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指导参考模板范本.doc
- 【下载声明】
1. 本站全部试题类文档,若标题没写含答案,则无答案;标题注明含答案的文档,主观题也可能无答案。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2. 本站全部PPT文档均不含视频和音频,PPT中出现的音频或视频标识(或文字)仅表示流程,实际无音频或视频文件。请谨慎下单,一旦售出,不予退换。
3. 本页资料《《大学语文》复习指导参考模板范本.doc》由用户(林田)主动上传,其收益全归该用户。163文库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该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传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 若此文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163文库(点击联系客服),我们立即给予删除!
4. 请根据预览情况,自愿下载本文。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5.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及以上版本和PDF阅读器,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大学语文 复习 指导 参考 模板 范本
- 资源描述:
-
1、大学语文复习指导一 诗词部分目的要求 了解15篇诗歌(不包括外国诗)作者的姓名、所处的时代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掌握15篇诗歌的分类和体裁以及 每首诗歌的主旨和各自的表达方式、艺术特色。对指定的有关篇目能够背诵、默写。教学内容 一、文体知识部分: 1抒情是诗歌的基本表达方式,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类。直接抒情即不加外物,不加掩饰,直陈自己的喜怒哀乐;间接抒情即通过写景、叙事或描绘人物举动来表达情感、披露心迹。 2在诗歌中,运用了丰富多采的艺术表现手法,最常见的有象征、夸张、用典等。(要求结合具体作品掌握)3我们把唐代和唐代以前不讲究诗词格律的诗称为古体诗,把代和唐代以后讲究诗词格律的诗称之为
2、近体诗。近体诗和古体诗的区别是(1)近体诗有字数、句数的限制,体诗没有;(2)近体诗讲究平仄,而古体诗不讲究平仄;(3)近体诗讲究押韵,而古体诗不讲究押韵;(4)近体诗要求对仗,而古体诗不要求对仗。4在近体诗中,讲究平仄是最基本的要求,是近体诗和古体诗的本质区别。 二、各篇诗词要点提示: (一)蒹葭 1本诗选自诗经。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大类。 2诗经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3缘景生情、情景交融是这首诗主要的艺术特色。 4本诗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全诗分为三章,每章前两句都是借景起兴,三四句点明主题,后四句表达追寻。 (二)哀郢 1屈原
3、是“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作家,代表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政治抒情诗。 2哀郢是九章中的第三篇,哀郢是秦将白起攻破楚国的郢都后,屈原对郢都的哀悼和对祖国危亡的忧虑。哀郢就是哀悼楚国郢都之意。 (三)七哀诗 1王粲是汉魏时期的诗人,“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在“建安七子”中文学成就最高,被刘勰称为“七子之冠冕”,后人将他与曹植并称为“曹王”。 2这首诗是王粲的代表作品,反映了汉末离乱和人民痛苦,以及作者对当时军阀割据局面的憎恶。3全诗分为三层。第一层交代自己离开长安的原因和惨别的场面;第二层描写了两个典型画面,一是“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
4、原”的画面;一是“饥妇弃子于草间”的画面。并通过“饥妇弃子”这一典型事例来揭露战乱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第三层表现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 4了解该诗在叙事和抒情关系的处理方法。(请看教材后简析)5这首诗的描写方法灵活多样,既有“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的场面描写,又有“路有饥妇人”的典型描写;既有“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挥涕独不还”的行动描写;又有“何能两相完”、“喟然伤心肝”的心理描写。多种手法巧妙结合,有动有静、有虚有实,生动地描绘出那个动乱时代真实的历史画卷。 6简答与简析:(1)这首诗在选材上的特点是什么?(请看教材后简析)(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作用是什么?(见
