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章换热网络合成课件.ppt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七章换热网络合成课件.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七章换热 网络 合成 课件
- 资源描述:
-
1、1精选可编辑ppt 换热是化工生产不可缺少的单元操作过程。换热是化工生产不可缺少的单元操作过程。对于一个含有换热物流的工艺流程,将其中的对于一个含有换热物流的工艺流程,将其中的换热物流提取出来,组成了换热网络系统换热物流提取出来,组成了换热网络系统 其中被加热的物流称为冷物流,被冷却的物流其中被加热的物流称为冷物流,被冷却的物流称为热物流。称为热物流。2精选可编辑ppt 换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物流温度满足工艺要换热的目的不仅是为了使物流温度满足工艺要求,而且也是为了回收过程余热,减少公用工求,而且也是为了回收过程余热,减少公用工程消耗。程消耗。基于这种思想进行的换热网络设计称为换热网基于这种思
2、想进行的换热网络设计称为换热网络合成。络合成。换热网络合成的任务,换热网络合成的任务,是确定换热物流的合理是确定换热物流的合理匹配方式,从而以最小的消耗代价,获得最大匹配方式,从而以最小的消耗代价,获得最大的能量利用效益。的能量利用效益。3精选可编辑ppt 换热网络的消耗代价来自三个方面:,换热网络合成追求的目标,是使这三方面的消耗都为最小值。实际进行换热网络设计时,需要在某方面做出牺牲,以获得一个的方案。4精选可编辑ppt 一组需要冷却热物流一组需要冷却热物流H和一组需要加热的冷物流和一组需要加热的冷物流C,每条物流的热容流率每条物流的热容流率FCp,热物流从初始温度,热物流从初始温度TH初
3、初冷却到目标冷却到目标TH终终,冷物流从初始温度,冷物流从初始温度TC初初加热到目加热到目标温度标温度TC终终。通过确定物流间的匹配关系,使所有的物流均达通过确定物流间的匹配关系,使所有的物流均达到它们的目标温度,同时使装置成本、公用工程到它们的目标温度,同时使装置成本、公用工程(外部加热和冷却介质)消耗成本最少。(外部加热和冷却介质)消耗成本最少。5精选可编辑pptHohmann的开创性工作。的开创性工作。!在温焓图上进行过程物流的热复合,找到了在温焓图上进行过程物流的热复合,找到了换热网络的能量最优解,即最小公用消耗;换热网络的能量最优解,即最小公用消耗;!提出了换热网络最少换热单元数的计
4、算公式。提出了换热网络最少换热单元数的计算公式。!意义在于从理论上导出了换热网络的两个理意义在于从理论上导出了换热网络的两个理想状态,从而为换热网络设计指明了方向想状态,从而为换热网络设计指明了方向6精选可编辑pptLinnhoff和和Flower的工作的工作 合成能量最优的换热网络。合成能量最优的换热网络。从热力学的角度出发,划分温度区间和进行热平衡计算,这样可通过简单的代数运算就能找到能量最优解(即最小公用工程消耗),这就是著名的温度区间法(简称TI法)对能量最优解进行调优。对能量最优解进行调优。夹点(夹点(Pinch Point)概念以及夹点设计法的)概念以及夹点设计法的建立建立 人工智
5、能方法的建立人工智能方法的建立7精选可编辑ppt 7.3.1 7.3.1 第一定律分析第一定律分析)(终初TTFCpQ物流号类型FCp,KW/T初,T终,热量Q,kW1冷3.060180-3602热2.0180402803冷2.630105-1954热4.0150404401658精选可编辑ppt 如果没有温度推动力的限制,系统放出如果没有温度推动力的限制,系统放出165kW的热量的热量 第一定律计算算法没有考虑一个事实,即:只第一定律计算算法没有考虑一个事实,即:只有热物流温度超过冷物流时,才能把热量由热有热物流温度超过冷物流时,才能把热量由热物流传到冷物流。物流传到冷物流。因此所开发的任何
