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签 分享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125
上传文档赚钱

类型古生物学-植物.ppt

  • 上传人(卖家):晟晟文业
  • 文档编号:4224039
  • 上传时间:2022-11-21
  • 格式:PPT
  • 页数:125
  • 大小:13.38MB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古生物学-植物.ppt》由用户(晟晟文业)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古生物 植物
    资源描述:

    1、古生物学-植物 古植物学是研究地史时期植物界的科学。可分为大植物(plant megafossils)和微古植物(plant microfossils),大植物指肉眼可见的植物的营养器官(根、茎、叶)和各种生殖器官;微古植物指借助于显微镜研究的低等植物和高等植物的生殖器官孢子和花粉。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生命是属于植物界的。35亿年前太古代地层中发现的最原始的原核生物蓝绿藻类和细菌化石。古植物形态结构的研究为重建植物界系统发育史提供可靠的依据;在元古代海相地层及各时代非海相地层的地层划分对比中,古植物起着重要的作用;古植物是划分、恢复地史时期古大陆、古气候和植物地理分区的主要标志;各类古植物本身亦参

    2、与了成矿、成岩作用,如:礁灰岩、硅藻土、石油、煤、沉积型铁矿。古植物学中较多的使用形态分类和形态属,命名方式与现代植物不同,原因是:(1)化石植物的器官分散保存;(2)有些植物化石的叶器官形态极为相 似,可划分出形态属和形态类群,但其时分属于不同的自然类群。Pecopteris形态属据生殖器官的研究分别属于真蕨植物和种子蕨植物。依据躯体分化完善程度、细胞结构、营养方式、生殖和生活史类型,分为两大类:低等植物低等植物 Lower plants 高等植物高等植物 Higher plants 一般特征 单细胞或多细胞,结构简单,丝状、带状、片状,无根、茎、叶的分化,也称为叶状体植物,绝大多数在水域或

    3、阴湿的条件下生活,无疏导组织。包括菌类和藻类;细菌(异氧植物)和蓝藻(自氧植物)为原核生物,其余为真核生物。低等植物的繁殖有三种方式:营养繁殖:从营养体分离出新个体;无性生殖:生殖母细胞产生出一个或多 个生殖细胞孢子;有性生殖:雌雄配子的母细胞产生配子,雌雄配子结合成合子并直接 萌发成新个体。藻类植物依据所含的色素分类,蓝藻植物门叠层石 硅藻植物门 甲藻植物门 金藻植物门颗石藻类 轮藻植物门 蓝藻即蓝绿藻,以含蓝绿色素得名;微小的细胞常为单体或群体,由纤维素构成的粘胶质衣鞘所包围。地层中有意义的是以蓝藻为主及其它菌藻植物参与沉积形成的叠层石(Stromatolith)。叠层是的基本结构单元为基

    4、本层(生长层),叠层石产于太古代,元古代达极盛,随后渐渐衰退。硅藻是单细胞藻类,分裂繁殖。个体微小,常呈群体广布于海水、淡水和半咸水中;单个硅藻的结构具上下两个壳瓣,如同肥皂盒状;硅藻的细胞壁高度硅化,壳瓣上有规律地不均匀的沉淀;可疑最早的报道于侏罗纪,繁盛始于晚白垩世,古新世达极盛,现代多样度稍低。甲藻为单细胞浮游藻类,细胞壁具纤维素甲片包裹;沟鞭藻(Dinoflagellates)是甲藻门中的一个纲,具横向沟和鞭毛,主要生存于海水,也见于半咸水和淡水;化石沟鞭藻主要是呈休眠状态的孢囊。最早始于晚三叠世晚期,晚白垩世至第三纪化石最丰富,是划分、对比海相中、新生代地层的重要依据。颗石藻类(Co

