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建项目公交站场配建技术指引参考模板范本.docx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城建项目公交站场配建技术指引参考模板范本.docx》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城建 项目 公交 站场配建 技术 指引 参考 模板 范本
- 资源描述:
-
1、目 录1总则11.1编制背景11.2编制目的21.3编制依据21.4适用范围21.5编制原则21.6其他32站场功能定位42.1公交站场体系42.2公交站场建设模式43规划指引53.1站场配建原则53.2站场配建标准53.3站场最小规模控制指标74设计指引84.1通则84.2平面布局84.3设计内容94.4功能设施设计要求114.5消防要求154.6环保要求165实施机制175.1配建公交站场规划实施流程175.2规划设计要点相关条文225.3规划报建审查要点相关条文23附 图25附 录28条文说明28501 总则1.1 编制背景1.1.1 市委十届九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新区城市副中心,打
2、造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但中心区受用地限制,城市交通有效供给存在瓶颈,“公交优先”是解决中心区交通问题的必然选择。1.1.2 目前,自有用地的公交站场用地面积总和约3万m2,仅为公交站场用地需求的30%。规划公交站场仅10%得到落实,公交站场历史“欠账”较多,制约了公共交通的发展。随着城市发展扩容提速,城市用地将更为紧张,独立占地的公交站场建设模式难以适应城市发展要求。1.1.3 国务院2012年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指导意见,要求加强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对新建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地上、地下空间,按照市场化原则实施土地综合开发;对现有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支持原土地使用者在符合
3、规划且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进行立体开发。而配建公交站场正是实现公共交通用地综合开发的绝佳途径。1.1.4 省人民政府2013年发布了省人民政府关于城市优先发展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要求“城市人民政府要加快制订城市城建项目公共交通站场设施配建管理政策,组织开展交通影响评价,作为新建、改建和扩建的居住小区、商务区、大型公共活动场所、大型交通枢纽等项目实施的前置性条件,并督促建设单位严格落实公共交通站场设施配建标准,实现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投入使用”。对公交站场配建政策的出台提出了明确要求。1.1.5 为落实和推进“公交优先”发展战略,规范区公共交通站场建设管理,改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提升市民公
4、交出行服务水平,特编制本技术指引,指导城市公交站场规划建设,促进城市土地集约利用,为各部门在决策公交站场配建规模、标准等方面提供依据,实现区公交站场设施的可持续发展,有效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1.2 编制目的1.2.1 指导城建项目配建公交站场功能定位和布局设计。从技术上明确配建公交站场配建条件、站场类型及相关控制指标与要求,提出不同站场配套功能及要素布局,提高站场设计和建设质量,提升公共交通运作效率和服务水平。1.2.2 规范配建公交站场审查管理与建设实施机制。从制度上梳理各相关部门职能,规范城建项目配建公交站场在规划、土地出让、报建以及移交、运维等环节的流程,明确部门职责,保障区配建公交站
