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1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2 Word版含解析.doc

  • 上传人(卖家):cbx170117
  • 文档编号:423363
  • 上传时间:2020-04-02
  • 格式:DOC
  • 页数:11
  • 大小:77.50K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2 Word版含解析.doc》由用户(cbx170117)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核心点2 Word版含解析 2020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测试 论述 文本 核心 Word 解析 下载 _二轮复习_高考专区_语文_高中
    资源描述:

    1、 第 1 页 共 11 页 专题一|论述类文本核心 3 题 核心点 2 整体看结构,局部看手法论证分析题 一、(2019 武汉市调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天人之学是贯穿中华文化数千年发展史的主线之一。在很长时间里,一提到 天人关系,人们就会想起“天人合一”,认为它是最恰当的表述。这个看法值得 商榷。“天人合一”出自西汉时期董仲舒的著作春秋繁露 :“天人之际,合 而为一。 ”按其思想体系, 这种提法其实是“天人感应”论的一种表述, 认为天、 人之间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天主宰人事,人的行为也能感动天,这明显带有天 命决定论的色彩。 我国古代思想家对“天”的认识, 大概始于夏

    2、、 商时期。 从西周时起, “天” 的概念有两种不同的含义:一种是天命、天神,一种是自然界的天体。以周易 的经文为例,其中有些对“天”的理解是指自然的天体、天象,但多数是关于天 命、天神的记载。至于西周时的重要政治文献尚书 ,其中“天命”一词比比 皆是。这种状况到春秋时期才发生变化,出现了重人事而轻天道的观点。 思想上的这种变化,首先见于兵家著作。齐国军事家孙武在孙子兵法中 首次提出天时、地利、人和的理念。他说的“天时”,指阴阳、寒暑、四时等自 然现象; “地利”指路途远近、 面积大小、 形势险易、 环境利弊等方面; “人和” 指得民心、得民力、上下同心同德。 孙子兵法认为,军事家运用好这三个

    3、方 面,才能取得战争胜利。战国中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认为,天时、地利与人和这 三者缺一不可, 而人和最为重要。 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的理论来源于战争实践, 同时又能提升到理论的高度予以总结,因此不是思想家们空想的产物。 孟子之后的大儒荀子提出的天人之学则认为, 在天人合一之前先要有天人相 分的观点,这和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将古代的天人之学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荀子本着孔子的思路,寻求“和”而否定“同”。“和”是多样性的统一,建立 在事物相互区别的基础上;而“同”是排除矛盾的一致,是没有生命力的单一。 荀子探讨天人之学的名篇天论 ,把这个道理阐发得深刻而清晰。他认为人在 自然面前不是完全无能为力的

    4、。他又说,“错人而思天,则失万物之情”,如果 看不到人的作用,只是祈求天的恩赐,就和天人关系的真实情况相背离。基于上 第 2 页 共 11 页 述分析,荀子认为:“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意思是说,只有深刻认 识了天人之分的内涵,才是一个了不起的人。 强调人的地位与作用,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特色。中华文化以人为核心进行 探索,才产生了天人之学、变易之学、为人之学、会通之学,构建了内容丰富的 理论体系。在这方面,荀子关于天人既相分又相合的理论,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 产生了深远影响。东汉的王充、唐代的刘禹锡和柳宗元等都在这个重大课题上作 出了贡献。历史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由于本土和外域文化的

    5、交流交锋交融, 产生了新的思想课题,但天人之学在这个时期并没有失去它的光泽,只是变换了 形式。 (摘编自张岂之从天人之学看中华文化特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古代对“天”的认知经历了漫长的阶段,至西汉,董仲舒提出了“天人 合一”的思想。 B我国古代“重人事轻天道”理论的形成,经历了由战争实践到理论提炼 的过程。 C与天命决定论大异其趣的是天人相分的观点,这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 的巅峰。 D源远流长的天人之学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内容丰富的理 论体系。 解析:选 C C 项“使荀子攀上了当时学术的巅峰”有误,于文无据。 2(论证分析题)下列