    5、ccolithoporida)因具有金黄色素而归入金藻门,单细胞浮游植物,球形或卵形,直径小于20m,绝大多数海生;细胞周围具钙质小盘颗石形成保护的甲胄,颗石是碳酸岩的重要组分;颗石由辐射状或叠瓦状小板构成椭圆形、环形、星形盾盘;始现于晚三叠世,晚白垩世、早中第三纪和现代是三个繁盛期,是划分、对比海相中、新生代地层的重要依据。一般特征一般特征 Characteristics 形体结构复杂,已分化出茎叶,绝大多数具根和生殖器官,也称为茎叶植物,具输导作用的维管系统,也称为维管植物,具两性生殖器官,个体发育具胚胎阶段,也称为胚胎植物。一、茎一、茎 茎是有节的轴器官,具侧生的附属物或叶,有各种起源形

    6、式。1、茎的形态和生活型 直立茎(绝大多数)、地下茎(根状茎)匍匐茎、攀援茎和缠绕茎(暖湿地区)茎的生活类型:乔木、灌木、藤本(木质和草质)、草本和附生植物 2、茎的分枝 分枝方式:二歧式、不等二歧式、二歧合轴式、侧出式 3、茎的解剖 松茎的横切面:皮部表皮层和木栓层 基本组织皮层、髓和射髓 维管系统(中柱)韧皮部和木质部 1、原生中柱 2、星状中柱 3、编织中柱 4、外韧管状中柱 5、具节中柱 6、双韧管状中柱 7、网状中柱 8、真正中柱 9、散束中柱二、叶的形态和结构 叶是高等植物重要的营养器官;数量多,表面具角质层;叶的形状和叶脉的多样性最能反映植物种的特征;除少数生态的或系统发育形成的

    7、异叶性情况外,同种植物的叶形相似。1、叶的组成和叶序 叶通常由叶柄和叶片组成,有时有托叶、叶鞘;叶的类型:单叶、复叶 叶序:叶在枝上的排列方式。互生、对生、轮生和螺旋生 排列规律:相邻叶之间互不遮挡。2、叶的形状 叶的整体轮廓、叶的顶端、叶的基部、叶的边缘 3、叶脉 叶脉是分布在叶片中的维管束;叶脉在叶片中的排列方式称为脉序,是鉴定植物化石的重要依据;叶脉的类型反映植物界的进化规律,较原始的具单脉或扇状脉,进化的具羽状脉和网状脉,最高级的被子植物绝大部分具复杂网脉。1、孢子囊 原始类群如原蕨、石松、有节和真蕨植物门繁殖后代的生殖器官是孢子囊,其内的孢子母细胞同孢或异孢;各类群的孢子囊的形态、着

    8、生位置、开裂机制是分类的重要依据。载孢子囊的叶称为孢子叶。2、小孢子叶球、胚珠和种子 裸子植物和被子植物都是异胞植物;雄性的小孢子囊为花粉囊,可聚成各种形式的孢子叶着生于生殖枝(小孢子叶球)上;雌性的生殖器官为胚珠,受精后发育成种子。孢子和花粉在化分对比地层和古气候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高等植物中形体小而结构最原始的类群;呈匍匐于地面的叶状体,大多有茎、叶之分,但无真正的根和维管系统,具特殊细胞起输导作用;世代交替明显,配子体世代占优势,孢子体不发育,寄生于配子体上,是一个位于雌配子体顶端的孢子囊(孢蒴),具帽状的盖,同孢。按照植物体分化的程度分为苔纲Hepaticae 和藓纲Musci。苔

    9、纲的植物体大多呈叶状体,如 Marchantia(地钱)藓纲的植物体常分化出茎和叶,如 Sphagnum(泥炭藓)起源于配子体世代特别发育的绿藻;发现于 D、C、P的地层中,第三纪广泛发育,藓类成为泥炭沼泽的主要组成部分;现代广布于全球各地,在潮湿地区最繁盛;热带雨林地区附生于其它植物的树干和枝条上;寒冷地区为土壤上的垫状物或高原苔原带。化石一般呈叶状体形态的常名之为Thallites.一、一般特征 常被称为裸蕨植物门或无叶类(leafless plants);最早而原始的陆生维管植物;始于晚志留世,繁盛于早中泥盆世,晚泥盆世绝灭。植物体一般矮小,分化不明显,茎轴二歧式分枝,无叶,拟根状茎或假

