的意见,或对抗 或超越,一如它也必然会对社会现状有所认同或批判。一部文学作品,在此必有 其选择,只不过这种抉择,我们不宜遽视为作品优劣的衡量依据,因为反抗或批 判有时虽是一桩好事,有时也会变成毒杀苏格拉底与耶稣的愚蠢暴行。顺从时代 思潮,未必是开明;逆抗流俗,也未必即是前进,一切都须审慎考量。至于文学 作品中独立的思想建构与价值呈现,有时候当然会与社会组织有关,像黑奴吁 天录这类作品,显然就不是没有黑奴制度的地区所能产生的。然而,作品的思 第 5 页 共 12 页 想是否即受社会“基础”或“背景”的制约呢?那倒也不见得。 反而是愈跟社会 组织关系密切的作品,愈

    13、限制了它意义的可能和流传的时空。一般作品的思想, 虽往往呼应了社会的组织关系,但其思想本身也自能发光, 红楼梦就是个绝 佳的例子。 (摘编自龚鹏程文学散步)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作品的结构形式受作者或作者族群的思考方式影响,但与社会的关系并 不明确。 B就作品内容而言,作品的取材以及所表现的思想总是与社会存在着紧密 的联系。 C模仿现实是作家的梦想,但文字的象征性与作者的主观性决定了此梦想 无法实现。 D文学作品鼓动、顺从时代思潮是有积极意义的,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 更有价值。 解析: 选 A B 项, “总是”“紧密”与原文“往往取材于社会生活”不

    14、符。 C 项,模仿现实的梦想当然可以实现,原文只是说作品价值不在于是否取材于社 会生活, 而在于意义追求。 D 项, “但对时代风气进行批判更有价值”理解错误, 原文没有对二者的意义和价值进行比较。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作品与社会的关系为话题,着重从作品内容形式中的取材和思想 意义两个角度进行论述。 B文章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旨在证明文学本质在于表现社会甚至可以作 为社会史文献的主张。 C文章第二、三段提出了文学的取材可以脱离社会与生活的观点,并且从 两个方面分析了原因。 D文章认为作品的思想和意义追求与社会总是相呼应的,并且详细地阐释 了这种呼

    15、应的具体内涵。 解析:选 B B 项分析错误,援引巴尔扎克的例子证明的是“文学作品固然 可以选择社会事件为题材,但社会事件并不能决定作品的价值与主题”。 第 6 页 共 12 页 6(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宋代的社会组织和生活对词这种诗歌形式在宋代的发展和繁荣有影响, 但这种影响未必是决定性的。 B在文学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莫泊桑比巴尔扎克激进,后者遵守取材于 现实的原则,而前者不受此限制。 C虽然作品的取材与社会及生活无必然关系,但只有作品的思想和意义与 社会呼应,作品才是优秀的。 D作品跟社会组织关系愈密切,其意义的可能愈受限制,可见红楼梦 与

    16、社会组织的关系并不密切。 解析:选 D D 项,从文中“那倒也不见得”等信息,可见作品思想与社会 组织的密切度之间并无必然联系,所以不能由红楼梦思想“自能发光”推出 其与社会组织关系不密切。 第三练 关注表述,分析推断观点态度题 一、(2019 重庆高三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文化自信问题,在当下的中国再次凸显为重要的实践问题和学术课题,这 是历史、时代、现实多重因素促成的。这一问题的求解方式、求解向度等与我们 的文化走向、社会发展,与我们的文化梦想、复兴伟业深深融涵一体。 涤除仍客观存在的文化上的不自信,是一个现实课题。中华民族有着早醒 的文化自觉、骄傲的文化自视,

    17、曾长期饮誉潮头。然而,近代以来接踵而至的外 力侵犯,使得中华民族的自信心不断遭遇重创。“忍见铜驼卧荆棘,神州遍地劫 灰飞。 ”民族命运的困厄消顿, 使得自信心的丧落、 缺乏, 逐渐成为面积不小的、 笼盖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的阴霾。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 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也改变着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但漫长历史积淀而 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功。 要引导我们的文化自信由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 要涵养应对当今时代激 烈展开的文化竞争的精神底气。随着我们国际影响力的迅速提升,当下国人的民 族自信心也不断恢复、增强。这是与民族振兴进程必然伴行的文化自信的自发恢 复。

    18、强调文化自信的涵养, 就是要引导这种自发恢复走向自觉成长。 一方面, 要 引导人们克服一时的虚骄、自负的膨胀等非理性的成分;但另一方面,更要引导 第 7 页 共 12 页 人们认识当代中国向前向上的大局,认识增进文化自信之于文明重振、民族复兴 的意义,促进国人民族自信、发展自信、文化自信的普遍性增进。虽然我们的文 化实力在不断增强,但文化的魅力还亟待增强。提振我们的文化自信,在新的时 代场景中展现有着悠久文明底蕴的中华民族的文化新创造新风采,赢得优势,展 现魅力,时不我待。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是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构成,推进这样的文化建设,需