5、场制度的落实。1.3 编制依据1.3.1 本指引是在参照国家、行业、区及其他地方标准的基础上,结合区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而制定的,是科学、合理地确定区配建公交站场功能定位、配建标准、建设内容、设施布置等相关指标的地方性推荐标准。 1.4 适用范围 1.4.1 本指引是编制配建公交站场相关规划的指导性文件,也是相应规划方案、初步设计、施工图审查、规划许可审批、站场竣工验收等的参考依据。 1.4.2 本指引适用于区行政区域内的新建、扩建和改建的配建公交站场,不适用于采用独立用地建设的站场。 1.5 编制原则 1.5.1 可实施原则:集约利用土地和建筑空间,站场规模与用地开发相适应,便于规划落实。1
6、.5.2 可操作原则:设定的配建公交站场指标和实施机制能保证公交站场既定功能的实现。1.5.3 差别化原则:针对不同分区、不同用地的公交站场提出差别化的公交站场配建标准。1.5.4 对接性原则:与国家、省和市等既有规范标准进行良好衔接。1.6 其他 1.6.1 本指引未规定的相关内容应按现行的相关规范执行。本指引所引用的规范若有修订,应采用修订后的规范。 2 站场功能定位2.1 公交站场体系2.1.1 未来区将形成以公交枢纽站、首末站为支点,以综合车场为保障的公交站场体系,其中,公交枢纽站为公交客流转换节点,公交首末站未公交线路的始末站,综合车场未公交车停车、维修和保养综合服务基地。2.2 公
7、交站场建设模式2.2.1 区将形成以配建公交站场为主,独立用地站场为辅的建设模式。其中,无独立用地条件的区域,新建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原则上采用配建模式;有独立用地条件的区域,新建公交枢纽站、首末站可以独立用地建设;新建综合车场原则上要独立用地。2.2.2 配建公交站场,是根据局部区域公交客流需求,依托大型城建项目配套建设的公交站场,具备公交线路掉头、发车、上下客、乘等候以及首班夜间停放等功能。根据运行线路的数目,配建公交站场又分为两种类型:配建首末站和配建枢纽站。其中,配建首末站是一条或两条公交线路的起终点,主要服务于车辆到发;配建枢纽站是三条及三条以上公交线路的起终点,能为乘客提供集中的换乘
8、服务,具备一定的管理调度功能。2.2.3 独立用地站场,是利用公交设施用地独立建设的公交站场,一般为综合车场,功能包括洗车、加油、充电、小修、夜间车辆停放等。未来的综合车场鼓励采用多层立体开发的建设形式,以集约利用土地。3 规划指引3.1 站场配建原则3.1.1 需求导向原则。公交站场配建应与公交出行需求相匹配,在大型居住区(含安置区)、商务办公区、综合商业区以及人流量较大的公共建筑等项目地块应配建公交站场。3.1.2 便利性原则。配建公交站场应方便乘客和公交车辆方便到达和离开,宜邻近现状或在建及计划近期建设的市政道路。为方便乘客,配建公交站场宜设置在建筑的地面一层,在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可设置
9、在地下一层,但须满足相关设计规范。3.1.3 安全性原则。大型居住区的配建公交站场应避免对小区生活和安全环境的不利影响,其布局宜靠近小区外围道路,满足小区内外乘客与站场的快速联系。3.1.4 协调性原则。配建公交站场应与主体建筑整体设计相协调,降低对主体建筑的负面影响,促进站场与建筑的有效融合。3.2 站场配建标准3.2.1 应综合考虑站场需求和用地条件,按照建筑规模、用地规模“双控”标准在城建项目中配建公交站场。根据城建项目的建筑规模确定需配建的站场需求,根据城建项目的用地规模确定可配建的站场规模上限,具体配置标准分别参照表3.2.3.1和表3.2.4.3。3.2.2 配建公交站场除服务主体
10、建筑公交出行需求外,还应服务城建项目周边500m范围的公交出行需求,建议开展专题研究(或结合城建项目的交通影响评价分析)确定需加配的站场规模。3.2.3 各类型建筑需配建公交站场的规模启动阈值3.2.3.1 不同类型城建项目需配置公交站场的建筑规模阈值应满足表3.2.3.1的规定。表3.2.3.1 各类型城建项目需配建公交站场的建筑规模阈值(单位:万平方米)建筑类型配建阈值(万平方米)一类区(轨道区)一类区(非轨道区)二类区(轨道区)二类区(非轨道区)居住21155025 商务办公20144824 商业服务3273 教育科研75168 医疗卫生43105 文体娱乐1172613 注:(1)上述