    10、根,茎内具原生中柱,孢子囊常位于枝的顶端或侧生,同孢。本门具孢子囊和枝轴的分枝特征等分为两纲三目。莱尼蕨纲Rhyniopsida 莱尼蕨目 裸蕨目 工蕨纲Zosterophyl-lopsida 起源:最可能是某些能暂时适应滨浅海滩的绿藻植物逐步演化而来。进化意义:已具备陆生植物的基本结构,器官初步有分化,茎枝内有维管系统,拟根状茎或假根初具吸收作用,茎轴表皮角质化,有气孔能减少、防止水分蒸散,这些能使原蕨植物初步摆脱完全对水的以来,进入陆地气生环境。但二歧式分枝,无叶,无根,原生中柱,孢子囊顶生,还只能生存与经常有水的滨海潮湿低地。石松、节蕨、真蕨和前裸子植物与原蕨植物有密切的关系,其叶的分化

    11、与原蕨植物的进化有关。大型叶(megaphyll)(顶枝起源说 telometheory):由原蕨植物二歧分枝的顶端枝系逐渐扁化、合并而形成。(真蕨植物门)小型叶(microphyll)(延伸起源说enation theory):叶由茎表面突出物延伸发展而成。(石松植物门)一、一般特征 始现于早泥盆世,晚泥盆世繁盛,极盛于石炭纪,东亚延至二叠纪,现仅存5属;中生代至现代都为草本;茎、枝二歧或二歧单轴式分枝;小的单叶,小型叶,密布于枝,螺旋状排列,单脉;茎内小的;星状原生中柱或管状中柱;孢子囊单个着生于孢子叶的叶腋,聚集成孢子叶穗位于枝顶端或主枝的基部,同胞或异孢。此门分为6个目:原始鳞木目 P

    12、rotolepidodendrales D1-C1 石松目 Lycopodiales C Rec 鳞木目 Lepidodendrales D3 Rec 肋木目 Pleuromeiales T K 水韭目 Isoetales K-Rec 卷柏目 Selaginellates C2 -Rec二、原始鳞木目 古老的已绝灭的石松植物;绝大多数草本,部分为小乔木;形态结构简单,原生中柱,生殖叶、营养叶分化部明显。孢子囊分散不集成穗,同孢,仅个别具叶舌。三、鳞木目 始现于中泥盆世末期,石炭纪达极盛,至二叠纪末绝灭。全部为乔木,是C、P主要的聚煤原始材料;最典型的代表是 Lepidodendron(鳞木)L

    13、epidodendron(鳞木)茎高可达40米,直径2米,上部二歧分叉形成伞状树冠;叶剑形,基部膨大,单脉,螺旋状着生于茎枝上;原生中柱或管状中柱,有次生加粗组织;化石树干基部呈横展的部分称为Stigmaria(根座),二歧分枝,最末级分枝上着生细长的根;孢子囊着生于孢子叶的上表面,孢子叶聚成孢子叶穗着生于主枝的末端,异孢。最常见的化石是叶脱落后留下的印痕叶座:叶痕(三个小点痕)、通气道痕 叶舌穴、中脊及横纹 叶座的形状、结构及排列方式是鳞木化分科、属的依据。四、肋木目 已绝灭植物,始现于三叠纪;植物体小,不分枝;典型的代表 Pleuromeia(肋木),茎高仅0.5-2米,基部具锚状根托;叶

    14、线形或披针形,基部迅速扩大,具叶痕;孢子叶穗大,着生于茎顶端,孢子叶倒卵形,是鉴别属种的重要特征。五、生态环境、起源和演化 现代绝大多数为喜阴湿的草本,石炭纪以乔木为主,生活于滨海低地或沼泽中,温带区乔木相对个体小,中生代气候干旱,残留的木本石松Pleuromeia 旱生结构明显,植物体向简化方向发展;草本类型因生活周期短,可塑性强能适应不同的环境。石松植物可能与原蕨植物门的工蕨类型植物有关。一、一般特征 始现于早、中泥盆世,石炭纪至二叠纪达全盛,遍及全球,有乔木、草本和小型藤本,中生代只有草本的木贼目,早白垩世后更趋衰退,现仅存木贼(Equisetum)一属25种。最明显的特征是茎单轴式分枝