    6、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文章以对人们认为“天人合一”是天人关系最恰当的表述质疑开篇,有 其针对性。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天人之学在构建中华文化特色上所 作出的贡献。 C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列举了古人有关天人之学的观点,通过辩证分析使论 证层层深入。 D文章站在中华文化发展史的高度,阐释了天人之学在古代产生、发展和 变化的历程。 第 3 页 共 11 页 解析:选 B B 项,对文章论证的分析有误。文章采用对比论证法,强调了 天人之学中人的地位与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是天主宰人还是人定胜天,历来被思想家热议,业已

    7、成为中华文化赓续 的两条路径。 B如果没有兵家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就不可能改变前代有关“天 命”的思想。 C 天论对天人之分内涵的阐发深刻而清晰,源于采用了孔子“和”而 不“同”的思路。 D天人之学的理论要发展,就必须保持坚守传统的立场和与外来文化交流 的态度。 解析:选 C A 项,“天主宰人”“人定胜天”是两条极端的路径,不是中 华文化所提倡的发展路径。B 项,对“天”的概念的再认识是从西周开始的,兵 家代表人物孙武提出的天时、 地利、 人和的理念改变了前代有关“天命”的观点。 D 项,“传统的立场”所指不明确,不是所有的“传统立场”都要坚守。 二、(2019 吉林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

    8、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中国书法是历史悠久的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书法艺术探索的影响下,一些 书法作品片面追求书法的“线条质量”,甚至无底线地戏谑汉字,造成文本不可 识读,丧失了对汉字、书法的基本尊重。一些学书者曲解“笔墨当随时代”之内 涵,抛开传统,求新求异,频频写出“怪书”“丑书”,让业内人士摇头,让书 法爱好者一头雾水。其实,“笔墨当随时代”的本意是希望艺术家能创作出富有 时代气息的作品,而非背离传统创造所谓的“新”笔墨、“新”面目。 汉字天覆地载、 严谨优美的造型结构, 深藏着先民的美学智慧。 不夸张地讲, 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汉字的结构原理,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了解中国美学。不论是

    9、 商周时期的金文, 汉代的隶书, 还是唐代的楷书, 其结字原则都是拱向一个中心, 书写时严格遵循先上后下、先左后右的笔画顺序,呈现出紧凑有序、大方得体、 匀称美观的汉字形象。汉字结构的平中寓奇、险中求胜,汉字笔画的劲健内敛、 刚柔相济,以及书法布局的计白当黑、虚实相生,都极大强化了汉字书写的内在 张力,影响着书法的审美取向。因此,缺乏对汉字与文本的研究,就相当于丢掉 第 4 页 共 11 页 书法之根,符号化的汉字线条终究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当下一些书法家见作品不见风格,真正能写出自己风格的大家并不多。造成 该现象的原因之一, 就是当代学书者对古人书风的研习不足, 从而导致创新不足。 古人

    10、书风有千百种,学习时应抽丝剥茧,找到其中不变的精神为我所用。张芝、 郑道昭等人书风强劲阳刚,有正大气象;欧阳询、黄庭坚等人书风儒雅纯正,耐 人寻味;张旭、王铎等人书风气势恢宏,豪迈不羁。近现代,沙孟海书风沉雄朴 茂,苍厚古拙,有金石之气;赵朴初书风儒雅隽秀,蕴藉内敛,有书卷之气 他们的书法风格各异,个性突出。风格即人。这些书法风格均在守正的基础上实 现出新,在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的基础上各有优长,值得学书者深入研究。 书法风格是书法的艺术语言,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之上。中华 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准无外乎真、善、美,这也是所有学书者创作时都应坚守的 审美标准。 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审美标

    11、准,还需进一步加深对书法审美情感的认识。 书法审美情感,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感性审美情感,另一种是理性审美情感。 两种情感之间呈递进和互相深化的关系, 没有感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没有理性审美 情感阶段,没有理性审美情感阶段就无法创作出有高度的作品。存在于认识过程 中的递进情感,一般总是由初始对书法的兴趣进而步入到对书法的理性把握,这 是一个对书法贯穿始终的,甚至是周而复始的认识过程。因此,再难的字体、字 帖,最终临习到手总归不是太难,但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则非尽毕生精力与 功夫不可。 当然,在书法创作实践中,情感的表现是多样的,也是复杂的,反映在作品 中最高级的东西,即真实纯净的情感,常常是理性