11、建筑规模阈值是指达到设置一条公交线路的项目开发量(即建筑面积),匡算出来的线路数按四舍五入的原则取整,对应的站场规模参照表3.3.2。(2)居住类项目中的保障性住房、安居房等,可适当降低配建阈值,提高公交站场供应水平,配建阈值建议降低50%。(3)一类区包括蕉门河、街中心区和明珠湾区;二类区包括除一类区以外的都市区。(4)轨道区是指轨道影响区,即轨道站点500米范围内区域;非轨道区是指轨道影响区以外的区域。3.2.3.2 对于多功能的城建项目,应根据表3.2.3.1的建筑规模阈值匡算各类用地的线路需求,再合算该城建项目的公交站场线路总需求。3.2.4 可配建公交站场的城建项目用地规模控制标准3
12、.2.4.1 对于居住类城建项目,考虑公交站场对客流的基本需求,配建公交站场占地规模不宜超过居住类项目用地面积的11%。适合配建公交站场的居住类项目用地面积宜大于11000平方米。3.2.4.2 对于其他类型用地的城建项目,配建公交站场占地规模不宜超过项目用地面积的15%。适合配建公交站场的其他类项目用地面积宜大于8000平方米。3.2.4.3 不同类型城建项目可配置公交站场的最小用地规模控制标准应满足表3.2.4.3的规定。用地条件困难,但公交出行需求缺口较大的情况下,可适当降低控制标准,以满足需求。表3.2.4.3 各城建项目可配置公交站场的用地规模控制标准用地类型配建公交站场最小用地面积
13、阈值(平方米)配建公交站场占项目占地面积的比例居住1100011%其他8000 15%3.3 站场最小规模控制指标3.3.1 配建公交站场的规模,应结合用地实际情况,按照规划的公交线路数、高峰时段的发车频率、候车乘客数、站内交通组织等确定。3.3.2 配建公交站场的最小规模宜符合表3.3.2的规定,若部分建筑规模难以满足站场各项基本功能的要求,应根据实际需求扩大配建公交站场的建筑规模。表3.3.2 配建公交站场最小建筑规模(单位:平方米)公交站场线路数公交站场规模(平方米)一类区二类区村居地区1条线路8001200350(无停车功能)2条线路13002000700(无停车功能)3条及以上线路每
14、增加一条线路,增加600每增加一条线路,增加900注:一类区包括蕉门河、街中心区和明珠湾区;二类区包括除一类区以外的都市区。4 设计指引4.1 通则4.1.1 站内设施应做到功能合理、安全有序、使用方便、用地集约。4.1.2 站场建筑外观应与主体建筑、周围的环境和城市景观相协调,满足相关的建筑设计规范。4.2 平面布局4.2.1 平面布局原则4.2.1.1 安全有序原则:交通流线顺畅,不与非机动车混用,保障场内交通安全。4.2.1.2 功能分区原则:结合场地地形及交通流线,合理设置功能分区。4.2.1.3 人车分离原则:合理组织机动车与行人交通流线,减少人车交织。4.2.1.4 紧凑便捷原则:
15、从集约用地角度合理布设功能设施,减少人车活动距离。4.2.2 配建公交站场的设计应根据规划要求,做到远近结合、留有余地,既能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又能兼顾长远发展。4.2.3 配建公交站场的形式应根据建筑类型、地形地貌、交通环境和城市景观等灵活确定,宜设置在形状规整、地势平坦的用地上。对于偏向狭长形的地块,可考虑设置港湾式或通道式的配建公交站场或配建停靠站;对于偏向方块形的地块,可考虑设环绕式的配建公交站场。配建公交站场的形式参见附图1。4.2.4 配建公交站场的平面布局宜包括以下几个区域:4.2.4.1 车辆运行区域,包括到发车位、回车道、出入口、停车坪、充电车位、消防通道等。4.2.4.2 乘
16、客综合服务区域,包括站台、站牌、候车设施、行人通道、无障碍通道、公共信息牌等。4.2.4.3 调度管理和后勤保障区域,包括站务用房、洗手间、变电器、配电设施、照明、监控、充电桩等。4.3 设计内容4.3.1 配建公交站场的设计内容应符合表4.3.1的规定:表4.3.1 配建公交站场功能设施功能设施配置配建公交枢纽站配建公交首末站车辆运行回车道到发车位停车坪消防通道充电车位客流集散站台站牌区域地图、公交线路图公交时刻表实时动态信息候车亭座椅候车廊行人通道无障碍设施公共信息牌公交综合服务中心交通方式间协调转换非机动车存放机动车停车换乘调度管理站场管理室线路调度室智能监控室监控照明后勤保障休息室餐饮