    15、,具节和节间,节间上具纵脊和纵沟,枝、叶从节部伸出;单叶,小,轮生;原生中柱或管状中柱,后者具大的髓腔;孢子囊着生于孢囊柄上,聚成孢子囊穗,绝大部分同孢。分为4个目:歧叶目、羽歧叶目、楔叶目(已绝灭)和木贼目二、楔叶目 始现于晚泥盆世,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达极盛,二叠纪晚期衰退,三叠纪有残存。植物体较小的木质藤本或草本植物;茎细长,星状原生中柱。最常见的化石是带叶小枝,称为楔叶(Sphenophyllum),每轮叶的数目为三的倍数,通常6枚,叶基部楔形,扇形脉,等叶型或呈三对型排列。三、木贼目 节蕨植物门中最大的一类,乔木、灌木或草本。茎、枝的节间表面有明显或不明显的纵沟和纵肋,茎中央巨大的髓腔

    16、。小枝上轮生单叶、单脉、叶基部彼此分离、部分连合或全部连合成叶鞘。孢子叶穗具不育苞片或无 古生代各器官分散保存,茎干化石最常见的类型是髓核,其节间表面有纵沟与纵肋,相邻节间上的纵沟与纵肋有直通、半错位或全错位,这些特征为分属的依据。髓模的节部有枝迹,节间纵肋上部有节下痕,为通气软组织痕迹。茎表面的节部具枝痕叶痕。木贼目包括木本的古芦木、芦木和草本的木贼类。四、生态环境及演化 乔木状木贼目是沼泽森林的主要组成之一,适应于热带区的暖湿环境;草本木贼目出现于北半球的温带区;楔叶目是暖湿环境林下攀援植物。演化:1、茎髓模节间部分的纵肋、纵沟在节部由直通、半错位到全错位;2、叶逐渐简化(多次二歧分叉不分

    17、叉;叶由不联合联合为叶鞘)一、一般特征 现存的蕨类植物中数量最多的是真蕨门;最突出的特征是发育大型羽状复叶,孢子囊单个或成群的着生于叶的下表面;茎不发育,多为根状茎,热带雨林中有高大的树蕨,管状中柱至网状中柱;叶很大,分化成叶柄和分裂的羽片,多数为一次至多次羽状复叶,也有单叶或掌状分裂叶,总称为蕨叶,幼叶拳卷状;叶柄分裂方式以二歧合轴式或单轴式为主;由于叶体大,保存为化石时常不完整,不易确定蕨叶分裂次数,因此通常以蕨叶的最小单位起始来计算羽次。小羽片是鉴别蕨叶的最基本单位,其轮廓、基部、顶端和边缘类型多样;叶脉为扇状脉、羽状脉,后者最普遍,其侧脉可有1-2级,不分叉或二歧式、二歧合轴式分叉;部

    18、分具较进化网状脉(简单网脉和复杂网脉)。真蕨植物门的蕨叶与种子蕨植物门的形态极为相似,当未发现生殖器官时,几乎无法区别。真蕨载有孢子囊的羽片称为生殖叶或实羽片;孢子囊单个或聚集成囊群着生于叶的下表面或边缘,聚合囊为较原始的类型,孢子囊群为进化的类型,孢子囊之间以囊柄相联合。孢子囊的壁由单层或多层组成,薄囊蕨纲发育一列促使孢子开裂的厚壁细胞(环带)分类:分为三个纲:原始蕨纲Primofilicopsida(已绝灭)厚囊蕨纲Eusporangiatae(莲座蕨目,现代生存于东南亚的热带雨林)薄囊蕨纲Leptosporangioatae中、晚三叠世的重要分子中、晚三叠世的重要分子二、地史分布、生态及