6、换热网络既要满足第一定律,因此所开发的任何换热网络既要满足第一定律,还要满足第二定律还要满足第二定律9精选可编辑ppt 首先根据工程设计中传热速率要求,设置冷、首先根据工程设计中传热速率要求,设置冷、热物流之间允许的的最小温差热物流之间允许的的最小温差Tmin 将热物流的起始温度与目标温度减去最小允许将热物流的起始温度与目标温度减去最小允许温差温差Tmin,然后与冷物流的起始、目标温度然后与冷物流的起始、目标温度一起按从在到小排序,分别用一起按从在到小排序,分别用T1、T2、Tn+1表示,从而生成表示,从而生成n个温度区间。个温度区间。冷、热物流按各自的始温、终温落入相应的温冷、热物流按各自的
7、始温、终温落入相应的温度区间(注意,度区间(注意,热物流的始温、终温应减去最热物流的始温、终温应减去最小允许温差小允许温差Tmin)。)。10精选可编辑ppt 落入各温度区间的物流已考虑了温度推动力,落入各温度区间的物流已考虑了温度推动力,所以在每个温度区间内都可以把热量从热物流所以在每个温度区间内都可以把热量从热物流传给冷物流,即热量传递满足第二定律。传给冷物流,即热量传递满足第二定律。每个区间的传热表达式为每个区间的传热表达式为iiCiHiTFCpFCpQ)()(.11精选可编辑ppt温度区间具有以下特性:温度区间具有以下特性:可以把热量从高温区间内的任何一股热物流传可以把热量从高温区间内
8、的任何一股热物流传给低温区间内的任何一股冷物流。给低温区间内的任何一股冷物流。热量不能从低温区间的热物流向高温区间的冷热量不能从低温区间的热物流向高温区间的冷物流传递。物流传递。12精选可编辑ppt 根据表7-1给出的四个冷、热物流数据,最小允许温差Tmin为10,试划分温度区间。*将将热物股的初、终温度分别减去热物股的初、终温度分别减去Tmin后,与后,与冷物流的初、终温度一起排序,得到温度区间冷物流的初、终温度一起排序,得到温度区间的端点温度值的端点温度值T T1 1=180 =180 T T2 2=170 =170 T T3 3=140 =140 T T4 4=105 =105 T T5
9、 5=60 =60 T T6 6=30=3013精选可编辑ppt1 12 234614精选可编辑ppt一、问题表一、问题表1.确定温区端点温度确定温区端点温度T1、T2、Tn+1,将原将原问题划分为问题划分为n个温度区间。个温度区间。2.对每个温区进行流股焓平衡,以确定热量净对每个温区进行流股焓平衡,以确定热量净需求量需求量15精选可编辑pptDi 区间的净热需求量区间的净热需求量Ii 输入到第输入到第i个温区的热量,这个量或表示从第个温区的热量,这个量或表示从第i-1个温区传递的热量,或表示从外部的加热器获个温区传递的热量,或表示从外部的加热器获得的热量;得的热量;i 从第从第i个温区输出的
10、热量。这个量或表示传个温区输出的热量。这个量或表示传递给第递给第i+1个子温区的热量,或表示传递给外部个子温区的热量,或表示传递给外部冷却器的热量。冷却器的热量。)(1HCiiiiiFCpFCpTTQID16精选可编辑ppt3.设第一个温区从外界输入的热量设第一个温区从外界输入的热量I1为零,则该为零,则该温区的热量输出温区的热量输出Q1为:为:(74)在根据温度区间之间热量传递特性,并假定各在根据温度区间之间热量传递特性,并假定各温度区间与外界不发生热量交换,则有:温度区间与外界不发生热量交换,则有:(75)(76)利用上述关系计算得到的结果列入问题表。利用上述关系计算得到的结果列入问题表。