    12、审美情感与感性审美情感的交 辉。 所以, 当书法进入到创作实践中时, 所谓“灵感”往往是一种触发; 所谓“激 情”,则是一种唤起。了解这一规律,才能更好地提升书法审美认知,在创作实 践中守正出新。 (摘编自刘锁祥在创作实践中守正出新)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笔墨当随时代”并非要求人们置我国书法优秀传统于不顾,而是作品 要有时代感。 第 5 页 共 11 页 B当前一些大家虽有作品但却无法形成自己的风格是因其没有汲取书法优 秀传统精华。 C汉字追求平中寓奇、险中求胜结构,造型可谓天覆地载、严谨优美,凸 显审美特征。 D书法创作过程中应始终坚持真善美的

    13、原则标准,这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 化审美标准。 解析:选 B B 项,“是因其没有汲取书法优秀传统精华”分析错误,风格 的形成必须做到“在守正的基础上实现出新”, 且由原文“造成该现象的原因之 一,就是当代学书者对古人书风的研习不足”可知,这一说法错误。 5(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开篇一针见血,直指当前书法作品和学书者曲解“笔墨当随时代”之内 涵。 B第二段从汉字结构造型的审美研究深入剖析片面追求汉字“线条质量” 的严重危害。 C 文中列举不同时代书法家的风格之例, 旨在论证“大家”书风凸显个性, 值得学书者研究。 D结尾段在对书法创作实践中复杂

    14、多样的情感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书法创 作应有的态度。 解析:选 B 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项,“剖析片 面追求汉字线条质量的严重危害”分析错误, 应是从汉字结构造型的审美研 究指出符号化的汉字线条没有生命力。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怪书”“丑书”不断出现的原因是一些学书者不了解中国书法中有关 汉字的结构原理。 B加强对汉字与文本的研究,才能牢固书法的根,才能让符号化汉字线条 获得长久的生命力。 C好作品需要触发“灵感”,需要唤起“激情”,这是所有学书者应该把 握的书法创作的规律。 D所有学书者只要能以守正为基,勇于创新,就能形成自己的独特

    15、风格, 第 6 页 共 11 页 成为后人楷模。 解析:选 C A 项,从原文第一段看,“怪书”“丑书”不断出现的原因是 那些学书者将中华书法和汉字的传统抛开,而选择求新求异。B 项,由原文“符 号化的汉字线条终究无法获得长久的生命力”可知这一说法错误。D 项,说法绝 对, 原文还有“但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则非尽毕生精力与功夫不可”等其他 因素。 第二练 整体看结构,局部看手法论证分析题 一、(2019 河北保定市高三模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9 分) 任何哲学思想的产生都需要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 然后随其发展而不断得到 发展。中国的“天人之辩”思想即产生于中国古代相对发达的农

    16、耕文化基础上。 古人对自然、科学的理解,看到闪电会非常的害怕,他们认为是不祥之兆;有雷 雨的时候,人们以为是老天爷伤心了。在探讨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候,古人就把 这些自然现象归结为上天的旨意。 可以看出古代“天人之辩”思想中迷信部分的 产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人民的愚昧无知使“天人之辩”思想更加根深蒂固,而 中国古代对于农业的重视引起了中国古代哲人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不懈探讨, “天人之辩”就是中国古代争论最多的核心论题之一。夏商时期社会生产力低 下,农业生产技术手段落后,自然环境对于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这一 时期的“天人之辩”主要表现为人对于天的绝对依附关系, 人们提出了“天命” 的观点。