    19、演化 始现于中泥盆世(原始蕨纲),石炭纪繁盛(厚囊蕨纲的莲座蕨目),中生代以薄囊蕨纲为主,延至现代。现存300余属,一万多种,以热带、亚热带暖湿地区最繁盛。C、P时可能为聚煤材料之一,绝大多数属于森林下层的草本植物。起源于原蕨门裸蕨目,其大型叶为顶枝起源叶,使蕨叶能迅速得到充分的营养和水分,适应多种生活环境。一、一般特征 已绝灭的类群,兼具蕨类和裸子植物过渡特征的类群,仅存于中、下泥盆统。乔木,具复杂的枝系,末级枝有三度空间,二歧分叉,扁化入叶状,有的已成真正的叶,扇状脉;具次生木质部,管胞壁上有成组的圆形具缘纹孔,为裸子植物的典型特征。生殖器官仍为孢子囊,同孢或已分化出大、小孢子囊。分类:无

    20、脉树目、古羊齿目和原始髓树目一、一般特征 古老的裸子植物,始现于晚泥盆世,石炭纪二叠纪繁盛,晚二叠世衰退,少数延至中生代,晚白垩世末绝灭。植物体不很大,灌木、藤本,有的为树蕨;管状至多体中柱,具有较薄的次生组织,但髓部发育。此门常见的化石是叶部,多数为大型羽状复叶,与真蕨门不同的是生殖叶上长有种子,故得名。蕨叶下部或顶端常二歧分叉;发育间小羽片;叶膜具较厚的角质层。二、分类 绝大多数的蕨形叶由于生殖器官化石的缺乏,常采用形态分类;有些类型可建立自然分类,如舌羊齿目、大羽羊齿目盾形种子目等 依据蕨形叶的形状、脉序、小叶与轴的关系等分为很多种蕨形叶类型三、起源及演化 由异孢的前裸子植物演化而来,中

    21、泥盆世的无脉蕨目可能是其祖先,在晚泥盆世发现了最古老的种子。种子的形成:有大孢子数目减少到仅有一个大孢子发育的孢子囊演化成珠心;包围在珠心外面的裂经分离、缩短和联合最后形成包于珠心外的珠被,二者合成胚珠,受精后即称为种子。由于有胚珠和输导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较强,但与进化的松柏门相比,还相当原始,常与真蕨植物等共生于潮湿环境,推想其受精过程仍依赖水体。种子蕨门的茎、叶、生殖器管等各部分的发展水平不一致,仍仅能适应潮湿环境,当二叠纪晚期外界条件有大的改变时,大大衰退,中生代仅少数类型生存。一、一般特征 现代多数是粗矮的常绿木本植物,很少分枝或部分枝。茎顶端丛生坚硬革质的一次羽状复叶或单叶;幼叶拳

    22、卷状,羽状分裂的裂片着生于羽轴的两侧或腹面,多数具平行脉、放射脉;生殖器官集成球花位于茎顶端,两性或大多数为单性;茎解剖显示皮层和髓部发育,次生木质部很薄;叶表皮角质层厚,气孔下限。自晚石炭世出现,二叠纪常见,晚三叠世到早白垩世为繁盛期,现代衰退,仅存10属,如铁树 Cycas 等,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区。二、分类及化石代表 依据生殖器官和叶的解剖结构分为:本内苏铁纲和苏铁纲 苏铁门在地层中常见到大多是叶的印痕化石,不易归入自然分类,常常建立形态属;最常见的化石:Pterophyllum(侧羽叶)Nilssonia(尼尔桑)等。三、起源及演化 苏铁门由种子蕨演化而来:1)两者都具有大型羽状复叶;

    23、2)茎的解剖结构与种子蕨的髓木目相近;3)从大孢子叶的演变表明苏铁植物与种子蕨的关系密切:北美晚石炭世地层中发现胚珠着生于带羊齿型大孢子叶边缘的种子蕨植物;北美及中国早二叠世都发现胚珠着生于带羊齿型大孢子叶下部叶柄上的苏铁植物,现代苏铁胚珠着生于叶柄部位。一、一般特征 现代银杏高达30余米的乔木,单轴式分枝;茎解剖为真中柱,次生木质部发达,皮部和髓不发育;单叶,具长柄,扇形;扇状脉;当年生幼叶或植株下不得叶1-2次分裂,反映其祖先类型的叶(进化异叶形);雌雄异株,生殖器官为单性的球花,雌花着生于枝顶端有两个胚珠,通常一个发育成种子,成熟的种子去皮后外形似杏,具白色中种皮,故称。始现于晚古生代,