11、1111DDIQiiQI11111iiiiiDQDIQ17精选可编辑ppt4.若若i为正值,则表示热量从第为正值,则表示热量从第i个温区向第个温区向第i+1个温区,这种温度区间之间的热量传递是可行的。个温区,这种温度区间之间的热量传递是可行的。若若i为负值,则表示热量从第为负值,则表示热量从第i+1个温区向第个温区向第i个个温区传递,这种传递是不可行的。温区传递,这种传递是不可行的。为了保证为了保证i均为正值,可取步骤均为正值,可取步骤3中计算得到的中计算得到的所有所有i中负数绝对最大值作为第一个温区的输入中负数绝对最大值作为第一个温区的输入热量,重新计算。热量,重新计算。如果上一步计算得到的
12、如果上一步计算得到的i均为正值,则这步计算均为正值,则这步计算是不必要的是不必要的18精选可编辑ppt例例7-27-2:利用例利用例7-1中的数据,计算该系统所需的中的数据,计算该系统所需的最小公用工程消耗。假设热公用工程为蒸汽,冷最小公用工程消耗。假设热公用工程为蒸汽,冷公用工程为冷却水,它们的品位及负荷足以满足公用工程为冷却水,它们的品位及负荷足以满足物流的使用物流的使用 解:按问题表计算步骤,得到的问题表解:按问题表计算步骤,得到的问题表7-27-219精选可编辑ppt 第第3列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由第一定律得到的该列最下面的数字表示由第一定律得到的该热回收网络所需的最小冷却量;热回收网络所
13、需的最小冷却量;第第4列最上面的数字表示该热回收网络所需的列最上面的数字表示该热回收网络所需的最小外加热量;最小外加热量;第第5列最下面的数字表示该热回收网络所需的列最下面的数字表示该热回收网络所需的最小外冷却量;最小外冷却量;若热回收网络达到最大能量回收,则所需要的若热回收网络达到最大能量回收,则所需要的公用工程消耗等于表中最小外加热、冷却量。公用工程消耗等于表中最小外加热、冷却量。利用问题表方法可以计算换热网络所需的最小公用工程利用问题表方法可以计算换热网络所需的最小公用工程消耗值。此时,系统内部的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收消耗值。此时,系统内部的能量得到最大程度的回收20精选可编辑ppt二、
14、二、夹点的概念夹点的概念表表7-2的第的第4列、第列、第5列列表示公用工程消耗最小时,表示公用工程消耗最小时,高温区与低温区之间以及高温区与低温区之间以及与环境之间热量流动。这与环境之间热量流动。这种热量流动可以用温区热种热量流动可以用温区热流图来表示流图来表示.SN1SN2SN3SN4SN5Qhmin =60 kWQcmin =225 kW30kW0105kW123kW21精选可编辑ppt 从图从图7-3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温区之间的热量流动中可以直观地看到温区之间的热量流动关系和所需最小公用工程用量。关系和所需最小公用工程用量。其中其中SN2和和SN3间的热量流动为零,表示无热量间的热量流动为
15、零,表示无热量从从SN2流向流向SN3。这个热流量为零的点称为这个热流量为零的点称为。对热物流来说,此点为对热物流来说,此点为150,对于冷物流来说,对于冷物流来说,此点为此点为14022精选可编辑ppt 从热流图中可以看出,夹点将整个温度区间分从热流图中可以看出,夹点将整个温度区间分为了两部分为了两部分 夹点之上需要从外部获取热量,而不向外部提夹点之上需要从外部获取热量,而不向外部提供任何热量,即需要加热器;供任何热量,即需要加热器;夹点之下可以向外部提供热量,而不需要从外夹点之下可以向外部提供热量,而不需要从外部获取热量,即需要冷却器。部获取热量,即需要冷却器。夹点的物理意义可以通过温焓图