5、提示5) (四)春江花月夜 1这是一首古体诗,虽然沿用的是乐府古题,但却以清新优美的语言而成为脍炙人口的名作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 2这首词的结构顺序依次是:一、展现春江花月夜的自然景象;二、由写景转写人生,以明月常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诗人心中对人生的迷惘和感叹;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人间离情别绪;四、由写思妇转写游子,主要抒写江湖游子辗转反恻的思归之情。景物、人生、思妇、游子,这四者依次就是这四部分的基本着眼点。 3艺术特点:这首诗最大的特点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而且各部分的情景交融又有不同的方式和作用。第一部分描绘自然景观,以明月渐渐升起为中心,紧扣春、江、花、月、夜
6、五字逐渐展开,最终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其作用在于从总体上为下文的人情抒写提供引人遐想的环境,为下面抒情烘托气氛。二、三部分主要是用江月永照引发生命短暂;用明月长圆引发人间离别;用月光遍洒引发思妇绵绵相思。这两部分情景交融的基本特点是相反相成,通过情和景的对比反衬,鲜明地体现出月圆人不圆的旨意。最后一部分主要用花落、春归、雾漫、月残来引发游子的思归之情,这里情景交融的特点是同步同生,通过情与景的相互烘染,来烘托离别相思之苦。 4诗中的许多写景之句实际上是通过暗示手法来抒写人情。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去;“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
7、怀;“卷不去”、“拂还来”,暗示相思之情缠绵悱恻、难以排遣;“梦落花”暗示春将尽;“落月复西斜”暗示游子夜夜望月思归等等,人与物、情与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境界。 5简答与分析题: (1)划分这首长篇抒情诗的段落,概括各段的抒写着眼点。 (2)说明该诗第一部分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3)比较说明该诗第二三两部分和第四部分借景抒情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4)找出诗中有暗示意义的写景句,并说明其暗示意义。 (以上均见文中提示) (五)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1李白是盛唐时期伟大的诗人。他的作品,大胆抨击封建权贵,同情人民的苦难;追求理想和光明;歌颂祖国壮丽的山河。他成功地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是继屈原之
8、后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2全诗分为四层,第一层,强烈地抒发了诗人字长安被逐以来的苦闷。前两句感叹时光流逝,而自己却壮志蹉跎,功业无成;后两句又恼恨今日的烦忧。第二层突作反转,转写“万里长空送秋雁“的壮美秋景,并激起高楼酣饮的豪情逸兴。第三层写主客双方的才能、理想,使主题得到进一步的深化。第四层又是一落千丈的大转折,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愁之深、痛之切,最后以深深的感慨作结。3背诵这首诗。4简答与分析:(1)分析该诗的层次,并掌握它在结构上的特点。(请看教材后简析)(2)说明“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两句诗的含义。(同上 )(六)登高 1杜甫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史“。在
9、艺术上,他的诗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为主,继承和发扬了诗经以来的优秀文学传统,成为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高峰。 2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属于近体诗。在章法上,它突破了一般律诗只有中间两联对偶的写法,而是四联皆对,被誉为“古今律诗第一”。 3首句对起,写登高见闻,用六组镜头分别从形象、颜色、声音、状态等方面,对夔州秋天的景象作了细致的描写,从多方面给人以深秋的感受。颔联对承,从大处着墨,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无边”句承接了首联第一句中的写山林,描写山间林木落叶纷纷的肃杀景象,“无边”写出了树木之高、落木之多;“不尽”句写长江,极写远眺视界之远,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源头之远、江流之长,以及长江浩瀚奔流
10、的气势。颈联对转,着重表现诗人的情感。分别从时间、空间着笔,写出了离家万里、异乡悲秋、生计艰难、多病潦倒、孑然一身等丰富曲折的悲凉之意,把登高的情怀抒写的淋漓尽致、概括的全面具体。尾联对结,并分承颈联使内容补充的更具体,把潦倒不堪、白发日增、因病断酒的愁苦归结到时世艰难这一根源上,使诗人忧国伤时的情感跃然纸上。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景色的特征。“无边”句承接了首联第一句中的写山林,描写山间林木落叶纷纷的肃杀景象,“无边”写出了树木之高、落木之多;“不尽”句写长江,极写远眺视界之远,形象地写出了长江源头之远、江流之长,以及长江浩瀚奔流的气势。这两句诗借景