    24、可靠纪录是 二叠纪,至侏罗纪和早白垩世达极盛,几乎遍及全球,早白垩世晚期突然衰退,第三纪晚期地理分布范围缩小,现仅存一属即Ginkgo biloba(银杏),分布于中国及日本,为孑遗的活化石。一般分为银杏目(具叶柄)和茨康叶目(无明确叶柄)二、生态环境和演化 现代银杏是典型的温带落叶乔木;地史时期首先出现于热带或亚热带区的植物群中;中生代广布于全球的热带或暖温带区,是重要的成煤植物。银杏植物的茎、叶结构与松柏门的科达纲相近,它们可能起源于前裸子植物。在裸子植物中,本门属于分枝系统发育而叶小的形态演化路线;植物体为多分枝的乔木灌木,次生木质部中薄壁细胞少,致密。单叶成螺旋形排列,雌雄同株或异株,

    25、球果单性;包括科达纲和松柏纲。本纲植物已灭绝,植物体为树干直径不超过1米的细高乔木,茎干基部有的有高位支持根,树干上部多分枝成较大的树冠;生活环境较广:封闭的沼泽环境、沿海和河口低地;单叶,螺旋状着生于枝,叶通常名为Cordaites(科达)(科达)无柄,带性或舌形,大小不一,平行脉;茎干具管状中柱,茎解剖结构介于前裸子植物门和松柏纲之间,有古松柏之称;生殖器官为单性的孢子叶球。由前裸子植物门古羊齿目演化而来。晚泥盆世出现,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最繁盛,遍及全球各植物地理区,在热带与鳞木等同为重要的造煤植物,三叠纪后绝灭。松柏纲除少数为灌木外,绝大多数为乔木,单轴式分枝,真中柱,次生木质部很发达,

    26、输水利较强,髓心小;叶小型,弱化,同型或异型,鳞片形、锥形、针形、条形或披针形等,具单脉,称之为针叶树,排列方式多样,大多数叶单个着生。叶解剖结构具旱生结构,角质层厚,其孔下陷,叶肉细胞褶皱。生殖器官多数为单性的球花,同株。有性世代雄性精细孢随原生质流动借花粉管管进入卵细胞内,较苏铁和银杏门进化;球果由绕中轴螺旋状或交互对生排列的种鳞组成,每个种鳞的腹面着生一至数粒种子。球果、种鳞的形状和每个种鳞所含的种子的数目、形状等是分类的重要依据。常见的化石有古生代的鳞杉Ullmannia,苏铁杉Podozamites;一般认为由前裸子植物门古羊齿目演化而来。始现于晚石炭世早期,早二叠世北半球干旱环境发

    27、育古老型的松柏植物;中生代繁盛,至新生代松柏纲仍是裸子植物中最多的类群;现存的松柏纲植物广布于不同纬度和不同高度的平原、山区,有的形成大片的针叶林。特有的属及古老孑遗属都集中于太平洋沿岸,我国是松柏植物的发源地之一,水杉、台湾杉和水松是仅生存于我国的活化石。一、一般特征 被子植物是植物界中结构最完善的种子植物。被子意为胚珠包在有心皮形成的子房内,成熟的种子不裸露;世代交替中配子体简化,寄生在母孢子体上,有性生殖器官是花,故称为。杯状的花托内由萼片、花冠、雌蕊和雄蕊组成;雄蕊顶的花药内由4个花粉囊,雌蕊下部膨大的子房内含胚珠。两性花或单性花。有性生殖阶段开花,花粉粒雌蕊的柱头花粉管子房精子进入胚