16、(夹点的物理意义可以通过温焓图(T-HT-H图)来图)来描述描述23精选可编辑ppt 7.3.4 温焓图(温焓图(T-H)纵坐标为温度(单位纵坐标为温度(单位K或者或者oC),横坐标为焓(单位),横坐标为焓(单位KW),主要因为工艺中的物流都是以质量流量形式),主要因为工艺中的物流都是以质量流量形式给出的,因此给出的,因此T-H图中的焓相当于物理化学中焓乘以图中的焓相当于物理化学中焓乘以物流的质量流量。单位物流的质量流量。单位KJ/KgKg/s=KJ/s=KW。在在T-H图上用一段线段或是曲线描述物流的换热过程。图上用一段线段或是曲线描述物流的换热过程。例如一物流温度由例如一物流温度由T初初升
17、至升至T终终,且没有相变化,则,且没有相变化,则dH/dT=FCp,H=Q=F Cp(T初初-T终终)24精选可编辑pptTABH/KWT终T初H=Q线段线段ABAB的斜率等于物流的斜率等于物流热熔流率热熔流率FCFCp p的倒数的倒数.如线段如线段ABAB所示,箭头表示物流温度及焓变化的方向所示,箭头表示物流温度及焓变化的方向25精选可编辑ppt 对于同一个温度区间的冷物流或热物流,由于对于同一个温度区间的冷物流或热物流,由于温差相同,只需将冷热流、热物流的热容流率温差相同,只需将冷热流、热物流的热容流率分别相加再乘上温差,就能得到冷物流或热物分别相加再乘上温差,就能得到冷物流或热物流的总热
18、量流的总热量 冷物流或热物流的热量与温差的关系可以用冷物流或热物流的热量与温差的关系可以用T TH H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称之组合曲线图上的一条曲线表示,称之组合曲线iiFCpTTQH)(初终26精选可编辑ppt TH图上的焓值是相对的。基准点可以任图上的焓值是相对的。基准点可以任何选取何选取 对于热物流,取所有对于热物流,取所有热物流中最低温度热物流中最低温度T,设设在在T时的时的H=HH0,以此作为焓基准点。从以此作为焓基准点。从T开始开始向高温区移动,计算每一个温区的积累焓,用向高温区移动,计算每一个温区的积累焓,用积累焓对积累焓对T作图,得到热物流的组合曲线作图,得到热物流的组合曲线
19、对于冷物流,取所有对于冷物流,取所有冷物流中最低温度冷物流中最低温度T,设设在在T时的时的H=HC0(HC0 HH0),),以此作为焓基以此作为焓基准点。从准点。从T开始向高温区移动,计算每一个温开始向高温区移动,计算每一个温区的积累焓,用积累焓对区的积累焓,用积累焓对T作图,得到冷物流作图,得到冷物流的组合曲线的组合曲线27精选可编辑ppt例例7-37-3 根据例7-2的数据,用TH图表示冷、热物流的组合曲线解:解:热物流的最低温度热物流的最低温度T=40,设其对应的基准焓设其对应的基准焓HH00。冷物流的最低温度冷物流的最低温度T=30,对应的基准焓对应的基准焓HC0=1000。用温度区间
20、的端点温度对各温区的积累焓在用温度区间的端点温度对各温区的积累焓在TH上作图,得到冷、热物流的组合曲线上作图,得到冷、热物流的组合曲线28精选可编辑ppt29精选可编辑pptTH30精选可编辑ppt 由于由于T TH H图上的图上的H H值为相对值,因此曲线可以沿值为相对值,因此曲线可以沿H H轴平移而不会改变换热量轴平移而不会改变换热量。基于这一特点,可以。基于这一特点,可以用用T TH H图来描述夹点图来描述夹点 将冷物流的组合曲线沿将冷物流的组合曲线沿H H轴向左平移,这时两条曲轴向左平移,这时两条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随曲线的移动而逐渐减小,也线之间的垂直距离随曲线的移动而逐渐减小,也就是