    17、天命有认命、屈服于上天的意味。如夏商统治者的“天命天罚”思想, 即统治者将自己神话为上天的子孙,并承接“天命”对臣民实行统治。如臣民违 反其统治,即被视为违抗天命,理应得到上天的惩罚。这一思想是这一时期“天 人之辩”的集中体现。 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文化上出现了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天人之辩”思想也随之繁荣和发展。汉代独 尊儒术,在天人关系这一问题上,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新的神学 天命论。李世民当政期间,出现蝗灾,他把灾难归于自己而痛哭流涕,其实这只 是君主为了安定民心的一种策略。在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体系中,一直并行 着两条根本对立的

    18、哲学路线,即以孔孟、董仲舒为代表的唯心主义天命观和以荀 子、 王充为代表的唯物主义哲学观。这两条路线构成了中国古代关于天人关系诸 第 7 页 共 11 页 种学说的核心和基础。 古代哲人在天人关系上的争辩有现实的积极意义。道家的“道法自然”思 想,体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他人的和谐相处;这对于纠正当代那种把人与自然截 然对立起来,主张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错误观点,具有理论和实践意义。儒 家所主张的“天人合一”思想具有注重人生价值的特点, 主张每个人都要最大化 地发扬自己的善性,这对于遏制当代膨胀的物欲和拜物思想具有重要的意义。中 国古代“天人之辩”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 对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

    19、体系中 的主导地位,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激励中华民族崛起具有重要的意义。 (节选自论文网 ,有删节)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中国古代的“天人之辩”思想是在相对发达的农耕文化基础上逐渐发展 起来的。 B准确理解和把握“天人之辩”的思想内涵,需要结合不同时期的社会文 化背景。 C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发展,学派间思想的碰撞,使“天人之辩”思想 得到发展。 D掌握好“天人之辩”丰富的思想内涵,有助于冲破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 导地位。 解析:选 D D 项,偷换概念,“西方文化在中国的主导地位”错误,原文 是“西方文化在世界文化体系中的主导地位”。 2(论证分析题

    20、)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天人之辩”思想在农耕时期产生,证明哲学思想的产生需要一定社会 经济基础。 B文章用古人对雷电的认知,来论证“天人之辩”思想的产生与科学不发 达的关系。 C早在夏商时期就出现了天命观点,是论证生产力与“天命”观点互相作 用的例证。 D文章先梳理了“天人之辩”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最后点出它有积极的 现实意义。 第 8 页 共 11 页 解析:选 C 此题考查分析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 项,论据和论点不对 应,“互相作用”错误,原文是:“这一时期的天人之辩主要表现为人对于 天的绝对依附关系,人们提出了天命的观点。”可见因生产力低下,所

    21、以产 生“天命”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因为对农业的重视,中国古代哲人很重视与农业密切相关的人与自然的 关系。 B儒家思想也主张发扬人的善性,也讲究“天人合一”,这与道家思想完 全一致。 C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条不同时代产生的哲学路线是古代天人关系的 核心。 D董仲舒反对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的神学天命论,在今天依然具有积极 意义。 解析:选 A B 项,“完全一致”错误,儒道思想有相似之处,更有区别, 选项表述绝对化。C 项,“不同时代产生”错误,原文无据,这两种思想基本是 同时发源,并行发展的。D 项,“以人为中心向自然开战”是当代人的观点,与 道家

    22、秉持的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相对立。 二、(2019 广东佛山市高三质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46 题。(9 分)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在讨论文学观念时提出过“天文”“人文”之分, 并 主张从“观乎天文”和“观乎人文”的联系中去寻找中国古代文学的要义和精 髓, 这是符合中国古代文学观念的发生实际的。 他们对上古“天文”之学的描述, 也得到了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的支持。无论是占卜还是祭祀,殷商时期留传的文 献和考古资料无不说明, 它们都是为统治者所垄断的一种进行天地人神沟通的文 化, 亦即“通天”的文化。这种以“通天”为核心的“天文”之学有着漫长的积 累过程,体现为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重要阶段。