11、抒情,诗人借景物的描写,来抒发内心的沉郁和悲凉之情。同时,通过萧萧落叶和一去不复返的长江水,透示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5背诵这首诗。6简答与简析题:(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2)分析“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两句诗的诗意和感情内涵。(见提示3)(3)结合诗的具体内容,体会这首诗将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方法。(4)分析该诗四联的内涵。(见提示3)(七)泊秦淮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杜牧是晚唐著名的诗人,尤其擅长七律和绝句。2这首诗首句写景,为表达主题渲染了幽眇凄清的意境和伤感悲凉的气氛;第二句为承上启下句,“夜泊秦淮”承上,“近酒家”启下;三四句是全诗的主题所在,通过议论、抒情来
12、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殷忧和愤慨,并把历史、现时和未来连在一起。在层次上,一、二句是写景,三、四句为议论抒情。 3背诵这首诗。 4简答与分析:(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2)这首诗后两句看似斥责歌女,实则别有深意,试对诗人的曲笔意旨进行分析。(看教材后简析)(3)找出这首诗的承上启下句,并分析其作用和内涵。(同上)(4)掌握这首诗的层次大意和每句诗的含义。(同上) (八)贾生 1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作者李商隐是晚唐著名的诗人,与杜牧齐名。2这首诗主要是讽刺和揭露汉文帝表面上求贤、敬贤而实际上并不能真正识贤、任贤。开头两句从正面着笔;第三句承转交错,是全诗的枢纽,第四句连用两个“问”造成句中排比,在意义上
13、形成鲜明对照,具有强烈的讽刺意义。3简答与分析: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简要分析这首诗运用抑扬手法的艺术效果。(参照教材简析) (3)找出这首诗的承转交错句,并分析其作用和内涵。(同上) (4)掌握这首诗的层次大意和每句诗的含义。(同上) 4背诵这首诗。 (九)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一首词。作者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的词,开创了以诗入词的豪放词风,是豪放派词风的代表作家。 2这首词是苏轼贬谪黄州游黄冈赤壁而作。诗人借景抒情,缅怀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并表达了自己事业无成、岁月蹉跎的深沉感慨。 3词的上片写景,描绘出赤壁雄奇壮观的景象。开端三句,总写长江
14、,由江水触发思古之幽情。从滚滚东流的长江入笔,随即用“浪淘尽”三字,把万里长江、千载历史、无数风流人物贯穿起来。意思是说,时光流逝,正如这滚滚东流的长江水,一去不复返。历史上的风流人物是被时间送走的,就好象被这千迭浪滔冲刷走一样。这几句蕴含着诗人人生短暂、事业无成的感喟。“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是对景抒情。前句收束上片,总括赤壁景物描写;下句启下,由写景转入写人。词的下片怀古,写周瑜所建立的功业和诗人的感慨。前五句着力塑造了赤壁之战中智破强敌的周瑜的形象。“雄姿英发”是从肖像仪态上描写周瑜装束儒雅、风度翩翩,描写他指挥三军从容闲雅的神态,反映了他对这场战争成竹在胸,稳操胜券的心态。前一句“
15、小乔出嫁了”则是为衬托他功业、家庭,一切志得意满,从侧面描写他少年风流、英姿俊美。“灰飞烟灭”则是交代这场战争的结果。在此一点也没有渲染金戈铁马的战争气氛而是着笔于主帅的从容潇洒、指挥若定,这就更加突出了周瑜的非凡气度和军事才能。 4背诵这首词。5简答与分析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见提示2) (2)分析词的上下片中各句的含义。(见教材简析) (3)为什么说“浪淘尽”三字把万里长江、千古历史、无数风流人物贯穿起来?这三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见提示3) (4)分析词的下片周瑜形象的描写。(同上) (十)永遇乐(落日镕金) 1作者李清照,南宋著名词人,“婉约派”代表作家。她的词,以北宋灭亡
16、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的词,内容比较狭窄,多写闺情;后期由于遭遇不幸,风格突变,在哀情愁绪的叙写中寄寓了深沉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恨,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和社会意义。 2这首词是词人晚年流寓临安时所写。全词通过对比南渡前后过元宵佳节的两种不同状况,展示出生活的巨大变化,抒发了词人思国怀乡的悲苦情怀。 3本词在写作上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往日的繁华欢悦与今日的凄苦寂寞、他人的笑语与自己的独愁相比,从而深化了主题。在章法上,由今到昔,再由昔到今,层层深入首尾圆合,情景交融,跌宕有致,意境更为深远。 4词的前九句,通过景物描写来展示诗人今日“元宵佳节”的心情。前两句,十分逼真地揭示和刻画出这是一个十