21、说传热温差就是说传热温差T逐渐减小逐渐减小 当两条曲线的垂直最小距离等于最小允许传热温当两条曲线的垂直最小距离等于最小允许传热温差差Tmin时时,就达到了实际可行的极限位置。这,就达到了实际可行的极限位置。这个极限位置的几何意义就是冷、热物流组合曲线个极限位置的几何意义就是冷、热物流组合曲线间垂直距离最小的位置间垂直距离最小的位置31精选可编辑ppt050100150200H kWTQCmin=225kWTmin最大回收热量 495kWQHmin=60kW32精选可编辑ppt 两条曲线端点的水平差值分别代表最小冷、热公两条曲线端点的水平差值分别代表最小冷、热公用工程,以及最大热回收量(即最大换
22、热量)。用工程,以及最大热回收量(即最大换热量)。这个位置的物理意义表示为一个热力学限制点。这个位置的物理意义表示为一个热力学限制点。这一点限制了冷、热物流进一步作热交换,使冷、这一点限制了冷、热物流进一步作热交换,使冷、热公用工程都达到了最小值,这时物流间的匹配热公用工程都达到了最小值,这时物流间的匹配满足能量利用最优的要求满足能量利用最优的要求33精选可编辑ppt 相同温度区间的物流间的组合称为过程物流的热复合。相同温度区间的物流间的组合称为过程物流的热复合。如果不进行过程物流的热复合,只是把两股冷流和两如果不进行过程物流的热复合,只是把两股冷流和两股热流进行常规匹配,则存在两个热力学限制
23、股热流进行常规匹配,则存在两个热力学限制1.1.过程物流热复合可以减少整个换热过程的热力学限过程物流热复合可以减少整个换热过程的热力学限制数制数2.2.经热复合后只剩一个热力学限制点,即夹点。这时,经热复合后只剩一个热力学限制点,即夹点。这时,过程需要的公用工程用量可达到最小过程需要的公用工程用量可达到最小34精选可编辑ppt 夹点的能量特性夹点的能量特性 夹点限制了能量的进一步回收,它表明了换热夹点限制了能量的进一步回收,它表明了换热网络消耗的公用工程用量已达到最小状态。求网络消耗的公用工程用量已达到最小状态。求解能量最优的过程就是寻找夹点的过程解能量最优的过程就是寻找夹点的过程35精选可编
24、辑ppt夹点的位置特性夹点的位置特性 夹点把整个问题分解成了夹点上热端与夹点下夹点把整个问题分解成了夹点上热端与夹点下冷端两个独立的子系统冷端两个独立的子系统 在夹点之上,换热网络仅需要热公用工程,因在夹点之上,换热网络仅需要热公用工程,因而是一个热阱。在夹点之下,换热网络只需要而是一个热阱。在夹点之下,换热网络只需要冷公用工程,因而是一个热源冷公用工程,因而是一个热源 夹点以上热物流与夹点下冷物流的匹配(热量夹点以上热物流与夹点下冷物流的匹配(热量穿过程夹点),将导致公用工程用量的增加穿过程夹点),将导致公用工程用量的增加36精选可编辑ppt 设有设有x单位热量从夹点流过,根据焓平衡,必将使
25、单位热量从夹点流过,根据焓平衡,必将使夹点之上热公用工程用量增加夹点之上热公用工程用量增加x单位,同时也使夹单位,同时也使夹点之下的冷公用工程用量增加点之下的冷公用工程用量增加x单位。单位。结论结论 避免夹点之上热物流与夹点之下冷物流间的匹配避免夹点之上热物流与夹点之下冷物流间的匹配 夹点之上禁用冷却器夹点之上禁用冷却器 夹点之下禁用加热器夹点之下禁用加热器37精选可编辑ppt夹点的传热特性 组合曲线上斜率发生变化的点,称为角点组合曲线上斜率发生变化的点,称为角点 凡是流股进入处或离开处,均引起组合曲线热容凡是流股进入处或离开处,均引起组合曲线热容流率的变化,从而形成角点流率的变化,从而形成角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