17、间卫生间清洁用具杂物间充电设施变电器配电设施充电桩充电车位其他绿化消防注:“”表示应有的设施,“”表示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表示可无的设施。4.4 功能设施设计要求4.4.1 回车道4.4.1.1 直行段宽度应不小于7m,转弯段的宽度宜适当增加。4.4.1.2 转弯段应满足车辆转弯半径的技术要求,最小转弯半径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规定。4.4.1.3 在公共交通用地较困难的地方,回车道可利用就近街道,以节约用地。4.4.2 到发车位4.4.2.1 到发车位应提供车辆到达轮候与发车的功能,每条线路宜满足3辆车同时等候发车。4.4.2.2 到发车位有直列式和锯齿式两
18、种形式,优先选用直列式到发车位。直列式到发车位 宽度宜为3.5m,车辆间应设置安全距离3m;锯齿式到发车位宽度宜为3m,长度宜为13.5m,车位间隔宜为4.5m。到发车位的具体形式与尺寸参见附图2。4.4.3 停车坪4.4.3.1 远离停保场、综合车场或首班车客运需求较大的配建首末站应建设停车坪。4.4.3.2 公交车停放方式分平行式、垂直式和斜列式三种,公共汽车停放宜采用垂直式或斜列式,边角用地可根据具体情况灵活使用。4.4.3.3 公交车的停车位尺寸应符合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的规定。4.4.3.4 停车坪应有明显的车位标志、行驶方向标志及其他营运标志。4.4.4 出
19、入口4.4.4.1 车辆出口和入口宜分开设置,宽度应为7.510m,若合并设置,宽度不宜小于12m。为便于车辆进出,出入口转弯半径不小于12m。4.4.4.2 车辆出入口宜与乘客出入口分开设置,安全距离宜不小于5m,若合并设置,应用物理分隔。4.4.4.3 车辆出入口宜设置在次干道或支路上,不宜直接设在主干道或快速路上,并应避免靠近平面交叉口。4.4.4.4 站场出入口与城市人行过街天桥、地下通道、桥梁等引道口的距离宜大于80m。4.4.4.5 条件允许的站场,宜将出入口布置在不同道路上。4.4.4.6 车辆出入口必须设置明显的标志标线和指示牌。4.4.5 站台4.4.5.1 应根据场地条件、
20、客流需求、运营要求、换乘设置等情况选择合理的站台型式,且应结合建筑柱网形式设置。4.4.5.2 直列式站台应设置超车道;锯齿式站台的设置应不影响后车超车要求。4.4.5.3 站台宽度不宜小于2m,且应高出地面0.2m,站台长度应至少满足1辆公交车的停靠需求,不应小于15m。站台可设置隔离护栏,护栏离站台边线净距不宜小于0.25m,护栏预留登车口宽度1.0m,护栏高度不应小于0.9m。4.4.5.4 通道式站台的长度不宜超过39m,即两个标准车位和三个安全距离之和。4.4.5.5 站台宜适量设置座椅,无盖站场的站台应设置候车廊。站台上应因地制宜地设置候车设施和行人通道。可在站台上设置自动扶梯与上
21、盖建筑物相连。具体设置参见附图3。4.4.5.6 换乘枢纽站台应设置空调或风扇等降温设施,满足乘客舒适候车需求。4.4.6 候车设施4.4.6.1 候车亭的建筑式样、材料、颜色等可根据本地的建筑特点和特定环境特征设计,宜实用与外形美相结合。4.4.6.2 候车区域应具有照明、通风设备,有条件可设置风扇、空调等降温设施。4.4.6.3 候车亭高度不宜低于2.5m,候车亭顶棚宽度不宜小于1.5m,且与站台边线竖向缩进距离不应小于0.25m4.4.6.4 独立站牌底边距地面不应小于1.70m;集合站牌最上面单元站牌顶边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大于2.20m,最小面单元站牌的底边距地面的距离不应小于0.40m
22、。4.4.6.5 应在显著位置设置公共信息导向系统,提供行人导向标志、实时乘客服务信息、换乘信息、周边区域地图等,条件许可时宜建电子信息显示服务系统。4.4.6.6 有条件可设置交通卡自助服务设施。4.4.6.7 鼓励建筑物内部设置楼梯、扶梯或电梯直接与配建公交站场内部候车区相连。4.4.7 行人通道4.4.7.1 应设置连续平顺的行人通道与站内候车设施和出入口、外部道路人行设施(天桥、过街地道、人行道等)以及上盖建筑相连。行人通道宽度不宜小于3m。4.4.7.2 人行出入口应通过人行通道与邻近物业及市政人行道连接,人行出入口的宽度不应小于2m。4.4.7.3 人行通道与车行道间应设置隔离护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