17、分美好的傍晚。第三句却突叹一句“人在何处?”以丽景衬托哀情,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当时愁苦的心境。下面三句,前两句继续写景,用“怨”着力渲染愁苦凄楚之情,紧接着又用了一个设问:“春意知几许?”同样也是用丽景衬托哀情。最后三句紧承上面词意,在交代了气候、点明节令又笔锋一转,再设一问:“次第岂无风雨?”这里的风雨不仅是自然界的风雨,而且还含有政治上的风雨之意,揭示了诗人在饱经沧桑、历尽丧乱之后,面对变换莫测的时世和周围环境所必然产生的那种忧惧心理。以上九句,三次设问,不仅一问深似一问,而且每问都是以景衬情,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在特定的环境中的特定心境。背诵这首词。5简答与分析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18、见提示2) (2)词的上片用了三个设问句,其作用是什么?(见提示4) (3)指出主要采用的表现手法,并说明其作用。(见提示3) (4)分析这首词的层次大意。(见教材简析) 6背诵这首词。(十一)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侯) 1陆游是我国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也是我国古代诗坛上写诗最多的诗人。他生当北宋灭亡、金人南侵之际,年轻时就立下了抗击金虏、恢复中原的信念。入仕后因主张抗金遭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仕途坎坷,晚年在故乡山阴闲居达二十年之久。但恢复中原信念始终不渝。 2这首词是陆游晚年赋闲家乡山阴时所写。当时诗人被迫赋闲山阴多年,他空有报国之心,却无请缨之路,岁月空流,积一腔悲愤,写下了这首词。 3词的
19、上片是记梦,写理想和现实的矛盾。前两句是写过去;后两句是写现在,写梦醒之后,这两句在感情上一起一落,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表现的更加鲜明。下片是抒愤,抒发诗人理想、抱负不能实现的悲愤。前三句从时间(年龄)角度着眼,写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后三句从空间角度(地域)着眼,写理想不能实现的悲愤。 4“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对仗工整。一句是写山,一句是写水;一写西北,一写东南,使“心”(理想、愿望)与“身”(处境、现实)的矛盾对比鲜明而强烈。 5背诵这首词。6简答与分析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说明 “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中“觅封候”典故的出处和在词中的作用。(请参考教材后注释2、
20、3) (3)分析这首词的层次和各部分大意。(参考前面提示3) (4)分析“心在天山,身老沧州。”两句词的含义。(参考前面提示4)(十二)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 1辛弃疾是南宋最杰出的词人,他的词,以缅怀故国山河、抒发抗金报国之志、揭露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为主题,题材广泛、手法多样;善于用事、用典,亦善白描,风格沉郁顿挫、慷慨苍凉。和苏轼同为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并称“苏辛”。 2这首词是辛弃疾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是赠给好友陈亮、以抒发抗金壮志。 3这首词前九句为第一部分,描写火热的军旅生涯和建功立业的壮志。首句为第一层,描写现实;第二句至第九句为第二层,是描写梦境。前四句描写战地生活,通过士兵分吃烤
21、牛肉、演奏激昂的边塞音乐、沙场秋点兵三个典型画面来反映火热的战斗生活;下片开头两句承上片词意描写,连用两个比喻,描写惊险激烈的战斗场面,进一步刻画出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第三层是八、九两句,点明英雄的志向是为君王恢复中原、安定天下、博取美名。最后一句为第二部分,写英雄壮志难酬的感慨。 4这首词在结构上,构思奇特,富有创造性。它首尾两句写实,中间八句写梦境,过片以后不变,使不可遏止的激情直泻而下,打破了常规分片的写法,前九句集中笔墨写一件事,最后一句抒情。章法奇特,前所罕见。这也正体现了辛词的豪放风格和独创精神。 5背诵这首词。6简答与分析题: (1)概括这首诗的主旨。 (2)分析这首词
22、的内容,并分析各层次之间的关系和大意。(请参考前面提示) (3)分析这首词在结构上的特点。(参考前面提示) (十三)再别康桥 1作者徐志摩,现代著名的诗人。他1923年参与发起成立新月社。1924年与胡适、陈西滢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26年在北京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朱湘等人开展新诗格律化运动。1931年,因飞机失事而英年早逝。 2徐志摩诗的最大特点是富于音乐美。(十四)寻梦者 1作者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同时,他又是翻译家,在译介法国文学和西班牙文学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2寻梦者反映了“五四”以后觉醒的知识分子对国家前途和民族
23、出路的顽强而又执着的追寻精神。(十五)发现 1作者闻一多,现代著名的诗人、学者。他1920年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白话新诗西岸;1923年出版第一本新诗集红烛;1926年发表论文诗的格律;1928年出版第二本诗集死水。 2闻一多是前期新月派的重要代表和新格律诗的重要奠基人,爱国主义作为诗魂贯穿于闻一多的全部诗作中。 记叙文部分目的要求 了解18篇记叙文、戏剧(不包括外国作品)作者的姓名、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们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掌握17篇文章的(不包括戏剧)中心思想;划分重要段落的层次、概括层次大意;掌握文章的记叙方式和描写方法;识别文中运用的对比、铺垫、暗示、
展开阅读全文