    23、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但周灭殷之后,在总结殷所以亡 和周所以兴的历史经验中,统治者们认识到“天不可信”,只有“敬德”“保 民”,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从而为社会文化的转型奠定了思想基础。而周公制礼 作乐, 将“以史为鉴”和“以民为鉴”作为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视点,实现了从 第 9 页 共 11 页 “观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 周初统治者们已经不再将国家的命运 完全寄托于天命,而是清醒地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才是造成结果的原因。他们已经 开始用“集体行为史观”代替“集体神权史观”。 为了让周之子孙世世代代汲取 历史的经验教训,周公主持制定了用于宴飨、朝会、宗庙的乐歌,即今所见诗

    24、经中的部分雅 颂 ,来强化史鉴意识。周人的“民鉴”制度主要有“献诗 听政”。这一制度不仅促使统治者关心国计民生,注意民意民情,同时也自觉不 自觉地创造着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例如诗、曲、书、箴、赋、诵、传语等等, 都在不断地丰富着、发展着。 诗经的小雅尤其是国风正是这一制度 衍生的产品。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文学观念也发生着急剧变化。西周末春秋 初,文学的社会功用正悄然转变。春秋中叶士人登上了历史舞台,在批评天命观 和天道观的基础上出现的以“立德、立功、立言”为“不朽”的价值观,将“集 体行为史观”改换成了“个体行为观”, 使人们把注意力集中到个体的现实行为 上来。 人们可以通过“立言

    25、”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文学不再只是维护氏族团结的 纽带,或是礼乐教化的附庸,而是一项个人的独立实践活动,也是一条个体实现 人生价值的途径。 到了春秋后期, 士在社会政治生活的作用凸显, “立德、 立功、 立言”成为他们抗衡“世卿世禄”的法宝,传统礼乐思想被弱化。以“诗”为代 表的文学俨然成为具有全方位社会功能的价值实体, 成为士人们借以安身立命的 重要场域, 于是, 一个真正属于个人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从此拉开了序幕。 (摘编自王齐洲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生史)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天文”之学的核心就是“通天”,占卜和祭祀则是天地人神沟通的重 要方

    26、式。 B周朝统治者在对国家兴亡的原因认识上,相较于殷商时期,有其历史进 步性。 C当人们可以通过“立言”来实现自身的不朽时,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 变化。 D从“天文”至“人文”,文学观念的变化体现的是人的个体价值的不断 凸显。 第 10 页 共 11 页 解析:选 C C 项,“文学观念也就开始发生变化”表述错误,依据原文内 容, “中国古代文学观念虽发端于观乎天文”, 在西周初年, “实现了从观 乎天文到观乎人文的视角转换”,而后在春秋时期,“文学观念也发生着 急剧变化”,综合上述信息,文学观念在西周初年就开始发生变化。 5(论证分析题)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27、) A文章层次清晰,论述了“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以及变化 过程。 B文章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学观念发展的分析论述,对中国古代文明进行了 反思。 C文章在论述相关文学观念时,特别注意将其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 分析。 D文章在论述时援引史例,表述清晰、逻辑性强,体现了学术性论文的科 学性。 解析:选 B 此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 项,“对中国 古代文明进行了反思”无中生有。根据原文内容,文章并没有对中国古代文明进 行反思,文章的重点是客观论述“天文”“人文”两个文学观念的发展、变化过 程。 6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现代考古学和文献学对上

    28、古“天文”之学的描述,印证了“天文”之学 的存在。 B史鉴意识和“民鉴”制度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表现形式,一批作品应 运而生。 C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文学的社会功用没有本质的区别,都是服务于国 家统治。 D春秋后期,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随着“诗”的产生才开始发 展起来。 解析:选 C A 项,对上古“天文”之学进行描述的并非现代考古学和文献 学,而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家们。B 项,根据原文内容,丰富了中国文学艺术的 表现形式的应是“民鉴”制度, 而史鉴意识是否起到了丰富文学艺术表现形式的 第 11 页 共 11 页 作用,在文中无法判断。D 项中,中国的文学创作和文学欣赏活动在“诗”这种 文学形式产生前已存在并发展,“诗”这种文学形式并非春秋后期才产生。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2020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专题测试:专题1 论述类文本核心3题 核心点2 Word版含解析.doc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3363.html
    cbx170117
         内容提供者      个人认证 实名认证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