    19、要的是与之相应的文 化自信。这是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的本质所在。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当下、继往开来的文化自信。辉煌璀璨的 历史文化,是我们文化自信的重要底气。但是,这种底气只有在旧邦新命的历史 接续中、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当下实践中,才会更加充盈浩 荡。对本民族优秀传统的高扬,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清“我是谁”“我从哪里 来”,对于在当代文化境遇持守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不过,现实 中不同文化猛烈激荡,如果我们应对现代的西方只能求助于古老的传统,那即是 对当代国人文化责任的逃避。 当代中华民族, 不能做望“洋”、 望“古”兴叹者, 而要有承于古、强于今的雄心和

    20、作为。 我们所要涵养的文化自信是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不 等于文化上的自我迷恋、自我封闭,它既要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 开放包容的气度。既要坚守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作出具有中华民族主体性原创性 的文化开拓,又要注重对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的吸纳镜鉴。 立足当下继往开来、 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是当今时代中华民族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也是我们的自觉追求。当代中国所需 要的文化自信,既体现在对自我文化的确信,也内含着美人之美的雅量、开放包 容的气度、择善而用的从容。 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重要前提是普遍性地增进、提升对于我们自己 文化的认知、理解,进而走向

    21、认同与确信,增强传承好、发展好自己民族文化的 自觉,增强推动当代中国文化创新发展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感。概言之,文化自信 立基于文化自知之上,包括对优秀传统文化之“知”,对近代以来革命文化革命 传统之“知”,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知”。系统推动中国文化的社会化 第 8 页 共 12 页 普及,激发普遍的文化建设的当下意识、责任意识,需要我们基于时代特点、受 众特点顶层规划与落地设计。同时,还需要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这个核 心, 抓住全民族文化能力建设这个关键,用好当代中国发展进步这个最大的教育 资源。 (摘自沈壮海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 ,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22、的一项是(3 分)( ) A中华民族重新站起来、强起来,不断改变着现实命运,精神面貌焕然一 新,民族文化心理也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很快就能彻底改观。 B虽然民族振兴进程会伴随着文化自信而自发恢复,但是我们仍需自觉努 力,深刻认识提振文化自信的意义,不断增强民族文化的魅力。 C面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激烈竞争,仅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文化 自信底气是不够的,还非常有必要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发展。 D要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应在对传统优秀文化、近代以来革命文化及 传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知的基础上推动普及和聚焦核心。 解析:选 A A 项,“民族文化心理也得到快速调适提升,很快就能彻底改 观”

    23、错误,原文是“但漫长历史积淀而成的文化心理,其调适提升绝非旦夕之 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第段结合我国近现代历史阐明了现实中文化不自信客观存在的原因, 论证了涵养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B文章在第段中,从多个方面条分缕析地阐释了我们中国当下所要 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C第段是文章的结论部分,重在解决问题,主要阐述了涵养向新而行的 文化自信所应选择的路径和方法。 D文章围绕“涵养向新而行的文化自信”的论题,逻辑严密地依次阐述了 为什么、是什么和怎么办的理性思考。 解析:选 B B 项,“在第段中”错误,第段论证的是涵养文化自 信的必要性、迫切性,而

    24、不是“涵养的文化自信的丰富内涵”。 3(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第 9 页 共 12 页 A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并没有因早醒的文化自觉和骄傲的文化自视而 根本改变,当其面对外力入侵时因缺乏必要的自信而不堪一击。 B在国际影响力日渐提升的当下中国,只要克服文化自信中的一时虚骄、 自负膨胀等非理性成分,就能普遍增进国人的文化自信。 C增强文化自信力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升国家竞争力,反之亦然。可见, 文化自信力与国家竞争力二者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D涵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需要立足当下继往开来,这足以说 明文化开拓创新发展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文化传承

    25、。 解析:选 C 此题考查对文中观点态度的推断能力。A 项,“并没有因早醒 的文化自觉和骄傲的文化自视而根本改变”错误, 根据原文“曾长期饮誉潮头” 和“在顽强抗争、拼搏、逐梦中站起来、强起来的中华民族,改变着现实命运, 也改变着精神面貌和文化心理”可知, 中华民族文化的脆弱性发生了改变。 B 项, “只要就”的分析,过于武断、片面。D 项,无中生有,“文化开拓创新发 展的重要性要远远超过文化传承”于原文无据。 二、(2019 安徽淮南市高三二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一体多元的文化格局是中国文化长期延续发展的保障。在中国历史上,对于 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