    28、珠与卵细胞结合,胚珠发育成种子,子房发育成果实;被子植物具特有的双受精作用(一个精子与卵结合成胚,另一个与胚囊细胞结合发育成胚乳),提高了生活能力。被子植物有乔木、灌木、藤本、草本;陆生、水生或寄生;维管束结构最完善,比裸子植物的运输能力大大增强;单叶或复叶,形态多样,主脉羽状或弧状,细脉均结成网状。分类:根据种子内胚的子叶数目分为双子叶纲和单子叶纲。二、出现和发展 最早发现于早白垩世初,晚白垩世出现了很多古老的类型;第三纪时取代了裸子植物而在植物界占优势,现代在植物界中占绝对统治地位,已知300余科近30万种。最早的被子植物是首先发现于在古热带区,或在两极地区发现;同一时期,低纬度区比高纬度

    29、区发现的被子植物化石百分比高。一般认为最原始的被子植物是木兰目,有裸子植物演化而来。植物界演化总规律,即由水生到陆生,由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为了有效地适应环境,生殖器官和维管系统的逐渐完善是植物界进化的主要线索。地史时期植物界可以划分为五个主要演化阶段。(一)菌藻植物阶段(一)菌藻植物阶段 太古代、元古代至早泥盆世以前,植物界都生活于水中,无器官的分化。前期以丝状藻类为主,后期以叶状藻类为主,并造礁。(二)早期维管植物阶段(二)早期维管植物阶段 自志留纪末期至早中期泥盆世,地壳上陆地面积增大,植物界由水域扩展到陆地。最早的陆生植物以原蕨植物门为主,并有原始的石松门、节蕨门、真蕨门和前裸子

    30、门植物,它们的形态、结构特征与原蕨植物近似。全部仅是位于滨海暖湿低地。(三)(三)蕨类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蕨类和古老裸子植物阶段 自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植物界以石松门、节蕨门、真蕨门、前裸子门和 古老裸子植物的种子蕨门、松柏门的科达纲为主。松柏纲自石炭纪中晚期始现,二叠纪起,中生代型的蕨类和苏铁、银杏类始现。此阶段可再分两个时期:1,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古生代植物群面貌基本形成,乔木状植物已较普遍,早石炭世已有小型滨海沼泽森林形成聚煤的物质基础;2,晚石炭世中期至二叠纪,古生代植物群极度发育,是全球的重要聚煤期。自晚石炭世中期起,植物界因长期适应不同纬度的气候地理条件,逐渐形成不同的植物地理区,

    31、至二叠纪分化得最完全,各区具特有的标志植物和特定的生态类型。北半球南部是热带植物地理区,包括欧美植物地理亚区和华夏植物地理亚区;北半球北部是安加拉温带植物地理区,南半球为冈瓦纳温带植物地理区。(四)、裸子植物阶段(四)、裸子植物阶段 晚二叠世至早白垩世,植物界以裸子植物的苏铁门、银杏门、松柏纲和中生代真蕨植物为主。此阶段可以分为两个时期:1、晚二叠世至早、中三叠世,全球大多数地区为干旱气候除了南半球,中生代植物群开始发展;2、晚三叠世至早白垩世,中生代植物的极度繁盛期,也是重要地聚煤期。此时期北半球又逐步分化为不同的植物地理区,自南至北分为加拿大西伯利亚温带植物区,欧洲中国热带亚热带植物区,赤道植物区,澳大利亚植物区。(五)、被子植物阶段(五)、被子植物阶段 早白垩世初始现的被子植物自晚白垩世至第四纪,逐步在植物界占绝对统治地位。第三纪世新生代的 全球重要得具煤期。自第四纪冰期后植物界面貌于现代植物界相似。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163文库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古生物学-植物.ppt
    链接地址:https://www.163wenku.com/p-4224039.html

    Copyright@ 2017-2037 Www.163WenKu.Com  网站版权所有  |  资源地图   
    IPC备案号:蜀ICP备2021032737号  | 川公网安备 51099002000191号


    侵权投诉QQ:3464097650  资料上传QQ:3464097650
       


    【声明】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空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如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版权,请立刻联系我们并提供证据,我们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

    163文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