    26、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时期,甚至是 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为国旗在国际 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历史上无论是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 总是将龙作为帝王的化身,作为国家最高权力的化身,同时也是整个民族最为吉 祥的符号,这是共识。在传统国家体制下,民众也有自己的信仰空间,各民族也 有自己的信仰,多元化保障了文化的多样性。一体与多元形成一种稳定的结构, 也形成和谐的文化生态,这样就避免了尖锐的文化冲突。中国历史上曾经有着民 族间的征战,但是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的文化冲突,文化是多元共生的,又是统 一的。 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

    27、化不是保守的, 而是不断调适的、包容的,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曾经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的 资源,但是这份全民族的宝藏必须由民族成员共享。所以我们看到,民间也在享 用龙文化这一符号,比如龙舟竞渡。两宋以来,民间社会龙舟竞渡蔚为大观,极 第 10 页 共 12 页 大地促进了文化认同, 形成了官民一体的共同习俗。 外来的佛教龙文化进入中国, 很快就加入了中国龙文化体系, 而随着海洋文化的拓展, 龙王的文化发展起来了, 于是有了四海龙王。现在我们分不清哪些是原始的龙文化,哪些是后期加入的龙 文化,也分不清哪些是外来的龙文化,哪些是本土的龙文化。龙文化的发展容纳 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

    28、新其业,生生不息。中国文化连续 不断是一种发展的创新性的延续,绝不是固步自封。 龙文化符号成为智慧的化身, 也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连续不断。周易 之 乾 卦,以龙为喻,深刻表现了中庸平和的生活态度。强调潜龙在渊、见龙在田、飞 龙在天不同状态下的不同的生活态度。终日乾乾之谨慎始终是正面的态度,而亢 龙有悔则是对于冒进的警告。这样一种以龙为喻的生活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 发展、持续发展,防范轻率的态度造成文明的中断。在今天看来,这种态度依然 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的基本姿态。 所以, 作为“龙的传人”, 中华文明起源于八千年前, 经过了三千年的演进, 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形成了具

    29、有认同感的符号,开 始“龙的传人”的整体进程。经过五千年的包容创新性发展,具有不可战胜的韧 性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就是建立在这 样坚实的文化基础之上。 (节选自田兆元“龙的传人”文化符号形成的历史依据 ,有删改)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只在夏商周到明清这段时间,中国历史的主流文化才保持对龙文化的崇 拜。 B无论哪一个民族主导国家政权,总是将龙作为帝王与国家最高权力的化 身。 C正因为中国龙文化具有博大丰富的内涵,所以它具有不断调适包容的特 点。 D龙文化容纳中国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故其发展表现为创新性的文化延 续。

    30、解析:选 B A 项,“只才”不当,缩小了时间范围。原文是“在中国 历史上,对于龙文化的崇拜始终是主流的文化,无论是伏羲女娲时期还是夏商周 第 11 页 共 12 页 时期,甚至是明清时期,这种信仰始终没有改变过。到了晚清时期,黄龙旗还成 为国旗在国际上交流,代表中国形象在世界上传播”。C 项,因果倒置,原文有 “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中国的龙文化不是保守的,而 是不断调适的、 包容的, 形成了博大丰富的内涵”。 D 项, 张冠李戴, 原文是“龙 文化的发展容纳中外古今文化精华为一体,所以与时俱进,日新其业,生生不 息”。 5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31、)( ) A文章论述了一体性龙文化崇拜与多元化民族信仰,分析了一体多元文化 的意义。 B文章以龙舟竞渡、佛教龙文化与龙王文化为例,证明中国古代龙文化起 源不清。 C文章以乾卦中龙的比喻为例,证明龙文化智慧保障了中国文化的连 续不断。 D文章论证结构是分总式,在分析中国文化各种特点基础上得出文化自信 的结论。 解析:选 B B 项,论据与论点不对应。文章以龙舟竞渡、佛教龙文化与龙 王文化为例,证明的是“中国文化的包容开放与创新支持文化长期延续”。 6(观点推断题)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历史上并不存在尖锐的内部文化冲突,文化多元共生且统一是重要 的原因。 B虽然曾有帝王想独占龙文化资源,但是中国民间仍然可以分享龙文化这 一符号。 C因为龙文化智慧保障了文明的稳健持续的发展,所以中华民族今天依然 屹立于世界。 D中华文明成熟并且多元一体,这是它在当今世界上呈现出无限活力的唯 一保证。 解析:选 D 此题考查把握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 项,“唯一”一词错 误, 原文是“在五千年前形成了成熟的文明与多元一体的形态,具有不可战 胜的韧性与活力,在当今世界呈现出无限的活力”。 第 12 页 共 12 页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3 Word版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3366.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